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手机贸易出口现状以及发展研究 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20xx级在职研究生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广东手机贸易出口现状以及发展研究
姓名:
专业:
学号:
导师姓名:
xx年xx月xx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广东手机贸易出口现状以及发展研究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的政策来开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序幕,中国电子产品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已然成为促进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其中,移动通讯设备的出口贸易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广东省的手机出口贸易产业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逐步走向成熟,现已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广东省手机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明确广东省手机贸易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及其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强弱,对广东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而,如何正确评价广东手机产业竞争力,制定合理发展方针和政策,是广东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广东手机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广东手机产品的出口贸易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出口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广东手机出口发展的因素,并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促进广东手机出口发展的对策研究,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透过文章中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广东手机出口发展中具有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为广东手机出口产业在新的全球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合理定位、政策协调及发展战略等提供有用借鉴,为提高广东手机出口竞争力提供有力的基础。对于促进广东移动通信设备出口产业的发展,让广东手机产品出口进一步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综述
单独研究手机出口贸易的研究基本没有,前人的研究大都着眼于电子设备或电子信息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对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现状的评价是当前研究中最多的部分,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学术理论界在这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郭吐艳(2014)通过建立中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该产业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分别从资源转化能力、市场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三方面对竞争实力评价;从产业市场规模、资产负债率、R&D经费比例对竞争潜力进行评价。李云凌和谢玉梅(2008)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选取2006-2015年间数据,从产值规模指标、增加值率指标、经济效率、贸易状况四方面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技术密集程度等不明显,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情况相比仍有差距。陶良虎(2015)通过竞争力评价法,得出湖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排名及湖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具有发展潜力,但比较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制约该行业快速发展根源所在的结论。吴艳夏和殷仲民(2016)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投入型和产出型两种类型。以国内6个省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比较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指标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竞争力作出测评。王子敏(2010)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江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现状。作者以该省四家通信设备制造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公司发展规模、成长阶段以及经营效率是影响企
业竞争力的三个重要方面。
2.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吕金和张祁(2008)利用贸易竞争指数、贸易加工增值率和新产品出口比例分别从量的角度和产品出口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分析该产业竞争力时,考虑外资的因素,发现该产业对外资的依赖比较严重。提出为要更好利用外资带来的各项正效应,促进产业发展,使商品生产能够参与到价值链高端的建议。
龚艳萍(2008)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了技术标准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选取1985-2005年电子信息行业技术标准数量数据及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相关分析证明了技术标准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高度相关,提出政府应在战略上重视技术标准的作用,加强标准基础建设,完善我国技术标准体系。
庄小将(2011)研究表明集群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能够激活创新活力,提升集群的知识水平积累,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降低创新的成本,这种知识溢出效应利于形成集群区域内独特的竞争优势。张坚(2010)通过研究认为产业集群是形成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并举例指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后,才凸显出其强大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刘爱东(2008)通过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得到的结果表明,R&D投入与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提出企业不仅要在总量上,更要找结构和使用效率上重视R&D 的投入。谢桦(2015)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分析工具,分析了R&D 能力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影响。他
指出R&D能力不断增强能帮助产业积累内部技术能力,有助于产业了解外部可用信息,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改善生产要素条件,并通过钻石模型中各因素的互动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
廖家财(2009)从外国专利遏制战略谈其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文中指出跨国公司将专利战略作为遏制中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不断强化对我国企业的专利遏制,将技术优势转化成出口竞争优势,严重制约了本土企业出口能力。提出我国应积极推行“大公司”战略,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组建产业联盟,建设电子信息专利预警机制,寻求突破国外专利遏制包围的手段。
陈岩峰和王力东(2008)以增长速度、出口额和龙头企业的交货值等为指标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总结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技术、品牌、管理因素,提出内向与外向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测算方法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克路普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美国信息产业值进行了测算。这个指标体系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教育产业及研发产业四个层次。该测算法采用的指标是美国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与美国GDP的比值,对后来各个学者进行产业竞争力研究有着开创性的借鉴意义。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其清介(2006)通过综合加权法来测算反映当地信息化水平。这个信息化指数法使用方便,但缺点便是无法得到各个指标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度。乔·麦克格瑞汉(2008)研究认为竞争力的问题最开始是由进出口贸易引发的。克里斯托弗·曼德萨的研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