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干,自孔子确立以来,迄今两千多年,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从先秦到清代,儒学先后形成四种理论形态。
第一个理论形态是先秦时期的古典儒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展开儒家的思想体系。这些儒学的奠基人提出儒学的思想框架,确立基本的理论原则,使儒学初具规模。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使人人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规定了基本的致思路向。
孔子没后,“早期儒家”人物把“仁学”与天道、性命贯通起来,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形上学建构。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和引申,使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孟子注重主体自身的道德构造,在思想上偏重“德行”一面。纵观孟子的主要思想,他从心性角度为儒家思想构筑了人性论的基础,从“仁心”的“内圣”角度来挖掘;荀子重视外在社会的礼仪之治。荀子的思想在“外王”思路上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有所推进,为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个理论形态是从西汉到唐代的经学。
董仲舒等经学大师,借助阴阳五行的思维框架和准神学的形式,论证儒家的基本原则,形成政治、伦理、宗教三位一体的儒学思想体系,使儒家从一家之言上升到意识形态主体的高度,获得前所未有的思想权威性。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从天命观、政治思想、人性论等多个角度为其“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张目,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使得儒家地位从政治地位上战胜了其他诸子。但是,向神学发展的另一个倾向是导致入学向谶纬之学跌落,从而背离先秦儒家的理想那个主义。
第三个理论形态是宋明理学。
两汉后,北宋前,由于战争、五胡乱华及佛教大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士人精神受到严重的挑战。道家、佛家与儒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各自构成对中国社会与政治生活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最为式微。当时儒学虽未失去对中国社会之影响,但其对中国社会的组织力量与凝聚力量也一直处于衰微之势。儒学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已不足以构成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统一力量。
直至韩愈大倡“文以载道”,后经北宋三先生之发韧,中经周张二程之努力,终以朱子为集大成者,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社会与政治生活中的主流地位。
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王陆等理学家出入佛老,借鉴佛、道两家的理论思维成果,采取哲学的形式论证儒家的基本原则,形成以三教合流为特征的儒学思想体系,使儒学获得较强的理论性。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第四个理论形态就是清代的朴学。
清代顾炎武、阎若璩、戴震等考据大师,举起“新汉学”的旗帜,为了避开宋明理学的误区,他们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重新诠释儒家经典,重振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弘扬儒学的历史主义精神,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研究,喜欢做扎扎实实、朴实无华的学问,故而后人称他们的儒学为朴学。他们要求学术独立,
要求儒学非意识形态化,已经触摸到近代思想启蒙的门槛了。清代儒学家从内容到形式都对传统的儒学作了再整理、再加工,取得了令人钦佩的学术成就。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毕竟接近了尾声,所以,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也无法使儒学再现往日的辉煌了。
当代新儒学
1840年以后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否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左倾路线的影响,儒家文化在大陆上遭受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兴儒家文化思想,学者们通过反思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探讨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对儒学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和发展。
当今儒家文化发展
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兴儒家文化思想,学者们通过反思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探讨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对儒学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和发展。中国社会经过160多年的社会动荡,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社会渐趋于稳定。今日中国社会有一个价值观念重建的过程,这一重建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重建,其必是一个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面向西方,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文化重建。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价值规范体系,必然会对当代中国的道德价值观念重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儒学的价值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主张内仁外礼、培养官吏、教化民从,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高度文明与和谐。儒家的这一内在精神即便在当今社会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现在、未来源于其对历史的承继,没有对自己本民族历史承继的民族,就不能解决好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创造其极富生机的未来。
当代中国,儒家文化的地位应定其为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能继续向前发展并为当今世人所接受的必是其固有的独立品性。其精神与理念却渗透于那个民族日常生活中,并成为那个民族的精神创造源泉。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观,1840年以后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否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左倾路线的影响,儒家文化在大陆上遭受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但儒家文化源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儒家文化与中国的汉字相生相灭,除非汉字消亡,否则儒家文化必有其重新生长的源泉,只要使用汉字的种族存在,儒家文化必不能被政治运动所毁灭,因其成就了中国人的极富人性的成熟智慧的心灵,离开儒家文化中国人固有的智慧心灵必丧失其极富生机的原创性。
当代新儒学的兴起,观点上虽有种种值得商榷之处,但其兴起且得到广泛的相应,无疑是源于中国士人成熟智慧的心灵深处,源于中国人离开汉字就不能进行一流思维的历史命运。做儒家文化之于当今中国社会必如古希腊文化之于当今西方社会一样,必构成当今中国文化生发的重要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