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评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评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教育学原理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 评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使科学知识再生产、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人们研究教育与经济之关系的兴趣日浓,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流派。

1. 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说中指出,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单纯从自然资源、土地和资金的角度出发,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舒尔茨认为,二战以来,一些战败国如西德、日本以及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如瑞士、丹麦其经济都高速增长;而一些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却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被人们乃至众多经济学家所忽视了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不同。舒尔茨进而得出结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质量越高,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同时,人力的取得并非是免费的,它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而且只有那些掌握了知识与

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另外,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也能改善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对此,舒尔茨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美国1929-1957年间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比例竞高达33%,这一数据足以证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一些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资本—收入比率为何随经济增长不断下降;国民收入的增长为何远大于投入的土地等,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

然而,人力资本理论的许多研究都夸大了人力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仅阐述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它在经济发展目标实现中的地位,而经济发展又具有比经济增长更为丰富的内容;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人力资本理论存在计算上的难点。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才能保证人力资源质量和经济增长的目标实现。然而,人力资本投入的范围却十分广泛,其产出间接地由人力资本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果中体现出来。因此,要评价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目标实现中的贡献率将力不从心。

其次,人力资本理论必然带有某种片面性。因为单纯的人力资本投入不可能成为单独的生产能力,还必须同非人力资本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把人力资本同非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这“集体产品”中分离出来,必将夸大或缩小一些因素的作用。

再次,人力资本存在着不稳定性。人力资本的载体是社会中的个人,其个人的思想、经历和感情都将极大地影响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

现代激励理论早已证明:人力资本的激励水平将极大地影响其存量价值的体现。另外,社会制度、生存环境对人力资本价值体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2. 筛选理论

20世纪7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受到怀疑,筛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发起挑战,它认为,教育和生产率之间只是一种间接关系,教育并不能提高个人的生产能力,它只是表示个人能力的一种工具,为雇主选择、识别高能力的雇员,以便把雇员安排在不同的职位上。当雇员开始工作后,其生产率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雇员与生产率之间是通过筛选这一过程发生关系的,具有信号作用。该理论出现之后,较好地解释了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文凭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与人力资本理论相融合的趋势。

在我看来,当前舆论界关于毕业生薪酬期望过高,导致就业困难的问题产生诸多热议就与筛选理论有关。

依据筛选理论的假设,教育的信号机制在分割劳动力市场上往往比在均质劳动力市场上更具有价值。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求职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作为理性人,每一个求职者都期望能获得工资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岗位, 但就业市场上的这种工作单位十分有限,必然不能使每个求职者都如愿以偿。因此, 众多求职者之间必将为获得高工资的工作岗位展开激烈的竞争。而对于求职

者而言,在现实的就业筛选机制下,通过接受教育并获得学历证书可能往往是其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

无论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中还是在同一劳动力市场中,工作岗位往往都存在阶梯状的分布状态,每一项工作对于求职者的技能和生产率有着不同的要求,处在阶梯位置越靠前,其工资水平就越高。因此,求职者的薪资水平往往也取决于其目标职位所处的位置,由其掌握特定工作技能所需的培训成本决定,培训成本越低者在求职者队伍中的相对位置越靠前。在信息不充分的状况下,雇主往往会将教育水平作为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其培训成本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依据以往的经验性积累,教育水平越高,求职者就越容易被判断为能力较强且未来培训成本较低的劳动者,因而会获得更大的就业机会,并被置于靠前的工作岗位上并获得较高的工资回报。依据这一观点可知,教育是雇佣方用于筛选求职者并决定其工作报酬的主要依据。正是这一规则促使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资教育以求获得可供发送的学历信号,以增加就业的砝码。

3.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主要由于人力资本无法很好的解释以下四个问题:第一、贫穷依然持续;第二、教育与培训失效;第三、收入不平等依然持续;第四、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严重。

按照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观点,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个人的生产力本身并不相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而此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由于他的诸

如性别、年龄、种族以及教育程度有明显关系。对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有显著的正相关的结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上述理论只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成立,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是不成立的。

某种程度上我是赞同这个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我国目前的电竞行业应该就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在这里才不会看你是否有什么学历,很多情况下能否拿到饭钱更多的是依靠运气,而且很多情况下要求非常苛刻,真正是老天爷赏饭吃。与之对比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想要考公务员,因为就业有保障,晋升有机会,管理有程序,属于主要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中,教育起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筛选信号,由次要劳动力市场转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条件,它认为,教育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是资本家的分割工具,教育平等化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

这种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提醒人们注意各团体和各种阶层的利益,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历史和制度的分析。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除了将教育作为影响收入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之外,还将制度因素,雇主和雇员的工作态度因素等,作为内生变量。可以说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4. 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一般来说,富有家庭的子女有较大的机会进入一流的学校,贫穷家庭的子女则往往在条件差的学校受教育,养成守时、温顺等性格,学校教育对不同社会阶级学生的不平等待遇,反映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再生产了这种不平等的生产关系。要促进和实现社会的平等,对现行的教育系统来说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靠社会经济生活的根本改变才能实现。

这种理论很具有批判性,也的确发人深省,有些人因此产生了教育无用论这种极端的思想,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教育的流通通道不够畅通所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高考改革的原因。我认为教育无用论本身有些过于偏激了,一个人所学习的东西总是会在学识,谈吐,气质中展现出来,教育总是有用的。

综上所述,不同的人对于教育表现出来的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的确存在正相关,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这种经济促进作用,还是取决于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对于国家来说,政策制定等其他因素一定要与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马永霞,高晓英.高校毕业生薪酬期望的理性分析——基于筛选理论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3,5:52-58.

[3]郭从斌,有关劳动力市场分隔理论研究的文献述评[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2(1):2-17.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