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摘要: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石油资源的地位仍然无法取代。

加强石油油藏等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精细油藏;油藏工程1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内容1.1储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刻画董冬等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的剩余油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特征。

窦松江等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配套挖潜措施。

剩余油的类型主要包括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其中宏观剩余油主要指油藏规模剩余油的发育特征,而微观剩余油主要指剩余油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规律。

1.2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模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王志高等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进行了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该项研究主要综合地质和开发特征,通过剩余油成因和分布位置特征,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及预测。

1.3层序地层学划分、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构型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动单元分类等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汪益宁等研究了高精度构造模型在密井网储层预测及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胡望水等以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腾格尔组为例,分析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陈程等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1.4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预测尹太举等以马场油田为例,对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

研究认为剩余油预测包括井点剩余油预测和井间剩余油预测2方面。

1.5三次采油措施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描述宋考平等分析了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不同水淹程度产生不同特征的剩余油,盲端状剩余油受聚合物驱影响最大;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受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影响,主要以簇状形式存在。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53一、新模式探索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项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工作。

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是静态、动态及其它研究部门各自为战,中间缺乏交流的习惯和交流的平台。

不同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缺乏交叉性和互补性,油藏模型的建立通常是不同研究人员工作的简单汇集。

在这样的协同工作模式下,建立相应的项目数据库,用户通过访问项目数据库可以很方便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随时查看其它研究的进展。

而且方便的数据转换接口,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直接转换成自己需要的形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数据切换工作中造成的误差,快速建立应用模型。

二、协同研究新模式的应用应用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新模式对某-101块进行了研究。

某101块被许多小断层切割,内部断层多,断块小,连通状况差;含油面积小,油层厚度薄,大多数为油水同出;平面上及纵向上油层物性差异较大。

某101从投入开发至今已近20a,由于其自身特点及开发井网不完善,生产过程中存在层间干扰严重、水驱程度低的矛盾,目前油水分布现状相当复杂。

在新的协同工作模式下,应用精细油藏描述及数值模拟技术对某101沙二下油藏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剩余油分布,效果明显,实现了挖掘油藏潜力、高效开发的目的。

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研究是剩余油研究的基础,对某101块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岩石物理学家和油藏工程师的共同努力,得出一个地质模型,然后加入油层的属性数据得到一个静态的油藏模型。

用动态数据来校正和优化网格系统得到一个模拟模型,最后,通过风险分析和地面设备分析得出一个指导油藏管理的可执行模型。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了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的项目数据库,实现了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

(2)提出对高含水期多层砂岩油藏细分流动单元的思路,并将某101沙二下油藏细分为26个流动单元,对本区近50口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对比与划分,为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研究奠定了基础。

复杂断块油藏河31断块开发后期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河31断块开发后期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现河 庄 油 田位 于 山东 省东 营市 西 南 部 , 积 约 面 为 3 . m , 9 2k 构造 上 位 于渤 海 湾 盆 地 济 阳坳 陷东 营 凹陷 中央 背 斜 带 西 端 , 层 南 倾 为 主 , 层 极 为 发 地 断
目前 开发 过程 中存 在 的问题 : ( ) 同层 系油 层 的动用 程 度 不 同 。主力 油 层 1不 由于其 分 布面 积 大 、 层 物性 好 、 能高 、 网较 完 储 产 井
( 利 油 田现 河 采油 厂二矿 ) 胜
张永凤.复杂断块油藏河 3 断块开发后期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 钻采工艺 ,00 3 ( )7 7 ,0 2 1 ,3 3 :5— 68
摘 要 : 以石 油 地 质 学 , 积 岩 石 学 , 造 地 质 学 为 理 论 指 导 , 分 吸 收 最 新 的理 论 和 技 术 方 法 , 研 究 区 的 沉 构 充 对
油 , 地 面脱 气 原 油密 度 0 9 2~0 9 c 地 面 其 .1 .6 m ,
脱气原 油 黏度 为 1 1~1 8 a S地 层水 总 矿 化 0 03 0mP ・ , 度 1 0 3 8 2mg L 氯 离 子 9 3~2 6 L 4~ 9 / , 2 2 35 1m ,


基 本 情 况
能扩建 阶段 ; 综 合 挖 潜 , 化 开 采 阶段 ; 精 细 油 ④ 强 ⑤
藏描 述 , 合 挖 潜 阶 段 。 目前 综 合 含 水 已 高 达 综
9 .% , 5 6 断块 核 实 累采 油 3 9×1 t采 出可 采 储 量 2 0 ,
的 8 .% 。 99
育 , 东东 走 向 , 北 西 倾 向 , 成 了节 节 北 掉 的 断 北 北 形

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腐蚀 速率 变 化较 慢 。
降低 } 着 腐 蚀 时 间 的 延长 , 蚀速 率 降 低 } 腐 蚀 随 腐 当
时间超 过 7 2小 时 以 后 , 率 的 降 低 则 更 为 明 显 。 速 ( ) 着 腐蚀 时 间 的延长 和 腐蚀 温 度 的提 高 , 7随 腐
蚀 程度 均 会加 深 。
分 析 , 以分析 研 究油 藏在 开 发过 程 中地 下油 水 的 可
蚀 速率 增加 } 温 度超 过 8 ℃时 , 蚀 速率 增 加 幅度 当 o 腐
剩余 油分 布 研 究是注 水 开发 油 田潜 力分 析 研究 的重要 内容 , 包括 剩 余油 在 纵 向和平 面 的分布 。 定性 研 究 方法 有 : 应用 密 闭取 芯 资料 研 究剩余 油 、 用新 应
[ ] 汪 仁 官 , 荣 昭 . 验 设 计 与 分 析 .北 京 : 国 3 陈 实 中
3 结 束语
通 过 合 理 确 定 注 水 试 验 区块 腐 蚀 环 境 参 数 , 选
择 主 要 使 用 的 X5 、 o号 管 材 为 试 ຫໍສະໝຸດ 材 料 , 用 挂 片 22 采
( )介 质 中 CO O 的 含 量 对 腐 蚀 速 率 影 响 较 3 、 大 , 主 要 原 因 可 能 在 于 CO 加 入 使 介 质 的 p 值 降 其 z H 低 。而 o 的 存 在 将 加 速 腐 蚀 程 度 。 ( )当 水 样 中 油 的 含 量 小 时 , 两 种 材 料 的 腐 4 对
研 究 剩余 油等 , 量研 究剩余 油 分 布方 法主 要是 油 藏数 值模 拟 方法 。 定 寺
复杂 断块 油 田剩 余油 分 布研 究 方法 总 的可分 为
两类 : 定性 研 究方 法和 定 量研 究方法 。

文79断块区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的开题报告

文79断块区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的开题报告

文79断块区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的开题报告题目:断块区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的研究背景介绍:断块区油藏是指由活动构造所形成的、中断了层状岩石的扰动带中的天然油气藏。

这类油藏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地形地貌多样,藏区面积广阔,分布范围广,且储量丰富。

然而,由于开采技术和经济因素等原因,这些油藏中存在大量的剩余油。

因此,研究断块区油藏的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本研究基于对现有文献和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 断块区油藏精细描述:主要从油藏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储集性质等方面进行细致、系统的描述和分析,降低油井勘探开发的风险,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2. 断块区油藏剩余油的挖潜方法:主要探究现有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包括水驱、气驱以及其他辅助方式等,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科学的、可行的方法。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断块区油藏的地质构造、储集性质、剩余油挖潜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2. 地震反演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差异,运用成像技术对地下岩石进行三维成像,实现对断块区油藏的精细描述和优化开发。

3. 数值模拟法: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对不同剩余油挖潜方法进行模拟,评估其效果和可行性,并提出优化建议。

预期成果:1. 对断块区油藏的地质构造、储集性质等进行精细描述。

2. 研究剩余油挖潜的方法,提出可行的、优化的方法。

3. 提高油井的开发效率,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1. Dong, X., & Chen, S. (2019).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loitation of complex fractured reservoirs.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76, 913-919.2. Liu, Y., & Zhao, L. (2018).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Fuel, 220, 814-829.3. Sun, Q., Lu, C., & Wu, L. (2020).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effects of fracture length and spacing on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process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84, 106631.。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Ⅰ类边底水断块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S≤0.5km2),断层较发育,油层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完善;Ⅳ类极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极小(S≤0.1km2),低序级断层十分发育,油层分布极零散,注采井网完善难度大。

目前断块油藏按照开发方式及含油面积能否形成注采井网划分为Ⅰ类边底水断块、Ⅱ类简单断块、Ⅲ类复杂断块及Ⅳ类极复杂断块四种次级油藏类型。

断块油藏相对于整装油藏有其特殊性,断块油藏类型众多,在开发实践中,由于背斜、岩性断块构造相对简单,多采用面积注采井网,开启型断块油藏一般天然能量较充足,注采系统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

而对于半封闭、封闭型复杂断块油藏来说,开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注水开发效果。

但此类断块油藏一般含油面积小,形状不规则,所以井网布置一般无规律性,注采结构不合理,注采比低,这就使水驱控制储量及储量动用程度受到了限制,容易形成死油区,还会出现地层能量下降、边底水突进等问题。

本文明晰了此类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的主要因素,研究合理注采井网模式,指导了断块油藏合理开发与高效调整。

1 半封闭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因素(1)断块油藏地层倾角越大,上倾方向驱油时,重力作用抑制了水的流量,相同条件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开发效果越好,平面水驱波及系数越高。

(2)复杂断块含油面积越大,储量规模越大,可部署井数多,从简单的一注一采到建立相对完善注采关系,开发效果也是越来越好。

(3)断块油藏从断块形态看,相同井网形式下,几何形态不同,平面波及及开发效果差异明显,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匹配好,对梯形断块匹配差。

(4)复杂断块受边水条件影响,边水能量越大,水线推进越均衡,水驱波及高,采收率高,相同开发方式下,与满块含油断块相比,一定的边水能量可以提高边部及井间波及系数。

试析复杂断裂油田小构造及剩余油

试析复杂断裂油田小构造及剩余油

试析复杂断裂油田小构造及剩余油【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复杂断裂油田小构造以及剩余油问题,从油藏地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在复杂断裂中的油藏分布规律,进而找到剩余油开采方法,经验浅薄仅供参考。

【关键词】复杂断层油田构造剩余油挖潜方法控制因素1 引言断裂层油藏主要是经过断层作用而形成的密闭空间断层在开启变动的过程中对流体会起到运移的作用,在闭合的过程中对油气运移会起遮挡的作用。

断层通常也会把一个原本较为完整的背斜褶皱,分成许多的断裂层,然后每个断裂层都能形成各自独立的储油圈闭,因此许多断层就成了分离油藏的分界,使整块的油田被分成很多的部分,进而再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独立的原次生油气藏,而受断层作用形成的这些油气圈闭都可以称做断裂层油藏。

2 油藏的地质特点分析油藏的主要地质特点有:构造,断裂油田地质构造的是断层多且小、构造复杂且类型多,以断裂层的构造为主;储层包含多种砂体的沉积类型,主要是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的,储层物性较好,稳定性较低;油层主要分布是主力含油层系呈大面积分布,含油层系非常多,不同区块的含油层系各不相同;油藏主要是油藏类型多、数目多,油水关系复杂,油藏中的天然能量不尽相同。

有关机构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剩余油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不规则的大型砂体的边角区或者有砂体与各种泥质遮挡物分割,所形成的剩余油现象;(2)主砂体的绝大部分面积被水淹,其周边呈镶边状或搭桥状存在着的差储层或表外层也储存着一部分剩余油;(3)在现有的井网的砂体周围,尤其是断层附近的井网,断裂层的高部位,微构造起伏的高部位等的砂体很难控制;(4)在井间的分流线处,正韵律层的上部均有正与有的存在。

同样,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像有注无采、有采无注或单向受效等这样的情况都会有少部分遗留的剩余油。

3 复杂的断缝油田油藏剩余油分布3.1 类型沉积微相控制,微构造和斜面地层而造成的剩余油类型沉积微相控制的剩余油,在不同的微相中,剩余油的饱和度值是不同的。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78·1 项目的意义及背景文16断块是典型的断块型油藏,具有断层多、断块多,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严重等特点。

各断块含油面积不一,油藏几何形状主要受控油断层影响,纵向上含油层系较多,油气分布井段较长,不同断块之间油气富集贫富不均,单井产能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流体性质变化大,且断块区砂体规模较小,砂体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厚薄不一,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水驱动用程度不均。

2 油藏概况文16断块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是文东滚动背斜构造带最北部的一个高点,构造呈现北部复杂,南部简单的特点,高点在北部,为一向西南倾没的断鼻式构造圈闭。

油藏埋深2800~3500m,主要含油层位S3上、S3中5+7,动用含油面积4.6Km 2,地质储量297×104t,标定采收率23.20%,可采储量68.9×104t。

油藏平均孔隙度13.7%,含油饱和度56%,平均渗透率47.3×10-3μm 2。

原始地层压力58MPa,压力系数1.69,饱和压力23MPa,粘度2.53mPa.s,油层温度120℃,原油凝固点30℃。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1 整体分散,局部富集主块S3中7的低部位的井多数都曾生产或试油S3中7,但除边部的3口井外,其余井累产油量都较少。

后陆续部署在中高部位的井,仅1口井累产油最多,目前主块中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点及井间滞留区域,南边的边部区域剩余油相对较少。

主块S3中5中北部油层最为发育,中部的7口井累产油最多,水淹也最严重,目前剩余油在构造高部位及南部边部区域和断层遮挡的井间滞留区域均较为富集。

3.2 断层控制,相对集中 北块S3中7在北部井区油层最为发育,注水受效累产油最多,其余井因位置较低或弹性开采累产油较少。

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遮挡带构造高点,为下步的重点挖潜方向,西部弹性开采区域有一定剩余油,但储量丰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暂无法注采完善。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王恩博
【期刊名称】《石化技术》
【年(卷),期】2024(31)3
【摘要】对于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刻画难度大,如何寻找剩余油甜点区成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关键。

以H区块为例,在分析不同韵律性储层水淹
特征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生产井间、断层附近剩余
油富集以及正韵律和渗透率极差小的反韵律厚油层顶部,并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制定
合理的挖潜对策,包括实施加密井、老井侧钻及厚层顶部部署水平井等,现场部署实
施各类井23口,日注水量增加440方,日产油量最高增加170t,采油速度提高
0.28%,阶段累增油5.7万t,预计可提高水驱采收率5%,实现水驱控制储量有效动用。

【总页数】3页(P208-210)
【作者】王恩博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精细描述技术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2.极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与挖潜对策研究
3.高浅南区复杂小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
分布规律研究4.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定量研究——以胜利油田A断块为例5.复杂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摘要:复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会造成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会给开采和挖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剩余油分布的预测已经成为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技术来进行开采复杂断块油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应用数值模拟法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才能知道影响分布规律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剩余油分布预测需要强调地质资料的精细化,保持生产数据的完整性,才能对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数值模拟法;复杂断块;剩余油随着我国对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导致很多油田已经进入了特高含水期;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以后,油层间的运动力就会减少,就会对石油的开采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我国大部分的油田都是采用注水的方式来进行开采的,所以在油田的中期和晚期的开采过程中,油田的含水率就会逐渐,导致进行二次或者三次开采的过程中难度上升,并且采油率也会逐渐下降,对于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研究,可以帮助分析和创新开采方式,通过不同分布的剩余有,需要运用不同方式的开采技术,才能提升油田的开采量,从而增加我国的石油需求。

1精细地质建模1.1地质模型为了准确描述复杂断块油藏的空间展布规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参数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矫正和标准化处理;对区块内的工作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包括层位数据,断层数据等;加强数据转换和录入,包括测井解释数据、录井资料数据;分析测试数据及地质数据的录入。

然后建立完善地层层面构造模型,利用交互式方法建立储层沉积分布模型,在建立模型时要考虑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的校正。

1.2储层参数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用参数体的形式充分反映出储藏内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储层内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以充分表明油藏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

因此建立模型中利用高斯模拟方法,输入参数为变量统计参数、差函数参数以及条件数据。

可以充分反映出研究区域内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模型,为数值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尹洪凯摘㊀要:断块油藏的断裂系统复杂㊁含油层系多㊁油水关系复杂等地质特点决定了对其认识的逐步性㊂开发初期,由于油藏地质认识不完善,开发层系划分和开发井网部署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对储量的控制程度低或者漏失部分油层等,所以仍然有较大的剩余油潜力㊂因此即使到了开发后期,利用地质研究方法分析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仍是可行的㊂关键词:断块油藏;剩余油;地质一㊁引言断块油藏呈现出含油层系多,但断裂结构复杂的特点㊂为此,在断块油藏开发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做好油藏地质认知工作,即通过微构造分析等地质研究路径,全面掌控到断块油藏开发层系划分状况,就此掌控到开发层储量程度,规避储量控制作业较低等问题的凸显,诱发剩余油潜力浪费问题,达到最佳的油藏资源应用状态㊂二㊁油藏地质特征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油藏地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㊂(一)构造复杂如从某油田554断块油藏分析作用发现,该断块油藏具备FI㊁FⅡ㊁FⅢ㊁YI四个砂层,另外FI具有16个沉积时间单元,2条二级断层㊁7条三级断层㊁4条边界断层㊂同时,断块油藏结构呈现环形,且以 龟背壳 形式存在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断块油藏地质研究难度㊂(二)非均质性严重即部分地区断块油藏深度可达到2530m,而油层厚度可达到9.1m,孔隙度在6% 30%,同时渗透率为14580ˑ10-3μm2左右,且非均质性严重,为此,在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状况探究过程中,应结合地质非均质性展开作业行为,提升整体地质开发效果㊂(三)储量分布分散如554断块油藏中具有若干个小块区域,各区域油量分布较少㊂三㊁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方法(一)微构造分析法储层的微构造对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㊂大量的生产实践资料证明,进入开发后期,油层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油层的倾斜和起伏形成的高差会引起油水重新分异,正向微构造多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多为高含水区;②油层微构造影响注入水的驱油方向,正向微构造中的微高点和微断鼻均为向上驱油,剩余油富集,而负向微构造均以向下驱油为主,剩余油难以聚集㊂长期以来,油田开发使用的标准层构造图是选定某一标准层,以该标准层的顶面为准,多用20 50m间距等高线作图,不能完全代表油层构造,也不能反映构造的微小变化㊂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点增多,井距变小,地质资料的大量增加为深入研究储层的微构造提供了物质基础㊂在单砂层精细划分对比基础上,直接以油层的顶底面为准,绘制微构造图,指导油田开发㊂例如,554断块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即将20m作为构造图绘制参数,反映断块油藏单斜状况㊂而后将2m作为高先绘制间距,反馈油层微构造情况,继而通过对油层构造图的分析,确定注水水沿存有剩余油,最终展开开发工作㊂再如,某断块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亦强调了对微构造分析方法的应用,同时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分析㊁研究状态,结合动态资料,绘制了断层微构造图,就此掌控到该断层含水率为1.3%㊁含有面积0.1km2等参数信息,满足了地质研究工作开展需求㊂(二)㊀测井二次解释法由于断块油藏呈现出井段长且油层丰富特点,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掌控到剩余油分布状况,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断块油藏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运用测井二次解释法,即首先针对干层㊁含油水层等进行油层解释㊂其次,结合地质资料,对测井资料进行二次细化阐述,从而在二次解释作业中,分析潜力油层分布状况,提升剩余油资源利用率㊂例如,某断块在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开发剩余油潜力,即引入了测井二次解释法,基于初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斜43井测井资料进行二次解释,就此判断潜力层包含了130个区域,为断块油藏开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料支撑,且针对开发行为作出了正确引导㊂(三)成藏规律预测法在断块油藏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成藏规律预测法的应用亦有助于实现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判断,为此,在研究作业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㊂一是在成藏规律预测法应用过程中应遵从油藏构造-岩性-沉积微相研究原则,确定成藏条件,从而针对指定断块油藏含油状况做出正确判断㊂例如,在油田断块油藏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即通过成藏规律路径获知该处油藏分流河道呈现聚集特征,且结合成藏条件,对东营断块油藏采储量展开了预测,满足了剩余油资源开采需求㊂二是在成藏规律预测法应用过程中需利用成藏规律对新断层油藏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预测,且从分流河道油层㊁单井出产量㊁含水率等角度出发,对地质勘探结果进行分析,达到最佳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状态,为当代地质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动态研究数据,提升整体剩余油资源利用率㊂断层分析法㊁微构造分析法㊁测井二次解释法㊁成藏规律预测法等地质研究方法丰富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方法和手段㊂地质研究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基础是对油藏构造㊁储层分布等进行精细研究,同时结合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综合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准确性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地质研究方法是重要的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㊂四㊁结论综上可知,在断块油藏中存有若干个油藏层系,因而在基础上,为了开发剩余油资源,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做好剩余油分布判断工作,且从地质研究工作角度出发,应用成藏规律预测法㊁测井二次解释法㊁微构造分析法等地质研究方法,应对传统地质研究工作中呈现出的偏差等问题,达到精准剩余油分布判断状态,满足油藏开发作业需求,并就此提高断块油藏研究结果精准性㊂参考文献:[1]张戈,王端平,孙国,等.复杂断块油藏人工边水驱影响因素敏感性[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22(2):103-106,111.作者简介:尹洪凯,曙光采油厂地质研究所㊂881。

Z油田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Z油田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Z油田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关键是寻找由于储层非均质性造成的高剩余油分布区,通过开发层系的调整和部署高效井进一步挖潜,提高油田采收率。

本文针对目前Z油田存在的诸多开发问题,主要是从地质基础方面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结合油藏开发动态,从地质上重新认识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规律,以期解决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标签:高含水;地质研究;剩余油分布本研究从油田的储层地质基础问题出发,应用储层建筑结构的方法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和储层随机建模方法,深入开展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建立储层精细构造模型、砂体骨架模型、物性参数模型。

结合油藏开发动态,从地质上重新认识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规律,以期解决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单元的进一部开发调整提供服务。

1 油田地质研究构造上的研究认为整个凹陷经历三个发育阶段:①同生断陷发育时期(K2t -E1f);②后生断陷发育时期(E2d-E2s);③坳陷阶段(E3-Q)。

储层的研究认为:①含油层系:是一个“同期不同相”的沉积复合体,相当于二级旋回。

其顶、底界面与层序界面一致。

②油层组:为岩性、电性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在二级旋回背景上形成的次一级旋回,相当于三级旋回,代表湖盆水域更次一级扩张与收缩。

沉积相模式研究:从上述沉积相展布和演化特征可知,E2d25与E2d24发育的是一套较深湖的湖底扇沉积,随后湖盆逐渐抬升,水体变浅,E2d23、E2d22和E2d21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是陆上冲积扇在湖盆内的延伸和发展。

物源来自于凹陷东侧和南侧,均属于南部物源沉积体系。

E2s17沉积时期,湖盆向南收缩,水体进一步变浅,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北部的碎屑物质成为供应本区的主要物源,发育一套正常三角洲沉积。

至E2s14沉积时期,本区已演变为冲积平原,发育曲流河沉积。

所以,戴二段时期,本区属南部物源沉积体系模式,垛一段时期,本区属于北部物源沉积体系模式。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油藏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能源,复杂断块油藏是原油储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油气田的开拓开发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所以这就使得对现有复杂断块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现状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原油田等多个复杂断块油田的精细描述和实践了解、资料收集,首先整理了复杂断块油藏的基本特征,科学运用前沿的油藏精细描述手段,对中原油田数个复杂断块油田通过运用动静态分析法等模拟技术研究和考证了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断块油藏通常是说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圈闭,在开始发生变动的过程中断层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在闭合的过程中对油气运移起遮挡作用。

断层很多时候也会把一块相对完整的背斜褶皱分割成一些断块,这些断块就会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储油圈闭,就像一份相对完整的披覆构造,使得许多断层成为了分割油田的分界线,使油田显得支离破碎,并且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独立的次生油气藏和原生油气藏,所以,断块油藏就是主要因为断层作用形成的油气圈闭。

一、复杂断块油藏的一些地质特点复杂断块油田主要是指断块油藏的含油面积不足一千平方米,切石油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的断块油田。

其一些主要的地质特征是:1、构造复杂,类型多,断块小,断层多;2、多种砂体沉积类型(河流相、三角洲相),储层物性比较好,但是其中的变化很大;3、含油层系多,主力含油层系大面积分布,切不同的区块其含油层系也大不相同;4、油水关系复杂,油藏数量多类型广,油藏之间的天然能量区别很大。

二、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的内容与技术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微型构造,自然断块的划分,储层非均质,精细油藏类型,储量复算,与地层单元、断块划分紧密结合的沉积微相分析,油藏地质模型,储层空间封闭单元,流体模型等。

1、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作为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在当前,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类对比法:按沉淀单元时间划分;层序划分;单砂体划分;按小层、小小层划分四种。

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含油 动用储 面积 量
井数(口)
(Km2) (104t) 油井 水井 合计
1.8 242 13 0 13 1.8 242 9 2 11 1.8 242 10 2 12 1.8 242 10 2 12 1.8 242 10 2 12 1.8 242 10 2 12 1.8 242 12 2 14 1.8 242 20 6 26 1.8 242 21 10 31 1.8 242 22 10 32 1.8 242 24 9 33 1.8 242 23 11 34 1.8 242 21 11 32 1.8 242 22 12 34 1.8 242 22 14 36 1.8 242 27 17 44 1.8 242 28 17 45 1.8 242 28 14 42
体积系数
1.255 1.255 1.255 1.258 1.258 1.258 1.275 1.275 1.275 1.275 1.260 1.260 1.260 1.260 1.260
计算单储系数 6.623 6.538 6.326 6.754 6.331 6.205 5.741 5.824 5.866 5.658 4.857 5.491 5.111 5.111 5.280
含油饱和度(%)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原油密度(g/cm3) 0.888 0.888 0.888 0.885 0.885 0.885 0.884 0.884 0.884 0.884 0.887 0.887 0.887 0.887 0.887
64
11.8
1.4 13.6 10.5 0.099 5.583 0.145 0.008 0.170 0.150 0.048 0.007 0.528 Ⅱ

锦2-14-110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锦2-14-110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锦2-14-110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受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平面非均质性,纵向上受层间非均质性及注水纵向上吸水差异影响,本文对锦2-14-110断块采用小层动态分析法进行剩余油研究,研究表明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的兴Ⅰ5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近12.9%的比例,而最小的兴Ⅱ8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1.3%的比例。

平面上I5、I6、II1、II2小层动用程度高,剩余油相对较多,为断块的主力油层。

单小层内多是小层下部水淹严重,厚层顶部油层动用程度低,剩余油较富集。

标签: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分析法;动用程度;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受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平面非均质性,纵向上受层间非均质性及注水纵向上吸水差异影响,尤其在注水开发的后期,由于地下储层变化较大,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受地质非均质影响还受驱油进程影响,必须应用多学科技术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仔细进行分析和解决,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剩余油饱和度的精确度。

该块主要采用了以综合开发地质学方法为基础,以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研究为基础,以物质平衡法、相渗分流方程法、利用C/O测试、测井解释、水井测试资料、动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最终对宏观、微观以及单砂层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主要采用小层动态分析法进行剩余油研究,小层动态分析法是在油田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将储层分层地质储量计算与分层产量动态劈分相结合的一种剩余油研究方法。

1.纵向剩余油分布根据小层动态分析法研究结果:该区剩余储量占总储量的69.5%,采出程度大于35%的有6小层,分别为兴Ⅱ1、兴Ⅱ3、兴Ⅱ4、兴Ⅱ6层,采出程度小于25%的有5小层,分别是兴Ⅰ1、兴Ⅰ2、兴Ⅰ3、兴Ⅱ7和兴Ⅱ8层。

兴Ⅰ5、兴Ⅰ6、兴Ⅱ1和兴Ⅱ2,剩余油分别占总剩余储量的12.9%、12.7%、9.0%和10.8%。

小层动态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的兴Ⅰ5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近12.9%的比例,而最小的兴Ⅱ8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1.3%的比例。

受岩性作用影响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受岩性作用影响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性 控 制作 用 影 响 , 分层 位 砂 体 成 孤立 、 散状 分 布 , 部 零
砂 体边 界 的划 分是 油藏 地质 储量 拟合 的关 键 .在地 质 建 模过 程 中需 要不 断地 进行 调整 。油藏无 统 一 油水 界
多, 接触 关 系 极其 复 杂 , 因缺 少 高 质量 的地震 资料 , 只 能依 靠井 的分 层点 和 断点来 建 立该 区 的构造 和 断层 模 型 。 而增 加 了构 造模 型建 立 的难 度 。 从 2 Ⅳ油 组 钻 遇井 较 少 , 法 有 效 预测 井 间构 造 横 ) 无 向变化 。高 尚堡深 层油 藏南 区有 三分 之 二 的井没 有钻 穿第 Ⅳ油 组 . 同时 又没 有高 质量 地震 资料 的支 持 . 给南
第 1 第 5期 8卷
屈 亚光 , . 岩 性 作 用 影 响 复 杂 断 块 油 藏 剩 余 油 分 布 研 究 等受
65 3
物 性较 差 。高 尚堡 深 层油 藏 主 力层 段平 面上 划分 为 6 个 区块 , 向划 分 为 多个 小 层 , 间 非 均质 性 强 , 余 纵 层 剩
曲线 、 和压力 、 解 气 油 比等 物 性 参数 存 在 差 异 , 饱 溶 因
此 , 要采 用相 渗分 区和高压 流体 物性 区设 置 , 需 使模 型 更符合 实 际油藏 流体 高压 物性 特征 和相 渗特 征 。
低, 地质 储量 采 出程 度低 . 剩余 油潜 力 较大 。
2 油藏数值模 型
内。 过对 高 尚堡深层 油藏 历史 拟合 过程 的总 结 , 出 通 得
可调 参数 , 主要 包 括孔 隙度 、 渗透 率 、 效厚 度 、 有 岩石 和
方 向) 网格 步长 取小 层厚 度 。 , z 向网格数 分 别 为 , 方 14 1 8和 6 , 网格数 为 14 1 8 6 = 1 7 9 ,0 3总 9  ̄ 0  ̄ 3 1 9 6个 。 3 9 22 建模 难点 及关 键点 . 221 难 点 .. 1 较 差 质 量 的深 层 地 震 资料 无 法 指 导 油 藏 构 造 )

复杂断块储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储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马厂 油 田马 1 1 断块 区而 言 , 这 里 主要 从以 下几 方面 入 手, 对其 复杂断块储 层构型进行 分析 。
( 1 ) 该油 田的 构型 层次 就马 厂油 田马 1 1 断块 区而言 , 其 复 杂断块 储 层构 型是 由 多个不 同的 层次组 成 的。 因此 , 为 了判
( 2 ) 该 油田的主要断 层要素 由于 马厂断层马 1 1 断块 区的 断层数量相对较 多, 这里从中选取几个主要的断层进行分析 。
道构 型 , 其 影响 剩余油 分布 的因素 主要包 含以下 几种 : ①隔夹 层影 响 因素 。 就该 油 田而言 , 隔夹 层是 一种 重要 的影 响剩 余油 产状 的 因素。 就 该 油相沙 三 段而言 , 这 种复 合河 道构 型 中内夹 层的存在 , 使 得注入水 在油 田底部突进 的运行过程 受到 不 良影 响, 进而 引发 垂直 向上流体的流动受 到干扰 , 使得该 构型夹层下 部位置变为剩余油 的富集位置 。 ②层内韵律影响 因素 。 就该油 田 马1 1 断块 区中的沙三下 段水下分流河 道而言 , 这种单一河 道构 型的 层内韵律 主要包含符 合韵律 以及正韵律 两种 。 就这种 层内 韵律 情况而言 , 在 排除其他干扰 因素 的情 况下 , 随着注水 开采工 作的进行 , 注入 水在 以油 田底部 为基础进 行驱替 的过程使得 该 部位 的剩余油逐渐富集 在上 部位置 。 针对这 一现象 , 剩余 油的开 采可以通 过有效提 液的方 式进行 。 剩余油 开采 质量 的保证 建立 在对该 油田单 一河 道构型层内韵律 了解充分的基础上 。
石油 资源是一种 重要的 能源 。 在 能源需 求 日益增加 的背景 部分 剩余 油分布 于该 油 田井距 数值 相对较 大 的开发单 元 井之 中, 剩余 油 田数量 越来越 少 。 基 于这种 现状 , 油 田的剩余油 开采 间的 分流 线位 置。 相对于 该 油 田剩 余油 的其 他分 布位 置而言 , 工 作变 得越 来越 重要 。 作 为油 田种 类 中较为重 要 的一种 , 在提 该位 置剩 余油 的开采 工作 较为 复杂 , 开 采难 度较 高。 ④边滩 位 升对 复杂断块 储层构 型油 田了解程度 的基础上 , 分 析其剩 余油 分布规 律有助于 油 田稳产 目标 的实现 。

复杂断块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复杂断块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复杂断块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复杂断块油藏是当前难以开发的一种类型,其独特的地质条件使得常规的采油技术往往难以发挥作用。

对复杂断块剩余油挖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挖潜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复杂断块油藏是指储层中存在有不规则、错综复杂的断裂、裂缝、孔隙或者褶皱等地质构造,造成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流体分布不均匀,油水分布错综复杂,渗透、孔隙度变化大等复杂地质工程条件。

这些特点使得常规的注水、压裂等采油技术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导致采收率低,剩余油含量高。

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储层非均质性强:由于不规则的地质构造,储层中渗透率、孔隙度、岩石类型等参数都呈现出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使得油藏难以统一开采。

2. 油水分布错综复杂: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储层中的油水分布往往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使得常规采油技术无法准确区分油水界面,导致采收率低。

3. 剩余油含量高:由于上述特点,复杂断块油藏中常常会有较高比例的剩余油,难以开采。

二、复杂断块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复杂断块剩余油的开采技术,目前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各种技术手段。

物理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技术和地质模拟技术,化学法主要包括聚合物驱油技术和化学驱技术,生物法主要包括微生物驱油技术和酶驱技术。

这些技术手段各有优劣,但都受到复杂断块油藏地质特点的制约,其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复杂断块剩余油挖潜技术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准确地勘探出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构造特点,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信息。

随着化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研究出更具针对性的驱油技术,从而提高采收率,减少剩余油含量。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地震勘探技术:应该加大对复杂断块油藏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力度,尤其是针对其非均质性和错综复杂的地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勘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断块油藏开发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断块油藏开发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比及井 网井距进行 合理 控制 。
( 4 ) 成藏规 律预测法
为了预测无井控制 的区域进行 有效
的 了解 , 应 当对油 藏构 造 、 岩 性及 沉积微 相与 油气富 集的关 系
进行相 关研 究 , 并从 中找 出成 藏规 律 , 通 过成 藏规律 对其 油藏 进行分 类 。 该方法 能够 对未 开发的 储量进 行预测 , 并 从 中预 测 出该地方 的含油状况 。
2 剩余 油分 布研 究
对剩 余油分布进行研 究之前应 当建立相关的地 质模型 , 并 收 集相 关的 资料 , 然后 对其 进行模 拟研 究 , 从而达 到剩 余油分
3 总结
断块 油藏开 发规律 及剩余 油分布 的研究 对断块油 藏的采 收率具 有非 常重 要的意 义 。 通过研 究 , 对其 开发 的过程 进行调 整, 使 断块油 藏的 剩余油 能够得 到充分 的开 发 。 使断 层油藏得 到 相关 的 治理 , 使采 油的 含水 率 下降 , 使 采 油速 度得 以稳 定 , 促 进 断块 油藏 产量 的稳 定 性 , 并 使断 块油 藏得 到 一定 的经 济
微构造分 析法能够 对剩余油分布 的研究有着 关 率较 高 , 造 成 了产 量 比较低 的 现象 , 同时 , 由于 含水 率高 的 原 其重 要的 角色 。 微构 造分 析法 的 主要表 现一 般有 以下 几 点 : 第一, 因, 严重影响 了油井采 油的速率 , 使其速率 降低 。 在采油 的过程 键 性作 用 。 微构 造能够对 油水进行辨 别 , 正 向微构造一般就是 剩余油较 多 中, 由于油藏 天然能量 比较 有限 , 这就使得 地饱压差相 对较小 , 负 向微 构造 为 含水率 高 的地方 ; 第二 , 微 构造 能够 改 出现 了采油产量不 断递减 的问题 。 为了解决在 油井采油过 程 中 的地 方 , 变注水开 发过程 中的驱油方 向。 出现 的这些 问题 , 应合理开发方式 , 并 对开发技术 进行加 强 。 首 先, 应 当对开发 层进行 明确 的划分 , 在划分 的过 程 中, 应 当严格 ( 3 ) 测井 二次 解释法 由于前 期的 资料方 面没 有完善 , 使 按 照相 关原 则 。 当断块 油藏 附近 的边 底水水 体较大 的时 候 , 应 得 一些储 量得 不到开 发 。 随着后 期相关 资料 不断 完善 , 应 当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油藏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能源,复杂断块油藏是原油储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油气田的开拓开发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所以这就使得对现有复杂断块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现状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原油田等多个复杂断块油田的精细描述和实践了解、资料收集,首先整理了复杂断块油藏的基本特征,科学运用前沿的油藏精细描述手段,对中原油田数个复杂断块油田通过运用动静态分析法等模拟技术研究和考证了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
断块油藏通常是说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圈闭,在开始发生变动的过程中断层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在闭合的过程中对油气运移起遮挡作用。

断层很多时候也会把一块相对完整的背斜褶皱分割成一些断块,这些断块就会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储油圈闭,就像一份相对完整的披覆构造,使得许多断层成为了分割油田的分界线,使油田显得支离破碎,并且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独立的次生油气藏和原生油气藏,所以,断块油藏就是主要因为断层作用形成的油气圈闭。

一、复杂断块油藏的一些地质特点
复杂断块油田主要是指断块油藏的含油面积不足一千平方米,切石油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的断块油田。

其一些主要的地质特征是:1、构造复杂,类型多,断块小,断层多;2、多种砂体沉积类型(河流相、三角洲相),储层物性比较好,但是其中的变化很大;3、含油层系多,主力含油层系大面积分布,切不同的区块其含油层系也大不相同;4、油水关系复杂,油藏数量多类型广,油藏之间的天然能量区别很大。

二、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的内容与技术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微型构造,自然断块的划分,储层非均质,精细油藏类型,储量复算,与地层单元、断块划分紧密结合的沉积微相分析,油藏地质模型,储层空间封闭单元,流体模型等。

1、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
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作为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在当前,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类对比法:按沉淀单元时间划分;层序划分;单砂体划分;按小层、小小层划分四种。

2、微型构造
决定构造模型准确与否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是地下井位。

精细构造的解释主要包括地质层位解释、断层解释、斜井地址分成数据应用和断层平面组合。

3、自然段块的划分
根据每个区域的不同、地址面貌不同、资源的品质与分布不同、自然断块的划分也不同。

大气油的分布在六大区、石油的分布主要在中东。

4、储层非均质
这在国内外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对油藏实施全面深入细致描述和预测的热门课题。

主要包括构造精细描述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精细沉积微相分析方法、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储层三维建模的基本原理、油藏特征和非均质性的分析方法、常见注水开发问题的解决方法、油藏模型建立技术。

5、精细油藏类型
精细油藏的类型主要有沉积微相控制的剩余油,指的是在不同的微相中剩余油的饱和度值不同,通常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边缘相带和非阻力层。

另一个则是断块油气藏控制的剩余油,指的是复杂断块油藏构造破碎,断块之间连通性差,难以形成注采系统,有些砂体由于运动程度差就会残留大量的剩余油。

6、储量复算
容积法计算的是地质储量,一般较笼统,油藏模型一般是圆柱体,求取面积的关键是确定含油边界以确定含油半径。

7、沉积微相分析
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相带、沉积体系。

不同沉积体系,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生油气母质及其演化、油气的储集和保存油气的条件也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油气分布和蒸发岩与油气聚集。

8、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地质模型主要有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建立,这是为了保证后续属性建模能够在合适的地层空间进行。

另一个是储层属性三维地质建模,在精细构造模型和测井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共完成了岩相、孔隙度、渗透率三种地质模型的计算。

9、储层空间封闭单元
受断层发育、砂体尖灭影响,由于断层封堵,使得断层附近的油井一般为单方面的受效,靠近断层区域水驱效果差,加上断层的封闭性较少,便可形成较有利的剩余油富地区。

10、流体模型
地层压力的下降对储层内的流体影响是巨大的。

当地层压力下降的一定程度时,原本在高压下能够溶解在原油中的轻质组分会散逸出来变成气体,随着气体的增多,体积不断增大,气体的膨胀能就可以促进原油在地层中的流动,将原油向井筒驱动,有利于油藏的开采。

直到地层压力下降到无法推进原油流入井筒,这时就需要通过油田注水为地层补充能量。

三、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的主要分布规律
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研究论证,油田的中后期剩余油的分布主要有下面一些类型:
1、地形岩性变化剧烈,主砂体以周围表现为搭桥或镶边形态样式,或者是大面积水淹存在的表外层或者差储层。

2、砂体周围多种泥质遮挡物分割,或大型的砂体不规则的边角位置造成的剩余油。

3、复杂断层周围井网不能很好控制的部分。

4、现在的井网技术不能够有效控制住的砂体。

5、大部分在井间的分流线方位会出现剩余油。

6、复杂断块的较高方位、微构造成波动的高部位砂体。

7、正韵律层的顶部。

8、由于开采过程中,注采系统不足或完善,注采不平衡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剩余油。

剩余油的分布也有很多可控制的因素:如沉积作用、构造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岩石的湿性和开发水平等因素。

四、总结
综上所述,油藏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科学的开采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个油藏经过几次开注采之后,其实还有很多剩余油残留和分布在油藏下面的岩石之中,如果不加以利用和收集开采,就会浪费宝贵的资源。

了解和合理的运用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剩余油分布的规律和成因,对今后在复杂断块的剩余油勘探和开采挖潜中都具有很高的实际价值和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穆龙新、裘泽楠,不同阶段的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
[2]谢俊、张金亮,剩余油描述与预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年.
[3]吴星宝、李少华等,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在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9年.
[4]李胜彪;王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地质综合评价及调整治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马生宝(1977-)男,汉,青海互助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工作。

王现莉(1977-)女,汉,山东宁阳县人,助理政工师,主要从事党组织及工会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