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一)就文章开头的写法及作用命题

答题要点:散文的开头段往往是引子,构思精巧,语言优美,一般属于景物或场面的描写性语段。答写法可从①写作技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②听觉、视觉、嗅觉,声、形、色、味③修辞手法三方面入手。

答作用:①突出表现了……渲染了……②开篇扣题③作铺垫,引起下文关于……的议论(抒情,描写)。

例如08届南京高三上期统考卷第15题:本文开头是怎样描绘春节晚会上杨丽萍双人舞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答:(1)①从视觉、听觉(1分)几方面描绘“两棵树”经受洗礼并立同心的爱情故事;(1分)②动静结合(1分),烘托舞台气氛,具体细致地描绘了“两棵树”的形象。(1分)(4分。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2)①通过具体的舞台画面,营造一种凄美的氛围,感染打动读者;②从影视形象到现实生活,构思新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③由舞台上的“两棵树”引出现实中的“两棵树”,为下文描写张赵爱情作了铺垫;④由于舞台形象与真实故事具有相似形,这样“虚”“实”互相映衬,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美感。(2分。一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

再如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二)就词语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语段,解析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例如07山东卷第20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答: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三)就语句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上下语段及全文,抓住关键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开掘语句在文中的内涵,并注意句子的哲理性。

例如07山东卷第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答: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再如0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第14题:“它们离开了槐树(指叶子)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却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土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2分)(四)筛选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要点:注意理清题眼以下统领的几段文字,概括段意,分类罗列。

例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3题:作者为什么觉得眼前这一切值得深思?请分条加以概括。(6分)

答:①在法国历史上被否定的宗教,至今还有人相信;②在科学发达的现代,不少法国人仍然相信宗教;③沉浸在世俗生活中,但不少法国人仍然严肃认真地相信宗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插入性材料的作用

答题要点:作用是①突出表现了……特征②与文章的某一主体意象作对比,衬托了……③起铺垫作用,引起下文(或文末)的抒情、议论。

例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4题:第六段中,作者写到塞纳河边的花市鸟市和广告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①花市鸟市和广告牌象征了繁华、喧嚣、混乱的世俗生活,从侧面说明了法国人热衷宗教的原因:找到精神慰藉,使他们从生存竞争和灯红酒绿的社会中摆脱出来;②把视角拉回到现实,与前面作者在巴黎圣母院的所见所闻形成对比,引人思考;③为结尾段作者的感悟做了铺垫。(①“象征”1分,②“对比”2分,③“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

例如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六)关于散文主题的探究题。

答题要点:可要求直接探究主题,也可以通过对文章(往往是结句)某个关键句(关乎到主旨)理解加以探究。

直接探究主题,公式是:“通过……的叙写,表现了……(彰显了……,揭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注意多元解读,关注作者的托物言志,状物抒怀,注意感情的复杂性;注意对整个作品文化内涵的开掘。注意对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领悟,诸如作者的割舍不掉的乡土情结,对美好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珍惜,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某一珍贵精神、道德规范缺失的遗憾,对刚正人性的呼唤等,答题时注意使用“既有……又有……”,以彰显理解的思辨性。

例如07山东卷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再如07辽宁卷第21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答: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1分)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分)

对文中最关键句子的理解。这类题若以6分题出现,就不仅仅是说句子的含义,而要结合全文,在解读句子的特征义、比喻义的基础上,上升到对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要注意作者的托物抒怀(言志、明理),当然也可以多元解读。

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5题:结合作品,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段画线语句的理解。(比起这张广告来,我刚才在巴黎圣母院里所见识到的那一点“灵性”,也许是巴黎世俗氛围里的一缕轻烟。)(6分)

答:语句理解有(1)人们到圣母院可以获得心灵片刻的洗涤和安宁,但人们更多的时候沉溺于世俗的花花世界中无法自拔,这种精神净化方式自我完善如“一缕轻烟”,并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从上文广告牌一段可以看出。(2)虽然这种精神净化自我完善的方式毫无力量,但是它可以让人知道敬畏,在抚慰竞争压力下疲惫不堪的灵魂,对抗世俗社会的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