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矿井概况
唐山开滦林西矿业有限公司为新组建的股份制公司,为大型井工煤矿,前身为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下属子公司。
开滦(集团)林西矿业有限公司因资源枯竭、扭亏无望,于2003年经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实施政策性破产。
200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文件以冀国资发改革下发了《关于组建唐山开滦林西矿业有限公司的批复》2007年唐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了新的企业法人执照。
目前新企业已组建完成,各种证件已办理齐全。
林西煤矿位于唐山市古冶区境内,行政区属古冶区人民政府所辖。
林西煤矿始建于1879年,1889年移交生产,1902年正式投入生产。
1957—1959 年对矿井进行了改扩建工程,矿井设计生产能力达到230万吨/年,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12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20年,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115万吨/年,国家批复生产能力100万吨。
矿井设有洗煤厂与五号主井之间用皮带联接,原煤直接通过皮带运输机运到洗煤厂,经汰、浮选汇流出精煤,设计洗煤能力70万吨/年。
林西煤矿井田范围内,赋存煤层有5、6、7、8、9、11、12、14煤层,其中不可采煤层有5、6、14煤层,现可采煤层幼7、8、9、11、12五个煤层,煤种为肥煤、焦煤。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暗立井分水平分石门的开拓方式,通风采用机械抽出负压的方法,矿井采用单翼对角通风方式,采煤方法单一走向长壁和倾斜分层走向长壁,采区前进式,工作面后退式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跨落法
林西煤矿位于河北省古冶区境内,属古冶区人民政府所辖。
距市中心区直距22km。
本矿东与广信公司接壤,西和吕家坨矿业分公司毗邻,北同赵各庄矿业有限公司相连,南至北安各庄。
矿区走向长度约8.2Km,倾斜宽度4.0,批准的矿区面积为32.8739k㎡。
开采长度:由49米至-1200米标高。
目前已开采至11水平。
林西煤矿有专用铁路,经古冶站与原京铁路接轨,行距1.27km。
林西煤
矿可通过林古公路、205国道通往全国内陆城市。
水路经秦皇岛港、塘沽港及京唐港通往华东和国外,交通极为方便。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
林西煤矿井田位于开平煤田东南翼,井田内地势平坦。
原地形总的特点:东北部及井口区较高,海拔高度+50m左右,为基岩裸露区和风化残积坡积区。
西部和西南部较低,海拔高度+30~+40m,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掩盖。
井田内由于工人地下采矿活动的影响,原地形大部已遭破坏,形成沿煤系地层走向的塌陷地形及采后积水坑。
2、地貌
林西煤矿井田属山前冲积地貌。
根据本区地貌特点不同可分为丘陵地貌、风化侵蚀残积坡积地貌、河流冲积地貌、人工采矿活动形成的沉陷地貌。
3、气候
该区属于海洋型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312~1166mm,多集中于7、8月。
最高气温+38~43℃,最低温度-10~-14℃。
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春季多东西交替,秋季多以西风为主,最大风级7~8级。
结冰期为11月上旬,来年4上旬解冰,冻土厚度为0.5~0.8米。
二、地层
林西煤矿位于开平煤田的开平向斜东北端部之东南侧,煤系地层形成于石炭二叠系,基层地层为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
煤田东北侧山区基岩裸露有时可见煤层露头,煤系地层除东北侧外多伏于第四系沉积物下。
本区域地层情况如下:
前震旦系(A p t):主要由一套片岩、花岗片麻岩组成。
震旦系(Z):主要由石英岩、页岩及矽质灰岩等基本变质的厚层状的沉积岩系组成。
寒武岩(∈):由巨厚层状角砾岩、白云岩、豹皮灰岩、暗紫色白云岩及砂岩等海相沉积岩系组成。
奥陶系(0):以一套厚层状浅灰至灰褐色石灰岩为主,加薄层状的白云质石灰岩。
石炭系(C):二叠系(P)将在矿区地层一节中叙述。
三、煤系地层
林西煤矿煤系地层赋存于石炭、二叠系地层之间,具体地说G层泥岩A层之间这一段地层,全厚500m其中含5、6、7、8、9、11、12、14等八个煤层,煤层总厚度为16m左右,煤系地层含煤系数为3.2%,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上石炭系的赵各庄组和下二叠系的大苗庄组,赋煤段地层总厚90m左右,7、8、9 、11、12可采煤层总厚约为10.90 m。
井田内较大型断层较少,仅东部所见F1断层落差较大,对井巷开拓影响较大。
林西煤矿岩浆岩侵入较发育,侵入岩体形态多呈岩墙状,并有分歧和岩瘤零星分散插入围岩中,切穿各煤层,使煤层局部被吞蚀破坏或变质,形成天然焦,煤层变质厚度一般5~10m林西煤矿井田煤系地层全厚约500m,其中含5、6、7、8、9、11、12、14等煤层,煤层总厚度为16m左右,煤系含煤系数为3.2%。
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上石炭系的赵各庄组和下二叠系的大苗庄组,赋煤段地层总厚90m左右,7、8、9、11、12五个可采煤层总厚约为10.90m。
7、8、9、11、12五个可采煤层的情况如下:
(一)7煤层
为较稳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夹石1~2层,夹石厚度0.1m~0.3m,煤层厚度1.00m~4.20m,平均厚度2.71m,内在灰分较高、较硬、含硫较低。
(二)8煤层
为较稳定煤层,结构较简单,该煤层厚度一般在0.3m~2.60m,平均厚度1.46m。
本煤层含不稳定夹石1~2层,夹石厚度为0.2m~0.5m,硬度小、易碎。
(三)9煤层
为较稳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夹石1~2层,夹石厚度0.1m~0.55m,在浅部属较稳定煤层,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煤层厚度变化在0.35m~6.13m之间,平均厚度3.54m。
在十西14石门9煤层有分叉现象,灰分较低、煤层粒度小。
(四)11煤层
为较稳定煤层,结构较简单,厚度为0.44m~2.72m平均厚度1.27m,厚度变化趋势:西部较薄,东部较厚,浅部薄,深部厚。
灰粉较低、煤层内含硫化铁结核,硫分偏高。
(五)12煤层
为较稳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夹石一层,夹石厚度为0.1m~0.3m,煤层一般厚度为0.41m~3.56m,平均厚度1.92m,局部低于可采厚度,如林111孔为0.41m,局部薄煤,深部灰奋较低。
四、水文地质条件
(一)基本情况
林西煤矿井田范围内的含水层自上而下分为: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石炭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与奥陶系岩溶含水层。
石炭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补给来源有三个:一是在露头区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但由于降水集中,地面排水畅通,补给条件较差;二是在第四系冲积层覆盖区域,接受第四系含水层的渗入补给;三是奥灰水通过断层或第四系含水层冲积层底部接触补给石炭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
煤系地层各含水层同层水力联系密切,层间联系微弱。
(二)矿井的补给水源和含水层:
1、大气降水及其对矿井涌水量的影响
据记载,该区年降雨量最大为1166mm,最小为312mm,雨量多集中于6~8月份,除少量由河流泄走外,大部分渗入地下或流入塌陷坑,为冲积层
主要补给水源。
2、地表水及其对矿井涌水量的影响
林西煤矿井田及其附近有两条河流和一个主要塌陷积水坑:
(1)沙河
为季节性河流,冬季近似干枯,主要排泄矿井水、开滦电厂工业废水,雨季水量较大,流量为130~30 m3/min左右。
单因该河流流经井田以外,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2)石榴河
为季节性河流,旱季主要排泄赵各庄矿业公司、广信公司及林西煤矿的井下水和居民生活废水,雨季则起排泄作用。
该河穿过采区上方,流量一般为30~40 m3/min,雨季为100~150 m3/min。
受沉陷和任家套塌陷坑的影响,西段河面开阔,河水滞流沉淀净化后流向下游。
据以往调查,此流域冲积层厚度大于20m,河床底部有粘土隔水层,虽受开采影响,但仍能起隔水作用,对矿井影响不大。
五、矿井五大系统
(一)提升系统
矿井主提升系统为立井箕斗和斜井皮带机相结合多级提升,共计安装一对箕斗和3部皮带机,斜井皮带从井下十一水平到八水平,由5号井提至地面,地面由5号井经皮带一直到地面洗煤厂原煤仓。
主要担负原煤的提运任务。
矿井副井提升系统为多阶段提升方式,目前全矿使用的立井和暗井共计3个即4号井、6号井和6至8暗井。
4号立井由地面通达六水平,经6至8暗立井到八水平,四号井只负责六水平和八水平的泵房等维修的提升任务及八水平以上工作人员的上、下井;6号井由地面通达九、十水平,为2t矿车双层二车双罐笼提升设备,主要担负矿井提矸、提升材料和升降人员任务,通过1705运输斜井和1905斜井(猴车)到达十一水平。
(二)运输系统
矿井井下矿井运输系统分为:主皮带输送机系统和各水平大巷、中石门机车牵引矿车平巷运输系统。
主斜井皮带输送机运输系统为矿井主提升系统,共安装了3部胶带运输机,总长度3037米。
巷道运输从井下11水平一直辗转到地面运输轨道总长度为81896米。
轨道轨距457m,非标准1.6t矿车、容积1.80 m3,载煤量(额定)1.6t、载矸量(额定)3.0t
(三)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采用单翼对角抽出方式。
全矿井分别由3号井、4号井、5号井6号井、新庄子进风井和人行道进风。
矿井有一个回风井,即新庄子对角边界风井,选用两台型号均为K4-73-01N032型离心式(一台运转,一台备用)主扇,装机容量均为1600KW,担负全矿井的回风,起排风量为189.99 m3/s,负压为3787Pa,矿井总风阻R=0.1049N.S2/ m8,等积孔k=3.7 m2,有效风量率73.44%。
井下采掘工作面均实行独立通风,生产水平和采区实现区分通风,井下爆破材料库布置在十水平,其回风直通矿井回风系统具备独立通风的要求。
矿井使用的是KJ101安全检测监控系统,地面有瓦斯监控中心站覆盖井下所有采掘生产地点,并具备自动短信报警功能。
(四)排水系统
林西矿矿业公司的各排水泵房出口均设有两个以上,泵房和水仓的连接通道,均设有可靠的控制闸门。
主水仓的有效容积大于4小时的矿井正常涌水量。
(五)矿井通讯系统完善,井上部分由架空通讯线路、通讯设备及接地装置等组成。
井上下通讯系统具备足够的通话能力。
主副井底、中央变电所以及主要工作地点军3安装了矿用本质安全型专用电话。
第二章采区地质概况
一、工作面位置及范围
(一)、位置:
本工作面位于林西矿业公司十一水平1700石门西翼,7煤层下部工作面。
(二)、范围:
上至1773
下
工作面上风,标高-798.6米。
下至1773
下
工作面下运,标高-843.7米,地面标高+32.5米.
走向长695~695米,平均695米,倾斜长80~84米,平均82米。
二、煤层
(一)、相邻煤层及工作面采掘情况:
该工作面东翼1771
下工作面已经回采结束,右上部为1871
中
工作面采
空区,下覆8煤层均未回采,上方为1721工作面正在回采。
(二)、煤层赋存条件及可采储量:
该工作面位于林西矿业公司单斜区域,该工作面范围内为6、7煤层分合区,主要煤层为7煤层,煤层厚度2.5~6.1米,平均3.2米,煤层倾角21°~27°,平均24°,根据掘进实见,煤层结构复杂,含有1~2层夹石,夹石厚度0.2~
三、水文地质
(一)、该工作面位于林西矿业公司单斜构造块内,掘进期间有少量的顶板滴淋水和底水现象,涌水量为0.05~0.1, m3/min。
(二)、因该工作面外部上方未回采,里部对1871工作面留设一定煤柱,故未进行探放水工作。
(三)、本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主要充水因素为顶板裂隙水及少
量底板水,由于7煤层为本区域首采煤层,受5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影响较大,在回采时应加强顶板管理及排放水管理,以免影响生产。
(四)、综上所述,预计回采过程中正常涌水量为0.8m3/min,最大 1.2 m3/min。
四、煤层顶底板
(一)、煤层顶底板情况:
(二)、顶板分类分级:
1、直接顶分类:
直接顶强度: D=10R C·C1·C2
=10×42.7×0.37×0.27
=42.7
式中:R C-----岩石单向抗压强度为42.7 Mpa;
C1=0.37-----节理裂隙影响系数;
C2=0.27-----分层厚度影响系数。
31 Mpa<D<70 Mpa
直接顶抗压强度D= 42.7 Mpa
根据原部颁方案,确定本工作面直接顶为二类中等稳定顶板。
2、老顶分级:
周期来压强度指标N=M/m=1.5/3.2=0.47
其中:M——直接顶厚度1.5米,
m——采高3.2米。
由N=0.47查表得知,老顶为Ⅱ级,周期来压明显。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
一、运煤系统:
工作面→下运→17集运石门→1720皮带巷→12S正眼→1820皮带巷→19集运石门→十一水平滚笼。
(详见附图)
二、运料系统:
(一)、二阶段石门→7S斜坡→上风→工作面
(二)、旧材料设备铁活外运回收系统:
上风设备铁活→7S斜坡→二阶段石门→1705大眼→十道巷。
下运设备铁活→17石门→1705大眼→十道巷。
(详见附图)
三、通风系统
(一)、通风系统:
1、新鲜风:十一大巷→17集运石门→下运→工作面
2、乏风:
工作面→上风→7S斜坡→上横管→7S正眼→10西7石门→回风巷。
3、工作面风量计算:
⑴、按气象条件或瓦斯涌出量(用瓦斯涌出量计算,采用高瓦斯计算公式)确定需要风量,其计算公式为:
Q采=Q基本×K采高×K面长×K温度
其中:Q基本——不同采煤方式工作面所需的基本风量m3/min;
Q基本——60×工作面控顶距×工作面实际采高×70﹪×适宜风速(1m/s);
Q基本=60×3.5×2.5×70﹪×1=367.5m3/min
K采高——回采工作面采高调整系数,查表得:1.1;
K面长——回采工作面长度调整系数,查表得:1.0;
K温度——回采工作面温度调整系数,查表得:1.0。
Q采=Q基本×K采高×K面长×K温度
=367.5×1.1×1.0×1.0=404.25 m3/min
⑵、按工作面温度选择适宜风速进行计算:
Q采=60×V采×S采=60×0.8×3.5×2.5=420m3/ min
其中:V采——工作面温度取18℃;工作面温度对应的风速0.8 m/s
S采——有效通风断面积,即平均控顶距×平均采高,
平均控顶距为(3.2+3.8)/2=3.5m;
平均采高为2.5m。
⑶、按工作面同时作业人数计算:
Q采=4×N×K=4×56×1.25=280 m3/ min
其中:4——每人每分钟供风标准,4 m3/ min;
N——工作面同时作业人数;
K——备用系数,取1.25
⑷、按炸药量计算:
Q采=25×A=25×4.69=117.2 m3/ min
其中:A——一次爆破炸药最大用量,
最大放炮长度(5m/眼距0.8)×2×[(300+450)/2]/1000 =4.69㎏
通过以上计算,工作面配风量取其最大值Q采=420 m3/min
⑸、按风速验算:
15S < Q采< 240S
15×3.5×2.5< Q采<240×3.5×2.5
131.25< Q采<2100 m3/ min
式中:S——工作面平均断面积(3.5×2.5)=8.75㎡
故Q小 < Q < Q大
所以,风量设计合理。
工作面所需风量为Q采=420 m3/min
第四章采煤方法
一、巷道布置
(一)、采区巷道布置形式为单一煤层巷道布置。
(二)、巷道规格:
二、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一)、采煤方法:走向长臂区内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二)、回采工艺:
1、落煤方法:采用MSG-350型双滚筒采煤机落煤。
2、装煤方法:通过滚筒的螺旋叶片与铲煤板联合装煤。
3、运煤方式:采用SGZ-730/320中双型刮板输送机运煤。
4、支护方式:用G320-13/32型掩护式液压支架和单体液压支柱配套支护顶板。
5、移溜方式:采用移溜千斤顶移溜。
6、采煤机进刀方式:采用端头斜切进刀方式。
7、顶板管理方法:采用全部自然垮落法。
(三)、回采工艺过程:割煤→顶溜→移架→割煤。
(四)、回采工艺说明:
1、落煤方法:采用MSG-350型双滚筒采煤机。
2、顶溜:机组割过后,落后机组12-15米开始顶溜,并距移架不小于6米。
顶溜必须保证溜子平直,停溜时严禁顶溜,顶溜子机头机尾时必须停溜
进行。
3、移架:
采用滞后移架方式,邻架操作,先降后移,移架步距0.6米。
4、铺设金属网:
工作面铺设单层经纬网,规格:1.2×10米,网搭茬沿倾向搭接400mm,走向搭接200mm,采用16#铁丝做扣,网扣为双排三角形布置,扣距不大于200mm,网扣为单丝双股三扣以上。
三、设备配置
设备装备情况表
第五章采煤工作面技术组织
一、作业方式:两采一准,即六、两点出煤,十点准备。
二、循环方式:循环进度0.6m,班进2个循环1.2m,日进2.4m。
三、劳动组织:(附表)
四、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附表)
第六章安全设计
一、通风设计
二、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的措施
本矿井各煤层均易自然发火,为此设计针对煤炭自然发火的外部影响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防治煤炭自然发火的目的。
1、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简化盘区巷道系统,提高回采率。
2、采区内尽量不留或少留残煤,且及时封闭采空区。
3、加强通风管理,合理设置通风构筑物,减少漏风,削弱采空区的供氧条件。
4、对盲巷、废弃巷道、密闭墙、裂隙等进行注浆封闭,及时清理碎煤杂物,使之与空气隔绝,抑制煤炭的氧化。
5、采用氮气防灭火。
其工艺为,通过地面制氮站制取氮气,由管路将氮气输送至井下,注入灭火区域。
6、对支承压力区的煤柱裂隙、开切眼、停采线、上下顺槽等煤炭易于自燃的地点喷洒阻化剂,降低煤的氧化能力,阻止煤的氧化进程。
7、井下巷道支护采用不燃材料,并进行喷浆封闭巷道揭露的煤层。
(一)粉尘的综合防治
粉尘不仅影响井下作业人员的视野,恶化作业环境,更重要的是严重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井下掘进工作面均配置有湿式除尘风机,以减少风流中的粉尘浓度。
2、严格控制井下巷道风速,加强通风管理,以对井下巷道中粉尘进行检测。
3、配备接尘人员防尘安全器具。
(二)矿井水害的防治
本矿井存在着煤系基底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突水危险,同时也受到煤系
上覆第四系含水层的充水威胁。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是以底板进水为主的中等至复杂的灰岩岩溶充水矿床。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水量大,因此,必须针对水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三)矿井水害的主要因素
1、奥陶系下统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以下称奥灰含水层),该组地层为煤系基底,是矿井水害威胁最大的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奥陶系灰岩岩溶发育,水位标高+956.40~+957.34m。
其富水性在井田的中部强,单位涌水量大于2L/s.m,四周弱至中等。
由于1号至5号煤层与奥灰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层厚度小,奥灰水的静水压力大,故开采时将受到奥灰水突出的威胁。
2、第四系砂砾卵石孔隙承压含水层(以下称第四系含水层),该地层覆盖于全井田,厚度75~330m,分为泥河湾组和马兰组两个含水亚层,其中泥河湾组含水层厚度8.75~26.04m,水位标高+966~+1037m,富水性弱至中等。
该含水层的34个钻孔圈定了11个块段直接与煤系地层接触,其中Ⅰ、Ⅲ、Ⅳ块段与1-1、5、5-1、6号煤层间距7.3~102m,开采时将受到第四系水的威胁。
尤其是在井田南部12-18孔,第四系含水层与奥灰直接接触,成为奥灰与第四系水力联系的通道,增加了水害的威胁性。
3、断层导水性。
在天然状态下,断层本身是不含水的,但是,由于断层缩短了煤层与奥灰的间距,且断层两侧的岩层抗张强度减弱,成为突水的薄弱带;煤层与灰岩直接接触充水;断层两侧可能产生次生张裂隙,在开采过程中煤层底板的挠动与裂隙沟通而导水。
在采掘过程中由于断层造成底板突水将成为矿井突水的主要形式之一。
4、封孔质量差的钻孔突水。
钻孔封孔水泥不稳定,有可能造成突水通道。
5、地质薄弱结构面及地质变异点突水,主要是指包括断层、节理、褶曲及隔水层变薄地带。
底板承压水在地应力、水压、矿压等综合作用下,通过地质薄弱结构面或地质变异点突入巷道或采煤工作面。
6、矿山压力导致奥灰水突出。
工作面回采使围岩应力分布重新平衡,导致底板破坏带,隔水层阻水能力减弱,以及各种煤柱造成应力集中,使底板岩层受到破坏,导致突水。
(四)矿井水害防治措施
1、矿井奥灰水的疏降
(1)奥灰水疏降的必要性
根据单侯井田的精查地质报告,1、1-1、4号煤层除局部外均属有突水危险的煤层;井田内5号煤局部的实际隔水层厚度小于计算的安全隔水层厚度,故5号煤的局部区域也具有突水危险性。
但根据单侯井田综合地质资料,除1、1-1、4号煤层属于有奥灰水突入危险的煤层外,按相对隔水层厚度计算,5号煤首采区也受奥灰水突入的威胁。
尽管两个材料关于奥灰水对5号煤层影响的认识有差异,但疏降奥灰水对矿井安全开采具有积极的重大影响。
按单侯井田精查地质报告,下组煤和上组煤中的5号煤层受奥灰水威胁区域的可采储量有65.35Mt,约占全矿井可采储量的40%。
如果不考虑疏降奥灰水,矿井的服务年限将大为缩短。
另一方面,本地区为缺水地区,疏降奥灰水可以解决本矿井,以及矿区的部分用水,又解放了受奥灰水威胁的煤量。
因此,疏降奥灰水是十分必要的。
(2)奥灰水疏降的可行性
奥灰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分析:
单侯井田位于蔚县煤田中南部,蔚县煤田位于蔚县盆地北部。
蔚县盆地四周群山隆起,为一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煤田四周被大断层围隔:南有壶流河断层,断层北侧奥灰含水层与南侧新生界粘土层类隔水层对接,构成了壶流河南北侧地下水的隔水屏障;北部阳原山断层,其南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和寒武系底部页岩隔水层翘起而阻水;西界有暖泉――大湾断层,大湾以北断层落差小,两盘灰岩对接,地下水力联系密切,大湾以南断层落差大,属于阻水为主的弱透水性断层;东界松枝口――右所堡断层,由于落差大,埋藏深,两侧水力联系微弱。
南流庄和单侯井田孔群抽水试验证实,矿区西部F1断层为隔水断层,在天然状态下,只有西北为进水口。
西南和东南为出水口。
故矿区和本井田奥灰水处于一个半封闭的蓄水构造中。
在天然状态下,奥灰水从F1断层北端尖灭带的进水口及北部月山灰岩裸露区获得补给。
月山寒武系灰岩补给面积50km2,渗入补给量102.6m3/h。
获得补给的奥灰水进入矿区后,向东及南两个方向分流,向南分流的地下水,经单侯矿井南部沿19-9孔至暖泉方向的强径流带径流,至观16孔汇集第四系天窗水向暖泉排泄。
在人为开采和疏降奥灰水条件下,井田除接受北部地下水补给外,还接受暖泉方向包括第四系天窗水在内的地下水的反补给。
综上所述,本矿井对奥灰水来说是处于一个半封闭的蓄水构造中,在天然状态下,奥灰水以静储存量为主,动储量较少。
当人为疏降奥灰水时,暖泉方向的反补给水量较多。
若在暖泉方向的强径流带采取堵截措施,矿井内的奥灰水是易疏降的。
孔群抽水试验:
1985年3月在与单侯相邻的南留庄井田内5-1孔群进行的抽水试验中,当出水量为10043m3/d(约418.46 m3/h)时,中心孔水位降深40m;1987年5
月17日至30日在单侯井田内的19-9孔群进行的14天孔群抽水试验中,稳定涌水量为332.348 m3/h,中心孔水位降深10.065m,水位恢复15天后与原始水位相差4.023m,经一年恢复与原始水位仍相差2.874m。
由此说明本井田奥灰水属于补给弱,径流途径远,致使水位下降后恢复不到原始水位。
孔群抽水试验表明,即使在暖泉方向的强径流带不采取堵截措施,奥灰水仍是可以疏降的。
由于奥灰水的疏降不仅涉及到本矿井受奥灰水威胁煤层的安全开采和矿区的供水问题,同时奥灰水的疏降对农业用水等方面也产生影响,因此奥灰水的疏降应根据矿井的开采计划及时考虑,并编制专门的疏降奥灰水设计,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2、矿井水害防治的一般安全技术措施
(1) 为预防第四系含水层的水溃入矿井,必须留设足够的防水煤岩柱。
对于开采煤层的第四系保护层厚度小于防水煤岩柱的块段,应留设煤柱,不宜开采。
需要说明的是,在《单候井田精查地质报告》附图75中受第四系水威胁的三个块段,是根据煤层采高40倍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圈定的。
今后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应实际测定导水裂隙带高度与采高的关系。
以便正确指导留设防水煤岩柱,既保安全,又节省资源。
(2) 对地质薄弱结构面或地质变异点,采取选探后注浆的加固措施。
A、巷道穿过F18断层和其它导水断层或导水裂隙,应采取注浆加固堵水措施,开采时应留设安全防水煤柱。
B、因煤系基底不平,奥灰在一些地方突起,煤层与奥灰间距减小,当巷道掘进或工作面回采时,必须采取先探水后采掘的措施,必要时采取注浆加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