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百科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
【粽子做法】
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
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粽子的形状】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粽子流派】
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五芳斋粽子团购端午粽子团购杭州粽子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