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以苏州火车站广场为例
概述
学习景观相关课程之前,我们建筑系的同学,平时在做方案的过程中,在场地和整体环境的把握上一向是很薄弱的,一方面是知识有限,另一方面也有课程中还未有过景观设计的契机。因此在设计课程中,我们做出的设计,就完成度来说,场地方面总是看起来单薄一些。实际上,在我们学习完景观概论课程,做了一个方案分析课件之后,大家都比较认识到了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辅相成的关系。
案例分析
本次我们小组所调查的景观案例是火车站广场。苏州火车站位于苏州古城北,南邻护城河与平门城门,风景清丽。我们查询资料,得知苏州火车站景观设计竞标时以“城市山林”为设计思想,摆脱了城市公共景观空间一贯的设计手法,营造出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新型“城市山林”景观,并一举中标。所谓“城市山林”,意指“一人在荒野不可能孤独存在,只得退而求其次,谋取在城嚣中的清静⋯⋯以聊表对大自然的向往。”苏州传统园林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多种艺术手段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空间艺术,它运用叠山、理水、建筑、花木、陈设、家具、诗文、绘画、雕刻等要素,营造出意蕴深邃、内涵丰富的生存环境。这种环境在当时只是供为数不多的家庭成员或自家客人享受的,面积小,尺度小,且以近观细玩为主。但火车站景观空间是大型的现代城市景观空间,面向对象是大多数市民,尺度与空间都很大,刚好与苏州园林小尺度小面积小的特点相对。因此,在苏州火车站景观设计当中,需要在苏州园林精髓与大尺度空间中找到平衡点,借鉴传统园林的手法布局的同时,做出适合火车站空间大尺度的景观设计。
苏州火车站广场景观设计总体布局呼应苏州古城的布局,为九宫格式,既延续了古城的风格,又呼应了南向的城墙。以宫式构图形成南广场的景观框架,与苏州古城格局(九宫格式)相呼应,形成苏州古城景观的延伸,通过古城肌理的延续达到与古城景观的呼应。广场中四块以自然种植为主的山林地形成整个广场的主体景观,“自然式种植布局,既能使人获得山林之趣,风雅洒脱,又身心俱适,彻底摆脱外来束缚,一任自然,体现出闲适、自然的文化心理⋯⋯构成自然和人生的无限广阔的意境”,体现“城市山林”的主旨。穿插于“山林”之中的钢玻璃廊架成为人们等待和休息的宁静空间,透过高大的树影可以欣赏穿梭于广场上匆匆流动的人群,体现“若隐若显”的境界,求得“虚静淡泊”的精神。南广场入口处屋面出檐深远,半室外的南入口集散空间结合广场、绿地、园林,把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站房外墙采用栗色的网格金属幕墙,呼应苏州民居中“窗”的建筑意象;两组镶嵌着菱形灯笼的圆柱撑起大跨度的双层菱形网架,栗色的结构杆呼应着粉墙黛瓦。斜坡顶、灯笼柱映衬在粉墙上,光影浮动、若隐若现。
在进站空间的正中间设置一处“斗形”采光玻璃塔,成为联系地上、地下空间的视觉纽带。出站流线上设置雕有苏州文化典故和景点故事的矮墙和地景,使人们从出站口到停车场和旅游码头的行走之间感受到浓厚的苏州园林文化的冲击,同时可以充分了解到浓厚的苏州文化底蕴,使其成为苏州文化与外界之间交流的窗口。
南广场临河部分设置了旅游服务中心和码头,并整体进行下沉处理。客流线区分十分严格,中间为下客区,直接联通南广场入站空间;两侧分设上客区,西侧为苏州古城区外一些旅游景点的接待、售票服务中心,东侧为苏州古城区内旅游景点的接待、售票中心,出站人群可以直接通过此处上船。这样的分类保证人流完全分开,交通流线因此简洁了许多。码头的简洁屋顶线条与因广场高差而形成的矮墙连成一体,加上临水的灯带,构成对整个广场和车站建筑的有效烘托,宛如火车站建筑和站前广场的底座,其造型既自成一体又充分融入整体景观。
在站前北广场及苏站路以北商业广场设计当中,按照规划要求,站前北广场及苏站路以北商业广场景观进行统一考虑,形成火车站站前商业核心区。本案用佛教吉祥八宝之一的吉祥结为构图源泉,进行抽象构图,形成以自然流线形山林地为主题景观,来统一广场上不同功能的各种复杂元素的景观框架。在自然种植的山林地等待区域中,穿插设置八个供等待休息之用的小空间,以佛教的“吉祥八宝”——法轮、宝瓶、莲花、尊胜幢、宝盖、白螺、双鱼、吉祥结为主题,分别以铺地雕刻形式设置在每个小空间的中心,来表达“平安、吉祥”
的蕴义;各个小空间的周边设置条状石凳为休息设施;自然山林地则延伸入地下一层的开敞空间中。
本案用“方胜”(两个菱方形相交,古人以方胜具有克制邪恶的神秘力量)图案形成景观主体——地下商业广场的中庭,“自然山林”景观如流水般从地面延伸入双菱形的下沉空间中,形成地上与地下景观的视觉联系纽带;地下一层中庭的瀑布跌入地下二层的中心水庭院,构成地下一层庭院与地下二层中心水庭院的视觉联系纽带;“自然山林”景观同时延伸入地下二层的中心水庭院中。人们可以通过台阶,从地面广场步入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商业广场的中心庭院,达到上下沟通,“天地合一”。自然山林中则设置休闲空间和设施,与商业结合,放置室外咖啡座、茶座等。地下商业建筑则围绕其中心庭院的四周设置“廊式”空间,既为观景廊道,也为购物休闲的交通廊道;地下商业建筑平面柱网采用与水平偏移45度的斜柱网形式,构建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与“方胜”形的中庭景观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