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定义: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麻痹,为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讲话漏风、流涎、前额皱纹消失和鼻唇沟变浅,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嘴等动作,部分患者起病前2 d有患侧后、耳内和面部轻度疼痛。它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不受年龄限制,绝大多数为-侧,且右侧多见。大多数患者常于清晨漱口、洗脸时,突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面颊动作不灵。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喝斜”"口僻”吊斜风”等。
1.1分类
(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称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脸闭合无力,肋闭眼时眼珠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留于颊部与齿龈之间。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聒部剧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 ,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面神经管内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锁骨肌神经以上。(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的诊断标准: -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2医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此病与受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有关,导致面部神经及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压迫面神经,神经营养缺乏而发病。面神经为较为狭窄的骨性管道,受到风寒侵袭时,导致其痉挛、炎症,从而导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1]。
2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2.1西医治疗
急性期治疗原则是减轻面神经水肿、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防治并发症,可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和B族维生素治疗等。恢复期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要原则,可给予B族维生素、碘离子透入疗法等治疗。后遗症期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但疗效不肯定。有学者运用显微镜下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促进面部神经血液循环,使面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较好[21。
2.2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经常采用针灸、中药内服、中药熏洗及推拿等方法治疗, 效果明显。有学者研究巨刺法能够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恢复[3]。王利平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如果在患者急性期给予正确、及时的治疗,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急性期以减轻水肿、抗粘连为主;恢复期以减少与周围组织粘连为主,抗面神经粘连贯穿治疗始终,相当于中医的化痰通络之法。现代药理研究清热解毒药具有抗病毒、抗炎、减少渗出及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而对于后遗症期的患者, 病情迁延日久,少数由于面神经损伤严重,治疗效果欠佳。
2.3针灸疗法
患者仰卧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取远端腧穴台谷穴;同时,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取穴原则取近端腧穴牵正穴、阳白穴、四白穴、颊车穴、地仓穴及风池穴为主穴;诸
穴同用,加速局部血流循环,能在短期内缓解面瘫症状[8,9]。另外根据患者的面瘫临床症状不同配以水沟穴、颧髁穴、迎香穴及、鱼腰穴、承浆穴、听会穴、下关穴、攒竹穴、翳风穴等。疗程:每日1次,每次30min, 10d为-一个疗程,计3个疗程。
2.4其他疗法
2.4 1冰棉块刺激
采用自制冰棉块刷擦患侧面部:沿口轮匝肌走行刷擦口周;,沿颧上肌、颧下肌、颊肌走行由唇角至太阳穴方向刷擦;沿咬肌走行刷擦。
每次5 min。
2.4. 2按摩
对刷擦的肌群手法按摩,点按下关、颊车、地仓、迎香、人中、承浆等穴。
2.4. 3面肌功能训练
在患者面前置一镜子,手法按摩同时嘱患者进行鼓腮、缩唇、咂唇、示齿、皱鼻、咧唇等动作,治疗师确保患者动作正确,根据患者
面肌肌力水平调整给予助力或阻力。每次15 min。
2.4. 4低频脉冲电刺激
采用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疗仪,治疗面神经麻痹模式,强度4~ 10 mA,根据患者感觉调整。每次20min。每次总治疗时间40 min,每天1次,每周6 d,共4周。
2.5取穴分析
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灸取穴方法较多,如远端取穴、近端取穴或是透穴取穴等,其中远端取穴是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情况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来选择穴位,选择患者的四肢部腧穴进行针灸,激发患者的经脉气血,加快血流循环,从而使面瘫症状得以缓解。其中的足三里穴位为扶正祛邪的特效穴;而合谷为阳明经原穴,针刺该穴能治口角歪斜之症;三阴交,是足三阴之会穴,刺激该穴位能活血补血,与合谷穴位配合针灸,能改善病变位置的血行,和足三里配合,能促进气血双补;阳陵穴为筋之会穴,刺之能缓解耳后痛和头痛、目不合等症;外关,通于阳维,手秒阴之筋,刺之能改善味觉减退和麻木症等。诸穴合刺,能促进经络通畅,血流循环加快,能在短期内缓解面瘫之症。而近端取穴是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原理来取穴治疗的,主要取下关和地仓、翳风以及阳白、颊车等位于患者手足阳明、少阳经上的腧穴,进行穴位刺激能改善经脉气血阻滞,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本文中,治疗组采用远端取穴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近端取穴的治疗疗效,
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
4.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涉及到面部神经麻痹的一种常见疾病,由于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功能丧失,可分为核上和核下病变两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随着社会进步及生活节奏加快,身体处于过度疲惫状态,导致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气虚体乏,风邪寒邪侵入机.体;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能造成面部神经麻痹,而罹患面部神经麻痹的患者通常难以完成正常的日常交流及保持正常的面部表情,不仅给患者带来疾病本身的伤害;同时,也对患者生活及心理健康产生了恶劣的影响[14,151。现阶段,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见手段,愈来愈多的临床试验和临床经验总结表明针灸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具有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使用针灸有助于增强病人自身免疫功能,调节血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