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段概念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低段概念教学
小学低年级是基础年级,搞好低年级的概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再加上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信息少,难以用“同化”的形式,通过“迁移”去认识新概念,造成低年级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困难。
那么,如何根据低年级的特点,搞好概念教学呢?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据我多年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概念的引入宜用肢体语言,加深概念理解。
低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但如果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把有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用简单的动作解释的明明白白.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加减法的时候,像指挥家一样举起双手,左手表示一部分数,右手表示另一部分数,两手合起来表示总数,求总数就用加法,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合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两手比划一个大圆表示总数,用一只手往外画表示去掉的部分数,用另一只手往怀里指,表示剩下的部分数。
求部分数用减法。
这样一比划,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法的意义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
而且对学习概念很有帮助,后面教学在分析题目时,有的同学讲不出来,老师用手一比划,他就能讲出来了。
运用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除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还可区分概念的差别。
又如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比划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特别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选填合适的长度单位时,弄不清是该填厘米还是填米时,用手势比划一下,就能很快的正确选填;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
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时间》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
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
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聪聪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
2.动眼看钟面,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秒针,生动有趣的讲解:钟表上有三兄弟,老大叫时
针,长得又矮又胖,走起路来又笨又慢;老二叫分针,不胖也不瘦,走起路来不快也不慢;老三叫秒针,细高个急性子,走起路来一串风。
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
3.动嘴说时间,老师边拨钟,边配首儿歌:小闹钟真勤劳,一天到晚都在跑,嘀嗒嘀嗒把时报,看看现在几时了。
4.动手拨时间。
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
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
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这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
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
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
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讲解宜准确形象
对于数学概念,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数学语言(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简洁地描述。
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
当然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来说一说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对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不过,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
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
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
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课堂小结时,我喜欢把每节课的主要内容或方法编成儿歌或歌诀。
比如,二年级教学完厘米和米后,编了一首歌诀: 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指甲盖长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1厘米。
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的小兄弟,物体长了别用我,要不一定累死你。
把逻辑严谨,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用歌诀的形式概括而成,朗朗上口,孩子们很高兴的接受了厘米与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区别,在实际运用时准确把握。
总之,数学具有抽象性,数学教学中更要讲究艺术性,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让所有学生都喜欢数学了、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