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汽车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美国汽车文化
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中广网 2005-12-05
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汽车展览始于1900年11月,在纽约市当时的麦迪逊花园广场举行。

从历次汽车展览可以看出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出美国汽车工业汽车造型及功能的发展。

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工业生产开始处于世界前列,它的钢铁和石油化工等工业的发展为汽车工业的创造了条件。

1908年,福特汽车推出了著名的T型车,这种售价不足500美元 后降到300美元的汽车,只有当时同类汽车价格的1/4甚至1/10,美国一个普通工人用一年工资就可以购买到。

福特的T型车战略使汽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交通工具。

1913年,福特公司首先在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汽车,这给汽车工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美国随即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

第一阶段:1900年-1915年。

1893年亨利?福特发明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后7年,汽车开始大量生产,人们进入汽车时代。

奥尔兹莫比汽车公司成立于1887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制造厂商。

该公司于1903年生产的Doctor Coupe是单汽缸引擎汽车,也是该公司第一批大量生产的汽车,1903年共约生产了4000辆。

1909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福特T型汽车为汽车制造开创了新纪元,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甚至是全世界让汽车成为大众交通工具的先驱,因为它是世界第一条生产线上装配而成的汽车。

当时的媒体一致推选福特T型汽车为20世纪最重要的汽车发明。

福特采用大量生产方式,改善T型汽车,同时降低价格,也因此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1908年,当今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商通用汽车公司成立。

在这两大汽车公司的耕耘下,汽车性能益发精进,销售量蒸蒸日上,1916美国汽车销量首度突破100万辆,1920年再度建立超越200万辆的新里程碑。

第二阶段:1916年-1929年。

汽车制造在这个时期日趋成熟。

越来越多的中等阶层拥有汽车,而汽车的造型已经成为汽车制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通用汽车公司更率先成立艺术与色彩生产部门。

在这个时期,富有人家流行汽车车身定做,即先购买某种汽车的机械部件,然后再另外设计定做车身。

虽然许多被视为经典的汽车外观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但车身定做其实是费钱而不实际的。

成立于1902年的凯迪拉克汽车公司一向以机械部件优良著称。

公司曾经有过把3辆汽车拆开,将机械零部件整个打散,再重新混合组合成3辆汽车的记录。

这项创举,旨在强调凯迪拉克的零部件的标准化及一致性。

另外,当时声望极高的高级汽车制造厂商Pierce Arrow汽车公司从1901年至1938年在纽约上州水牛城生产汽车,公司早期即采用铝合金车身并配备有动力刹车。

这个时期,美国汽车工业为适合消费者需求已经能够生产8缸引擎跑车,时速可达到115英里。

1925年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厂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成立。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前夕的1929年,美国汽车销量冲破500万辆。

第三阶段:1930年-1942年,利用空气动力原理,汽车的引擎设计在这个时期出现长足的进步。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汽车制造厂商投入军事车辆及机械的制造,汽车外观并无明显演变,几乎无造型可言的吉普车的出现完全是基于实际的需要。

Packard汽车公司共制造7种时速可达100英里的高性能Packard Speedstar汽车,被视为当时豪华汽车的代表。

当时全球市场上有15家厂商制造豪华型汽车,Packrad就占了50%的市场。

Franklin Sport Runabout汽车公司自1902年至1934年在纽约州的雪城生产汽车,
引擎开始使用空气冷却系统。

第四阶段:1946年-1959年,随着喷气飞机时代的来临,汽车造型也趋向更低、更长、更宽,并在车后
加上大大的尾翅。

这个时期的汽车造型有两大特色,一是车身的防撞设计,一是尾翅的流行。

50年代美国最具特色的汽车是家庭式旅行车(Station Wagon),象征着郊区家庭的美好生活。

这个时期,福特雷鸟汽车曾是公司跑车的代言者。

1955年公司生产的雷鸟8缸双人座敞篷跑车,车顶为活动纤维玻璃,其华丽造型获得了高度评价,后因其控制轻巧,又被喻为私人车的象征。

1958年,美国汽车厂商专为纽约国际汽车展览设计了一款只有1辆的Dual Ghia 100原型汽车,具有400马力(294千瓦),最高时速为140英里(224公里),并配有当时车迷所梦想的盒式磁带汽车音响。

第五阶段:1960年-1979年,消费者抛弃以往强调越大越美的汽车造型,传统而保守的造型蔚然成风,以甲壳虫为代表的小型汽车大为流行。

一些价格合理的小跑车如Mustang和Corvette 等普遍受到欢迎,小型汽车市场开始增长。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都有此类产品推出,1964年福特野马跑车率先掀起小型车的革命。

美洲豹E型汽车以玲珑的流线型外型赢得消费者青睐。

当捷豹XKE汽车第一次在1961年的纽约国际汽车展览出现时,立刻造成轰动。

这款双人座双门敞篷车时速高达150英里(240公里),而它创新的独立后悬挂系统使其在当年的车展上备受宠爱。

第六阶段:1980年-2000年,从80年代起,美国汽车工业几乎难以招架日本汽车业的凌厉攻势,日本的本田、日产、三菱和富士公司相继在美国设厂。

美国汽车工业为与日本汽车进行竞争,又不断推出新造型汽车,被称为小型箱式车(minivan)的客货两用轻型汽车一举成为最受家庭喜爱的车种,这种汽车的外型
更接近于普通小汽车,只是车厢后部增加了可以放置物品的空间,约占车厢的1/3,驾驶时的感觉也与普通小汽车类似。

而家庭轿车、双门轿车、跑车也都讲究流线型设计,一改近20年来的直线设计。

90年代,多功能车又独领风骚,因为很多美国人喜欢有载货和越野功能而又可以做代步工具,驾驶它上下班的汽车。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汽车工业已超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创新发展,迎合消费者对汽车造型的性能的需求,主宰了世界汽车工业,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工业大国。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不仅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跨国集团(通用1993财政年度销售额为1336亿美元,约等于同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

它消耗了美国10%以上的钢铁、25%以上的橡胶),直到今天仍没有第二家汽车公司可以取代它的霸主位置。

对美国人来说,汽车就是一个无法离开的朋友、伙伴、家人,或者就是自己最钟爱的
一个情人。

一位朋友曾说起这样一件事:她有次在美国中部一小镇行走,突然一辆车在身边停下来了,陌生的司机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她刚开始没反应过来,为什么就需要帮助了,后来才恍然大悟,这里的美国人都以车代步,行人就跟外星人一样稀少。

对美国人来说,汽车就是这样一个无法离开的朋友、伙伴、家人,或者就是自己最钟爱
的一个情人。

加拿大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这样评说美国的汽车文化:“美国是一个坐在汽车上的国家,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汽车的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老中青很多美国人来说,汽车更是人生成长的一个标志,至少许多人第一次销魂就在车上度过。

“大气”?“不环保”?
美国人的汽车文化是发散型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

但以记者在美国开车生活的粗浅感觉,车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跟汽车这堆钢铁机器有关的,比如汽车制造、道路设施等等;另一类则是从汽车延伸开来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等。

当然,两者也往往相互呼应、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既丰富多彩也不乏糟粕缺点的文化体系。

这种车文化中的糟粕,最突出的一个,就是所谓美国汽车的“大气”,或者就是欧洲人经常批评的“不环保”。

这对既去过欧洲也到过美国的人来说,这种感觉肯定还很强烈。

在欧洲,许多城市街道很窄,汽车位置更狭小,因此环顾巴黎、米兰等许多城市,举目皆是两厢车。

原因可能也很简单,许多路边的停车位都是为两厢车设计的,突然来个三厢的大奔,
位置都很难找。

但在美国就完全不同,许多人更新的汽车是一辆比一辆大,动力也是一辆比一辆强。

看看美国的停车位,也显然比欧洲最大的这位还要大上一号。

许多人家的住宅,往往最大的地方都是让给汽车的。

因此在美国到处都是大型车。

而且,美国人还特别喜欢开车,在火车、飞机、汽车三种交通工具中,汽车通常是外出旅行的首选。

因此每到夏天,美国的汽油价格必定上涨,一个较小的原因,是到了飓风季节,飓风会影响到沿墨西哥湾分布的成品油厂生产;一个较大的原因,就是美国人开始开着汽车周游美国享受夏季假期,用油量大大增加。

“车轮子上的美国”显然也并不缺乏汽车品牌。

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商旗下有众多赫赫有名的汽车品牌。

说起品牌,当然也不乏故事。

比如美国第38任总统,也叫福特,他是美国唯一的非民选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担任副总统的他继任总统。

有一次,面对新闻界的咄咄逼人,福特总统摊手言道:“我只是福特,而不是林肯。

”一语双关,也生动阐释了美国不同车代表的不同文化:福特代表的是普通家庭汽车,而林肯则是
豪华车中的翘楚。

以车为本的车文化
人人开车,自然到处都有为行车人服务的设施。

在国内去公园,都是将车停在公园外停车场,按人头购票进公园参观。

但在美国许多旅游区则正好相反。

比如,在美国著名的黄石公园,都是按汽车收费的,一辆汽车约20美元,车内人数不限,你可以开车在公园内旅游三天;而公园内最有名的几个景点,都有道路可以直达。

为开车人服务,也是许多美国餐饮商家生意兴隆的秘诀。

比如许多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沿餐馆四周设有环形行车路,这边一个窗口接受司机的订单,等司机将车开到另一边的窗口时,服务人员已准备好快餐。

它的方便、快捷,深受赶时间的美国人欢迎。

据说,麦当劳现也在国内准备大力发展汽车餐馆,或许,以后中国司机的生活节奏也将大大加快。

除了汽车餐馆外,遍布美国各地的汽车旅馆(Motel),也是美国旅游业的一大标志。

最典型的汽车旅馆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便捷,一般都设在主要公路旁;二是车位多,许多车辆都可以停在所住房间的门口;三是价格低,便宜的一般就20-30
美国平均每个家庭的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96辆,加州的汽车数量甚至超过了该州人口总数。

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如果在一部美国出品的电影中没有汽车出现,就失去了起码的真实性。

汽车在美国电影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

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外形俊朗的男主角身边总有一辆与
之相配的爱车,这些基本配置是:智商180、情商250、能力270,外加一部外形300的酷车,使他们对女性的杀伤力达到100%。

就美国的类型片而言,以汽车本身作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多,但其中不乏精品,如史泰隆的《生死极速》和近来风头正劲的《汽车总动员》、《疯狂金龟车》等,它们的主题无非是叛逆、成长和传承。

当然其中最为人知的当属《速度与激情》系列,这部典型的汽车题材电影街头风格十足,充满了张扬的个性,纯净的雄性魅力、强劲的引擎轰鸣和现代版的“捉放曹”,肆无忌惮地宣泄着男性对机械力量的顶礼膜拜,无不刺激着人们的肾上腺素不断分泌,生命里不再有不能承受之轻。

与非主流的汽车题材相比,汽车更适合做配角,尤其是在警匪片中,只是主题中去掉了许多说教。

在这些弘扬英雄主义的影片中,汽车是决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汽车,我们的英雄如何救美?如何凸显他们正义凛然的宽广胸怀,让美女死心塌地?与当今日趋精致、小品般的香港警匪片相比,没有宏大的汽车追逐场面就构不成美国的警匪片。

《绝地战警》中惊世骇俗的汽车追逐场面的壮观,《偷天换日》中的mini cooper在下水道中躲闪腾挪的精巧,让人怀疑美国每年生产几百万部汽车的目的就是为了毁坏它们,男主角只要坐进汽车就变成了“破坏之王”。

汽车在影像中往往成为男性的图腾,在警匪片中能够从满是弹孔、伤痕累累的汽车中走下的才是真正的百战英雄。

汽车在科幻电影中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中的“七宗最”丝毫不逊色于警匪片中的枪林弹雨:最富想像力的肯定是《我,机器人》中威尔·史密斯的无轮奥迪RXQ;最有环保色彩的一定是《回到未来》中以垃圾为燃料的时空穿梭车;最酷的一定是《蝙蝠侠》中那部有蝙蝠尾翼和鲨鱼腮裂的蝙蝠车;最没品位的一定是《第五元素》中布鲁斯·韦利斯的飞行器——更像是没有轮子的纽约出租车;结局最凄惨的当属《骇客帝国》中尼奥那身中1500余发子弹的凯迪拉克CTS;最没有创意的应该是史泰隆的《时空战警》中那部彩喷过的捷达;功能最差的应该是《黑超特警》中的那部“变身”之后充其量只能飞檐走壁的汽车。

虽然这些科幻片中的“七宗最”让人匪夷所思,但一般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影子,它们充分表现了美国人的汽车想像力和审美取向。

这些汽车使美国英雄们可以从荒凉的西部平原的马背上来到都市水泥丛林中,继续演绎惩恶扬善的成人童话。

在更为商业化的恐怖片中,汽车的外在形式已经无足轻重,汽车完全成为某些套路式桥段的附属品。

针对美国人对汽车的依赖,恐怖片中,歇斯底里的女主角的汽车后排总是藏着反派,即使后排没人,当怪兽冲过来时,汽车也会出现故障,不过不用担心,总会有奇迹发生,她总能在危急时刻找到一辆没有锁门
的汽车,上车也不用担心,钥匙总在头上的遮阳板里。

这些模式化的情节不断地被拙劣地模仿,而且总能使电影院中的低能观众发出一阵阵尖叫。

当然,由于影片类型的关系,在剧情片和文艺片中,汽车留给人们的印象并不深刻,往往作为一个影视叙述的道具或故事发生的空间场景,但有些经典场景也会让人们记忆犹新。

《毕业生》中达斯汀·霍夫曼的经典台词——“90%的美国人的第一次性行为发生在福特车中”伴随着The Sound of Silence与上世纪60年代的叛逆一起留在人们心中;《我心狂野》的凯奇,站在滚滚车流中对劳拉·邓恩浅吟低唱猫王的Love Me Tender时,相信全球无数男女都被这份终极浪漫所融化;《美国丽人》中的父亲住在安静的郊区,拥有一部省油的日本车和一部马力强大的越野车,过着看似平静和中规中矩的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

在这些影片中,汽车具有坚硬的外表、硬朗的线条和强大的动力等表征,但是其内部空间狭小阴暗(敞篷车除外),因此,汽车成为文艺片导演们诠释当代人心态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他们的摄影机下,汽车是男人的铠甲,他们更像是披着硬壳的软体动物,只有坚硬的外表。

脆弱的男人们在片中更多的时间花在汽车内愤怒地敲打方向盘、颓然地在后排吸烟(毒)或是无助地哭泣,此时的汽车成了他们的保护层,使他们看上去像是一群生活在胶囊里的人。

相比之下,另一种空间开放的机械交通工具——摩托车,则显得幼稚了很多,只能作为一种汽车的拙劣的替代品,只有在60年代的马龙·白兰度(《飞车党》)和亨利·方达(《逍遥骑士》)的影片中找到他们男孩式的破坏,而不是男人的发泄。

美国电影中的汽车与19世纪西部的马一样,代表了美国人开拓进取、变动不羁的精神。

汽车是影视中的道具,但作为电影语言的物质承载工具,我们无权对电影中的汽车的文化意义进行无限放大,它们只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一个缩影和组成部分。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精确地反映社会文化,影像中的汽车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如今,中国的汽车文化正经历着本土化前的阵痛,我们一边不断地反思与否定作为世界汽车文化源头的美国汽车文化,一边贪婪地吞咽着好莱坞电影中量产的各种汽车元素,却找不到自己车厢的钥匙。

美国的汽车文化,决不是汽车文化的终极形态或完美形式,它是建立在美国百年汽车发展的基础上,是靠一代又一代汽车人的积累完成的独特体系,每个国家都会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形成自己的汽车文化。

每辆汽车上都在发生着故事,故事的结局是善恶到头终有报、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团圆喜剧?还是世事纷乱一团麻、人间一觉黄粱梦的魔幻剧?抑或是昏天暗地、永无尽头的模式审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你选择什么样的汽车,也许正反映了你对这个世界还有多少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