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核工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华大学
中国的核工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
Administrator
2011/5/29
学院: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班级:安全工程092班
学号:***********
**:***
China's nuclear industry developmen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f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核工业发展
关键字:改革开放核工业发展
摘要: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核工业发展情况及其曲折。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核工业发展的转变。
三我国核工业转变所要面对的严峻态势。
四我国核电站取得的成就。
五发展核电站的意义及必要性。
六党中央贵核工业的重视。
七史上发生的核泄漏事件及其引发的思考。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核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一个生机蓬勃、前景广阔的天地。
我作为核工业的一个老人,回顾这30年的历程,不由得心潮澎湃,感触良多。
改革指明了核工业“保军转民”的新方向
我国核工业创始于1955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国各部门、各地方大力协同和积极支持,从零起步,经过全体职工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先后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潜艇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和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
然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使核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留下严重后患。
基建战线过长,科研开发停滞,职工队伍涣散,领导力量削弱,尤其没有一个统帅和带动全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致“核工业向何处去”,进一步如何发展,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上产生了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调整了国防建设战略,决定从临战状态转向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对国防工业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
在这些大战略、大方针、大背景下核工业怎么办?国防科委和二机部党组反复分析研究,时
任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提出了“在优先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重点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上来”。
198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联名报告,“同意原子能工业逐步转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
以后就把这一方针概括为“保军转民”,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核工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转轨改型”迎来了核工业二次创业的新局面
核工业发展从“军用为主”到“保军转民”,运营机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性、全局性的战略转变,它对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任务变得更加艰巨繁重。
过去以军为主,任务单一,现在保军转民,一肩双挑,军的任务必须保证,民的任务要全面展开。
民的任务在经济上、技术上、安全上要求更高更严。
其次,运营机制发生很大变化。
搞军品,任务由国家提出,所需资金和条件都由国家提供,产品由国家收购,核工业基本上是一个“科研生产型”的军工部门;现在搞民品,资金、材料、生产、销售都要自己运筹经营,在市场上靠自己拼打,核工业也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序列。
第三,与外部关系大不相同。
过去研制核武器是中央专委直接抓的政治任务,核工业部门主办,其他部门和相关地方开“绿灯”,大力协同,为核工业服务;现在建核电站,推广同位素和核技术应用,各部门各地方都是用户,核工业要为用户服务,适应用户的要求,而且市场经济讲究经济效益,在相互关系上,经济利益提到了首位。
所有这些变化,都对核工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转换运营机制。
由于文革期间,“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大计划、高指标,把军用基建战线拉得很长,超过了国家实际需要和国力实际可能,必须坚决压缩下来,国家投资减了近三分之二。
可是,这牵涉几万人施工队伍和筹建机构的工作安排和生活安定。
同时,根据国家需要的调整,有些厂矿就要实行关、停、并、转,这些工作做起来也十分艰难。
(摘自国家原子能机构)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核工业人没有怨天尤人,也不消极等待,而是认清形势,服从大局,振奋精神,主动迎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努力奋斗,积极开创新的局面。
军用基建项目停下来了,建筑安装施工队伍就从西南三线地区拉到东南沿海一带,走上市场,承担石油化工、化纤等民用工程;核燃料生产规模缩减了,就腾出部分技术力量和设备能力,根据经济社会需要,开发生产各种民用稀有材料和化工制品;科研院所充分发挥核技术优势,大力开发生产同位素和核仪器设备,提供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方面应用。
这样,经过五六年的努
力,民品产值就达到了核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与此同时,核工业改变了长期保密和封闭的格局,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走向世界。
1980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专营进出口的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
1983年4月,成立了中国中原对外工程公司。
1984年1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并在此前后与南斯拉夫、意大利、联邦德国、罗马尼亚、法国、美国、日本、英国、巴西等政府或相关组织签订了核能和平利用合作协定,广泛开展了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尤其先后为阿尔及利亚设计建造了以15兆瓦重水研究堆为主体的核研究中心,为巴基斯坦设计建造了30万千瓦的恰希玛核电站,表明中国开始有能力对外出口成套核工程和技术设备。
发展核电为核工业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核工业转民,重点转向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最大的项目、最有广阔前景的领域就是发展核电。
早在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明确指出:“二机部不光是爆炸部,而且要搞核电站”。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领导又一再指出:“你们主要发展核电,这是最大的发展”,“你们搞好了,应该是一个大的能源部”。
80年代中期,我国核电建设开始起步,采用了自力更生和国外引进两种模式,都取得了成功。
1991年12月15日0时15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机组首次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从此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1994年,由广东与香港合营、从国外引进全套技术设备、中外合作建造的大亚湾核电站两台90万千瓦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中国开始有了大型商业核电站。
90年代,又陆续开工建设了秦山二期、三期和岭澳、田湾核电站。
截至2007年,我国大陆建成运行的核电机组容量已达910万千瓦,运行情况一直保持安全稳定。
与此同时,核燃料循环体系也得到很大发展,尤其在生产工艺技术上得到更新换代,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满足了核电发展的要求。
实践证明:核能是一种安全、可靠、清洁、经济的能源。
发展核电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供应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消费总量,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电力工业的污染物减排。
发展核电也为核工业的发展,丰富了内涵,拓宽了道路,带来了无穷生机。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后,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核电的发展,提出了“积极推进,加快发展”的新方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建成投运4000
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
核电建设进入快车道,形势喜人。
核电是核科技工业体系的经济主体和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主战场,也是军民两用核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核燃料循环前端与后端技术的连接中心,也是核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平台;是保持核科技持续发展的需求动力,也是带动核科技人才培养成长的主要途径。
然而,人类在利用核能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上世纪70年代之前,核电站在设计上采用和采取了许多设备和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及限制事故的后果。
但设计的前提是认为所有的意外均在设计考虑中,成熟而理性的操作员按照规程正确操作,从而保证安全。
但是,两次核泄漏事故改变了这一观念:经过三哩岛事故,人们认识到出现操作员误操作的可能性;而通过切尔诺贝利事故,则进一步认识到,紧急情况下,核安全文化对一个核电站的决定性作用。
三哩岛事故
1979年3月29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附近的三哩岛,一个核反应堆出事了。
先是因为向反应堆灌注冷却水的管道爆裂,而备用管道的一个管件阀门又不小心关闭了。
虽然控制棒已中断了链式反应,但裂变碎片衰变的能量仍在继续加热着堆芯,此时,一位操作员误以为反应堆灌满了水,关闭了堆芯紧急冷却系统。
堆芯开始过热,燃料包壳和构建都熔化为液体;之后,虽然装载燃料的压力容器没有熔化,但仍有部分有放射性的一回路冷却剂漏进了安全壳,这使得安全壳内充满了强放射性的混合物。
就这样,在三哩岛事故中,1/3的堆芯出现损坏,并发生了部分放射性泄漏到环境的事故。
三哩岛事故后,附近的很多居民买来盖革计数器测量当地的放射性,发现当地的放射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30%。
这个发现引起巨大的关注,却也令专家们疑惑,因为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远低于那个数字。
最后发现,高剂量是当地的区域性特征,早在事故之前就这样了,它来自当地土壤里的氡。
而据科学家们预计,对生活在三哩岛附近的5万人来说,当时的核泄漏只能杀死60人。
但这些并不能阻止当地居民的恐慌,三哩岛事故30周年时,仍有居住在附近的人撰写纪念文章,表示:“不管科学家怎么说,也不论政客们是如何向媒体解释,我都要告诉大家,三哩岛附近的城镇中的癌症发病率奇高。
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高(切尔诺贝利地区除外)。
”
三哩岛事故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核能的看法,在此之前的能源危机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纷纷把核能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正是核能的黄金时代。
事故后,曾经在美国蓬勃发展的核电行业中止了。
没有新的
核电项目,甚至很多原计划两年后开工的项目都终止了。
三哩岛事故后长达30年的时间,美国没有建设或投产过一台核电机组,作为世界核供货商龙头老大的西屋公司,民用核设施生产几乎没有了订单。
甚至有人认为,正是从三哩岛事故开始,世界核电发展开始步入近30年的萧条期。
但这次事故也使业界更注重仪器操作平台的研究,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失误,并以更苛刻的标准重新评价核电站对公众的潜在风险。
时至今日,美国的核管会(NRC)在对第四代核电站技术进行安全评估时,“几乎假设倒霉的操作员把所有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同时还赶上天灾(地震或海啸)。
”
三哩岛事故当时在美国引起的恐慌,还与当时刚刚放映过的电影《中国综合症》有关。
这部简·方达主演的电影讲述一位女记者偶然拍到某核电站控制室发生了名为“中国综合症”的故障,而核电站则继续在事故隐患没有完全排除下发电……这种中国综合症的故障,几乎与三哩岛的事故完全类似:急救的堆芯冷却系统失灵了,燃料将继续被辐射热熔化,这些热量也会熔化包含燃料的容器,炙热的液态燃料将在钢容器的底部聚集。
要命的是,电影设置的场景显示:液态燃料仍会继续变热,它们会熔穿反应容器,破坏容器建筑的混凝土基底,穿过地壳一直向下,“直到地球另一面的中国”。
然而,会不会出现中国综合症中的情况,核电站在故障隐患未完全排除的情况下继续发电?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厂,其投资一般在几百亿人民币,建设周期一般要4-5年甚至更长,运行周期一般在40-60年,一般10-15年可以收回投资,从资本增值的角度考虑,让它们“带病坚持工作”,也不是个好主意。
切尔诺贝利的灾难
1986年4月26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反应堆事故,在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村附近发生。
当时,在4号反应堆进行的一个为测试反应堆安全性而设计的实验中,链式反应变得越来越失控。
部分是因为操作员的失误,部分是因为拙劣的设计。
反应堆的热量使冷却水爆炸式沸腾,炸开了反应堆的包围容器。
反应堆中用作缓和剂的碳开始燃烧,堆芯中的放射性物质被烟携带,扩散到了反应堆外,造成了周围地区严重的放射性污染。
事故导致了31人当场死亡,而据联合国的估计,这次事故还导致额外的4000人死于癌变。
事故发生后,辐射尘甚至飘散到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因此,意大利规定部分农作物禁止食用,例如蘑菇。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和讨论,确认事故源于一系列人因失误--有意识违反操作规程:为完成汽轮机试验不顾反应堆将进入不稳定状态,眼看要发生事故还想把试验做完,最终酿成了一场人为的核灾难。
1986年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核安全文化”概念,并在进一步的报告《安全文化》中明确了此概念,即“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站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安全文化”这一术语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含义的本质是在核电厂内营造一种气氛,通过管理工作的不断努力,使核电厂整个集体和每个人都处在一个重视并严格贯彻各项安全要求的环境中。
核安全工作不仅仅是安全工程师的事,也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每一个员工密切相关的工作。
安全文化的培育,必须从高层做起。
对于核电厂厂长来说,培养安全文化是第一位重要的工作任务。
尤其是发生在最近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让人们对核安全更加的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