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共生---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突与共生---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面临着社会变革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产生了断裂,导致现代社会陷入困境。使传统文化摆脱困境的方法是以传统文化为本,借鉴西方现代性进程中的先进经验及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塑造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性;断裂;塑造
一、传统文化、现代性概念
“何谓传统,在中国的古典涵义中是指历代延传下来的具有根木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在现代意义上最最基本的涵义是指历代相传的东西,即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包括物质产品,关于各种事物的观念思想,对人物、事件、习俗和体制的认识。具体地说,传统包括一个社会在特定时刻所继承的建筑、纪念碑、景观、雕塑、绘画、书籍、工具以及保存在人们记忆和语言中的所有象征建构”。[1]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
现代性是晚近思想学术界乃至整个文化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和核心概念,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性本身极为复杂、甚至矛盾地汇集了现代世界不同方面、各个层次的问题。现代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具化为这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又带来生态灾难、文化冲突、战争等负面问题;二是现代化进程的许多核心观念如理性、普遍主义、世俗主义等,有必要进一步反思;三是文学理论研究、美学思考、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合流,促进了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四是后现代景观的逐渐凸显,对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的思考都必须结合现代性本身来加以理解,只有在现代性这个参照系和框架内,才有可能廓清后现代问题。”[2]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断裂现象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是长期的农耕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伦理道德、文化信仰、风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鸦片战争后,从“五四”伊始,启蒙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开始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宣扬人性的解放,要打破一切束缚人的枷锁,肯定历史发展的进步观,根据进步史观得出结论,西方现代社会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而其他的传统文化都是早期的、落后的。
当前中国社会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现代性的一些负面效果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如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运行模式造成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文化的庸俗化问题、信仰空虚的
问题等等,这些都被认为与现代性以及传统文化的断裂不无关系。在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曾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抛弃,但到头来却发现,我们抛掉的只是传统文化的浅层次内容,它的深层结构依然还存在着,而且,很有可能我们抛掉的更多是其精华部分,而遗留了许多糟粕的东西。移植过来的西方的现代性就生长在残存下来的文化土壤里,结成的果实只能是非常糟糕的。正如亨廷顿在他的文章中暗示,中国丢掉了自己的传统,又没有完全学成西方的样子,变成了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无所适从的精神分裂的国家”。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矛盾的根源
(一)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传统文化蛰伏
中国经历了相对较长的农业社会,始终以蛰伏之态被动地内含于生产力并沉积于社会生活之中。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历朝以儒家文化作为官方主流文化,附以道、释。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从君臣夫子、纲常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又通过天人互动、今生来世以实现现实逃逸。
(二)社会剧烈变革带来文化革命
社会变迁的内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如人类的三次社会大变迁,即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形成分别应对着养殖技术、畜耕技术和蒸气机技术的广泛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农耕社会的产物,它们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大相径庭。1765年蒸气机在英国催生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清王朝正悄然地盛极而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持续的社会动荡之中迟缓地向着工业社会转化,然而生产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而植根于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被必然地与封建礼制的腐朽联系在了一起,并且遭受了矫枉过正的打击。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的称帝企图与中国资产阶级的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普及的社会现实相矛盾,继而爆发了新文化运动。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文化革命”无异于拔苗助长,因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并非文化。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在欢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同时,将一切传统文化打倒,白话文运动随即从“文学革命”深入到“思想革命”,最终以革了传统文体的命而大获全胜。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传统文化让位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与传统文化一并做古的,还有古汉语。汉字简化运动使得中国汉字中笔画与意义的结合扫荡殆尽。至此,中国传统文化几乎与社会变迁不再有太多关联,它们沉寂于固有的物质形态之中,或者以非物质态远离主流的社会生产体系而固我。
(三) 全球化整合构成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西方民主、自由和多元文化价值的思维模式逐渐向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信息与资本的流动,把我们带入到全球化世界图景之中。资本和消费空前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消费文化已然成为了中国当下的主流文化。消费体系似乎笼罩着一切,同时一切又都在消费的过程中变得符号化,这个符号化的过程就是新的文化建构过程。消费时代对现实的包裹代替了真正的现实,文化的多元性被消费文化的多样性的取代。我们被批量生产的形象及形象的复制品所包围。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传统文化无力抵抗,因为它们已经脱离了得以产生的历史环境。
随着商业逻辑对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的所有阶段的入侵,传统文化生产及其传播的独立性遭受着巨大的威胁。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造成了对传统文化巨大的威胁。文化帝国主义即用以形容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例如好莱坞大片、美式快餐、星巴克、化妆品、奢侈品的导入。
与显性的消费文化冲击相比,更为隐性的是全球文化的消费意志,经济发达国家将文化与经济资本结合在一起成为其政府策略的一部分,并由此形成了新的文化渗透模式,他们促成把所有服务业活动,包括与教育和文化这些根本权利相对应的活动,都变成商品和赢利资源,让发展中国家被迫接受貌似普世的文化标准。
此外,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后发展国家不仅要把发达国家较长的现代化历程压缩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追赶发达国家已达到的目标,而且要适应发达国家当前发展的趋势,实现后来居上并超越现代化的西方模式,这就使得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更加尖锐和激烈。
五、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
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事例,归结点必然在传统中国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如何在席卷全球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进程中,树立文化认同,实现中国传统的转化性创造和文明再造。当今中国,国力逐渐上升、民族自信逐渐恢复,在巨大的历史机遇背后又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因此在全球化的广阔视野中考察中国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不仅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现代化进程分为内发型现代化和外发型现代化。在内发型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社会性的冲突是在同一种文明圈内逐步展开的,对传统的变革是渐进式的、推陈出新的自然发生过程;外发型现代化则是一种由外到内的传导性社会变迁,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因此表现为两种异质文明的冲突,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以突发的方式展开,到处引起历史传承性的断裂。[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首先要考虑内生型塑现代化,即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社会间的断裂,其次要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相结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