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新闻稿件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量客观事实是否构成新闻的标准。最 早形成于美国 。在19世纪30年代的报业 竞争中,各报社老板和主编为扩大报纸 发行量,十分重视对新闻事实的选择。 20世纪初,美国 、日本的一些新闻学者, 把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统一到新闻价值 这一概念上。 在中国新闻界,这一概念分别由徐宝璜 从美国、邵飘萍从日本引进。新闻价值 作为选择报道事实的标准,有下列要素: 时新性 、重要性 、接近性 、显著性 、 趣味性、社会安全性。新闻价值对采访、 制作、编辑等新闻业务有直接的作用。
案例分析(三:社会系统对事件解决的作用)

正是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部分公众习惯于即时 发言的民主性的文化心态)、媒介环境(南方都市报 借助于新浪网打破地域局限)和受众环境(对维权报 道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变化,孙志刚事件才能得到舆 论声援导致的对问题解决巨大的推动力。
政治环境,源于去年2002十六大明确地对弱势群体 的关切。收容遣送导致的对弱势群体利益乃至生存权 利的侵害,作为一个久已存在的问题,在报道之前, 并非为上层所漠视,只是尚无契机,无法纳入近期议 程。这种政治环境,本就为问题的解决准备了良好的 政治氛围。
新闻稿件的充分利用
A、充分发挥稿件的各种用途 B、慎重、及时处理稿件 C、重视作者的附稿信 D、尽快通知作者处理结果 E、注意发现人才、建立作者队伍
新闻选题
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题材选择
定义与内涵
• 新闻选题与社会系统 • 新闻选题的确定
• 返回
新闻选题的内涵
新闻选题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三讲 新闻稿的选择(选题)
一、为何要选择新闻稿件 二、新闻价值判断 三、社会效果分析 四、新闻的适用性评价 五、稿件的充分利用
一、为何要选择新闻稿件


守门 创造特色 保证质量 为读者创造良好条件
新闻稿件的选择程序



一、初选(粗选)——各部门编辑执行 二、复选(精选)——版面主编执行 三、定选——总编辑、编委会执行 不定稿,不终止。
社会效果分析

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 问题
社会效果分析

对稿件内容的合理、合法 性进行分析
案例讨论: 这篇报道的社会效果会不会好?这样的新 闻应该怎样处理?
一篇引起 官司的报道
羊城晚报的同题报道
禁止刊登的内容——



煽动 诽谤 侮辱 泄密 造谣 教唆 传播淫秽 侵犯隐私权
三、社会效果分析
2、社会效果的划分 按性质分:正面效果、负面效果、中性效 果 按主次分:主效果、次效果 按表现分:显性效果、隐形效果
三、社会效果分析
讨论:如何正确处理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 的关系? 是否只有负面报道才是真正的新闻?
三、社会效果分析
针对报纸的基本读者群 进行分析

社会效果分析

结合新闻发生时的社会背 景进行分析
宏观层面,它是对信息传播范畴和内部结 构确定(说什么); 中观层面,它是对信息选择和评价标准的 确定(为什么说);、 微观层面,它是对信息具体处理方式的确 定 (怎样说)。
选题对于新闻传播的意义

新闻选题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两 题:选题与标题 一版:版面设计),在编辑 中心的传播背景中,由于整合传播的媒介运作 方式,处于新闻传播流程的龙头地位
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概况(续)


这种态度的转化,得益于由媒体关注引致的社会关切。4月25日晚 20:24:33,一个与孙志刚素不相识的杭州网民,为孙志刚开辟了 网上纪念馆;两小时后,纪念网站访问人数突破3000;到6月6日 广州法庭开庭审理该案之时,网站访问量突破了20万人次;截至以 国务院令第381号为标志的孙志刚事件的解决,访问人数超过27万。 与此同时,以人民、新华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网站、以三大门户 网站为代表的商业网站,众多地方网站,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 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和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地方 媒体,均对孙志刚事件投入了持续的关注。各网站的论坛成为信 息荟萃之地,舆论交汇之所,为传统媒体的报道提供着原始素材; 传统的强势媒体报道则扩大了民间声音的影响,促使事件由个案 成为引至高层关注的公案。
新闻稿件的选择思路
1 新闻价值的判断 2 社会效果的分析 3 报纸பைடு நூலகம்向的把握
4 对稿件的真实性分 析(一般在改稿 前核实)
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 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 (余家庆《新闻学辞典》)
真实性 价 值 要 素 不变要素
3、事实的变动早已发生,但未被人发现 或未予以公布。 4、新闻预告一件事实的变动即将发生。 判断这种预告新闻是否及时,不能以将 要发生的事实本身来判断,要以新闻根 据——预告来判断
综上所示,事实的变动在新闻中的构成要 件是不同的。 一是新闻的内容。 二是新闻的根据。 因此,新闻的及时指的是新闻根据一旦成 立就迅速予以报道。
在具体的新闻运作中,新闻选题成为龙头。它 既确定着新闻组织的目标,又界定了新闻确认 的标准、新闻梳理的尺度及报道配置的依据, 还提供着报道合成的材料。

新闻选题与社会系统
• 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概况

社会系统的构成
• 新闻选题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 返回
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概况



孙志刚事件在2003年上半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两个月内,有一百多家 传统媒体及其网站和数十家网络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更由于其对公民权 利保障相关立法的推动,使得它“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公民权利的符 号。”“一个里程碑,一个公民权利史上的里程碑。”“永远提醒我们, 要珍视和争取公民应有的每一份权利,推动中国的政治文明、法治建设和 社会进步。"(《南方都市报》6月19日时评语) 孙志刚是一个27岁的大学生,当他被作为“三无”人员收容之时,刚从武 汉科技学院艺术系毕业,在广州一家服装公司工作,寄住在朋友家。 2003年3月17日,当他在广州街头闲逛时,被带至黄村街派出所;3月18日, 被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当日晚上,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 员救治站;3月20日,救治站宣布事主不治。据其家人请具有法律资质的中 山大学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4月18日出具的检验鉴定书可以基本判定:事主 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
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概况(续)

在媒体关注和民众关切之下,非法收容致人死命的警察和收容站工 作人员受到了惩处;然而,孙志刚案引致的人们的关切,已远远超 出了个案的范围。审判时的法律困境和对其采取的特案特办的程序 特征,使社会开始更深入的讨论如何从根本上保障公民,而不仅仅 是某一个特殊个体的人身权利,使其免受违宪的“合法”侵害;讨 论如何从法律上,保障每一个个体享受平等的人身权利。正是因为 孙志刚事件引起的三位博士、五位法学专家的两次上书,和6月6日 审判之后仍然澎湃的舆情,该事件才最后演变成一个公案,导致 《收容遣送办法》的终于废止,并引发民众对公民权利的深入思考。 6月6日审判之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权威报纸纷纷 发表评论;《南方都市报》、《武汉晚报》等地方报纸,仍然密切 关注该事件的最新动向,《南方都市报》在6月6 日-20日,发表访 谈、消息、深度调查、时评等20余篇。
新闻价值判断

新意—— 稿件所包含的信息量 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价值判断

重要—— 新闻报道的事件或现 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越大, 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价值判断

接近——
新闻报道的事件或现象在地理 上与读者越靠近,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报道的内容越能在心理上 激发读者的兴趣,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价值判断
四、新闻的适用性评价
根据报纸性质进行稿件 分析 1、稿件的数量 2、稿件的质量 总结:个性与共性兼顾

新闻的适用性评价

根据报道总量、报道面进 行的“平衡”
1、点与面的平衡 2、注意各种报道内容平衡 3、注意报道地区的平衡
总结:要求有充足的稿源; 编辑的全局观念。
五、新闻稿件的充分利用
A、充分发挥稿件的各种用途
案例分析(一:总述)

孙志刚事件充分说明了媒体的重大选题及其实施, 可以对社会发展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
南方都市报6月19日报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 媒体披露多起收容遣送制度引发的悲剧,引起人们 对该制度不间断的反思。 ●2003年4月25日 南方都市报刊发深度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反思的声浪达到高潮。 ●2003年5月14日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俞江以及其他两位法 学博士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认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 容遣送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特提出违宪审查的建议。 ●2003年5月23日 我国法学专家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 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启动特别 调查程序。 ●2003年6月18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 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该办法草案经修改后,由国务院公 布施行,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 办法》。
案例分析(二:关键因素)



事件的解决中,有几个因素是关键性的: 一是上层的普遍重视,从司法部门到国家权力机关,均普遍 的对该事件投入极大地解决诚意,在这个过程中,法学界专 家有效的发挥了桥梁作用,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也得到了体 现; 二是社会的普遍参与,公众纷纷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形成 强大的舆论声势,而网络作为公众话语渠道,在建构舆论中 的关键性地位不容忽视; 三是各种媒体的积极介入,不仅因为对事件的首先披露而设 置着这一公众议题,而且通过对事件进程的追踪报道和对包 括网络来源的各种观点的密切关注,成为议题的公众论坛; 更为重要的是,媒体通过协同作战背景下的有意识的专家访 谈和评论撰写,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并良好的实现了民 间和官方的意见沟通。
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概况


孙志刚父母后悔于当初送他上学,说:“他是我们家乡出的第一个 大学生。如果没有读过书,不认死理,也许他也就不会死……” 一直到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之前,孙志刚的亲人和朋友在广州 的奔波均是投告无门;4月2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孙 志刚事件的报道,在新浪网转载后获得巨大反响,事态开始向有利 于孙亲友的方向转化。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稿件刊发当日,有关部 门就改变了原来对孙的亲友不理不问的态度,一名自称为天河区检 察院的同志打电话向他们了解了情况; 4月26日,市公安局负责警 务督察方面和民政局的几位领导专程赶到他们的住处表示慰问,并 表示一定给家属一个满意的答复,同时希望他们不要再上访; 4月 27日,天河区公安分局并送来了2000元慰问金,尽管孙的家属没有 接受。4月26日,广州市成立了由市政法委牵头的专案组。

显著——
新闻中的人物、地点、事 件越著名,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价值评估原则: 叠加原则 补充原则 排除原则
三、社会效果分析
1、社会评价的标准及其把握
是否有利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是否有利于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 舆论,是否有利于鼓励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 舆论,是否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 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民 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时新性
重要性 显著性 接近性 趣味性
可变要素
新闻价值

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 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 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 关联。 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 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 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 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 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 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二、新闻价值判断

及时——
第一种说法:记者一旦获知某一 事实,迅速的予以报道。 第二种说法:记者报道了读者不 知道而又急切想知道的事。
第三种:新闻的事实发生以后,迅速予以 报道。 发生变动的情况: 1、事实的变动突发的跃进式的。 2、事实的变动是渐进的,表现为一个过 程,如风气的形成,活动的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