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国家,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使得这个国家独具魅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人文和民俗风情,并展示这个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

一、地理环境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东西横跨5个时区,南北跨越近60纬度。

这个国家地理上的多样性为中国的地理人文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中国境内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还有奇特的地理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高原和高山。

这些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中国的人文活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条件。

二、人文风情1. 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上海、西安等。

这些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

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古城墙,上海的外滩等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2. 文化遗产中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如敦煌壁画、丽江古城、黄山等。

这些文化遗产融合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和传统,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敦煌壁画以其精美的绘画和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丽江古城则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黄山则以奇特的山水景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3. 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合家欢乐是其最大的特点。

中秋节则以赏月、吃月饼的方式庆祝,寓意团圆和祈求丰收。

这些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传统价值观。

三、民俗风情1. 传统民居中国的传统民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结构,如四合院、土楼、风雨桥等。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代表,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家族的重视。

土楼是福建土楼群落的代表,形状奇特、历史悠久,被誉为“活的古代城堡”。

风雨桥则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建筑,桥面上设有屋顶,可以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之处。

2. 传统服饰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汉服、旗袍、唐装等。

汉服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代表,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

地理环境对民俗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俗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有些民俗则是 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 ,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 。 如有些宗教对教徒的婚丧 、嫁娶饮食等方面 的规定 , 慢地成为民族 慢 的风俗习惯 。 2 地理环境对不 同民俗 区域性影响 的具体表现
差大 , 在过 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 以过冬 ,同时又不舍得一时 “ 挥 霍 ”掉 , 方人 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 “ ”。这样一来 ,北方大多 北 享用 数人也养成了吃成 的习惯 。江苏 、广东 、 浙江 、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 爱吃甜食。南方 多雨 ,光热条件好 , 产甘蔗 , 盛 比起北方来 ,蔬菜更
民俗 即民族的风俗习惯 , 是指 —个 民族在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和 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传统 , 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 而行成 的风尚 、习俗。具体反映 在各 民族 的服饰 、饮食、居住 、生 产 、婚 姻 、丧葬 、文娱活动 、节庆 、礼仪、禁忌等方面 。
( 地理环境 对饮食民俗的影响 。俗语 说 “ 2) 民以食为天” ,饮
所以墙不论夯土或土坯都 比较厚 ,房子不高 ,内部严实 ,窗户开在南 墙 ,大而明亮 ,便于接受阻光 。南方住房墙 体薄 ,房体较高。墙体多 用石灰涂成白色 ,反射阳光 ,加强通风 , 减少南面热空气进入室内 并
下 。反穿皮袄毛朝外 ,这都是 为了防寒 。西南地区深受来 自印度洋西 南季风和来 自太平洋东南季风 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终 年湿润 、炎热 。首先是 紧身、轻巧 、利落 ,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 劳动效率 ;其次是无领 、赤脚 、裸露部位多 ,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 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 。再 比如生活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的京族 , 传统 的服饰 以衣裤型短装 为主 ,既简洁美观又 适宜涉水、乘船 的水上
作者简 介 孙秀英,女 ,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

传统民居的地理概念

传统民居的地理概念

传统民居的地理概念
传统民居的地理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布局:传统民居通常采用坊巷、庭院和楼阁等结构形式,布局以中轴线为主,注重均衡和对称。

2. 地理环境:传统民居的选址通常考虑地理环境,如地势高低、水源、风向等,以便利居住和生活。

3. 风水观念:传统民居的选址和建造往往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追求地势宜高、水势宜缓、阳光充足等。

4. 区域特色: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具有各自的地理特色,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比如南方水乡的水上居住文化,北方的院落建筑等。

5. 地理符号: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往往使用当地的天然资源,例如南方木结构、北方砖瓦建筑等,形成了地理符号。

总之,传统民居的地理概念在建筑布局、选址、风水观念、区域特色和地理符号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doc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doc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珍贵遗产,不仅体现了古代 人们的建筑智慧,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这些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构 造,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当今社会,随着可持 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更显得弥足珍贵。
以“风水”理念为例,这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生态文化表现。 风水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居住环境与自然元素的和谐统一。通过考 察地形、水流、气候等自然因素,风水理念指导人们如何选择一个宜居的地方, 以及如何规划和设计建筑,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量,提高居住环境的 舒适度。
人文环境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与人文环境紧密相关。在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化、风俗、宗教和哲学观念等因素都对中国传统民居 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方面,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风格都为中国传统 民居建筑提供了独特的设计元素。例如,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受到了统治者的喜 好和推广,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 背景
01 自然环境
03 聚落布局
目录
02 人文环境 04 建筑材料
05 自然资06 总结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自然地 理环境的深远影响。本次演示将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民 居建筑文化的背景。
在宗族层面,大型宗族通常会有一个祖庙或宗祠作为中心,其他建筑物围绕 其展开。这种布局体现了宗族内部的等级制度和血脉关系。在家族层面,家族的 住宅通常会围绕家族祠堂或其他标志性建筑物展开,显示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 向心力。
在村庄层面,村庄的整体布局往往会根据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进行规划。 例如,位于河流沿岸的村庄,通常会沿着河岸线延伸,形成一条或几条纵向的街 道。这些街道两旁是居民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如商铺、庙宇等。而在山区的村庄, 住宅则往往会建在较为平坦的山腰或谷地中,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 朱成林 刘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 王付江
第一部分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பைடு நூலகம்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1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刘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的成果
1、内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
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
3、研究结论: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多种多样,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和民族传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中国民居常见的风俗简介:1.四合院: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为坐北朝南,四面建房,中间围合成一个庭院。

按照风水学说,这种布局有利于采光和纳气,也有利于家庭兴旺。

北京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硬山或悬山式,有些会在院落中种植花草树木,寓意吉祥如意。

2.土楼: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居,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建。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采用夯土或混凝土建造,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屋顶采用悬山或硬山式。

土楼内部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房间大小和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定。

3.窑洞: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凿而成。

窑洞一般分为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内部有火炕,可以烧火取暖。

窑洞一般比较朴素,不施过多的装饰,以实用为主。

4.吊脚楼: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顶为悬山或硬山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灵活多变,但以堂屋为中心,设有火塘或灶台,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

5.碉房: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一般为石木结构,以平顶为主,墙体厚实。

碉房多为多层建筑,第一层通常设有畜圈,第二层以上为住房。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碉房内部通常比较
宽敞明亮,设有火塘或铁炉用于取暖和做饭。

这些是中国民居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和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居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的特点●南北方民居的不同●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一、南方民居的特点南方一带气候温润,无严寒酷暑,房屋朝向均为南或东南。

这一地区民居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进深深,防热通风效果好。

另外在平面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做法,门窗基本采用低的槛窗及长格扇窗。

在造型和平面处理上变化繁多,非常自由灵活,悬山、歇山、硬山、四坡水屋顶皆应用。

民居墙身薄,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造成了明秀轻松的外观。

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予人以明快的感觉。

南方民居,能让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

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一般的民居,进门口便是一个天井,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

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

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也是一种景致。

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二、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在大家的印象里,多半是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城里的四合院。

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其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西北地区的窑洞,是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能美化生活环境,用材简单,手法自然。

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5.1《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课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5.1《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课件
第5页,共43页。
安徽民居
第6页,共43页。
东北民居
第7页,共43页。
福建民居
福建地处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崇山深谷 ,树木苍郁,气候温暖湿润。山间盛产木材 ,松杉樟柏等皆有出产,给当地建筑带来了 有利条件。福建民居大量使用悬山式人字屋 顶。
第8页,共43页。
江苏民居
第9页,共43页。
浙江民居
(2)右图房屋分布在我国的____南地方区,它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特
点是_______地_处_江_南_水_乡_,_气_候_湿_润_,。降水丰富
第19页,共43页。
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服 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 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26页,共43页。
八大菜系之一:粤菜
粤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粤菜即广东地 方风味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 成,以广州风味为代表。粤菜具有独特的南国风 味,并以选料广博、菜肴新颖奇异而著称于世。
第27页,共43页。
金 华 玉 树 鸡 糖醋咕噜肉
兰 度 鸽 脯
海南椰子盅
第28页,共43页。
郃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
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 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
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
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 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第43页,共43页。
第10页,共43页。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 郭幸伟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 郭幸伟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郭幸伟摘要:地域民居风格与当地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不同地域,民族,民风的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性格各异的民居建筑文化。

反过来,民居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人文性格。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关联。

关键词:民居建筑风格;地域人文性格;一、概述在电力设计院工作出差之余,对全国各地民居建筑风格有所观察。

不同地域:东北,西北,中原,西南,东南五个方位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当时自然环境,自然材质,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二、东北区域1.北方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发现各单体建筑间距空阔,建筑与道路之间绿化距离大。

同时建筑少有高层,低矮3-4层居多。

因冬季太阳照射斜度大,为了更好的受到照射,建筑规划在间距与高度方面均适应高寒气候。

再留意国家地域由北向南建筑间距呈现空阔--适中--密集的规律。

除了上面气候因素,另外两因素,其一北方平原多南方山地多,其二北方人口没有南方密集。

2.为防止热量对流损失,酒店等大堂进门均设置有门斗,例如吉林地区一般酒店大堂入口设三道玻璃,每道玻璃间距1-2米,第二三道玻璃之间设置旋转门斗。

防止热量损失,保证大堂内舒适度;酒店外墙设置370厚墙体;窗户采用双层,两层玻璃窗户之间10-15cm空间;3.公交车也有一奇怪现象,后门逢站不自动打开。

后门手扶立柱上有按钮,要下车需提前按按钮。

司机位置有指示灯亮起。

到站时司机通过控制开关打开后门下人。

减少无谓开后门次数来减少车内热量损失。

4.辽宁朝阳二塔,辽代建筑,风格粗犷,与中原及南方之塔俊秀风格不同,明显有少数民族印记。

5.北京,天津南北文化融合。

比中原文化,融入了胡同文化和东北屯文化。

口音都流露一股京胡的味道。

北京胡同与吉林,唐山胡同又不同,后者街更宽,一户户散落街两边,像是胡同的原始雏形,人少地广,自然成街。

北京胡同街道相比更规整精致些。

6.气候条件及民族交融,建筑风格装饰相对简单,布局开朗大度。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

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

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

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

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

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

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家乡是一个地理环境非常优美的小镇,山清水秀,四季分明。

这样的地理环境不仅赋予了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也深刻地影响着家乡的风俗民情。

首先,家乡的地理环境是家乡风俗的重要因素。

家乡地处山区,周围群山环绕,山脚下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流潺潺,时常传来鸟鸣虫鸣之声。

这种优美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家乡人勤劳朴实的性格。

由于交通不便,家乡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并不奢求,更加注重家庭和乡里之间的团结合作。

在家乡,邻里之间关系紧密,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家常便饭。

这种地理环境和人文氛围相互作用,形成了家乡特有的风俗习惯。

其次,家乡的地理环境也直接影响了家乡人们的饮食习惯。

家乡山区土地肥沃,适宜耕种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

因此,农民们多以粗粮、杂粮为主食。

同时,家乡盛产各种山珍野味,猪肉、鱼类、竹笋等都是家常菜。

家乡人喜食酸辣,偏爱浓香,餐桌上少不了一壶自酿的米酒。

这种饮食习惯既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也反过来影响了家乡人的生活方式。

此外,家乡地理环境的气候也对家乡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乡四季分明,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寒雪压,民风淳朴。

在寒冬里,家乡人们会举办篝火晚会,围在火堆边唱歌跳舞,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盛夏时节,家乡人们会举办赛龙舟、放河灯的传统活动,弘扬民间文化。

这些节庆活动和风俗习惯都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总的来说,家乡的地理环境对于家乡风俗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赋予了家乡独特的人文风貌,塑造了家乡人勤劳朴实的性格,影响了家乡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家乡的风俗与地理环境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座小镇独特的文化符号,传承着久远而深厚的历史底蕴。

愿家乡的风俗在地理环境的滋润下,继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深远的课题。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这种风格与方式深受中国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积极适应和融合,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民居文化。

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给民居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山川、水域、林木等元素都在中国民居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居的位置、建筑形式、布局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同时,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在民居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美的追求和生态意识的体现。

中国人民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条件以及居住需求,创造出了适应性强、生态友好的民居形式。

比如,南方的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建造,利用大量的开窗和通风设计,以适应湿润的气候和炎热的夏季;北方的民居则倾向于朝南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室内温暖度。

中国民居的生态意识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环保的设计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土、石、木等天然材料,既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又能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而现代的绿色建材,如节能玻璃、太阳能板等,更是使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

通过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还能够为当代的住宅设计提供借鉴和启发,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历史背景、融合方式以及生态意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写法: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收稿日期:2002-03-18 作者简介:陈启跃(1958-),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及旅游的教学与研究.第15卷第3Π4期2002年7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F H AI NAN NORMA L UNI VERSITY (NAT URA L SCIE NCE )V ol .15 N o .3Π4July 2002文章编号:1671-8747(2002)03-0059-04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陈启跃(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关键词:民俗;地理环境;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尽管目前因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民俗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研究民俗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以前在讨论民俗文化时,比较多的是从历史、民族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本文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和讨论民俗.1 传统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民俗形成的自然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农业资源最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与场所,而且作为农业生产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农业生产过程.地理环境还是农业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不稳定性以及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不均衡等特点,也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民俗是随着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但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还脱离不了地理环境.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与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民以食为天.我国饮食的种类繁多,单就菜系来说,就有四大菜系.即用料广、选料严、多海鲜与野味,口味偏重清、鲜、爽、滑,配菜丰富,粥品、点心特别丰富的粤菜;重油重味、偏爱麻辣,善于运用普通材料制出多种美味菜肴,小吃特别丰富的川菜;用料讲究、善于用高档材料做出高热量、高蛋白的厚味大菜,善于以汤调味的鲁菜;味兼南北、河鲜菜突出、点心和小吃精美的苏菜等等.这些菜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地域性强,它们根据菜系所产生与流行地区的物产、自然环境、社0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因素来选料和决定烹饪方式与口味.我国的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同一个民族的服饰在不同地区也有差异.服饰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寒冷和保护人身安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对服饰的功能要求是有差异的.气候炎热地区人们的服饰薄而透气且宽松,气候寒冷地区人们的服饰则厚实而注重防寒;长夏无冬地区的人们不需要准备冬衣,四季分明地区的人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春、夏、秋、冬衣物的更替;地形复杂地区因气候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当地人们的服饰也必须适应多变的气候特点.我国民居的种类繁多,从主要类型来讲有东北等地区的口袋式民居、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式民居、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民居、草原游牧民族的帐幕式民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面坡式民居、西南地区的干栏式民居、林区的干井式民居等等.这些民居不仅在造型、结构、布局、材料、建筑工艺、功能等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而且在选址、建造程序、建房禁忌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所有这些差异,都与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为了解决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通.交通民俗的形成与演变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极为明显.河网密度、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对水上交通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平坦的地形是交通理想的地形,崎岖陡峭的地形是交通的障碍.不同的地理环境将会产生具有不同特色的交通方式.以桥为例,有东部平原地区的拱桥和梁桥,有西南地区山区的索桥等;以水上交通为例,有适应水深河宽环境的“船”,有适应山区流急滩多水浅环境的“排”或“筏”等民俗,简尔言之就是百姓习尚,民间习俗.民俗是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而产生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空间与基础———地理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民俗的形成与演变,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2 传统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传统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实际上就是民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空间上的传播性就是民俗的传播与扩散,这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可能形成新的民俗分布区或产生新的民俗.就民俗传播与扩散的方式来讲,主要有两种.①因为大量人口的迁徙造成的传播.历史上无论是战争、灾害或其他原因,迫使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人群发生大规模且较长距离的迁徙,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也随着人口的迁徙而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的民俗因为失去了存在的自然基础或社会背景而逐渐消亡,有的民俗则经过改造或和移入地区当地原有民俗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民俗.但是新的民俗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否则就不具备新民俗形成的基本条件.②因为采借方式使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这种传播方式比较简单,不需要人口的大量迁徙,而是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民俗文化的交流.民俗的这两种传播方式都需要一个前提,即人们的交往比较方便,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地形较为平坦,交通较为方便.有些民俗事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一些地区都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有的地区赛龙舟还成了一项常年稳定的民俗盛会.赛龙舟分布比较广泛的原因是因为屈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崇敬,人们在端午节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有举行龙舟比赛的良好的自然条件.有的民俗事象的分布范围非常狭小,例如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往往成岛屿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的分布,也成岛屿状.形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地区.区内地形崎岖,“地无三尺平”是其地形条件的真实写照.崎岖的地形不仅阻碍了交通,更阻碍了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与融合.3 民俗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俗,这表现出民俗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不仅从地理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和地理环境发生精神上的联系.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在我国民俗的地理分布上,有几条大的民俗分布的区域界线,即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秦岭—淮河、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这几条界线两侧的民俗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认为是地理环境差异在民俗上的具体反映.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基本上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也是我国牧业地区与农业地区的分界线.此线的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气候干燥,草原广布,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高山牧区和高寒牧区,人口稀少,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牧业民俗文化.此线的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光、热、水、土条件配合较好,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人口密集,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东西两部分地区的人民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工艺、竞技、交通等等民俗都有较大的差异.就生产而言,西部地区人们以牲畜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放牧为主;东部地区人们则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耕作为主.就居住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由于生产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居住在容易搬迁的帐篷式住房里;东部地区的人们一般以固定的土地为生产对象,没有十分特殊的原因他们不会弃地而去,其住所就以固定的房子为主.就饮食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肉、奶为主食物;东部地区的人们以米、面等为主食.以服饰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袍”为主,而东部地区的人们以“衫”为主等等.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在东部地区,南北之间的民俗也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常说的“南人吃米,北人食面”、“北车南楫”是东部地区南北之间最典型的民俗区域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南北之间地理环境差异的反映: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水资源比较充裕,可以广种水稻并以大米为主食,传统的交通工具也以船为主;北方气候较冷,干旱少雨,河流稀少,水资源不足,因而以旱地作物为主,主食以面粉为主,传统的交通工具以车、马为多.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是我国西部地区民俗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以南的民俗文化主要是适应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寒的地理环境和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该线以北的民俗文化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牧业民俗为主,在绿洲地区有部分农耕民俗文化,受伊期兰教的影响深刻.4 传统民俗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总结了数千年的经验,形成了具有模式化的习俗,也就是民俗.观察众多的民俗,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民俗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精神,尽可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这一点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方面的表现特别明显.农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我国劳动人民总结了长期的生产经验,16第3Π4期 陈启跃: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2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形成了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并以民俗的方式传承下来.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二是在农区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与不同的耕作制度.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旱田为主,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旱地作物为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主要作物以水稻为主.三是注意地力的保护与恢复.在农耕生产中采用轮作、施用有机肥、休耕等,牧业生产中采用轮牧等等.四是以乡规民约的方式规定了若干防止破坏自然环境的禁忌.事实证明只要是因地制宜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好,否则,或多或少都会造成环境的退化.我国传统民居的一般朝向是坐北朝南,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阳光南来的条件相适应.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的民居并不一定朝南,例如在云南大理,绝大多数民居的正房朝向是坐西向东,原因之一,是大理地处点苍山下,点苍山属横断山脉,其走势为南北向,形状狭长的洱海在点苍山东面,与之平行,亦呈南北向,两者之间的缓坡,便是古代大理的发祥地,那么,建房无论是从建筑和施工的角度去考虑,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取朝东方向最有利.原因之二是与大理的“下关风”有关.下关风是大理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之一.下关风大,而且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有,常年风向以偏西风为主.大理民居朝东也是为了避风.大理民间有歌谣说“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可见,云南大理民居朝东体现了白族人民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民俗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漫长的岁月中,民俗事象能流传至下来,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民俗中所反映的许多生产与生活方式都非常注意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善待自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须不断吸取我国的传统民俗的精华,协调人地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饮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 林乃焱木[3] 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责任编辑:黄向阳) T 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stom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HEN Qi-yue(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212003,Chima)Abstract:Chinese folk customs,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2 cerned,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2 cal environment is do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ow human beings harmon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K ey w ords:folk cust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uman-geography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家乡是一个人生长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各种因素不仅塑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在家乡,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风俗文化。

下面将从地理环境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来探讨家乡风俗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地理环境对家乡风俗的影响家乡的地理环境是指其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所构成的环境。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地的文化风俗。

在家乡,地理环境与风俗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决定了家乡所处的区域性特点,比如南方家乡的水乡风情和北方家乡的冰雪风光。

地理位置还影响着家乡的交通情况和与外界的联系方式,进而塑造了当地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其次,气候条件。

气候对于家乡的风俗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等方面。

比如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人们更注重食用热量丰富的食物,穿着厚实的衣物;而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则更喜欢清淡的饮食和宽松的服装。

再次,地貌地形。

家乡的地貌地形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山地家乡的人们往往勤劳朴实,务农为生;而平原家乡的人们则更注重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家乡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当地的风俗文化,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地理环境不同,家乡风俗自然也就各具特色。

二、影响因素对家乡风俗的塑造除了地理环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对家乡风俗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因素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方面。

首先,历史文化传统。

家乡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是家乡风俗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

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家乡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贯穿于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其次,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家乡风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地的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

中国特色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特色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傣族竹楼
1)⻄居特点 傣族⻄楼是⻄种⻄栏式建筑,主要⻄⻄⻄建造,因⻄称为“ 楼 ”。⻄楼的平⻄呈⻄形,底层架空多不⻄墙壁,供饲养牲畜和 堆 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塘,是烧茶做饭和家 团聚的地 ;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天主⻄⻄作、吃 饭、休息和接待客⻄的地⻄,既明亮⻄通⻄;晒台是主⻄盥洗、 晒 、晾晒农作物和存放⻄罐的地⻄。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傣族多居住地区,⻄候湿热,常年⻄雪,⻄量充沛,年平均温度 达21℃,没有四季区分,⻄廊⻄台是⻄楼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 的⻄楼⻄防潮湿,⻄散热通⻄,三可避⻄兽侵袭,四可避洪⻄冲 击。因为这⻄每年⻄量集中,常发洪 ,楼下架空,墙⻄为多空 隙的⻄篾,所以很利于洪⻄的通过。
中国特色传统民居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湘西吊脚楼
1)特点 湘⻄吊脚楼,位于湖南 省湘⻄⻄家族苗族⻄治 州,属于古代⻄阑式建 筑。即是"体量较 ,下 屋架空,上层铺⻄板作 居住⻄的(庄裕光《 阑建筑》)⻄种房屋。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南地区⻄⻄、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吊脚楼”是 乡少数⻄族如苗、侗、壮、布依、⻄家族等的传统⻄居样式。尤 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湘⻄吊脚楼极为常⻄。吊脚楼依⻄傍 ⻄⻄建,⻄当地盛产的杉⻄。因这些地域多⻄多⻄,空⻄和地层 湿度 ,号称“天⻄三⻄晴,地⻄三⻄平”,由于⻄阑式建筑是底 层架空,对防潮和通⻄极为有利,⻄可防⻄野兽和毒蛇的侵害。 于是⻄区先⻄创造出了独特的“湘⻄吊脚楼”。
四、骑楼
1)特点: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道。是⻄种 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后退且留出公共⻄⻄空间的建 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 建、⻄东、⻄⻄等沿海侨乡地区。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候,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 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侵袭,挡避炎阳 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何?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何?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何?一、建筑位置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1 山水与土家族民居土家族传统民居常常建于群山环绕、溪流穿流的山间,充分利用了周边的优美自然环境。

房屋的位置通常选择在山脚下或山间平坦地带,利用山势形成天然屏障,保护房屋不受强风侵袭。

同时,山水的环绕也为土家族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方便他们从事农耕和渔猎等生产活动。

1.2 土壤与耕作土家族传统民居的选址还考虑了土壤的肥沃程度和适合耕作的地理环境。

他们通常会选择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源丰富的地方建造房屋,以便于从事农业生产。

同时,他们还会根据河流的位置和水土保持的需要进行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二、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1 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独特,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建筑外观通常采用“三天井”的布局形式,即前院、中院和后院相互连接,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同时,土家族的建筑还注重色彩的搭配,常用红色、黑色等寓意吉祥的颜色,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

2.2 建筑材料与自然资源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石材、木材和竹子等自然资源。

这些材料无污染、环保、具有一定的耐久性,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建筑材料的选择也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在山区地区,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会使用石材进行建造,以增加建筑的稳固性;而在平原地区,他们则会选择木材和竹子等材料进行建筑。

三、民居设计与人文景观的关系3.1 建筑布局与家庭活动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布局注重与家庭生活和人文景观的结合。

建筑的布局通常围绕着中庭展开,中庭上方有天井或者天窗,使光线能够充分照射到室内,同时可以阻挡暴雨。

在室内,各个房间的布置也与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相契合,使家庭成员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3.2 建筑装饰与文化传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丰富多样,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建筑外墙常常绘制有精美的壁画,色彩绚丽,寓意深远。

地理环境与中国民间住宅

地理环境与中国民间住宅

地理环境与中国民间住宅〔关键词〕地理环境;民间住宅;特色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东西相距5500千米,南北相距5300千米,东西跨60多个经度,南北跨50多个纬度,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因而各个地区在多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传统住宅。

住宅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以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

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住宅,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体现出了独特的地方风格,折射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民风、民俗的融合。

我国的民间住宅根据各地的地形、气候、降水和地理环境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为了适应当地高寒、多风的气候,往往选择居住在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在气候较温和的向阳一侧,充分利用岩石、灌木等建筑材料,建造的住宅形似“堡垒碉房”。

藏民在建房时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造价,其用岩石砌成较厚的墙体,而窗户开得较小,以利于防风御寒。

碉房一般分为2~3层,低层作为畜舍,上层住人,楼向上逐层缩小,上层屋顶为阳台,是供晒谷物用的。

那些肃穆宏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即是如此,如拉卜楞寺、塔尔寺、大昭寺等,是这一形式典型的代表。

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因受夏季暴雨的冲刷,流水侵蚀地表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在黄土高原上,窑洞是农民重要的住宅形式之一,人们利用黄土结构较均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在坚实的黄土沟谷的崖面上,垂直向下挖洞,再横向凿洞,顶部修成拱形,室内不用梁柱,洞口用砖砌成半圆形,装上门和窗户,俗称“砖石窑”。

而在没有山崖,土层又比较厚实的地方,人们就地挖下一个方形的坑,然后再向四壁凿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人在平地,只能看见院中的树梢,不见房屋,称之为“地坑窑”。

如今的人们生活富裕了,很少挖土窑洞,取而代之的是石窑和砖窑,其结构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举例说明聚落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举例说明聚落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举例说明聚落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聚落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关系:(1)自然环境的支配.一般来说,平原面积大,聚落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散.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给匮乏,聚落分散.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2)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南方水田农业耕作半径较小,无论耕耘,施肥,灌溉,收获等工作,均以居住在农田附近为宜,以散居最为方便.(3)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中国北方的家族,多喜群聚,显得宗族繁盛,且利于安全防卫,往往集村之内全是同姓,所以中国北方以姓氏为名称的聚落比比皆是,如赵家村,李家村,刘家屯等.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聚落 - 乡村聚落形成条件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乡村聚落更能体现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形: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降水: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农村中反映最为明显.气温: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水源: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区.特征:1、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2、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3、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4、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刘政(五班)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王付江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一、课题的来源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1、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2、课题进程的安排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系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

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

3.课题任务分工田园梁子:总负责。

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筛选。

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刘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1、内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

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3、研究结论: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

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

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

西北风沙很大,院墙所以加高了。

(二)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

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特色地窑(五)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

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

故砖石住宅较多。

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

”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

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

山西山东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六)陕南居民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

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

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

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

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

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

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

屋顶铺瓦或茅草。

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

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

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

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

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

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

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

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一)江苏民居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二)上海民居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四)云南民居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

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着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

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

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

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

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

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

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1、村落选址的重要性。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