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大气课程设计模板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大气现象。
3.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大气环境问题,关注政策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2. 大气污染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大气质量评价标准、监测方法与设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一、前言空气质量关系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来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在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通过此设计,学习者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学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限制。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编制。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动力煤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课程设计要求1.在学习后,学生应该熟悉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并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2.学生需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等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毕业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专题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说明书题目:某厂燃煤锅炉烟气除尘处理工程方案设计姓名:班级:环境工程学号:指导教师:成绩: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 年11月目录前言 (3)第一章工程概况…………………………………………………………………………31.1 设计条件1.2 设计要求第二章设计说明…………………………………………………………………………42.1 设计依据2.2 设计原则2.3 设计范围2.4 设计规模2.5 设计参数与指标第三章工艺选择 (6)3.1除尘技术简介3.1.1机械除尘器3.1.2 袋式除尘器3.1.3 电除尘器3.1.4湿式除尘器3.2 可供选择的除尘技术3.3 方案的技术比较3.4 方案确定第四章处理流程 (9)4.1 除尘系统4.2 除尘器系统4.3输灰系统4.4 控制系统4.5 供电装置第五章与其处理效果 (10)第六章主要设施与设备设计选型 (10)6.1 主要设施设计计算6.1.1 烟气流量与净化效率计算6.1.2 除尘器的选择与设计计算6.1.3 管道的设计计算6.1.4 风机的选择计算6.2 主要设备型号及技术参数确定第七章总图设计 (21)7.1 除尘器平面与立面布置图7.2 除尘器的总图7.3 电场布置图第八章技术经济分析 (21)8.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8.2 人员编制8.3 工程概算8.4 运行费用分析第九章参考文献 (22)附图一除尘器平面与立面布置图附图二除尘器总图附图三电场布置图前言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因素,构成了环境系统的大气环境子系统。
一切生命过程,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离不开大气。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会分析大气污染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污染工程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主要污染物: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讲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如除尘、脱硫、脱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介绍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及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大气污染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探讨治理措施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进度,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大气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了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现象,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相关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数据,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描述大气现象的分布特征,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养成关注大气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良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科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气课程,培养科学精神、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但需引导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将环保意识、科学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探讨大气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大气污染与防治:分析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介绍防治措施及我国相关政策。
教材章节:第二章3.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讲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教材章节:第三章4. 大气现象与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大气现象,解释其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大气实验、观察,如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天气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层的结构、大气现象、大气污染及其影响等。
知识目标具体包括: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掌握大气现象,如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3.认识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和影响,以及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技能目标具体包括:1.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和污染问题;2.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和仪器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和分析;3.能够撰写简单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研究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层结构:介绍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和功能;2.大气现象:讲解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3.大气污染:阐述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途径、影响和控制措施。
具体的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大气层结构;第二周:大气现象(一);第三周:大气现象(二);第四周:大气污染(一);第五周:大气污染(二);第六周:实践与探究。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大气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大气现象和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大气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大气知识;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大气科学著作,拓宽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和展示大气现象;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如气象站、空气质量监测仪等,开展实验教学。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重要性;2.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层结构、气候系统以及大气与地球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3. 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大气污染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大气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大气现象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大气环境问题探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2. 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高国际视野。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大气科学的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为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基本概念与组成:介绍大气层的定义、组成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系统:讲解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各层特点,以及大气与水、陆地、生物等系统的相互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大气现象与人类活动:探讨大气现象(如风、云、雨等)的形成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大气污染与防治:阐述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为例,涉及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讨论大气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五节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大气基本概念与组成;第二周: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系统;第三周:大气现象与人类活动;第四周:大气污染与防治;第五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结合教材章节和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大气科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武汉理工大学车间除尘大气课程设计【范本模板】

第三章集气罩的设计和风量计算3.1集气罩设计的基本原则(1)局部集气罩应尽可能靠近污染源,使污染源局限于较小的空间,尽可能减小其吸气范围,便于捕集合和控制。
(2)集气罩的吸气气流方向应尽可能与污染气流运动方向一致(3)已被污染的吸入气流不允许通过人的呼吸区。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操作人员的位置和活动范围。
(4)集气罩应力求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制作安装和拆卸维修。
(5)与工艺密切相结合,使局部排风罩的配置与生产工艺协调一致,力求不影响工艺操作(6)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弱干扰气流,如穿堂风、送风气流等对吸气气流的影响。
3。
2集气罩的结构形式选择3。
2。
1密闭罩密闭集气罩简称密闭罩,是将污染物发生源的局部或整体密闭起来的集气罩。
其作用原理是,使污染物的扩散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密闭空间内,并通过从罩子排出一定量的空气,使罩内保持一定的负压,让罩外的空气经罩上的缝隙流入罩内,以达到防治污染物外逸的目的。
其优点是所需排气量最小,控制效果最好,且不受车间内横向气流的干扰。
一般的粉尘发生源多采用密闭罩.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局部密闭罩、整体密闭罩和大容积密闭罩等三种。
大容积密闭罩也称密闭小室,特点是罩内容积大,可以缓冲气尘气流,减小局部正压,设备检修可以在罩内进行。
适用于多点产尘、阵发性产尘、产尘气流速度大的设备和地点。
与其他类型集气罩相比,所需排风量最小,控制效果最好,且不受是被横向气流的干扰。
3.2。
2排气柜排气柜也称柜式排风罩。
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在罩上开有较大的操作孔。
操作时,通过孔口吸入的气体来控制污染物的外逸。
其捕集机理跟密闭罩相类似,即将有害气体发生源围挡在柜状空间内,可视为开有较大孔口的密闭罩.化学试验室的通风柜和小零件喷漆箱就是排气柜的典型代表。
其特点是控制效果好,排风量比密闭罩大,而小于其他形式的集气罩。
3。
2。
3外部集气罩通过罩的抽吸作用,在污染源附近把污染物全部吸收起来的集气罩。
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所需排风量较大,且易受室内横向气流的干扰,捕集效率较低.3。
大气污染设计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1.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2.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转化和影响因素;3.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治理方法;4.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法规。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6.具备良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7.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2.培养责任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介绍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来源等基本概念;2.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转化,讲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第三章: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的影响;4.第四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介绍大气污染物的去除、减少和替代技术;5.第五章: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讨论法:学生针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4.实验法:进行大气污染相关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2.参考书: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科学等相关书籍;3.多媒体资料:大气污染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4.实验设备:大气污染模拟实验装置、分析仪器等。
大气课程设计说明书

XX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说明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部分QXF65-39型锅炉高硫无烟煤烟气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学生姓名: XXX 学号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2016年06月QXF65-39型锅炉高硫无烟煤烟气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摘要在QXF65-39型锅炉高硫无烟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含尘浓度为2310mg/m3,SO2的浓度为3300mg/m3,而烟气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50mg/m3,SO2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300mg/m3。
因此,利用袋式除尘器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然后采用湿式石灰石/石灰法去除SO2,使高硫无烟煤燃烧产生的烟气被净化。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袋式除尘器和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其对应设备的设计过程。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课程所学习的核心内容,掌握设计的内容以及相关参数的选择与计算,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字:袋式除尘器,石灰石/石灰法,喷淋塔,湿式脱硫目录1引言 (1)2净化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2)2.1袋式除尘器概述 (2)2.1.1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2.1.2袋式除尘器的特点 (2)2.1.3运行参数的选择与设计 (3)2.1.4袋式除尘器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3)2.2湿式石灰石/石灰法脱硫系统设计 (3)2.2.1 湿式石灰石/石灰法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3)2.2.2 运行参数的选择和设计 (4)2.2.3 脱硫效率的影响因素 (4)3烟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6)3.1 原始资料 (6)3.2 计算 (6)4除尘设备结构设计与计算 (8)4.1滤料的选择 (8)4.2除尘器的形式 (8)4.3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式 (8)4.4除尘器的尺寸设计 (9)4.4.1过滤总面积的计算 (9)4.4.2每条滤袋面积的计算 (9)4.4.3滤袋条数的计算 (10)4.4.4滤袋的布置 (9)4.4.5除尘器袋室的计算 (10)4.4.6除尘效率的计算 (10)4.4.7压力损失的取值 (11)5脱硫设备结构设计与计算 (11)5.1喷淋塔内流量的计算 (11)5.2喷淋塔塔径的计算 (10)5.3喷淋塔高度的计算 (11)5.4脱硫设备喷的校核 (13)6烟囱设计计算 (13)6.1 烟囱高度的设计计算 (13)6.2 烟囱出口内径 (15)6.3 烟囱底部直径 (15)6.4 烟囱阻力的计算 (15)6.5烟囱高度的校核 (16)7管道系统设计及阻力计算 (17)7.1 管径的计算 (17)7.2 摩擦阻力损失计算 (18)7.3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8)7.4管道气体流动的总压力损失 (19)7.5系统总阻力 (19)8风机电机的选择 (19)8.1 风机风量的计算 (19)8.2风机风压的计算 (19)结束语 (19)致谢 (19)参考文献附图1引言在目前,大气污染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环境工程系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设计任务题目、目的和要求1.1设计题目某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除尘系统设计(振动炉排式链条炉+强制送风+600kg/h)。
1.2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能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净化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
通过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1.3 设计内容和要求1.燃煤锅炉排烟量及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净化系统布置区域(距锅炉房15m以内)2.净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确定。
3.除尘器的比较和选择:确定除尘器类型、型号及规格,并确定其主要运行参数。
4.管网布置及计算:确定各装置的位置及管道布置。
并计算各管段的管径、长度、烟囱高度和出口内径以及系统总阻力。
5.风机及电机的选择设计:根据净化系统所处理烟气量、烟气温度、系统总阻力等计算选择风机种类、型号及电动机的种类、型号和功率。
第二节设计依据2.1大气质量标准当地大气质量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13271-2001”中的二级标准。
2.2 烟尘排放浓度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13271-2001”中的二级标准。
本标准按锅炉建成使用年限分为两个阶段,执行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Ⅰ时段:2000年12月31日前建成使用的锅炉。
Ⅱ时段:2001年1月1日起建成使用的锅炉(含在Ⅰ时段立项未建成或未运行使用的锅炉、建成使用锅炉中需要扩建、改建的锅炉)见表1。
表1 燃煤锅炉烟尘初始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限值锅炉类别适用区域烟尘排放浓度(3mg m)烟气黑度(林格曼黑度,级)Ⅰ时段Ⅱ时段燃煤锅炉自然通风锅炉(0.7(1)MW t h)一类区100 801二、三类区150 120 其他锅炉一类区100 801二类区250 200三类区350 2502.3锅炉烟囱高度应根据锅炉房总设计确定新建锅炉烟囱周围半径200m的距离内有建筑物时,烟囱高度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以上,达不到此要求时,锅炉烟尘排放浓度限值及黑度按“GB13271-2001”中的二类区域的浓度标准执行。
环境工程专业大气课程设计模板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SZL6—13锅炉除尘系统设计)姓名:崔琦班级:环境07-1班学号:30 号指导教师:刘彦飞、钟子楠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时间:2010年6月18日至2010年7月4日目录任务书………………………………………………………………………………(页码)摘要……………………….………………………………………………………(页码)除尘系统计算………………………………………………………………………(页码)一、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计算………………………………………………(页码)二、除尘器选型…………………………………………………………………………(页码)三、除尘器设计计算……………………………………………………………………(页码)四、烟囱设计……………………………………………………………………………(页码)五、系统阻力计算………………………………………………………………………(页码)六、系统中烟气温度的变化……………………………………………………………(页码)七、风机的计算与选用…………………………………………………………………(页码)结论………………………………………………………………………………(页码)参考文献……………………………………………………………………………(页码)颗粒污染物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设计题目某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除尘系统的设计二、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除尘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
通过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CAD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三、设计原始资料锅炉型号:SZL6—13型,共4台设计耗煤量:653Kg/h.台排烟温度:160℃m烟气密度(标准状态下)1.34 Kg/3空气过剩系数: =1.4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的比例:16%烟气在锅炉出口前的阻力:800 Pa当地大气压力:97.86 Kpa冬季室外温度:-20℃空气中含水(排标准状态下)10g/kg烟气其它性质按近似空气计算煤的工业分析值:Y C =68% YH = 4% Y S = 1% Y O =5%Y N = 1% Y W =6% Y A = 15% Y V =13%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二时段标准执行。
环境工程大气污染课程设计

某车间抽风管路系统方案设计一.前言焊接烟气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内含有锰、铬、镍、硅、氟等化合物,氧化氮和臭氧等。
焊接车间如不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焊接工人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的损害,可能引发尘肺,锰中毒,金属烟热等疾病。
为了有效改善焊接车间的空气状况,使工作区达到卫生标准,减少职业病患病率,必须对其进行通风换气,排除和稀释有害物。
针对某焊接车间的特点,我们特地对其进行以下通风管路系统的设计。
二.设计的已知条件与要求该车间长×宽×高=50×20×6,在长边一侧设置若干个抽风点。
抽风点为上吸气罩,罩口离地1.5米,离墙2米,吸风总个数为(6~12)个。
每个吸风罩吸风量相等,各个吸风口由总管汇总至车间外引风机,经30米高烟囱排入周围空气中。
要求确定每个吸风口吸风量及总吸风量,各段管路的尺寸,管件尺寸,全系统的压力损失并选择风机。
三.设计方法本设计采用局部通风方式对车间进行通风换气。
为防止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对车间空气产生污染,往往通过排气罩或吸风口就地将有害物加以捕集,并用管道输送到净化设备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回用或排入大气。
这就是设备的局部排风。
当生产中有多台这样的设备,且每台的局部排风量不需很大,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往往用管道将它们联成整体,组成局部排风系统,整求的局部排风量排风。
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管道系统设计。
一个系统共用一台净化设备和风机。
在局部排风系统中,为了达到对有害物的捕集效果目的,要求局部排风系统能按各设备要各设备局部排风量相等即为均匀吸风管道系统。
考虑到一般情况,各设备的局部排风量不等时称为定量吸风管道系统。
均匀吸风管道的设计过去采用干管的等速设计法或降速梯形设计法,对定量吸风管道则采用汇流三通的阻力平衡法,这些方法对问题的分析过于粗糙,运行后风量偏差较大,已不适应人们对环境的要求。
本文的局部排风系统管道设计方法,对排风管道内气流的能量关系作了更详细的分析,并可进行更精确的计算。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的认知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2)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转化和影响因素;(3)熟悉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2)具备收集、处理和分析大气污染数据的能力;(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获取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情况。
2.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影响因素:讲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机制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变化。
3.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4.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5.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实验法:安排课内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气课程设计-环工1001-熊旭晴-1013100106

⼤⽓课程设计-环⼯1001-熊旭晴-1013100106环境⼯程课程设计⼤⽓污染控制⼯程设计班级:环⼯1001姓名:熊旭晴学号:1013100106指导教师:姚⽔良李济吾环境科学与⼯程学院2013年7⽉前⾔ (3)⼀⼯程概况 (3)⼆设计说明 (4)2.1设计依据 (4)2.2设计原则 (4)2.3设计范围 (4)2.4设计规模 (4)2.5设计参数与指标 (5)三⼯艺选择 (5)3.1除尘技术简介 (5)3.2可供选择的除尘技术 (6)3.3⽅案的技术⽐较 (7)四处理流程 (8)4.1除尘系统 (8)4.2除尘器系统 (9)4.3输灰系统 (9)4.4控制系统 (9)五预期处理效果 (10)六主要设施与设备设计选型 (10)6.1设计计算书 (10)6.2主要设备型号及技术参数确定 (20)七总图设计 (21)7.1 平⾯与⽴⾯布置图 (21)7.2除尘器的总图 (21)⼋技术经济分析 (21)8.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1)8.2⼈员编制 (21)8.3⼯程概算 (21)8.4远⾏费⽤分析 (22)参考⽂献 (22)前⾔中国⼀次能源结构决定了以煤炭为主要发电燃料的格局不会变化。
据统计,2007年全国83%的电⼒来⾃⽕⼒发电站,供给⽕⼒发电的煤炭为12.82亿吨,占到了全国煤炭产量的51%,到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估计达到26亿吨。
⼤⽓环境污染物仍然以煤烟型为主,煤炭燃烧产⽣的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中国能源⼯业乃⾄整个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前,我国共有⼯业锅炉近50万台,总蒸发量约108万吨,基本上燃⽤未经洗选加⼯的原煤,⽽燃油或燃⽓锅炉不到总量的5%。
燃煤⼯业锅炉以层燃式链条炉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层燃式往复炉,还有少量的流化床、抛煤机炉和煤粉炉。
我国燃煤⼯业锅炉⼤多容量⼩,燃烧效率不⾼,耗煤量⼤,污染⼤,采暖季节尤其严重,是我国煤炭燃烧产⽣的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必须使燃煤锅炉的尾⽓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基本特性,掌握大气层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掌握大气压力、风力等基本概念,了解气象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气象数据,能够预测天气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气象实验和观测,提高团队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对大气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知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层的划分及各层特点- 大气成分及其作用2. 气象现象与原理- 大气压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风力的形成与作用- 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3. 气象观测与预测- 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方法- 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4. 气候类型与分布- 全球气候类型的划分- 我国气候特点及成因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第二课时:气象现象与原理(大气压力、风力)第三课时:气象现象与原理(气候变化)第四课时:气象观测与预测第五课时:气候类型与分布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说明:本章节内容以教材中关于大气科学的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系统性地组织教学。
大气环保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大气环保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气环保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1. 大气污染基础知识- 大气组成及性质-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危害-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评价方法2.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源头治理技术- 过程治理技术- 终端治理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3. 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我国大气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概述-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地方性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4.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 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大气污染治理案例分析5. 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环保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和治理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大气环保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现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课程考核1. 课堂表现:20%2. 课后作业:30%3. 案例分析报告:30%4. 期末考试:20%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气环保》2. 参考书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府网站等4. 实践基地: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现场、环保企业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大气污染基础知识2. 第5-8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3. 第9-12周: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4. 第13-16周:大气污染案例分析5. 第17-20周: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八、课程特色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SZL6—13锅炉除尘系统设计)姓名:崔琦班级:环境07-1班学号:30 号指导教师:刘彦飞、钟子楠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时间:2010年6月18日至2010年7月4日目录任务书………………………………………………………………………………(页码)摘要……………………….………………………………………………………(页码)除尘系统计算………………………………………………………………………(页码)一、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计算………………………………………………(页码)二、除尘器选型…………………………………………………………………………(页码)三、除尘器设计计算……………………………………………………………………(页码)四、烟囱设计……………………………………………………………………………(页码)五、系统阻力计算………………………………………………………………………(页码)六、系统中烟气温度的变化……………………………………………………………(页码)七、风机的计算与选用…………………………………………………………………(页码)结论………………………………………………………………………………(页码)参考文献……………………………………………………………………………(页码)颗粒污染物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设计题目某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除尘系统的设计二、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除尘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
通过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CAD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三、设计原始资料锅炉型号:SZL6—13型,共4台设计耗煤量:653Kg/h.台排烟温度:160℃m烟气密度(标准状态下)1.34 Kg/3空气过剩系数: =1.4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的比例:16%烟气在锅炉出口前的阻力:800 Pa当地大气压力:97.86 Kpa冬季室外温度:-20℃空气中含水(排标准状态下)10g/kg 烟气其它性质按近似空气计算 煤的工业分析值:Y C =68% YH = 4% YS = 1% YO =5%Y N = 1% Y W =6% Y A = 15% Y V =13%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二时段标准执行。
四、计划安排1、资料查询0.5天2、及设计计算(4.5天)3、说明书编制及绘图(5天)五、设计内容和要求1、燃煤锅炉排烟量及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计算2、净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确定3、除尘器的选择和比较确定除尘器的类型、型号及规格,并确定其主要运行参数。
4、管布置及计算:确定各装置的位置及管道布置并计算各管段的管径、长度、烟囱高度和出口内径以及系统总阻力5、风机及电机的选择设计根据净化系统所处理烟气量、烟气温度、系统阻力等计算选择风机种类、型号及电动机的种类和功率。
六、成果1、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按设计程序编写,包括方案的确定、设计计算、设备选择和有关设计的简图(工艺管网简图和设备外形图)等内容。
课程设计说明书应有封面、目录、前言、正文、小结及参考文献等内容,书写工整或打印输出,装订成册。
2、图纸(1)除尘器图一张(2号图)。
系统图应按比例绘制、标出设备部件编号,并附明细表。
(2)除尘系统平面布置图、剖面布置图各一张(1号或2号),可以有局部放大图(3号)。
布置图应按比例绘制。
锅炉房及锅炉的绘制可以简化,但能表明建筑的外形和主要结构形式。
在在图上中应有指北针方位标志。
七、主要参考资料(1)郝吉明,马广大主编。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2)吴忠标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胡传鼎著,通风除尘设备设计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张殿印,王纯主编。
除尘工程设计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工业锅炉房设计手册。
(6)风机样本指导教师:教研究室主任:2009年6月15日2009年6月15日摘要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对某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除尘系统的设计。
已知锅炉型号为SZL6—13型,并通过一些相关的数据,如设计耗煤量、排烟温度、空气过剩系数、煤的工业分析值等,可以计算出所要选取的立式多管旋风除尘器的旋风子的总个数,并通过对旋风子纵向、横向个数的分配,确定旋风除尘器的外壳尺寸,进而根据要求设计烟气从锅炉省煤器旋风除尘器风机烟囱的整个管路铺设的路线,并以此计算出管路的总阻力损失,选取适当的风机进行工作。
通过本次设计学习,巩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培养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提高设计能力及创新意识。
除尘系统计算一、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计算1、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7.07.056.5867.1(76.430kg m O S H C V Y Y Y Y a -++== 4.76×(1.867×68%+5.56×4%+0.7×1%-0.70×5%) = 6.973/m kg ≈7.03/m kg式中 YC ,YH ,Y S ,YO ----分别为煤中各元素所含的质量分数。
2、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设空气的含湿量为10g/kg :)/(8.079.0016.024.12.11)375.0(867.13000kg m N V V W H S C V Y a a Y Y Y Y fg ++++++== 1.867×(68%+0.375×1%)+11.2×4%+0.016×7.0+0.79×7.0+0.8×1%= 7.373/m kg ≈7.43/m kg式中 Y Y N W ,----分别为煤中水分和N 元素的质量分数。
3、标准状态下的实际烟气量)/()1(016.1300kg m V V V a fg fg -+=α= 7.4+1.016×(1.4-1)×7.0 =10.243/m kg ≈10.23/m kg式中 α为空气过剩系数( 1.4α=)4、标准状态下烟气含尘浓度610⨯•=fgyV A f C (m g / m 3)=63316%15%10 2.3510/10.2mg m ⨯⨯=⨯式中 YA f ,分别为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和煤中不可燃成分的含量的质量分数(16%f =)。
5、标准状态下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计算61022⨯=fgy SO V S C (m g / m 3) =63321%10 1.9610/10.2mg m ⨯⨯=⨯ 6、实际工况下的实际烟气量TT V Vfg fg//•== 310.2(160273)16.17816.2/273m kg ⨯+=≈式中T T ,/分别为工况下和标准状态下的烟气温度(K )(/160273T =+;T=273)。
二、系统中烟气温度的变化当烟气管道较长时,必须考虑烟气温度的降低。
除尘器、风机、烟囱的烟气流量应按各点的温度计算。
1、烟气在管道中的温度降VC Q Fq t ••=∆1(℃)式中 Q --标准状态下的烟气流量,(m 3/h );VC --标准状态下烟气的比热容(1.352 ~ 1.357kJ/m 3);F —烟道散热面积,(m 2);--q 烟道单位面积散热损失(室内4187kj.h,室外5443kJ.h)。
2、烟气在烟囱中的温度降DA H t •=∆2(℃)式中 H---烟囱高度(m);D---合用同一个烟囱的所有锅炉额定蒸发量之和,(t/h) A –降温系数,可由表--1查得。
表—1 烟囱温降系数三、除尘器的选择根据烟尘的粒径分布、工况下的烟气量、烟气温度及要求达到的除尘效率确定除尘器的种类、型号及规格。
确定除尘器的运行参数,如气流速度、压力损失、捕集粉尘量等。
选型过程中要通过分级效率进行总除尘效率的校正。
(一)除尘应达到的总效率%100112⨯-=)(S S η 式中 21,S S 分别为除尘器进口和出口的烟气中颗粒物的流量(kg/h).由于标准状态下烟气的含尘浓度为32.3510⨯3/N mg m ,烟尘的标准排放浓度为200 3/N mg m ,则可得,实际工作时的除尘效率至少为:3200(1)100%91.49%2.3510η=-⨯=⨯设计:多管除尘器的分级效率链条炉烟尘的粒径分布由i ig ηη=∑可得实际工作除尘效率为:/(36.93 3.166.58 5.485.5511.394.728.897.93894.959η=⨯+⨯+⨯+⨯+⨯+⨯99.641299.8443.4)/1000100%94.4%+⨯+⨯⨯=因为/η>η,所以所选择的多管式除尘器符合除尘要求。
(二)立式多管旋风除尘器的选用计算:1、净化烟气量/3fg Q V =⨯设计耗煤量(m /h)= 316.265310578.6/m h ⨯= (每一台的净化烟气量)2、烟气的平均重度[密度] []t t γρ300.359()273abt p t γγ=⨯+公斤力/米00.359ab t P Tρρ=⨯ 3][公斤/米式中00[]γρ——标准状态下的烟气重度[密度],可取1.32~1.3433[/]公斤力/标米公斤米。
(740ab p mm =汞柱, 0 1.33ρ=)7400.359 1.330.82160273t ρ=⨯⨯=+ 3][公斤/米3、除尘器的阻力p ∆(毫米水柱)或[p ∆] [帕斯卡]根据运行经验,宜在下列范围内选用:tPρ∆=55~75则6565t tPP ρρ∆=⇒∆== 65×0.82 = 53.5(毫米水柱)4、旋风子的数量/n/n =Q/q (个)式中 q ——每个旋风子的工作流量(3/米时),可有(旋风子的工作流量表)查的。
表—1 旋风子的工作流量表取旋风子直径g D =250mm , 叶片倾角α=25°, 旋风子的工作流量q=750(3/米时),ζ=85 则:/10578.615()750Q n q ==≈个 根据计算的/n 确定纵横向的旋风子的排数1n 及2n ,则实际采用的旋风子数量n 为12n n n =⨯=(纵向旋风子数)×(横向旋风子数)15 = 5 × 3 (1n 一般取5、6、8、10) 5、旋风子内的烟气流速ω222410003543600g gQ Qn D nD ωπ⨯==(米/秒) =235410578.615250⨯⨯= 3.99m/s6、校正后的旋风子的烟气阻力//[]p p ∆∆2/2t P ρωζ∆=20.82 3.9985554.82⨯=⨯=(毫米水柱)7、除尘器的外壳尺寸a 、深度(烟气纵向)S :1(1)2S n e f =-+(毫米)= (51)30021751550-⨯+⨯=mmb 、宽度(烟气横向)N :2(1)2N n e f =-+(毫米)= (31)3002175950-⨯+⨯=mm式中 e ——纵(横)向旋风子中心线间距,毫米(e =300mm ); f ——旋风子中心线至除尘器壳体内壁间距,毫米(f =175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