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志赋第六段赏析【唐代】韩愈骈体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 骈体文
復志赋
第六段
唐代 韩愈
作品赏析
• 公贞元八年擢进士第,十一年犹未得仕,东归,十二年始佐汴州。明年,又辞以疾,此赋句法,步骤 《离骚》往往相似。晁无咎尝取此赋于《变骚》。陇西公,董晋也。按晋《行状》:贞元十二年七月, 拜检校尚书、左仆射、汴州刺史,晋受命遂行。公及刘宗经、韦弘景,实从之。辟公为汴州观察推官。 其曰“明年七月”,则十三年作也。负薪,贱者之称,《礼记》:“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 未能负薪也。”又:“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曰:某有负薪之忧。”郑氏注:“忧亦作疾。” 《公羊注》云:“大夫病曰犬马,士病曰负薪。”公病作此赋,故云。
• “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轲而艰难”两句说自己刚刚记事便遭遇坎坷,写父亲去世。“当岁行之未复兮, 从伯氏以南迁”两句说刚刚十岁便随从大哥而迁徙到南方去。“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至曲 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四句说一路上沿大江行走而经过洞庭湖,一直到曲江即韶州才停下,越 过了南面的连山。“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两句说不久大哥死在韶州而大嫂领着我们这些 幼小的少年又回归北方。“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南。”两句则说由于中原战乱而来到江南,实 际就是到了宣城。
•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 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 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 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 集》传世。
THANK YOU!
• 韩愈求职十年,终得一职,本想在此一展抱负,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可惜的是,董晋虽然把他安置在 身边,给予丰厚的待遇,但实际上并不重用。他写了一篇《复志赋》,叙述半生的坎坷遭遇,文章有牢 骚,也有希望,用笔跌宕,这篇文章,被后世誉为续《离骚》。
• 从贞元2年到贞元11年,韩愈7次科考、6次落榜,是一个典型的落榜生。贞元12年(796年),因宣武节 度使董晋推荐,韩愈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韩愈在这个岗位上干了3年,指导了 李翱、张籍等文学青年,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如果董晋不死,韩愈或许还会继续 干下去。贞元15年(799年)二月,董晋病逝,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去。同年秋,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聘 请韩愈为节度推官,试任协律郎。第二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
全纯愚以靖处兮,将与彼而异宜。欲奔走以及事兮,顾初心而 自非。朝骋骛乎书林兮,夕翺翔乎艺苑。谅却步以图前兮,不 浸近而愈远。
………………………………………………………
………………………………………………………
贞元十二年(796年), 宣武节度使董晋辟韩愈为观察推官,留在汴州(今河南开封)任职。贞元十五 年(799年), 董晋病故,韩愈作为幕僚护丧离开汴州,不到四天,汴军叛乱,杀死行军司马陆长源 等,幸免一死的韩愈只得再依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张辟韩愈为节度推官,试太常寺协律郎。辗 转幕府、屈居下僚的生活使韩愈非常郁闷苦恼,政治上的抱负和解民倒悬的理想,时刻在他心头 奔突。这一年郑滑大水,“河堤决东都,老弱随惊湍”,他内心的痛苦如烈火中烧。任职幕府期 间,韩愈开始把主要精力用在宣扬儒学和提倡古文运动上,政治上的不得意,并未影响他革新文 风的志向。
作品赏析
• 《复志赋》:“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轲而艰难。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凌大江之惊波兮, 过洞庭之漫漫。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值中原之有事兮, 将就食于江南。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 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 这几句话记录了韩愈从出生一直到宣城学习生活的过程。
• “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 力之不任”这六句紧承前面而来,是写在宣城学习时的情形。前两句说:从这时候才开始专心致志进行 讲述和学习,不是古代的思想和解释则不用心思考。开始窥探到古代圣贤的心灵和伟大的业绩,超越时 代有自己的志向而寻求深奥隐秘的真理。已经认识了正确的道路而开始迅速前行,谁知道自己的力量不 能胜任。这几句话说自己在宣城这几年在学业上是飞速发展的时期,开始专心致志,开始窥探古代圣贤 的心灵轨迹,认清了前行的道路而开始发奋拼命前行。这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后来韩愈在《答李翊书》 中说:“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这种人生方向的 确定和知趣的形成,便是在宣城这一时期,而其师友便是窦氏兄弟。
图片欣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介
•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
•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 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 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 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 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 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 韩愈在其人生道路取向上不同于白居易,也不同于大多数唐代文人。换言之,韩愈自幼年起所选定的人 生道路,是非文人(作家)的道路。然而韩愈的贡举考试并不顺利,韩愈《答崔立之书》言自己“四举而后 有成”,也就是说韩愈先后四次参加考贡举考试,前三次均以失败告终,贞元八年(792年),陆贽知贡 举(也即韩愈第四次参加贡举考试),韩愈才与李绛、崔群、王涯、冯宿、李观、欧阳詹等一批杰出的 政治家和文学家同时被录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