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合集下载

(整理)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915终稿.

(整理)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915终稿.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试行)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10年9月前言为规范重庆市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统一重庆市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保障重庆市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质量,在重庆市城镇规划和工程建设中有效保护地质环境,依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根据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要求,结合市DB50/139─200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ZXXX─200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及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地质环境调查、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成果等八章组成。

本规定按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2000)编制。

本规定由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规定由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本规定主编单位: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规定参编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市勘测院、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监督站。

本规定起草人:彭先孚、方玉树、任幼蓉、江景雄、黎力、何平、王敬林、李进财、彭光泽、王靳、唐剑波、向强。

目次前言 (2)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5)4.1一般规定 (5)4.2评估工作程序 (6)4.3评估级别 (6)5 地质环境调查 (8)5.1一般规定 (8)5.2致灾地质体及致灾地质作用调查 (8)5.3水文地质调查 (9)5.4地下空间调查 (10)6 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10)6.1一般规定 (10)6.2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分级 (11)6.3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分级 (13)6.4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规划建议 (13)7 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14)7.1一般规定 (14)7.2现状评估 (14)7.3预测评估 (15)7.4综合评估 (16)7.5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建议 (17)7.6建设场地适宜性 (17)8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成果 (18)8.1一般规定 (18)8.2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18)8.3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19)附录A (20)附录B (21)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1 范围本规定规定了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城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城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城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城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地质环境进行勘察、研究和评价,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地质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的规范。

下面将详细介绍城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一、勘察范围城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的范围包括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等方面的调查。

勘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份、地下水动力学特征等。

二、勘察方法1. 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地质剖面观测、地质钻探等方法,了解地质环境的基本情况。

2. 室内分析:对采集到的地质样品进行室内分析,包括岩性鉴定、地质构造分析、地下水化学分析等。

三、勘察内容和要求1. 地质地貌调查:包括地貌类型、地貌发育过程、地貌演化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为城市规划提供地形地貌数据。

2. 地层岩性调查:通过地质钻探和岩心分析等方法,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等情况,为城市规划提供地层地质数据。

3. 地下水位调查:通过地下水位观测井和地下水位监测等方法,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为城市规划提供地下水资源数据。

4. 地下水化学成份调查:通过地下水采样和化学分析等方法,了解地下水的化学成份,为城市规划提供地下水质量数据。

5. 地下水动力学特征调查: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地下水波动分析等方法,了解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特征,为城市规划提供地下水资源利用数据。

四、勘察报告城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的成果应以勘察报告的形式呈现。

勘察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勘察区域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质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份等基本情况的描述。

2. 地质环境评价:根据勘察结果,对地质环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下水资源评价等。

3. 勘察结果分析:对勘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4. 勘察数据和图件:包括地质钻探数据、地下水位观测数据、地下水化学分析数据等,以及地质剖面图、地下水位分布图等。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目的和意义(一)编制目的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规范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及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二)编制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用地需求大量增加。

土地资源缺乏、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高等因素越来越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展土地综合利用,是改善“城市综合症”的最有效途径。

地下空间以岩土体、地下水为介质,地质环境条件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和经济起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建筑物损毁、突涌、流砂等等事故频发,因此,正确解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地质问题,合理评估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是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基础。

近年来,由河南省人大研究出台河南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等。

各级城市政府出台促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规划建设的地方性法规,郑州、洛阳市2017年率先出台,“十三五”期间各市陆续出台。

但是出台的法规政策均是针对地下空间各方面的管理文件,而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地质环境管理与保护未能同步跟进,全国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中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安全方面的专门性法规规章以及配套的技术标准基本处于空白,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地下空间开发行为,因此编制《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前的必要工作。

建立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对我省城市规划、建设在地质条件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也对城市各重要建设工程实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可以为未来的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及城市规划提供重要的地学信息。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一)任务来源2019年本标准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出,根据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市监[2019]309号)文件内容,将其列入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订计划,立项编号为:20193110005,并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该标准项目的制定。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环境评价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环境评价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环境评价规范要求地质环境评价在地质勘察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可行性。

为了确保地质环境评价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要求。

本文将就地质环境评价规范要求进行探讨。

一、调查设计阶段地质环境评价的调查设计阶段是整个工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和设计,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规范要求,调查设计阶段应包括以下内容:1. 项目背景和目标:明确项目背景、勘察目标,定义地质环境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2. 资料搜集:全面搜集相关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地下水、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资料,为后续评价提供依据。

3. 勘察方法: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如地质钻探、地球物理探测、遥感技术等,以获取地质环境的详细信息。

4. 野外调查:进行野外实地调查,收集有关地质结构、土壤类型、地下水位等的实测数据。

二、评价指标和方法地质环境评价需要明确评价指标和方法,以量化地质环境状况和风险水平。

规范要求明确如下:1. 地质环境指标:包括地质构造稳定性、地下水位、地下水质量、土壤侵蚀程度等,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地质环境状况。

2. 评价方法:根据调查信息和评价指标,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如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对地质环境进行定量评价。

3. 风险分析: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地质环境风险分析,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地质环境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评价报告编制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应以评价报告的形式进行编制,报告内容应遵循相关规范要求:1. 报告结构:评价报告应包括摘要、引言、研究方法、评价结果、风险分析、建议措施等部分,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和处理,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3. 结果呈现:评价结果可以通过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呈现,以便于理解和查阅。

4. 建议措施:根据评价结果和风险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降低地质环境风险。

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第一卷第二期发展动态文章编号:1007.1903(2006)02-004-04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文冬光1刘长礼2(I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北京10001J l2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050803)摘要: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力,对城市地质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在特殊的城市地质环境背景下.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诸如地下水资源衷战,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初步总结了目前中国主要城市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1弭查评价的进展和未来工作部署。

关键词:城市。

地质环境:环境地质问题。

地质灾害中图分类号:X141文献标识码:A0前言城市足人几和社会财富高度聚集的地区,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结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其时空背景相关,都留有其地区自然特征和历史的烙印。

目前我国建制城市680多个,城市经济对我国G D P的贡献率已超过70%,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质环境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然背景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入几增加和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又对城市产生越来越强的环境负面影响。

我国一些城市地区,闪过度开发利用地质资源,轻视地质环境保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uJ题和地质灾害,如地下水资源衰减、地F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町持续发展。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城市中远期整体规划,拟对已有城市规划进行修编,对新建城市进行总体规划,要求城市地质工作为其提供更加全面、方便、快捷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地质资源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满足卜述需求,从2004年开始,存地质大调查中部署开展了“全国丰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计划逐步完成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调查评价工作。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部标准DZ 55—87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1987—12—08发布 1988—06—01实施目次l 总则 (1)2术语 (1)3设计书的编制 (2)4 环境水文地质调查 (2)5 环境水文地质勘探与试验 (4)6 环境水文地质监测 (6)7 地下水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 (7)8 资料整编与工作成果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部标准DZ 55—87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1 总则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是城市规划决策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专门研究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与水量的变化,研究各种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其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相互关系。

进而提出控制和消除地下水的有害作用及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措施,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发展。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应在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是城市水文地质工作的继续和发展。

开展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必须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

如果水文地质基础资料不能满足需要,则应补充必要的水文地质工作。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目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工业“三废”、生活污染物排放及其它人为活动而导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为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环境水文地质依据。

为环境水文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提供实验场所和实践资料。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查明城市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天然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查明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区域性水位下降或上升、水资源衰竭、水质污染与恶化、海水人侵、水文地质问题,分析研究其成因。

进行城市地下水环境评价和预测研究,提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防治对策或措施方案。

对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监督。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应与环保、城建、卫生、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态、 模、 育 况 其 工 建 的 程 7 规 发 倩 及 对 程 设 影响 度
() 7调查研究已有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和建筑经验, 以及人类工 程活动而引起的场地盘定性间皿和不良 地质现象的防治措施和经
脸。
30 . 46 地震地质资料, . . 如活动构遗体系 和深部地质构造, 近
度.
适宜性作出评价. 为 } 确定城市的性质, i 发展视模、 撼市各项用地 的合理选择、 功能分K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居, 以及编制各项 专 业 总体规划提供工¥地质依据, 还应研究和顶侧规划实施过怪及远 景发展中 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变化植势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 甄提出相应的建议和防治对策。 3队2 总体规划勘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 30 11 搜粼整理1 .- 分析研究已有资料 文献. 润查了解当地的 工程建设经脸. 3 . 22 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地形、 二 地质( 地层、 构造) 及地貌特征、 地羞岩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动力地 质作用的成因类型、 空间分布、 发生和诱发条件年以及它们对场地 秘定性的形响及其发股趋势, 并应调查 了M规划区内存在的特殊 性岩土的典型性质。
E1 勘察报告正文编写提纲 . E2 工程地质图系编制提纲 .
2 21 8 - -
2 21 6 - -
2 2 - 8 - 1
2 2 - 8 - 1 2 21 9 - -
2 2- 7 - 1
2 2- 7 - 1
附录 F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 . .二 ..... . . ..... . .
主编单位 :北 京 市 勘 察 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 日期 :1994年 11月 1日
2- 21 1 一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 城市规划工程 地质勘察规范》的通知

环境地质评价规范

环境地质评价规范

环境地质评价规范篇一:地质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GB/T50266-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L5013-92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51-2000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范》DB50/139-200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Z×××-200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工程勘察主要相关标准(GB50021-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112-8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25-90)《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87-92)《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9-9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GB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程》(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50011-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JTJ56-94)《市政工程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环境地质相关规范GB 12329—90《岩溶地质术语》GB/T 14157—93《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工程地质术语》GB 50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 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 50324—2001《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DZ/0017—91《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DZ/T 0061—93《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 万~1∶20 万)ZB/D 14002—89《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 万~1∶20 万) SL 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TB 10055—98《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篇二:区域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GB/T 14158—93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Synthetical survey code for regional hydrogeology,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

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

西南地区省(市、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讨论稿)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二○○四年五月目录前言……………………………………………………………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引用与参考的标准…………………………………………….3.总则……………………………………………………………4.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内容与要求………………………………5.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方法…………………………………….6.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7. 城市环境地质图系编制…………………………………….8.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9.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10.附录…………………………………………………………前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2l世纪后,国际间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人类对城市发展赋予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满足建筑安全、设施完备,而且对于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人们都以极大的注意力关注着城市地质条件及地质环境问题,力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做到人与自然地质环境之间的和谐。

因此,开展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查明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发展运营中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其对城市发展所提供的资源、所施加的约束条件以及城市发展对各种地质环境要素所产生的影响,从地质环境上保障城市建设安全、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为加强西南地区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编写“西南地区省(市、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可分为城市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和城市主要环境地质专项调查,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前者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提出和负责解释。

环境地质调查要求

环境地质调查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试行)(比例尺1∶50万)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要求规定了开展省(自治区)级比例尺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的总则,资料收集与设计书的编写,遥感图像解译、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及信息系统,图件编制,报告书编写的基本要求。

1.2 本要求也适用于开展跨省(自治区)的大江大河大湖流域与其他自然单元或经济单元的同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和预测评价。

1.3 直辖市或重要经济开发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面积较小,可参考本要求开展比例尺为1∶25万至1∶10万的环境地质调查。

2 总则2.1调查目的:概略查明全省(市、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初步查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遇到的和诱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做出现状评价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防治或适应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保护地质环境,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调查任务及主要内容2.2.1拟定进行调查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指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主要是城市、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矿山开发、水资源开发及农业活动等引起的地面及斜坡变形破坏、建筑物及公共设施的变形破坏、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危害、水库浸没及水库诱发地震、地下水资源枯竭和水质污染等。

主要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指特殊不良岩土体(易溶岩、冻土、湿陷性黄土、胀缩土、淤泥质软土等),原生有害地球化学异常、煤层自燃、海平面升降、重要地区的沙丘移动和地壳强烈活动带等。

主要地质灾害包括由自然地质作用及人为活动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的严重塌方、突水、瓦斯爆炸;土地潜育化(冷浸田)、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与河道、水库淤积;河、湖、海岸的严重冲刷、塌岸;海水入侵:旅游区和自然环境保护区的自然地质景观破坏等。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岩土试验项目不良地质条件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和预测的内容场地稳定性分类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分类城市规划勘察报告编制提纲勘察报告正文编写提纲工程地质图系编制提纲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条文说明总则尚应符合国一般规定分为料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内容按下列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各场地应根据其场地条件和地基的复杂程度按表场地分类表依次类推详细规划勘察阶段工程等级表发展规模总体规划勘察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划区应建立地下水长期观测网岩土性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宜为总体规划勘察搜集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规划区及其邻近地区的航天和航空遥感影像及其判降水量湿度地震地质资料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观测点的密度取决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以能控制重要的地质观测点的间距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并结合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适当在地质构造线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钻探土接触面及软弱夹层的特性等埋藏深度地震液地裂缝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场地稳定性问题和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措施和经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铲孔和原位测试孔按表布置勘探孔时并符合本节条和中城市的市区点的间距可按表控制勘探孔应占勘探孔总数的厚的均匀分布的主要的总体规划勘察的取试样和原位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应在平面上均岩土试验项目在规划区内应根据地下水埋藏特征采取有代表性取应符合本规范附录划总体规划勘察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类别应按本规范附为确定规划区内近期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公用事业以及拟建的重详细规划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搜集总体规划区内各项工程建设的勘察资料和勘察进一步分析研究规划区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并对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详细规划勘察前必须取得下列文件和图件其比例尺可为并应符合下因类型地层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工程地质测绘所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宜大于编制成观测点数量应能满足控距离宜控制在可布置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和规划勘探点应按建筑物平面形状的纵表注勘察点包括钻孔探井铲孔及原位测试孔按表布置勘探点时应充分利用已有勘探资料当已有并符合本节条和应根线地带详细规划勘察的勘探线在干道每侧不应少于其勘探线中规勘探孔深度的增减原则可按本规范详细规划勘察取试样和原位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其数量宜占勘探孔总数的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规划区内拟建重大建筑物的地段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不得少于均应当详细规划区的建筑地段存在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条及本章规定的要求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查明建筑地段以及勘探整理应分别按统一的坐标系统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勘察报告编制包括勘察报告正文和工程地质图系两个部选岩土试验项目任务要求选做一些岩石物理性质如重土试验项目进行土的动力性质试验注可按其场地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比照推定符合各项划分条件中的一项条件即勘察报告正文编写提纲编制总体规划的城市类别或编制近期建设区详细规划的以及拟建重要工程建筑物位置以及规划勘察方法和工作量布置以及勘探规划区的地理和地质环境特征概述城市沿革和城址变迁如排水系分布最高和最大风区域地质简况软如断层的位置类型地下水的类型发展规模依据由于地质条件的自然改详细规划勘察报告应编写下列内容结语和使用勘察报告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勘察工程地质图系编制提纲专题图应根据勘察阶段任务要求规划区的地理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和工程建设的特点等具体情况选定或予以适当增减本规范用词说明严禁不应或不得宜或不宜写法为或。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规范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规范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规范Code for Survey of Urban Environmental Geologic Problems(征求意见稿)中国地质调查局二○○四年八月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规范Code for Survey of Urban Environmental Geologic Problems(征求意见稿)中国地质调查局二○○四年八月前言为规范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有效指导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50 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城市地区有计划的开展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监测和评价工作,基本上满足了各个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资源衰竭、水土污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日趋严重,严重危害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为有力支撑新时期城镇化发展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在总结50 年来城市水工环地质勘查成果,尤其是在总结首都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地质大调查项目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北地质环境监测站、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等单位在北京共同编制本规范,以指导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工作。

技术规范初稿于2004 年6 月中旬完成,6 月下旬—7 月中旬就调查表格先行征求专家修改意见,7 月底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编者2004 年8 月16 日目次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1 主题内容 (1)1.2 适用范围 (1)2.引用标准 (1)3. 总则 (1)3.1 目标与任务 (1)3.2 基本要求 (1)4. 调查内容 (2)4.1 地质环境背景调查 (2)4.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3)4.2.1 地下水资源衰减调查 (3)4.2.2 地下水污染调查 (3)4.2.3 地质灾害调查 (4)4.2.4 城市垃圾场调查 (7)4.2.5 海水入侵调查 (7)4.2.6 海岸带变迁调查 (7)4.2.7 其他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8)4.3 城市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查 (9)4.3.1 应急(或后备)地下水源地调查 (9)4.3.2 热矿水资源调查 (9)4.3.3 地质景观资源调查 (9)4.3.4 地下空间资源调查 (10)5.主要调查方法 (10)5.1 一般要求 (10)5.2 资料搜集与整理 (10)5.3 遥感调查 (10)5.4 野外调查 (11)5.5 钻探 (11)5.6 地球物理勘查 (12)5.7 样品采集、测试 (12)6. 地质环境评价 (13)6.1 地下水环境评价 (13)6.1.1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13)6.1.2 地下水质量评价 (14)6.1.3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15)6.2 地质灾害评价 (15)6.2.1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15)46.2.2 主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评估 (16)6.2.3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17)6.3 特殊类土评价 (17)6.4 垃圾处置场适宜性评价 (17)6.5 地质资源前景分析 (17)6.5.1 水资源保证程度和应急(或后备)地下水源地论证 (17)6.5.2 热矿水资源论证 (18)6.5.3 地质景观前景分析 (18)6.6 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区划 (18)7. 图系编制 (19)7.1 编制原则 (19)7.2 图系内容 (19)7.3 城市环境地质图系及编制要求 (19)7.3.1 基础图件 (19)7.3.2 专题图件 (20)7.3.3 综合评价图件 (23)8.设计与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23)8.1 设计书编写提纲 (23)8.2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24)9.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数据库建设(略) (25)附录A:用词说明 (26)附录B:地下水污染调查指标选取 (27)附录C: 美国EPA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DRASTIC) (28)附录D:垃圾填埋规划区的定量优选方法 (28)附录E:调查表格 (28)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规范包括总则、调查内容、调查工作方法与要求、城市地质环境评价、城市环境地质图系编制及报告编写等。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规范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规范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规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规范(初稿)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目的、任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模型以及评价结果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45-90土的分类标准;GB50046-95工业建筑仿腐蚀设计规范;DGJ08-37-20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3 术语和定义地下空间位于地表以下的建筑空间,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矿井、穿海隧道等。

地质环境由岩石圈表层的岩土、水等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与现象共同构成的自然环境系统,其上限是岩石圈的表面,下限即人类活动进入岩石圈的深度。

4 总则目的更好地规划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环境条件,有效改造和规避不利的地质环境条件,保证地质环境条件良性发展,同时为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布局和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任务查明工作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背景。

查明工作区内对地下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的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和危害程度。

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提出开发建议及相应的危险防治对策。

5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是在深入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按照针对性、简明性、普适性、差异性、数据易取得、指标可量化等原则进行选取的。

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地质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区域地壳稳定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地下各种地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等。

地质勘察项目的规范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勘察项目的规范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勘察项目的规范地质环境评价地质勘察项目的规范地质环境评价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勘察的实施对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评价,可以有效预测和应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地质勘察项目中规范地质环境评价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规范地质环境评价的重要性地质勘察项目的规范地质环境评价对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地质环境评价可以提前发现和预测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如地震、地质滑坡等,以及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这样可以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减少灾害风险对工程项目造成的影响。

其次,规范的地质环境评价可以为工程项目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以减少潜在问题的发生。

例如,一个地区存在地下水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源,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

最后,规范的地质环境评价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这对于政府决策部门、项目投资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和资源浪费。

二、地质环境评价的常见方法和技术在地质勘察项目中,有很多常见的地质环境评价方法和技术可以使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1. 地质勘探技术: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可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包括地层、岩性、构造等。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工程项目的可行性非常重要。

2. 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下的电磁、重力、磁力等进行探测,获取地下构造和岩性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非常有帮助。

3. 地质监测技术:地质监测技术包括对地震、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等进行实时监测。

这些监测数据可以帮助评估地质环境的变化和工程项目的可行性。

ICS 07.060

ICS 07.060
11 成果编制与验收 ................................................................... 13 11.1 成果编制 ..................................................................... 13 11.2 成果提交与验收 ............................................................... 14 11.3 成果验收 ..................................................................... 14
当前,我国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 文明建设,需要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 理全过程。为规范和指导新时期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5.1 基本规定 ...................................................................... 2 5.2 一般调查区 .................................................................... 2 5.3 重点调查区 .................................................................... 3 6 城市地质问题调查 .................................................................. 4 6.1 基本规定 ...................................................................... 4 6.2 崩塌滑坡泥石流 ................................................................ 5 6.3 岩溶塌陷 ...................................................................... 6 6.4 采空塌陷 ...................................................................... 6 6.5 地面沉降 ...................................................................... 6 6.6 地裂缝 ........................................................................ 7 6.7 地下水污染 .................................................................... 7 6.8 土壤污染 ...................................................................... 7 6.9 海岸侵蚀和淤积 ................................................................ 7 6.10 河湖塌岸 ..................................................................... 7 6.11 海(咸)水入侵 ............................................................... 8 6.12 活动断层 ..................................................................... 8 6.13 城市垃圾污染 ................................................................. 8 7 城市地质资源调查 .................................................................. 9 7.1 基本规定 ...................................................................... 9 7.2 地下水源地 .................................................................... 9 7.3 地热资源 ...................................................................... 9 7.4 地下空间资源 .................................................................. 9 7.5 地质遗迹资源 ................................................................. 10 7.6 天然建筑材料资源 ............................................................. 10 8 城市规划地质评价 ................................................................. 10 8.1 基本规定 ..................................................................... 10 8.2 区域城镇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评价 ................................................. 10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

DB41/T 2120—202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工作流程、要求、内容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5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112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18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1044 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CJJ 57 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Z/T 0282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Z/T 0283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 028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306 城市地质调查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城市地下空间城市行政区域内地表以下,自然形成或人工开发的空间,是地面空间的延伸和补充。

3.2地质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紧密联系的,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近地表岩石圈。

4 总则4.1基本要求DB41/T 2120—2021准备阶段需收集评价区内以往地质调查工作成果,主要包括精度不低于1:5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成果,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工作要求时,应开展地质环境补充调查。

基本任务4.2在基本查明评价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工程地质条件、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特殊土分布、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的基础上,根据评价区地质条件确定各评价因子赋值。

根据各类地质环境条件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影响程度,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评价法计算适宜性指数,按照分级标准判定适宜性等级,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总体规划和科学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提供技术依据。

环境评价规范

环境评价规范

环境评价规范环境评价规范是指对一个特定项目或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评价,以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对环境敏感的项目或活动进行预测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和经营策略。

环境评价规范的制定有助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环境风险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

环境评价规范应包括以下内容:1.评价范围:明确评价项目的相关方面、环境影响因素的范围和内容。

2.评价准则:制定科学、客观的评价准则,包括对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和废物排放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

3.评价方法:根据具体项目或活动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包括实地调查、数据收集、模型分析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评价内容:对于不同阶段的项目或活动,确定相应的评价内容,包括前期评估、施工期评估和运营期评估等,以全面了解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5.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编写评价报告,对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环保建议和风险控制措施,便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6.参与交流:积极与相关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和协商,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和透明,提高社会接受度和环保效果。

7.监督与评估: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对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保证环保措施的有效实施。

8.法律法规: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评价过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环境评价规范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减少项目或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它还能够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减少环境风险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

总之,环境评价规范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能够对项目或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和经营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 D2008-03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10月目 次前言 (II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 (2)4.2 任务 (2)4.3 基本要求 (2)5 设计书编写与审批 (2)5.1 设计书编写 (2)5.2 设计书审批 (3)6 调查内容 (3)6.1 地质环境背景调查 (3)6.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 (4)6.3 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8)7 调查方法 (9)7.1 一般要求 (9)7.2 资料搜集与整理 (9)7.3 遥感调查 (9)7.4 野外调查 (9)7.5 地球物理勘查 (10)7.6 槽探和浅井 (10)7.7 钻探 (10)7.8 样品采集与测试 (11)8 地质环境评价 (11)8.1 地下水环境评价 (11)8.2 土壤污染评价 (12)8.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2)8.4 特殊类土评价 (13)8.5 垃圾处置场适宜性评价 (13)8.6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效应评价 (13)8.7 地质资源评价 (13)8.8 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14)9 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影响评估 (15)9.1 评估内容 (15)9.2 评估方法 (15)10 图件编制 (15)10.1 编图原则 (15)10.2 编图基本要求 (16)10.3 城市环境地质图件编制 (16)11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 (18)12 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 (18)12.1 成果提交 (18)12.2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18)附录A (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19)附录B (规范性附录)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表格 (20)附录C (规范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51)前 言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文冬光、吴登定、刘长礼、周爱国、张二勇、魏伦武、陈 冰、鄢 毅、 孙晓明、佟元清、李瑞敏、王祎萍、赵健康、赖绍民、雒国忠、张成江、赵宗壮、甘义群、林良俊、杨 澍。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引 言城市是人口和社会财富高度聚集的地区,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我国目前建制城市600多个,城市人口已超过3亿,城市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质环境既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和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诸如地下水资源衰减、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规范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和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站等单位的专家共同编制了本规范。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设计编写、调查内容、调查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环境地质图系编制、数据库建设及报告编写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1616—89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2999—91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6889—200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50021—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DZ/0017—91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01551—9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90—1997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CJJ17—200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01—200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CJ/T3037—1995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D2007—01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DD2007—02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规范(1∶50000)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环境 geological environment由岩石圈表层的岩土、水等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与现象共同构成的自然环境系统,其上限是岩石圈的表面,下限即人类活动进入岩石圈的深度。

3.2 环境地质 environmental geology是研究人类工程和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学科,以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

3.3 环境地质条件environmental geologic conditions指产生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地质环境的基本要素,如地形地貌、构造、岩性、动力地质作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另一方面是影响自然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包括其方式、规模与强度等。

3.4 地质环境质量geo-environmental quality指在一个具体的地质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者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支持程度或适宜性。

3.5 地质资源geological resources广义指地质作用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本规范定义的地质资源是指地下水(含地热水、矿泉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天然建筑材料和地下空间资源等。

3.6 环境地质问题environmental geologic problems指地质环境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作用和现象。

如斜坡变形、地面沉降、水质污染等问题。

3.7 地下水防污性能vulnerability of groundwater to contamination指在一定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抵御污染的能力。

4 总则4.1 目的查明城市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地质依据。

4.2 任务4.2.1 查明工作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岩土体特征等地质环境背景。

4.2.2 查明工作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和危害程度。

4.2.3 初步查明主要地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水资源保证程度与应急或后备地下水源地论证。

4.2.4 进行地质环境评价、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危害及损失评估,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4.2.5 建立城市环境地质数据库及评价信息系统。

4.3 基本要求4.3.1 工作区范围应以城市远景规划区为界。

当涉及到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超出远景规划区时,应适当扩大范围。

4.3.2 必须充分搜集有关资料,加强资料的二次开发和综合研究。

4.3.3 调查评价精度,应根据城市类型与规模、地质环境背景、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危害程度、工作区已有地质工作程度等情况确定,原则上按1∶50000精度控制,主要工作定额参考表1执行。

4.3.4 依据不同类型城市的地质工作程度,对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必须部署一定的实物工作量。

4.3.5 成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1∶50000。

规划类图件宜与城市远景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致。

4.3.6 调查成果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

4.3.7 所有调查工作应填写调查表,调查表格式及要求见附录B。

5 设计书编写与审批5.1 设计书编写5.1.1 设计书编制应根据任务书要求,充分收集和研究调查区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了解调查区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以往工作研究程度,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调查任务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确定技术路线,通过设计方案论证,合理使用工作量,达到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经费预算正确、组织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有效。

5.1.2 设计书内容应系统、完整,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经费预算合理,附图、附表齐全。

5.1.3 设计书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书、收集有关资料,现场踏勘和组织编写的程序进行。

5.1.4 不同类型城市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技术定额可参照表1确定。

表1 15∶0000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主要技术定额(每100km2)项目地区平原区滨海地区黄土地区丘陵地区岩溶地区冻土地区总观测点数(个)40~110 40~110 40~110 40~130 40~130 25~80观测路线间距(m)800~2000 800~2000800~2000500~1500500~1500 1000~2500抽水试验(占水文地质点比例%)10~25 10~25 10~25原位测试(个)1~6 1~6 1~5水质简分析(个) 10~30 10~30 10~30 10-40 15-40 5-15 水质全分析(占水样的比例%)20~35 20~35 15~20 15~20 15~20 15~20 原状土样(个) 15~60 15~60 15~40勘探钻孔数/进尺数(个/m)5~20/800~20005~20/600~12008~20/600~12006~15/400~12006~15/600~16005~15/400~1000注:按照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本要求,技术定额表中所规定的工作量指标应包括质量符合要求的已有工作量,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各项实物工作量。

5.1.5 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a)项目任务书;b)工作区环境地质条件和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与以往研究程度;c)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需求;d)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

5.1.6 设计书内容应包括前言、区域环境地质背景、工作部署、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实物工作量、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预期成果以及经费预算等内容,各部分内容编写要求见附录A。

5.2 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设计书审查由任务下达单位组织进行,也可由任务书下达单位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