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监控管理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手术室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师,应当具备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及环境卫生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二、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原则,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功能分区应当包括:工作人员生活办公区;无菌物品储存区;医护人员刷手、患者手术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各区标志明确,设专用通道,区域之间有实际屏障,避免交叉污染。 三、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四、配备流动水等洗手设施,严格手卫生管理。洗手刷/海绵、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戴手套前后应洗手及手消毒。 五、手术室的墙壁、地面光滑、无裂隙,排水系统良好。 六、手术室用房的墙体表面、地面和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表面,应当在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墙体表面的擦拭高度为2—2.5M。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 七、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面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 八、手术部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根据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料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周期性更换,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导致微生物的耐药性。 九、接送手术病人平车应用交换车,并保持清洁,平车上的铺单一人一换。 十、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更换手术室专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活动,手术结束后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入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十一、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 十二、在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无菌区内只允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其

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 01 文档编 号: ZWK-20XX-001 XXX医院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 制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要求 1、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的衣、帽、口罩、裤、鞋子,帽子必须盖住头发,口罩应覆盖整个口鼻部,方准入内。 2、除参加手术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参观手术需经医务科、护理部批准,其人数不能超过手术间规定之数字。 二、环境要求 1、手术间应保持清洁,每次术后一切用物均应用消毒液湿式擦抹,地面、墙角需清洁干净,并以消毒液拖净。 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 3、吸引瓶、污物桶每次用后,洗刷干净,并用消毒液浸泡后方可使用。 4、洗涤间须保持清洁和下水道通畅,洗手护士勿将刀、针、线圈丢入水池,以防堵塞。 5、洗手间每晚与次晨须各拖地一次,洗手完毕再清洁打扫,及时冲洗水池积垢,每周擦拭以保持水池洁白通畅。 6、更衣室地面,便池要求洁白无臭味,每日拖地二次,每周打扫除一次。 7、保持洗澡间整洁,防止毛发等物堵塞下水道,非本

室 人员及非当日手术人员,不得在该洗澡间洗澡。 8、办公室每日须擦拭桌面并清扫拖地,使用后随时保 持 清洁整齐,每月大扫除一次。 9、严格划分手术室各区域,手术按无菌与感染分室进行,因诊断不明或其它原因在无菌手术间施行有菌手术后,应进行严格清洁和消毒。 三、消毒隔离要求 1、无菌手术和污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必须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2、手术前、后以0.1 %含氯消毒液擦拭手术床、桌、台、凳、用具、门窗等,并用消毒液拖擦地面,室内经常保持医疗器械、物品清洁整齐,每周大搞一次卫生。做污染手术后按常规要求及时消毒处理。 3、无菌持物钳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每台手术用一套经过灭菌的干燥无菌持物钳, 如果手术超过4h,应重新更换。 4、用过的手术器械统一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 5、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手术患者用过的器械,先用0.2 %含氯消毒液浸泡、冲洗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洗净、烘干、涂油备用。不能耐高温的精密仪器,用低温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7-05T14:50:04.7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作者:覃达政 [导读] 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30409 【摘要】目的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980例。将这些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构成比、医院感染率分布以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调查。结果 980例神经内科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48例,医院感染率为4.90%,感染部位构成比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系统,分别为47.92、25.00%;患者年龄>60、男性、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治疗操作、合并有基础疾病、之前使用抗菌药物等均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较高。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具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若是能够控制好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神经内科;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前言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超过48h后发生感染的现象,会使得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神经内科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该疾病具有病情急、治疗复杂,病情进展多变等特点,尤其在年龄高、合并多种疾病、使用抗菌药物过多等患者中,其医院感染率更高[1-2]。医院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我院为了提高神经内科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对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构成比、医院感染率分布以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调查,并为预防感染性疾病以及对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合理科学依据,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排除免疫力低下、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62例,女性患者318例;年龄为18~79岁,平均年龄为(48.56±10.33)岁;住院时间不超过20天的患者780例,住院时间超过20天的患者200例。研究资料可知,患者的疾病类型为脑出血、脑梗死的总例数最多。 1.2方法 由医院感染专职管理人员依据相关医院感染标准对9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制定调查表格,其中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原发疾病、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意识状态、抗菌药物的使用、住院时间等,以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及各项指标,病制定相关的预防政策。 1.3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卫医(2001)2号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诊断,患者在入院48h后,若是发生感染,即判定为医院感染。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软件采用SPSS13.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神经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部位及构成比 在9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48例,其中呼吸道感染的例数最多,为23例,其构成比为47.92%。详细情况见表1。 2.2神经内科患者不同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率 在9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48例,其中脑出血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最高,感染率为6.69%;其次为癫痫,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手术室应当通过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一、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日常监测 在检查包装时进行目测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定期抽查 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二、灭菌质量的监测 1、通用要求 ⑴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 ⑵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⑶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⑷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2、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⑴物理监测法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⑵化学监测法 ①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②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⑶、生物监测法 ①每周监测一次。 ②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③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④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俞伟飞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俞伟飞 发表时间:2019-09-04T16:10:35.01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3期作者:俞伟飞 [导读] 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义乌市中心医院,浙江义乌 322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人们也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对饮食的注意和锻炼的加强,使得人们的寿命较之前有了延长的迹象。但是仍有很多的人健康意识较差,使得脑血管、高血压等的发病率持续增长,其医院的住院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本文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就诊的140例神经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一年中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其中男85例,女55例;平均年龄55±5.5岁左右;平均住院时间(26±12.4)天,这些患者所患的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病毒性脑炎、脑梗死等。医院感染被定义为:“患者住院后超过48小时后所发生的感染被定义为医院内感染”。 1.2研究的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并通过查看调查表,对患者的住院时间、性别、年龄、住院的天数、基础疾病诊断、侵入性操作的名称、发生感染的次数、感染的季节等。同时,调查人员通过医院感染监控软件的分析,对有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将符合本次调查的患者的病例录入了表格中,以便找出患者感染危险因素、感染部位。病原菌等,在对这些进行整合,逐一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的分析,其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示该项的研究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率发生的情况汇总研究的结果显示:对这140例患者进行各项数据的统计后,发生感染的人数35例,其发生率为25%。其中脑出血患者、颅内感染患者、脑梗患者发生的感染率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分别为18.25%、9.36%、7.65%。 2.2病原菌检出情况 通过对患者血液和尿液、分泌物、脑脊液等检测,共监测出病原菌共有32株。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其病原菌检测出最高的为革兰阴性杆菌56.32%。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位居前列,分别为25.36%、22.36%。革兰阳性杆菌检出率为44.69%。 2.3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的神经内科患者共有14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人数占25%。其中根据调查报表中的的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感染季节、酗酒、住院时间等与医院感染发病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3.1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高龄和有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有吸烟史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没有吸烟史和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究其原因,这些患者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因素,使得自身的免疫能力和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能够抵抗细菌的能力也较年轻人低,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侵入性操作主要包括:插管、气管、插入胃管、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管等均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可能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培训记录.doc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人员: 主持人: 内容: 一、环境管理 1、手术室人员出入管理 (1)手术人员按“手术通知单”上名单、核对无误后进入手术室,如有手术参观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参观者姓名,方可进入。 (2)一台手术参观人员不超过3人次,每天不超过10人次。(3)外来参观手术者,需提前与医务科联系,并填写“参观手术申请单”,凭申请单换参观卡方可进入。 (4)参观手术室建设或管理者,应提前1日向医务科申请,征得手术室同意后方可参观。一般只允许参观半限制区及经参观廊参观限制区。需进入限制区的,一般不超过3人。 (5)正在施行手术的手术间禁止参观。病人的亲友、无关人员、特殊感染手术拒绝参观。 2、手术室着装管理 (1)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手术室所备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离开时将其放在指定位置。 (2)手术患者一律空穿干净病号服(门、急诊病人空穿一次性隔离衣)由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步行者换鞋。 3、手术室物流管理 (1)严禁在手术间折叠各种布类敷料或将私人物品和书报等带入手术间。

(2)各类药品、液体及一次性物品去掉外包装箱后进入物品库房存放备用。 (3)保证各类物品分类放置,无过期灭菌物品。 (4)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重复使用。 4、严格管制手术间门户 (1)手术人员及参观者进入手术室后,迅速到指定位置,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不可互窜手术间。 (2)手术过程中保持前后门关闭,如无人员进出,将门暂时控制在关闭状态,以避免频繁开关门时空气流动污染。 (3)通向外走廊的门,术中禁止打开。按专科相对固定手术间,所用物品定位放置,减少进出手术间的次数。 5、严格分离洁、污流线 (1)设立手术室工作人员通道、手术病人通道和污物通道。 (2)将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洁净物品作为洁净流线;手术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作为污物流线,严格区分,以保证洁净手术部空气的洁净度及手术流程的需要。 (3)划分无菌、急诊和感染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在手术部的最外边。 感染手术间靠近污物通道,有侧门、缓冲间,以便于隔离和消毒。 接台手术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感染手术。特殊感染手术必须在感染手术间施行。 二、卫生清洁管理 1.一切清洁工作,均要在净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采用湿布擦拭。 2.进入手术间的各种仪器设备,应在进入前安装完毕,擦拭干净。 3.每天手术前、后用消毒液擦拭无影灯、器械车、麻醉桌、手术床、回风口过滤网、壁柜等各种器材表面及地面。 4.每周末对手术室工作区域的地面、天花板、墙壁、物体表面彻底擦拭消毒、清洁保养1次。 5.每台手术结束后清除各种污物,医疗废物分类袋内密封,从污物通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 述?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潘 革1,熊 靖1,韦香妮1,审校 罗建明2 (1.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31; 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31)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R18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3)1221194203 随着现代医学快速发展,高效、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广泛使用,老年人口及慢性病、癌症患者的增加、大量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开展,近年来,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 I)率有上升的趋势。它不仅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降低病床周转率,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1998~1999年的126所入网医院的N I发病率为3192%,N I例次发病率为4113%1。美国每年有200多万例N I患者,花费415亿美元2。文献报道1,比利时N I发生率为1418%,澳大利亚为816%,法国为910%,英国为1112%,泰国为716%,1997年,香港玛丽医院N I发生率为2111%,心脏骤停以及心肺复苏术后N I发生率为6019%,气管插管术后的N I发生率为5015%,N I患者病死率达3214%3。可见医院感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医院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现就近年来N I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1 N I的危险因素 111 年龄 Richards等报道4,血液感染和外科感染以约1~2个月婴儿多见;尿路感染多见于>5岁儿童;国内陆佩芳等5认为,年患者的年龄与N I发生率呈正相关(P<0101 ,因年龄越大,生理防御功能越差,N I的发生率越高。 112 基础病和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治疗方式 11211 内科 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发生N I为多5。 11212 外科 Harbarth等6报道外科患者N I发生率为1612%,比非外科患者(816%)高;Papia等7报道在563例外伤患者中,有209例发生N I(37%),经多变量分析,与N I 相关的因素有:使用机械通气(OR=216,P<01001 、多次手术(OR=218,P=0102)、多次输血(OR=213,P=0104)合并脊髓损伤(OR=510,P<01002 ;Michalopoulos等8报道2615例成人心脏外科复杂性手术,共发生严重脓毒血症41例,最常见的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瓣膜手术,41例严重脓毒血症与无脓毒血症病例(n=2574)比较进行单变量分析,有意义的因素有: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出血或重做手术或大量输血(P<01002)、发生低心脏输出量 收稿日期:2002212220; 修回日期:2003205211综合征;Khaodhiar等9研究手术前高血糖与N I的关系,认为高血糖可以是组织炎症性反应的结果,也可以作为感染和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免疫活性反应结果程度的指标,而手术前高血糖也是N I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11213 儿科 Avila Figueroa等10报道在1d内调查全国21所公立医院的1183名住院儿童,N I率为918%(CI95%, 811~1116),用回归逻辑分析法发现有4个独立的N I危险因素:中央静脉导管(OR313;CI95%110~519)、全肠道外营养(TPN)(OR211;CI95%110~415)、呼吸机辅助呼吸(OR213;CI95%112~411)及低体重儿(OR216;CI95% 110~618)。总的死亡率为418%,有N I的死亡率比无N I 的死亡率高2倍(OR216;CI95%113~511);Gray等11研究认为:患高血压母亲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增加N I的风险度,而且发现这些新生儿的N I与其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有关。 11214 ICU 李革等12报道综合性ICU N I率为29133%, ICU患者发生N I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 Barrios Perez等13根据美国国家N I监测系统(NN ISS)的要求,对在ICU3个月内确诊的308例N I进行统计分析,其感染发生率为814%,发生密度为在ICU每停留1000d发生N I1219例次,机械相关感染率(device2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为每使用呼吸机1000d,发生肺炎2819例次,每导尿1 000d,发生尿路感染513例次,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 1000d,发生菌血症014例次;Richards等4对美国1992年1月~1997年11月间全国61个PICU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N I发生率为5168%,几乎都与使用侵入性机械有关,认为PICU的分布与成人ICU不同。Robertson等14对ICU中的100名患者、100位监护护士及500名献血者的血标本(对照组)进行幽门螺杆菌(HP)血清学检查,严重患者HP血清的阳性率(67%)显著高于对照组(39%)(P<01001 ,监护护士组HP血清学阳性(40%)显著高于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19%)(P<0102 ,监护的持续时间与血清学阳性呈显著相关(P<0102),提示HP可以在医院内传播。 11215 化疗或抗生素治疗 Kremery等15报道,105例真菌感染患者在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或治疗后,8219%的真菌感染患者肠道厌氧菌群受到抗生素影响,其中4415%的患者接受了氧氟沙星的预防性用药;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酶烯类、糖肽类和广谱青霉素类比使用保护肠道厌氧菌 ? 4 9 1 1 ?Chin J Nosocomiol Vol.13No.122003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规范

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医院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环境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物品管理等。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设置手术部(室)的其它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时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GBl5912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T l4295空气过滤器 GB/Tl 3554高效空气过滤器 GB 50591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WS 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T 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YY/0469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 YY压0506.2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性能水平 GB l908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DB ll/408.2007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规范 GBl9193—2003疫源地消毒总则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手术部(室) 由手术间及其辅助用房组成,承担医院手术服务的独立部门。 3.2手术间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案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环境管理 1、手术室人员出入管理 (1)手术人员按“手术通知单”上名单、核对无误后进入手术室,本科医生(含进修、实习生)要参观本科手术,须在“手术通知单” 上注明参观者姓名,方可进入。 (2)一台手术参观人员不超过3人次,每天不超过10人次。 (3)外来参观手术者,需提前与医务处联系,并填写“参观手术申请单”,凭申请单换参观卡方可进入。 (4)参观手术室建设或管理者,应提前1日向医务部申请,征得手术室同意后方可参观。一般只允许参观半限制区及经参观廊参观限制区。需进入限制区的,一般不超过3人。 (5)正在施行手术的手术间禁止参观。病人的亲友、无关人员、特殊感染手术拒绝参观。 2、手术室着装管理 (1)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手术室所备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离开时将其放在指定位置。 (2)手术患者一律空穿干净病号服(门、急诊病人空穿一次性隔离衣)由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步行者换鞋。 3、手术室物流管理 (1)严禁在手术间折叠各种布类敷料或将私人物品和书报等带入手术间。 (2)各类药品、液体及一次性物品去掉外包装箱后进入物品库房存放备用。 (3)保证各类物品分类放置,无过期灭菌物品。 (4)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重复使用。 4、严格管制手术间门户

(1)手术人员及参观者进入手术室后,迅速到指定位置,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不可互窜手术间。 (2)手术过程中保持前后门关闭,如无人员进出,将门暂时控制在关闭状态,以避免频繁开关门时空气流动污染。 (3)通向外走廊的门,术中禁止打开。按专科相对固定手术间,所用物品定位放置,减少进出手术间的次数。 5、严格分离洁、污流线 (1)设立手术室工作人员通道、手术病人通道和污物通道。 (2)将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洁净物品作为洁净流线;手术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作为污物流线,严格区分,以保证洁净手术部空气的洁净度及手术流程的需要。 (3)划分无菌、急诊和感染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在手术部的最外边。 感染手术间靠近污物通道,有侧门、缓冲间,以便于隔离和消毒。 接台手术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感染手术。特殊感染手术必须在感染手术间施行。 二、卫生清洁管理 1、一切清洁工作,均要在净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采用湿布擦拭。 2、进入手术间的各种仪器设备,应在进入前安装完毕,擦拭干净。 3、每天手术前、后用消毒液擦拭无影灯、器械车、麻醉桌、手术 床、回风口过滤网、壁柜等各种器材表面及地面。 4、每周末对手术室工作区域的地面、天花板、墙壁、物体表面彻底 擦拭消毒、清洁保养1次。 5、每台手术结束后清除各种污物,医疗废物分类袋内密封,从污物 通道运出。 6、对工作人员穿过的隔离鞋,用毕进行清洁消毒。 7、每周对回风口过滤网拆卸清洗2次。 &每季度对洁净手术部空气进行采样做细菌培养,物体表面的细菌监测每月一次。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临床危险因 素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由于对三代头孢等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1],常导致严重的医院感染,使抗感染治疗相当困难。研究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是早期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作者对一组呼吸系统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病例作一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医院感染肺炎由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引起41例作为病例组,非产ESBLs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59例作为对照组。医院感染肺炎诊断标准按文献相关标准[1,2],主要条件为咳嗽、咳痰,双侧或单侧肺有湿音或叩诊浊音,肺部X线胸片显示新的或进展性渗出病灶,次要条件有发热(体温≥38℃),周围血白细胞(WBC)≥10×109/L,深部痰细菌培养阳性。 1.2 方法

(1)流行病学调查:用统一表格,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侵袭性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留置导尿管、引流管、鼻饲管)、抗菌素使用等项目;住院时间为入院至分离鉴定出菌株的时间;抗菌素使用为分离鉴定出肺炎克雷伯菌株时的前15d情况。(2)标本采集:清晨嗽口后用力咳痰,立即送检,连续2~3d,或经吸痰管或气管插管吸引,或用防污染毛刷刷取痰液。合格标本为痰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镜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镜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3)细菌鉴定、药敏及ESBLs检测: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英国先德荧光快速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鉴定细菌及药敏试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及粪肠球菌ATCC33186进行质控;ESBLs菌株的确证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规定,采用抗菌药物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μg/10μg)与头孢噻肟抑菌圈直径差值、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μg)与头孢他啶抑菌圈差值来判断,当二种抗菌素中任何一种加克拉维酸后抑菌圈直径与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相比,增大值≥5mm时,判定为ESBLs阳性。用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进行质控。 1.3 统计学分析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布局、流程合理,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各区之间应用门隔开或有明显标记,更衣室、办公室、敷料室、器械室等应设在相对无菌区,手术间无菌物品储存设在无菌区。 2、手术间应设感染手术间、一般手术间和无菌手术间。 3、手术室应设有工作人员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物流做到洁污分开、流向合理。 4、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避免非手术人员进入,遇有需进手术室见习、参观时,二人以内者需经科室负责人或手术室护士长同意,三人以上者需报医务科经科主任批准,参观者应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任意穿行出入。 5、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衣、帽、口罩、鞋,方可入室。 6、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文件的要求,使用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保证医疗安全。 7、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标准预防。 8、手术器械包括刀、剪、缝合针线等应压力蒸汽灭菌。 9、手术室工作区域应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当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10、手术间内物品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尘埃;有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过滤器每3-6个月检查清洗一次,每周应用酒精棉球

至少擦拭一次紫外线灯管,每半年监测一次强度,负氧离子发生器应每月定期清除尘埃);物体表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通常采用湿拭清扫;当物体表面受到污染时,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 mg/L消毒液擦拭;每周清洁消毒专用鞋一次(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冲洗晾干备用),若专用鞋被分泌物、排泄物和血液污染,应及时消毒处理。 11、重复使用的麻醉用品、喉镜、面罩、通气管道、供氧管、雾化器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氧气湿化瓶一人一换,用后浸泡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中30分钟,洗净干燥保存。 12、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情况,感染手术用品应单独处理,用后进行双消毒(器械等物品用有效氯500mg/L-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再压力蒸汽灭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吸引器瓶、皮管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一切被脓血污染的用具、推车、地面均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 mg/L消毒液擦洗),术后严格终末消毒。 13、特殊污染(破伤风、气性坏疸等)手术后的处理;凡被脓血污染不耐热的物品,先用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直接接触伤口的器械、物品、敷料等用双袋法送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后,清洗擦干再压力蒸汽灭菌;接触患者的一切用物包括推车,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 mg/L消毒液擦拭推车、物体表面、地面等;参加污染手术的人员,术后不得参观或出入其它手术间。 14、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准备必要的防护用

手术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其采取措施

手术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采取措施 风险评估 1、手术室的布局与环境 2、手术人员外出的影响因素 3、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的影响因素 4、执行外科手卫生的影响因素 5、患者体内植入物的影响因素 6、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影响因素 7、手术物品的清洁安全因素 8、手术中预防感染处置影响因素 采取的措施: 1、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及规范,提高预防感染意识。手术室预防感染的管理是由多个环节,多项措施,多种人员参与的工作,要树立人人管我,我管人人的预防感染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 2、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由麻醉科主任、手术室护士长、和医生、护士各一名组成。负责手术室的感染监控和消毒灭菌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日常医院感染工作督导,要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减少空气流动,合理控制人员,其具体措施: (1)手术室应限制人员进出,减少走动。

(2)严格控制外带物品如手机、患者外衣。 (3)三区划分,洁污分流,参观人员更衣、更鞋,防止流动人员在手术间形成新的气流,手术后要清洁消毒,空气菌落数控制≤4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4)手术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减少术中人员进出次数,更不能从污染手术间直接进入无菌手术间。同时控制好手术参观者,每个手术间2-3人。 (5)有连台手术时,必须遵守先无菌后有菌原则,合理安排手术;及时清理垃圾,并开启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一小时,地面进行湿式擦拭,尽可能减少手术间的细菌,降低感染的机会。 4、手术人员的感染控制管理: 所有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遵守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进入手术室换手术专用拖鞋或及更换洗手衣裤;戴好口罩帽子或,将口鼻、头发完全遮盖。必要时手术者应戴护目镜。外科刷手、穿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手术物品感染控制管理: 手术器械的灭菌至关重要,手术器械在灭菌之前一定要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清洗程序,彻底清除器械上的污渍,清除致热源。手术器械用品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对重复使用的吸氧装置、呼吸机螺纹管、气囊、等,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要做到一用一消毒,严禁不经消毒反复使用。 6、加强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

手术室医院感染因素及防控措施

手术室医院感染因素及防控措施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因素及其防控措施。方法:分析造成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结果:手术室医院感染因素主要包括手术室内空气环境污染、手术室护理人员手污染、手术室医疗器械等污染以及手术室管理不严等。结论:强化手术室感染防控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以及严格执行无菌制度等对于预防和减少手术室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医院感染;手术室;防控措施 手术室作为危重患者治疗和急救的重要场所,加之术中因躯体或脏器直接暴露等,成为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区[1]。因此,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控措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手术室治疗患者845例,其中,男416例,女429例,患者年龄为12~84岁,平均(56.71±2.34)岁。患者术前均无全身/局部感染或感染征象。针对常见手术室感染风险开展针对性预防控制,术后空气菌落数为(84.34±46.84)cfu/m3,医护人员洗手后手部菌落数为(2.15±0.79)cfu/cm3,基本符合感染控制要求。术后2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5%。 2 手术室感染危险因素 2.1 手术室空气因素 手术室人员来往频繁,且患者的疾病类型各异,其所携带的致病微生物较多且种类繁多,手术室空气中病菌含量较高,极易引起医院感染。人员活动、更换敷料以及手术器材移动等因素,均将增加空气中病菌含量。手术室首台手术后空气微生物含量达标率约为95.7%,而连台手术后降低至78.5%,当空气中病菌含量>800cfu/cm3时,感染风险将大大增加[2]。 2.2 手术器械因素 手术室医疗器械及物品的消毒灭菌质量直接影响医院感染发生率。部分手术器械物品需与患者的伤口直接接触,如果清洗不彻底以及消毒灭菌不严,当其投入使用时将增加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2.3 医护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的手部是手术过程中传播病菌的重要媒介,手术护理操作中未严格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doc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须更换衣、裤、鞋、帽,不戴戒指,手镯, 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带私人用物进入工作区,工作场所不得进食。语言与行为符合要求。 2、进入无菌区须带圆顶帽、口罩,注意头发、鼻孔勿外漏,严重上呼吸及皮肤感染者,不宜参加手术。 3、院外参观者,须持介绍信,经医务科同意后方可进手术室参观。参观者须遵守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台手术参观人数控制在2—3人之内,参观者只能参观指定的手术,不得任何出入其它手术间,不得随便走动及串室。 4、手术病人入室前必须更换清洁的专用衣、裤、戴帽、换鞋或穿袜套。 5、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工作衣、裤、鞋。 二、环境管理 1、手术室应保持环境整洁、无尘、无蚊蝇。每晨用湿抹布擦拭全部手术间的物体表面及手术灯,并进行空气消毒。 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

液拖地,拖把分区专用,标志明显,用后经消毒液浸泡后晾干备用。 3、手术过程中发现地面血迹随时清洁。每台手术前后湿式擦拭室内 物表面,手术结束应及时整理用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面,并进行空气消毒。每月空气细菌培养一次,监测结果存档。 4、保证新机组正常运作,每天术前1小时开启层流系统,术后至少运行半小时才能关闭层流系统。 5、拖鞋每日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洗晾干备用,鞋柜用消毒液擦拭。 6、洗刷间应保持清洁,下水道、洗手间洗手后及时处理干净,水池每天洗净擦干。男女更衣室、值班室保持整洁无味。 7、每周日定为卫生日,彻底清洁消毒各手术间。层流系统过滤网每周拆洗一次,出风口每周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洗,屋顶机组由设备维修部门每周保养一次。 三、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划分限制区(无菌区)、半限制区(清洁区)、非限制区(污染区),严格遵守三通道流程,各区间有明显标志,相对隔离,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痕,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手术间按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分室,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制一张手术台。连

口腔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口腔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本研究通过列举口腔科在医院感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给出了如何在工作中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最终通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加强防护,加强消毒灭菌,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标签:危险因素;分析;对策;消毒;灭菌 口腔是各种细菌和病原体的栖居之所,这些病原体,在口腔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口腔科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器械去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病原性交叉感染和空气污染[1],使医院感染率上升。本研究就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 危险因素 1.1 诊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污染 医生在口腔治疗时,高速旋转的手机,形成气流,将带有病菌的飞沫、粉尘吹入空气中,血液、体液也会发生飞溅,进入空气,物体表面污染,病原菌通过呼吸道、气味进入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体内,造成医院感染。 1.2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 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手表皮污染,诊疗结束后,由于患者多,洗手不彻底或者忘记洗手直接为下一个患者诊治,造成患者之间交叉感染,或用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手触碰了台面上的棉球缸、镊子杯等,之后诊治下一位患者时没有及时充分地消毒物体表面,造成交叉感染。 1.3 器械、材料消毒不彻底 (1)口腔诊疗中使用的手机,它的机头、轴承间有一定的腔隙,内部有大量的细菌芽胞,手机灭菌时如不采用3次予真空高压灭菌,就不一定彻底灭死细菌芽胞。用前未能空踩30s排菌,容易造成感染。 (2)在制备牙齿,或为患者开髓,或为患者取模时,常会有患者的血液、体液留在材料上,污染口腔托盘[2],如不严格消毒灭菌,会造成交叉感染。 1.4 消毒物品的污染 口腔科常将消毒溶液放置于小滴瓶中以方便医生使用。但是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口腔诊疗中有时滴管触碰了其他物体,被污染而不能及时更换;(2)滴管上的橡皮帽经常消毒不合格,有时甚至直接套上使用[3];(3)滴瓶不能按

2019年手术室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2019年手术室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是医院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护理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2015版)》.结合我科实际,以保障医疗安全为目的,以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章制度为依据,以医院感染监测为基础,充分发挥“监测督查、培训指导、效果评价”的工作职能,着力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以此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019年,我科感控工作将迎来新的挑战,在总结对比2018年工作的基础上,我科将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制订2019年工作计划: 一、质量目标 1、一次性医疗物品合格率100% 2、消毒隔离措施执行率100% 3、职业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置知晓率100%。 4、空培物表合格率100% 5、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100% 6、院感知识培训学习100% 7、可循环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8、手卫生知晓率100%,洗手方法正确率100%,手卫生依从性≥90% 二、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 1、每月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临床科室医院感

染管理手册》的要求,采取科室每月自查、院感科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每月到各科室督查、医院感染质控小组季度交叉检查等方式,每月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措施将以书面形式反馈给院感办进行整改落实,并在院感手册上作好记录备查。 2、着实做好医院环境物表清洁与消毒 院感控制,“手”当其冲,不定期的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检查,检查标准参照我院制定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考核细则》。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方式,每季度将有关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措施并指导实施。医院环境卫生是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石,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环境物表、清洁用品清洁消毒要求,本年度继续加强医院保洁工的培训及督查,每月与保洁人员采用现场督查方式对医院环境清洁情况进行抽查,针对存在问题与保洁人员共同制定整改计划,修订保洁流程,特殊感染和接触隔离(多重耐药)患者清洁用品专用。减少交叉感染,杜绝医院感染暴发。 3、加强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完成对全院各类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证件审核,并对其储存、使用、维护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4、配合院感科做好感染现患率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我科感染的实际发生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及时发现我科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