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共生性师生关系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
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平等沟通、相互尊重、情感互动、学术相长等方面。
在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时,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平等沟通是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和意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对话氛围。
而学生也应该主动与教师沟通,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见解,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
相互尊重是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权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可以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情感互动是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之一。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通过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增加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和互信感,使教育活动充满温暖和爱心。
而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关怀和支持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要构建师生共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沟通和辅导,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效。
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以促进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学习。
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价。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是一种教育过程中的共生关系。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包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构建师生共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作,以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
1. 相互尊重: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而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
只有相互尊重,师生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学习氛围也才会更加和谐。
2. 相互理解:教师要能够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学生也要能够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
相互理解是师生共生关系发展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对方,才能更好地协作和合作。
3. 相互合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单方面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和学生一起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解决困难。
只有相互合作,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4. 相互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促进对方的学习和成长。
只有相互促进,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学习者才能更快地进步。
5. 共同发展:师生共生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激励,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只有共同发展,教学才能更有成效,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1. 加强师生沟通: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学生也要主动与教师沟通,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建议,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2. 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 重视学生个性: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4. 激励学生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5. 提供资源支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包括教材、图书、网络平台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幼儿园和谐共生:师生互动交流方案
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站,也是他们接触社会的起点。
幼儿园的师生互动交流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陪伴、引导孩子们成长的伙伴。
建立和谐共生的师生互动交流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不仅需要在言行举止上尊重孩子们,还需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平等的对待。
只有建立了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孩子们才能真正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幼儿园教育注重的是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创造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孩子们互动交流,引导他们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另外,建立家园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师生互动交流中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
也需要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一些活动中来,增进师生家长之间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爱与支持,形成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是孩子们成长中的引路人,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求。
幼儿园师生互动交流方案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师生、家长三方共同努力的工作。
只有建立了这种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孩子们才能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共生与互惠:高校“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建立探讨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基于中小学优秀教学视频课例切片分析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2021-JSJYZD -032)㊂作者简介:张星源,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助教,会计管理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㊂共生与互惠:高校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建立探讨张星源(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㊀要:师生关系是学校场域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决定着师生的生存状态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㊂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既是师,又是友㊂高校师生在校园社会空间中共生共存互惠共进㊂建立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㊂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师生疏离㊁交流不畅㊁隐性冲突等问题㊂建立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不仅需要教师自觉提升师德和师能,而且学校要强化师生责任监管,同时需要大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与方式㊂关键词:亦师亦友;师生关系;言传身教中图分类号:G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2.076㊀㊀师生关系是学校场域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决定着师生的生存状态和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㊂ 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㊂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至关重要㊂当前高校大部分师生相处和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研究㊂ 亦师亦友 ,既是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具体化,也是师生共同期望的存在㊂因此,本文基于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建立,以期对师生主体的发展具有裨益㊂1㊀共生与互惠:高校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的内涵与意义高校师生是学校场域中基于交往实现共同成长与发展的交互主体㊂教师奉献其智力力量和榜样精神,学生在其示范和精神感召下,汲取其发展所必须的知识而获得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反思其不足,进而改进,获得发展㊂由此,从本质上看,高校师生之间是共生与互惠关系,体现在 亦师亦友 关系中㊂1.1㊀高校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高校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既是师也是友,即作为师者的人,在承担高校教师角色时,能把学生作朋友来对待;作为高校学习者的人,在承担学生角色时,将师者作为朋友来进行交往㊂当教师把学生作挚友,会给予平等对话;当学生把教师作朋友,会与其深度交流㊂同时教师受到学生尊重和爱戴,学生受到教师关爱㊂ 亦师亦友 不是无原则的 亲密无间 ,而是不管师生情有多厚,都不能抹去因角色不同所产生的差别㊂师生 亦师亦友 彰显的是信任和责任,是彼此的共进与尊重㊂第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旨归的教育性关系㊂教师协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获得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㊂师生之间就学问与思想,相互讨论㊁切磋㊁质疑㊂第二,是以教育情为纽带以互信为基础的校园共在性关系㊂师生共同生活于高校中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双向交往中实现主体间性㊂师者基于对学生的教育情感而关怀,认知其发展中的无限能量,并以其亮点㊁特点进行激励;学生基于对教师的信任而敞开心怀吸取成长资源,对话讨论理解㊂第三,是以 互认 为前提的共生交往关系㊂高校师生在交往中彼此认同,师者承认学生的个体性㊁差异性,生者认同师者的学识㊁教学风格㊁行为方式等,师生之间互尊㊁互信,相互成就,共同成长㊂1.2㊀高校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建立的现实意义高校教师要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大学生要汲取知识,增长才干,因此建立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㊂首先,它是对传统优秀师生关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㊂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尊师爱生传统;韩愈提出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我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等㊂近代教育家梅贻琦提出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㊂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等㊂在今天高校培育卓越人才的教育教学活中,建立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是对传统优秀师生关系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传承㊂其次,它是数字化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㊂数字化技术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㊂互联网这个大书写平台和新媒体所特有的表现力㊁开放性切合追求自我表现的大学生心理㊂鱼目混珠的网络信息㊁虚拟空间的各种思想,钩织出当下高校教育教学的内社会背景,迫切需要建立 亦师亦友 关系,以师者的严助力学生学业进步,以友者的爱同学生交心,立德树人㊂㊃332㊃再者,它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需求㊂今天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和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㊂当虚拟世界的 万花筒 与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相遇,所带来的失落感等需要排解和情感支持㊂他们自主意识强,但心灵相对脆弱等,需要师者合理引导,需要友者给以心灵上的慰藉㊂2㊀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为厘清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某省的8所不同类别的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968份,有效问卷1961份㊂运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基于数据和访谈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本科院校师生关系总体上和谐,但也存在不足㊂主要表现如下㊂2.1㊀情感上淡漠,存在功利化倾向高校是迸发学术的地方,课堂是思想碰撞的空间,缺少情感和关爱,难以激活思维和培育创新精神㊂师者身教重于言教,应以德行示范,以共在精神引领学生成长㊂大学生应充满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力量,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中形成高阶思维,在对知识的转化中明晰所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㊂但在现实的高校中,部分师生间情感淡漠,其根本原因在于功利化㊂一些教师不愿和学生探讨知识,未做到爱课程和体察学生需要㊂因为教学成效的潜在性,不能给其带来利益,致使一些教师备课上不充分,不在学生发展上花功夫㊂还有些教师将教和学㊁育人与学问分离,既不能成为大学生效仿的榜样,又不能熏染其精神,因为精神㊁灵魂间的碰撞与默契,需要情感㊁温度与气息㊂由于学生评教关系评先评优等,一些教师为得到好评,课堂上迎合学生,忘记职业操守㊂有些大学生学习投机取巧,倾向于实用技术,课堂上缺乏能动性,排斥基础理论学习;有些既不重师也不重道,更不真诚待人㊂之所以这样,除与利己主义有关外,还与一些教师的功利心相关联㊂调查显示,认为和教师关系好,课程分数就会高些,解决事情较为容易些的占20.56%,同学或同学家长给教师送礼的或不好说的占36.12%㊂另外师生间情感淡化,也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㊂2.2㊀师生交流渐少,疏远化倾向明显当今大学课堂间问疑解惑场景,被课间低头看手机㊁无问候和交流所代替,不停地记录或用手机拍下来不及抄录的内容成为课堂上的一道 风景 ㊂师生关系平淡㊁交流减少,疏远倾向较为明显㊂在学生问卷调查中, 你的任课教师课间会主动与班上同学交流吗? 选择从不或很少的占32.01%㊂ 课后你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吗? 偶尔或很少的占52.32%㊂ 你有问题或困难时,向谁求助? 12.3%的同学选择教师㊂在对学生的访谈中,认为教师讲课随意,只管讲,不管听懂否;有些教师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多些,但课下不交流;通过电话咨询问题以忙为理由而挂断等类似的问题较多㊂普遍认为 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课后基本上没有联系 ㊂调查中也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愿与教师交流的比例远大于教师不愿和学生交流的比例㊂师生交流少㊁疏远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师德师风㊂一些教师在追逐利益和实惠中,很少关心和体察学生,且因用在教学能力的提升上打折扣,致使知识教学明显,智慧教学不足㊂在受访学生中,有63.2%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都比较忙,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有30.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任课教师课堂上主要讲授知识;有50.23%的学生认为,教师只管讲课,不管其它㊂再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化,优质讲课资源的网络化,使师生线下交流日渐式微,有些学生追求实用或不愿深思而放松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也是师生疏远的原因之一㊂2.3㊀管理上不当,隐性冲突相对多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教师应尽的义务㊂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疏于管理,任学生放任自流;也有些教师过于严格,以 挂科 要挟那些不听话的学生㊂不当的管理增加师生之间的冲突,尽管冲突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但对于成年的大学生来说,消极效应会更突出些㊂近年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强势影响,师生间的显性冲突减少,而隐性冲突较为普遍㊂隐性冲突是学生因对教师的不满而产生的消极行为的表达,表面上没有明显的语言和行为对立,但心理和思想上有种对抗意识,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或要求,如课堂上聊天说话或干其它的,对教师的要求置若罔闻等㊂尽管隐性冲突不至于使教师停下正在进行的讲课活动,但确实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以及其它学生的听课行为,进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㊂目前有些高校教师的课堂上,这种隐性冲突已较为普遍㊂根据调查数据来看,有97.5%的学生没有和教师发生过肢体冲突,有15.8%的学生和教师发生过言语冲突(包括因价值观㊁观点分歧等产生的争执),有54.14%的学生与教师发生过隐性冲突㊂高校师生隐性冲突的相对普遍化,如不能巧妙化解这种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师生的疏远,进而影响心理情感和教学效果㊂3㊀共生与互惠:高校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建立的方略大学是传承知识的圣地,是陶冶人的文化品性㊁升华人的精神境界㊁调动人的生命潜能的精神殿堂,需要师生 亦师亦友 来实现㊂ 开悟 大学生需要教师专业能力,交流需要信任和情感,合理地管理赢得尊重,因此建立 亦师亦友 关系,需要高校教师提升师德师能,学校强化责任监管,大学生要转变学习态度与方式㊂㊃432㊃3.1㊀教师要自觉强化师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平高校是育人才的场所,是从事高深学问的空间㊂师生 亦师亦友 ,基于知识而交往,相互作用与影响,大学生 开悟 的同时教师进入高层次 精神境界 ㊂第一,教师要有师生共生共存互惠的意识㊂本质上双方相依互存,共同生活在高校社会空间中,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方式而存在㊂作为成人的大学生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以知识为基础㊁以共在的方式与其讨论㊁对话,激活思维,做学生高阶思维形成㊁独立精神生产的助产士 ㊂同时,也要意识到,与大学生的对话,是心灵之间的碰撞和不同思想的交流,是探索精神的唤醒和独特智慧的生发㊂第二,自觉提升师德修养,做学生的挚友㊂ 师者,人之模范 ㊂作为高校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摒弃功利心,关心体察学生,欣赏㊁合理地管理学生,做学生的挚友,以平等的眼光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㊂通过学习自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境界,坚守 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用人格魅力和思维方式构筑高校独特文化,使其耳濡目染,见贤思齐㊂第三,提升专业能力,改进教学方式㊂教师是立校之本,专业能力和学识是赢得学生钦佩根本㊂教师要借助于阅读㊁反思㊁研究等方式自觉提升专业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养成科学的思维㊁积极的求知和创新态度㊂3.2㊀学校要加强师生责任监管,完善考核评价制度高校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的建立,学校是强力后盾,需要学校加强师生责任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㊂第一,营造 师友 观校园文化㊂师生关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如通过标语㊁新传媒㊁校园广播等宣传,营造 师友 关系文化㊂让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 充满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完成肩负的责任与任务,学生奋发图强,寻求真理㊂第二,加强师生责任监管工作㊂将师生责任的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做实㊁做细㊁做优,进行有计划㊁有步骤㊁有实效地监督和管理,助力高校师生有效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使其成为自我责任的监管者㊂ 教师肩负塑造灵魂㊁塑造生命㊁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㊂ 青年人要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㊂ 学校要强化师生各自的责任,使其在自觉担负起时代重任过程中,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与超越㊂第三,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㊂根据学科类别和课程性质,选择多种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学习投入㊂可依据科研或教学优势分类别多方法对教师进行考评,既可激励其在各自优势方面有更突出发展,又可增加教师自信心而更加努力工作㊂改变过度依靠量化指标考核机制与标准,引导教师正确对待科研和教学㊁学生正确对待分数,让考评成为师生尽职尽责的动力㊂3.3㊀学生要继承优良传统,静心学习提升自我高校大学生心智已成熟,能够独立判断和进行自我管理,具有自主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 亦师亦友 关系建立中,应该有所作为㊂第一,要继承优秀的师生关系文化传统㊂我国具有优秀师生关系文化传统,师生亦师亦友 关系文化源远流长㊂先秦孔子的 师友 观㊁唐代柳宗元的 交以为师 和明代李贽的 以师为友,以友为师 观等,是 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的典范㊂近代梅贻琦提出的 从游 说,陶行知提出的 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 等,都是优秀师生关系文化传统,今天的大学生应继承和发扬㊂第二,以学业为重,安心静心学习㊂ 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㊁一种精神追求㊁一种生活方式㊂ 改变浮躁㊁速成学习心理,将功利和利己思想转化为踏实求学的行为㊂安心静心学习, 要惜时如金㊁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㊁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㊁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主动地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努力读书㊁潜心做学问㊂第三,要自我提升品质,塑造良好品格㊂ 广大青年学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㊂ 大学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信仰,要有理想信念㊁家国情怀,要有坚定意志㊁担当和奋斗精神,能吃苦耐劳,文明诚信,勇于敢于肩负责任㊂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㊂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品质,升华人格,积极主动与教师对话,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感恩教师的辛勤付出,做时代的真正的逐梦者㊂参考文献[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0.[2]习近平.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9-11.[3]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2.[4]唐慧,宁志刚.再塑大学文化与重振大学精神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4,(06):22-24.[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19.[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7]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㊃532㊃。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关系。
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核心价值观。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
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关系中都是主体,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给予他们平等的参与和决策权。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互动和合作的。
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相互了解和支持。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他们在互动中共同探索和创造。
学生也要积极参与,主动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精神。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关怀和共情的。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和支持。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学生也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理解和体谅教师的辛苦和压力。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引导和激励的。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还要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那么,如何构建师生共生关系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师生共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教师要积极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兢兢业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生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摘要】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好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构建条件、促进措施以及影响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师生共生关系的实践效果。
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促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共同成长,以营造更加融洽的教学氛围。
师生共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只有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关键词:师生共生关系、内涵特征、条件、措施、案例分析、影响因素、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研究目的。
1. 引言1.1 定义师生共生关系师生共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
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授与接受,而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互动关系。
在师生共生关系中,师生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取知识、经验和启示,实现共同成长和发展。
师生共生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密切的情感联系和互信关系,让师生之间能够真诚相待、相互理解和支持。
师生共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
通过师生共生关系,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学生也可以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师生共生关系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模式,它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深入探讨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方式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2 重要性意义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性意义在于构建一个和谐、积极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信任和合作。
这种关系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业成绩;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更好地指导和辅导他们。
师生共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依存、互惠互助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内涵特征有以下几点:1. 相互尊重。
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思想、知识和意见,不以身份高低为依据,而是平等对待,充分发扬人的主体性。
2. 互相信任。
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和能力,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空间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学生也要相信教师的教育水准和专业能力,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3. 相互支持。
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相互支持、关心对方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学生也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教师提供理解和支持。
4. 共同成长。
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成长、互相促进。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素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学习、反思和改进自己,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包括课堂交流、讨论活动、个别辅导等方式,使双方能够及时地交流和分享信息,增进彼此的了解与理解。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教学策略,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3. 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避免权威主义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空间和对学习的主动权,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4. 建立双向的评价机制。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5. 培养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体察他们的情感状态,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关系依托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方法:1.互惠互利师生共生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彼此需要,互相促进,通过彼此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2.相互依存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关键作用,而学生的努力和反馈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3.尊重个性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权威,认真听取他们的指导。
4.信任与合作师生共生关系中,信任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信任学生的潜力和能力,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实现学习目标。
1.建立互信关系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化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各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3.给予学生支持与关心教师要向学生传递爱和关怀,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好学生事情的引导和支持。
4.提供有效的反馈教师应该给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帮助。
这样,学生会更加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建立稳固的师生共生关系。
以上就是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师生关系,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包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作用以及双方共同构建的教育环境。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实现师生共生共担责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首先来看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
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学生在师生共生关系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应该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努力学习,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育过程中,双方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将会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使教育过程更加有意义。
其次是师生共生关系的构建。
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必须建立互信、互敬、互助、互学的关系模式。
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师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特点,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而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权威,遵守校纪校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和建设。
双方应该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
在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特点和发展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学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注重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
师生共生关系的构建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它是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关系,对教育过程至关重要。
师生共生关系旨在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并帮助教师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
1. 知识传授和经验分享:在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获取和理解新的信息。
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学习和成长:师生共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校园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3. 值得信任和尊重: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础。
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关心学生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4. 心理支持和健康发展:师生共生关系不仅关注学术方面的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师在课堂和校园中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5. 双向反馈和改进: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反馈和沟通。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生也通过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方法,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
构建师生共生关系需要以下几点: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应与学生保持经常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教师也要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期望,使双方能够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要求。
2. 关心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措施。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校园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辅导。
4. 建立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且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
教师还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律能力。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成就,共同进步。
这种关系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成就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内涵特征和构建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相互尊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权利和尊严,给予他们自主学习和表达的空间。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规范和权威,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2. 相互信任:教师应该建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任,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
学生也应该相信教师的指导和建议,积极接受教育。
3. 相互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关系,共同探讨问题、解决困难,共同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合作,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4. 相互倾听和关怀: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也应该倾听教师的教导和建议,在困难时寻求帮助,并向教师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构建师生共生关系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起平等、开放的沟通交流机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和尊重。
2.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课堂中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活动,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了解。
3.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也应该认识到教师的教导和关心,并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去。
4.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方式,给予他们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学生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同心同向: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技巧
同心同向: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技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的成功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个积极、互相尊重和互助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业表现。
以下是一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技巧:1. 建立信任:信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该尽量营造一个安全、支持和开放的环境,使学生感到舒适并愿意分享自己的思想和困惑。
教师需要对学生表达出真诚的关心和尊重,并且要遵守诺言和保持一致性,以赢得学生的信任。
2. 倾听和理解: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和观点,并真正关注他们的需要和感受。
学生需要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批评和指责,而是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加深对他们的认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3. 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学习风格。
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力。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4. 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及时赞赏学生的努力和成就,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
教师可以通过正面的言语和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激发合作和互助精神: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和课堂合作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与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帮助,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定期进行团队建设和合作学习的培训,帮助学生培养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6. 提供支持和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和讨论,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解决学习难题。
教师还应提供资源和参考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
7. 保持专业和公平: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专业和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同心同向: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技巧
同心同向: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技巧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一种同心同向的师生关系能够建立在师生之间的彼此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培养。
在以下的文字中,我将谈到一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技巧。
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
师生应该彼此理解对方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见解,并且给予认可和建设性的反馈。
同样重要的是,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和学习节奏,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师生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学生主动向自己提问和寻求帮助。
教师也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便能够更好地关心和帮助他们。
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尽量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与学生交流,避免给学生造成压力和隔阂。
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
教师应该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参与到他们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班级建设和社团活动等方式,与学生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教师还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关于生活和学习的建议和指导,在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道德和价值观。
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和进步,以便能够更好地带领学生。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的彼此尊重和合作。
通过保持良好的沟通、展示互动和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起同心同向的关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指导。
与此学生也需要主动与教师互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和校园的活动中去。
只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同心同向,才能够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教育活动中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相辅相成。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十分重要,下面就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进行深入探讨。
1. 互信互诚师生共生关系的首要特征就是互信互诚。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对学生的言行始终保持积极信赖的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尊重,从而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
学生也要对教师充满信任,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关怀,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进步。
2. 相互尊重师生共生关系的第二个特征是相互尊重。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不偏袒,不歧视,不侮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见,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
而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和职业精神,不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3. 精心关怀师生共生关系的第三个特征是精心关怀。
教师要善于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困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而学生也要善于关心老师,理解老师的工作压力,主动为老师分忧解难,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 互相扶持师生共生关系的第四个特征是互相扶持。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
而学生也要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支持教师的工作,共同努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5. 共同成长师生共生关系的第五个特征是共同成长。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共同成长,相互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对于师生双方还是整个教育体系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生共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帮助的关系。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如何构建这种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1. 相互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师生共生关系的最基本条件。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价值观念,不论学生的成绩如何,都要信任他们的潜力和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肯定。
而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相信教师的教导和指导。
2. 相互理解和关心师生之间要有相互理解和关心的情感基础。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精神世界,并且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和关怀。
学生也要理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学术要求,关心教师的工作和身心健康,建立起师生之间互相关心的良好关系。
3. 相互激励和启迪师生之间应该相互激励和启迪,共同促进师生之间的共生关系。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潜能。
学生也要积极接受教师的启发和激励,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4. 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师生应该建立起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
教师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学生也要积极与教师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与发展。
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建立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威和压制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不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对学生进行压迫和限制,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和空间,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自由发展。
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共同维护课堂秩序和学校环境。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师生之间不仅存在着传授知识、引导思维的单向传递关系,更体现了一种彼此相生、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
师生共生关系的构建具有以下几个内涵特征:1.互动性师生共生关系注重教学双方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也应该积极提出问题、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2.多元性师生共生关系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教学内容应该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也应当具备能够适应不同教学方式、应对不同情境的能力。
3.平等性平等性是师生共生关系不可缺少的特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多元性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身优势,尽可能地营造公平的教学环境。
同时,教师也要有求知心态,愿意学习不同之处,以便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共同学习。
4.育人性师生共生关系强调育人和学业的相辅相成,教师除了关注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人格以及潜能的发掘和培养。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博学、明理、诚信,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1.建立平等的交流渠道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渠道,利用各种化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发现、创造”。
3.营造启发思考的氛围教师应该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类大脑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技术。
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优化师生共生关系的构建。
同心同向: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技巧
同心同向: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技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积极影响,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满意度。
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发展,使学生更有动力、更有自信地去学习。
对于老师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下面将介绍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积极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
教育工作者应该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及时解决问题。
也要及时地向学生传达信息,确保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有清晰的理解。
教育工作者还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
2.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师生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创设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愉快和自在。
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多关心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情感和生活需求。
在学习以外,教育工作者可以主动询问学生的生活情况,关心学生的家庭、朋友等事情。
当学生有困难或者问题时,教育工作者应该向学生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
4. 尊重学生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不应该轻视或者歧视学生。
教育工作者还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他们才会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信任和敬意。
5. 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成为学生的好榜样,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
教育工作者应该要积极向上、诚实守信、负责任,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共生性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关系被理解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授受关系,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本文提出新时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共生性”为主,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基本理念,并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理解师生关系的新思路,以期为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共生性师生关系师生关系
国家推行体育课程改革,经过近十年的实施,使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有较大的改观,但是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
在这一“钟摆现象”的影响下,人们总是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产生的
一种交往关系,师生关系被看做是附属于教育或教学的副产品,是为教育服务的,这种建立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就是以知识为基础,是知识把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知识的工具。
本文提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应以“共生性”为主,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理念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1.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1.1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师生地位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主客体问
题。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代表性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1.2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认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主流,少数学者主张“双主体”,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所示:
2.争论的实质—关于“人的问题”
人们总是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又把教育和教学理解为一种“知识授受”活动过程,师生关系被看做是附属于教育或教学的副产品,是为教育服务的。
这种建立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就是以知识为基础,是知识把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知识的工具。
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社会活动,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然而现在的教学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批量生产的“产品”,学生的“人性”没有得到关注。
3.“共生性师生关系”的由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本质,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当时的活动主要以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为主,人活着纯粹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注重以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个学生,而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特点;以统一的内容和方式面向学生群体施教,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到了生产力发达的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冲破了地域的限制,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被瓦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异化成人与物的关系,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表现为教师从自身出发,把学生看做是认识的对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来源的客体。
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利益都没有得到保障,走向了极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共生性理论的提出准确把握了这一时代的脉动,体现了现阶段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同一性,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类意识的同一性。
人本身是人的主体,人具有人的资格、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这是人的自我意识,同时,这种自我意识只有在人与人共生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共生性师生关系”表现为对生命的关怀,师生在合作互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共存。
4.“共生性师生关系”的理念—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传统教育过于强调工具性价值,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在很多情况下,体育教师只关心技术动作怎么教、怎么练,而没把学生当做一个具有完整的、有着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生命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里只有“纪律”、“技术的讲解”,而无“个体生命”,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究其实质是对学生生命尊严的忽视,不能深刻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使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源[1]。
“共生性师生关系”认为教育不仅
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要注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理解,规避传统教育中过于重视“教师中心”而忽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
5.体育教学过程中“共生性师生关系”的特点
“共生性师生关系”有别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5.1合作互动
这种互动是基于师生双方双向的交流与沟通。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的是单向、直线式的知识传递过程,体育教师仅仅关心技术动作怎么教,怎么练,而没把学生当做一个具有完整的、有着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生命体,而在“共生性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形成的是有实在意义的分享和思想的交流,教学交往是以师生的语言、示范动作等为媒介,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及情感、信息的交流而达成的对体育教学的共识,不再把学生当做无知的载体,而是有见解的主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和制订者。
[2]
5.2民主平等
在“共生性师生关系”中,民主平等是一个重要的特点,这种民主平体现了教师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这种平等是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取向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人格和精神的平等。
体育教学的优势就在于以实践课为主,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参与练习、游戏和竞赛等形式建立一种轻松、融洽的平等关系。
我们很多体育教学中的对话交流不再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去发号施令,教师单纯地传授技能技术与文化知识和学生的机械模仿和接受学习,而是学生和教
师作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技术技能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相互合作。
[2]
6.“共生性师生关系”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信息化,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突出地表现为“共生性”的存在,“共生性师生关系”的提出指向了对学生生命意义的觉醒,提高其个体的生命质量,在这种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更“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它所关注的不仅是经过体育教学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技能,更在于学生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体育教学而彰显,其中蕴涵着生命价值与意义。
[3]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技术、技能结构,形成全面的能力素养,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体魄,特别是以自信心和责任感为核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高芸,高志扬.生命教育视阈下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研究[j].体育教学,2009.2.
[2]王羽.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潘明.解读体育课程的生活回归[j].体育与科学,2004.6.
[4]张彤.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4.
[5]李震.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6]南记稳.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的三维思考[j].教育研究,2001.4.
[7]陈存志.论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8]鲍聪.共生性师生关系—对师生关系的一种阐述[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张元.焦点与实质—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