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热看国学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学热看国学普及
国学热是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 从少儿读经班到汉服成人礼从国学班的开设到孔子学院的建立, 从于丹、易中天到论语保安、国学辣妹, 形形色色、热热闹闹。所有这些都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强烈关注, 引发了如何重新评价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及作用、当代中国是否需要“国学”以及该如何“重振国学”等问题的争论。
当前, 大家对于国学的态度基本没有争议, 都认为应该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重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分歧在于所采取的方式上。赞成者认为, 国学热虽然多半是炒出来的, 泥沙齐下, 但至少给更多的人增加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在他们心中增多一个文化参照, 因此是好事。反对者认为, 国学热更像一场闹剧, 看似国学复兴, 实则是对国学的一种亵渎。在这个过程中国学的基本精神丧失, 热的只是媒体的炒做和某些人的经济利益而国学精髓被丢掉了, 不值得提倡。
对于国学热的讨论现在依然方兴未艾, 其中存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论, 下面笔者就国学的大众普及问题做相关分析。
一、国学热的特点
这次国学热与以往相比, 体现出了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 参与讨论人群的范围更为广泛, 不仅有专门研究国学的专家学者, 而且有众多的网民、观众等参与, 占据了主导地位,改变了以往专家学者唱独角戏的情况。其次, 情绪的宣泄和理论的探讨同在。既有学理层面的理性思考, 探讨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与现代化的关系等,也有感情层面的宣泄, 抒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感情等。最后,各种传播方式联手进行, 网络、电视、报纸、期刊等各种传媒一齐参与, 信息量更为丰富, 彼此之间的互动更为密切。总之, 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达使这次国学热与以前相比显得颇为独特,大众、流行特点突出, 炒作现象明显,经济利益色彩浓厚。
二、“热”还是“不热”
面对现在国学的现状,有人认为国学热,有人认为不热, 那么到底情况如何?其实,撇开热或者不热的争论, 仅仅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民众渴望了解国学, 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国学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提高普通民众的国学素质, 增强普通民众的国学普及程度。有人说: “国学应该是人民生活中的日用品, 而不应该是博物
馆里的花瓶。”的确, 要真正让国学热起来, 就不是几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民族的事情真正要努力的是把国学普及到人们生活中, 比如引进校园、引进社区,引进千家万户, 科学的推广。
现阶段, 民众的国学素质情况不容乐观。且不说普通的民众, 就是现在的天之骄子―大学生, 又有几个人了解传统文化?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民众!古人有亡国与亡天下的说法, 南怀瑾先生说: “我常说,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亡国都不怕, 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 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正是对此简单而明确的注解。
从民众国学素质的角度看, 国学根本不热。只所以会造成国学热的假象, 与媒体的报道密不可分。媒体上层出不穷的有关汉服、诵经、孟母堂、私塾等报道确实会让人产生国学很热的假象。但是如果仅凭这些就说国学热起来了, 显然没有说服力。因为这只是表明了民众希望了解国学的一种渴望,正是因为不了解, 不懂, 所以才出现了上述层出不穷的活动,如果大众国学素养都很高了,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些冲击我们视觉的报道了。事实是,大量的人对国学感兴趣,也希望了解国学, 但是没有恰当的途径,原典读不懂,高深的学术
著作读不懂, 而相关的通俗作品又少得可怜, 于是,在这个巨大的社会需求面前, 许多人以国学作为实现经济利益的工具,导致了许多恶俗的现象, 反倒让许多人认为国学虚热, 因此反对国学热。
三、国学热中暴露出的问题国学热不仅表明了民众对于国学的渴望, 而且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最根本的是: 文化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文化产品的有限供给之间的巨大矛盾。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今年联合实施的一份调查显示,有48.2%的受访者表示对国学“很感兴趣” ,而了解国学的渠道最主要的有三条:读古文经典(56.1%) 、读关于国学的通俗书籍(44.1%) 、看电视讲座(31.6%);44% 的人认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明星学者。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量的人对国学感兴趣,希望了解,这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但是现阶段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有哪些呢?可以分为三部分:(1) 古文经典, 这无疑是提高国学素养的根本途径, 因此有56.1%认为这是了解国学的主要渠道。但是事实上, 只有极少的人会通过这种途径来学习国学,因为一个致命的缺陷: 古文关过不了, 根本看不懂,更别说那些深奥的哲学思想和复杂的思想内涵。即使古文过关,在这个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很
快,很难坐下来仔细阅读一本经典, 除非是专门进行
研究的专家学者。(2) 通俗书籍,有44.1%的人选择通俗书籍作为了解国学的主要渠道。但是现阶段通俗书籍的情况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要么是索然无味的白话翻译, 要么是如《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等与原典精神完全无关的现代演绎作品, 显然根本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应该说, 我们不乏严谨、深刻的专
著、论文, 但是却非常缺乏优秀的通俗作品, 现在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口。(3) 看电视讲座, 在读图时代,这无疑是快速而有效的一种途径, 因此有31.6%选择它, 但是现阶段优秀的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讲座很少, 于丹和易中天的迅速走红恰好就反映了这一现状。
我们再来看国学传播中出现的诸多遭人非议的事件, 现在的国学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快餐文化,讲求简单、直接, 来了即看,打包可走。以天价国学班为例, 短短的二十几天, 怎么能理解国学的精髓?因此难逃“作秀”、“暴利”之嫌。再如穿汉服, 行古礼, 更像是一种表演、作秀, 而不是对其中文化精神的体认。但是, 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弊端的出现, 恰好充分表明了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提供之间的巨大张力, 正是因为有这
样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 所以人们才以国学的名义“作秀”“谋利”。如果我们有足够优秀的文化产品提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