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淮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盐阜地方戏剧“淮剧”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地区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升华,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它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悠久历史沉淀、内涵博大精深的多种特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而在我的身边,中国传统文化时刻都在影响着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丰富的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引导着我们生活形态。特别是我们的家乡戏——淮剧,让我产生了好奇和探究,也让我有了新的认知。以前,每到逢年过节,县市或者外地的淮剧团来到这里演戏,即是乡民们的大日子,其火爆情形是一年之最。天还未擦黑,四乡八村的人们就往镇里赶,人人穿得喜气洋洋。演员们在后台紧张上妆,乡民们在镇里的两条主街上进行难得一次的交流,互相感叹柴米油盐和小猪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演出开始后,本来喧闹无比的礼堂里静得连根针掉下都听得见,卖葵花子和炒花生的小贩挤在最后一排,看得津津有味。而今,淮剧现在它正在以醇厚嗓音唱出我们盐城特有戏曲的篇章,演绎着盐阜人民的点滴岁月。

淮剧,原名江淮戏,建国之后,始称淮剧,是中华民族丰厚

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今,淮剧已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江淮之间的淮阴、盐城、扬州地区和沪宁沿线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安徽滁县、浙江长兴等地。此外,在合肥、武汉、南昌等地亦曾留下过演出足迹。它基于“门叹词”(又叫“门谈词”或“门弹词”,是曾流行于苏北城乡沿门卖唱的一种曲艺形式)而发展。初为一人击板而歌,继而为二人对唱,后与香火戏合并而成“三伙子”(清代名“火班”,又叫“呵大咳”),不久,又吸收了淮安流行的“秧田工鼓调”,逐渐形成为“江北小戏”,演出一些对子戏、三小戏。在与徽班合演时,吸取了徽剧中剧本、器乐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一些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熟,称“江北大戏”。1912年左右,艺人何孔德、陈达三、骆云卿等首次将江北戏带到上海街头演出,并于1914年在闸北太阳庙建立第一个江北戏院,使淮剧正式立足于都市。曾演出《三戏白牡丹》、《关公辞曹》、《鹊桥相会》等剧目。

淮剧产生于民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具有质朴粗犷的艺术特点。方言念唱,特色鲜明。

江淮文化是淮剧艺术的母体。一部淮剧艺术发展史,伴随着江淮先民开发江淮平原的农耕史;伴随着苏北沿海的盐民们从煮海烧盐到筑池晒盐的盐业史;也伴随着当年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文化运动发展史。淮剧,有着表现现代生活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和南下的八路军在盐城会师,建立了苏北抗

日民主根据地。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如著名剧作家阿英、音乐家章枚、戏剧家丘东平、钱相摩等,参与了淮剧艺术的创新工作,编演了大量的“新淮戏”。从而使淮剧在创作、演出现代戏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创演现代戏的传统,在淮剧界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新时期以来,优秀中青年淮剧演员先后获得戏曲演员最高奖——“梅花奖”。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打碗记》《奇婚记》《太阳花》《一江春水向东流》《唢呐声声》《宝剑记》等多部现代戏,获得了中宣部、国家文化部等多项大奖,为江苏和盐城人民争得了荣誉,为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淮剧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由此揭开了全面保护淮剧新的一页。目前全省有建制的淮剧团已发展13个,包括扬州、泰州、淮安、盐城等地。盐城是淮剧的故乡和发源地,在全市820万人口中,淮剧与全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休戚相关。目前在我市境内有淮剧专业团体 6个,一个专门从事淮剧艺术研究的机构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全市从事淮剧人员约500人。现在盐城当地政府每年下拨淮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00万用于淮剧的传承保护。同时建立传承基地。从2010年春,市政府在大市区的核心区域聚龙湖畔,兴建了一座总投入达3000万,面积2100多平方米的淮剧专业博物馆,近期政府立项通过了在老城区建立淮剧传习所和专属实验剧场计划。这一切为发扬淮剧艺术

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也将淮剧推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我相信在盐阜大地这片沃土上,淮剧将会绽放出丰富的艺术底蕴与地域风情的光采。并且,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成为最具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的科学价值的传统文化之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