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_萃取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原理及其在化学分离中的应用;2. 掌握萃取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萃取实验的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混合物中的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使得某一组分可以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玻璃棒、滴定管、移液管、滤纸、铁架台等;2. 试剂:氯仿、苯、四氯化碳、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碘、溴、溴化铁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试剂和仪器,确保实验环境的清洁和安全;2. 将氯仿、苯、四氯化碳、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等试剂分别加入分液漏斗中,每个分液漏斗中加入5mL;3. 将碘和溴化铁溶液分别加入两个烧杯中,待溶液混合均匀;4. 将碘和溴化铁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分液漏斗中,每个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5. 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使两种溶剂充分混合;6. 静置分层,待两种溶剂分离;7. 将下层有机溶剂取出,放入烧杯中;8. 将烧杯中的有机溶剂加入滴定管中,用移液管取出一定量的有机溶剂,放入另一个烧杯中;9. 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振荡,使有机溶剂中的碘和溴化铁充分溶解;10. 将溶液过滤,得到纯净的碘和溴化铁溶液;11. 对比实验前后碘和溴化铁溶液的颜色变化,分析萃取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碘和溴化铁溶液在氯仿、苯、四氯化碳、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等溶剂中均发生了萃取现象,说明萃取实验成功;2. 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碘和溴化铁溶液的颜色变化,发现氯仿、苯、四氯化碳等溶剂对碘和溴化铁的萃取效果较好;3.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醇和乙酸乙酯对碘和溴化铁的萃取效果较差,可能是由于这两种溶剂与水互溶,导致萃取效果不佳。
六、实验结论1. 萃取实验成功,证明了萃取原理在化学分离中的应用;2. 氯仿、苯、四氯化碳等溶剂对碘和溴化铁的萃取效果较好,乙醇和乙酸乙酯的萃取效果较差;3.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要分离的组分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和溶剂。
萃取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使用分液漏斗进行液液萃取的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效果,并分析萃取效率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所需组分从原溶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液液萃取法,即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如水和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通过加入萃取剂,目标物质从原溶剂转移到萃取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量筒、滴定管、锥形瓶等。
2. 试剂:碘水、四氯化碳(CCl4)、无水乙醇、NaOH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将碘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四氯化碳(CCl4)作为萃取剂。
2. 振荡: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振荡混合,使碘从水相转移到四氯化碳相中。
3. 静置:打开活塞,使气体逸出,然后静置分层,四氯化碳相(下层)和碘水相(上层)分层。
4. 分液:打开分液漏斗下端活塞,慢慢放出下层四氯化碳相,收集于烧杯中。
5. 测定:用滴定法测定四氯化碳相中碘的浓度,计算萃取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 组别 | 碘水体积 (mL) | 四氯化碳体积 (mL) | 四氯化碳相中碘浓度(mg/mL) | 萃取率 (%) || ---- | -------------- | ------------------ | -------------------------- | ---------- || 1 | 10 | 5 | 1.2 | 90 || 2 | 10 | 5 | 1.5 | 95 || 3 | 10 | 5 | 1.8 | 98 |2. 分析:(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四氯化碳体积的增加,萃取率逐渐提高。
这是由于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且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增加四氯化碳体积有利于提高萃取率。
(2)实验结果还表明,萃取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萃取剂的选择、萃取剂的用量、振荡时间、静置时间等。
实验报告萃取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萃取在不同体系中的应用;3. 熟悉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两种不相溶的液体(通常是水和有机溶剂)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一种液体转移到另一种液体的过程。
萃取剂的选择、萃取剂与混合物的接触时间、萃取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萃取效率。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锥形瓶、量筒、滴定管、酒精灯、磁力搅拌器、电子天平;2. 试剂:氯仿、苯、乙醇、正己烷、碘化钾溶液、硫酸溶液、盐酸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硫酸钠。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试剂:取一定量的碘化钾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均匀;2. 加入萃取剂:向混合溶液中加入氯仿,充分振荡,静置;3. 分液:将混合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4. 收集有机层: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活塞,将有机层收集于烧杯中;5. 脱水:向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钠,充分振荡,静置;6. 收集有机层:将脱水后的有机层收集于锥形瓶中;7. 测定有机层中碘化钾的质量:用滴定管滴加硫酸溶液,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消耗的硫酸溶液体积;8. 计算萃取效率:根据消耗的硫酸溶液体积,计算有机层中碘化钾的质量,并与原始溶液中的碘化钾质量比较,计算萃取效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滴定结果,有机层中碘化钾的质量为1.5g,原始溶液中碘化钾的质量为2.0g;2. 萃取效率:萃取效率为75%。
六、实验讨论1. 萃取剂的选择:在本实验中,氯仿作为萃取剂,具有良好的萃取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被萃取物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极性选择合适的萃取剂;2. 萃取时间的控制:萃取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萃取效率。
在本实验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振荡和静置,即可达到较好的萃取效果;3. 萃取温度的影响:温度对萃取效率有一定影响。
在本实验中,室温条件下即可达到较好的萃取效果,无需加热。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碘化钾在氯仿中的萃取;2. 通过调整萃取剂、萃取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可以优化萃取效果;3. 萃取实验在化学、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萃取实验报告
萃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习使用分液漏斗进行液液萃取操作。
3、通过实验,掌握萃取效率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溶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将含有被萃取物质的水溶液与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接触,被萃取物质进入有机相,从而实现分离和提纯。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碘在水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差异来进行萃取。
碘在水中溶解度较小,而在四氯化碳中溶解度较大。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分液漏斗(250ml)锥形瓶(250ml)玻璃棒铁架台量筒(10ml、50ml)2、试剂碘水(饱和)四氯化碳四、实验步骤1、检漏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活塞处是否漏水。
塞上分液漏斗的塞子,倒置漏斗,观察上口是否漏水。
若均不漏水,则分液漏斗可以使用。
2、装液用量筒量取 50ml 饱和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
再用量筒量取 10ml 四氯化碳,缓慢倒入分液漏斗中。
3、振荡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的上口,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
振荡过程中要不时地放气,以防止内部压力过大导致活塞冲出。
4、静置分层振荡后,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待液体分层。
5、分液液体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用锥形瓶承接。
当下层液体流完后,关闭活塞,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五、实验现象与数据记录1、装液后,碘水呈棕黄色,四氯化碳无色透明。
2、振荡过程中,液体混合均匀,颜色变深。
3、静置分层后,上层为浅黄色的水溶液,下层为紫红色的四氯化碳溶液。
4、分液后,分别测量上下层液体的体积。
六、实验结果计算设碘在原始碘水中的浓度为 C₁,体积为 V₁;在萃取后碘水中的浓度为 C₂,体积为 V₂;在四氯化碳中的浓度为 C₃,体积为 V₃。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C₁V₁= C₂V₂+ C₃V₃萃取效率=(C₁V₁ C₂V₂)/ C₁V₁ × 100%将实验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萃取效率。
液_液萃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分离的效率。
4. 学习如何通过萃取分离混合物中的特定成分。
二、实验原理液液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混合、振荡、静置分层和分液等步骤,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另一组分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溶质会从溶解度小的溶剂转移到溶解度大的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仪器:- 分液漏斗(梨形)- 铁架台(带铁圈)- 烧杯- 振荡器- 秒表药品:- 混合溶液(含有待萃取的溶质)- 萃取剂(与混合溶液不互溶的溶剂)- 水或无水乙醇(用于洗涤)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确保密封性良好。
- 准备好混合溶液和萃取剂。
2. 加入溶液:- 将混合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注意不要超过漏斗容积的2/3。
-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萃取剂。
3. 振荡混合:- 盖好分液漏斗的玻璃塞,轻轻振荡,使混合溶液和萃取剂充分混合。
- 振荡过程中,注意观察两相液体的混合情况,确保充分接触。
4. 静置分层:- 将分液漏斗放置在铁架台上,静置一段时间,等待两相液体分层。
- 观察分层情况,确认两相液体已完全分层。
5. 分液:- 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活塞,使下层液体(通常为萃取剂层)缓慢流出至烧杯中。
- 待下层液体流尽后,关闭活塞,打开上端玻璃塞,将上层液体(通常为混合溶液层)倒入另一个烧杯中。
6. 洗涤:-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水或无水乙醇,重复振荡、静置分层和分液的步骤,以去除萃取剂层中的残留溶质。
7. 回收萃取剂:- 将萃取剂层倒入烧杯中,加热蒸发,回收萃取剂。
五、实验现象1. 振荡混合过程中,混合溶液和萃取剂充分接触,形成乳白色混合物。
2. 静置分层后,上层液体(混合溶液层)通常颜色较浅,下层液体(萃取剂层)通常颜色较深。
3. 分液过程中,下层液体(萃取剂层)和上层液体(混合溶液层)分离清晰。
分液萃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分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溶剂对同一溶质的萃取效果。
二、实验原理分液萃取是一种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溶质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实验中,选取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将待萃取的混合物加入其中,通过振荡、静置分层等步骤,使溶质在两溶剂中分配,然后分离出含有溶质的有机相。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振荡器、量筒、滴定管、滴定瓶、锥形瓶、移液管等。
2. 药品:碘水、苯、四氯化碳、乙醇、无水乙醇、氢氧化钠、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洗净、干燥,检查是否漏水。
2. 配制混合溶液:将一定量的碘水加入烧杯中,用移液管量取一定量的苯,加入烧杯中,充分振荡混合。
3. 装液:将混合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确保溶液不超过漏斗容积的2/3。
4. 振荡:用右手握住分液漏斗,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漏斗倒转,使溶液充分振荡混合,重复此步骤3-5次。
5. 静置分层:将分液漏斗放置于铁架台上,静置,待溶液分层。
6. 分液:打开分液漏斗下端活塞,缓慢放出下层苯溶液至锥形瓶中,关闭活塞。
7. 再次振荡:将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水相倒入烧杯中,用移液管量取一定量的四氯化碳,加入烧杯中,充分振荡混合。
8. 再次分液:重复步骤6,将下层四氯化碳溶液收集于锥形瓶中。
9. 洗涤:将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水相倒入烧杯中,用移液管量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烧杯中,充分振荡混合。
10. 再次分液:重复步骤6,将下层氢氧化钠溶液收集于锥形瓶中。
11. 中和:将锥形瓶中的四氯化碳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充分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12. 再次分液:重复步骤6,将下层四氯化碳溶液收集于锥形瓶中。
13. 测定:将锥形瓶中的四氯化碳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充分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14. 再次分液:重复步骤6,将下层无水乙醇溶液收集于锥形瓶中。
关于萃取的实验报告7篇
关于萃取的实验报告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萃取的实验报告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Ce4+的萃取实验一、实验目的以磷酸三丁酯(TBP)-煤油为萃取剂进行铀钚萃取分离是乏燃料湿法后处理最重要的核素分离方法。
本实验以非放射性铈元素模拟铀钚元素进行磷酸三丁酯(TBP)-煤油萃取剂萃取铈离子的萃取率及铈离子在实验设计的萃取体系下的分配系数的测量。
通过本实验了解多级萃取与单级萃取对萃取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Mn+ + 2TBP = M(TBP)2n+2Ce4+ + H2C2O4 = 2Ce3+ + 2CO2↑ + 2H+2Ce3+ + 3C2O42- + 9H2O = Ce2(C2O4)39H2O↓三、实验步骤A 一级萃取实验1.用电子天平称取2.74g硝酸铈铵,将其完全溶解于25ml 水中,配置0.2mol/l硝酸铈铵溶液。
2.分别用移液管量取2.7ml磷酸三丁酯以及6.3ml煤油,配制30%TBP萃取剂。
3.将配制好的硝酸铈铵溶液以及萃取剂倒入分液漏斗中,采用自动混合仪器使其完全混合,混合1分钟后开盖放气,再混合4分钟。
4.混合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可观察到液体分为二层,上面一层为TBP-煤油萃取相,下面一层为硝酸铈铵水溶液萃余相。
5.收集萃余相硝酸铈铵水溶液,待分析萃余相中铈离子的含量。
6.用电子天平称取1.89g草酸,将其完全溶解于30ml水中,配制0.7mol/l草酸溶液。
7.将配制好的草酸溶液在磁力搅拌下缓慢加入第5步骤所收集的萃余相溶液中,此时出现草酸铈沉淀,搅拌5分钟后静置,待下一步分离沉淀物。
8.用电子天平称取经烘箱烘干后的双层滤纸质量。
9.将步骤7的沉淀物混合溶液用锥形漏斗以及双层滤纸过滤混合液,沉淀物残留在滤纸上。
10.将滤纸摊开置于表面皿上放入烘箱中在80度下烘干沉淀,约4小时。
11.取出滤纸,用电子天平称量沉淀质量。
12.计算Ce4+的萃取率及分配系数。
实验室萃取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萃取实验,掌握萃取原理和方法,学习如何利用萃取法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并了解萃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萃取法是一种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之间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分离方法。
在萃取过程中,被萃取的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分配系数决定了其在两种溶剂中的浓度比例。
当达到平衡时,根据分配系数的不同,被萃取物质可以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锥形瓶、移液管、滤纸、铁架台、玻璃棒等。
2. 试剂:氯仿、苯、水、碘化钾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氯仿、苯、碘化钾溶液、硫酸铜溶液分别倒入锥形瓶中,分别标记。
2. 萃取:将锥形瓶中的碘化钾溶液加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氯仿,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3. 分离:待分层后,将下层的氯仿溶液从分液漏斗中放出,加入适量的苯,再次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4. 检验:将上层的苯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5. 结果记录:记录氯仿、苯溶液的颜色变化,计算分配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氯仿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后,溶液呈紫色;在苯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后,溶液呈蓝色。
根据实验结果,氯仿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高于苯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
2. 分析:根据分配系数的定义,氯仿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与苯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的比值即为分配系数。
本实验中,氯仿溶液的分配系数大于苯溶液的分配系数,说明碘化钾在氯仿中的溶解度大于在苯中的溶解度。
六、实验讨论1. 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萃取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萃取剂的选择、温度、pH值等。
本实验中,选择氯仿作为萃取剂,因为氯仿与水互不相溶,且碘化钾在氯仿中的溶解度大于在苯中的溶解度。
2. 实验误差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①分液漏斗中氯仿和苯的加入量不准确;②振荡混合不充分,导致分层不彻底;③分离过程中,上下层溶液混合,导致实验结果偏差。
萃取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及操作技巧;3. 学习萃取过程中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分离方法。
萃取剂的选择应满足以下条件:1. 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2. 被萃取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大;3. 萃取剂与被萃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量筒、滴管、锥形瓶等;2. 试剂:碘水、四氯化碳(CCl4)、乙醚、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分液漏斗的选择和检验:选用梨形分液漏斗,检查是否漏水;2. 萃取剂的选择: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如碘水可用四氯化碳(CCl4)或乙醚;3. 装液:用量筒量取适量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再加入萃取剂;4. 振荡萃取: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5. 静置分层:将振荡后的分液漏斗放置于铁架台上,静置待液体分层;6. 分液:调整瓶塞凹槽对准瓶颈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轻轻旋动活塞,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7. 收集萃取剂:将下层萃取剂倒入锥形瓶中,上层水相可丢弃或进一步处理;8. 分析萃取效果:根据实验要求,对萃取剂中的目标物质进行检测,如用比色法、滴定法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到碘水与四氯化碳(CCl4)混合后,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2. 分液操作过程中,成功将碘水中的碘单质转移到四氯化碳(CCl4)中;3. 通过对萃取剂中目标物质的检测,验证了萃取效果。
六、实验总结1. 萃取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应用广泛;2. 分液漏斗的使用和操作技巧对实验结果至关重要;3. 萃取剂的选择和操作参数对萃取效果有较大影响;4.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实验室萃取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萃取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会使用萃取器进行实验操作。
4. 分析萃取效果,验证萃取原理。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溶剂的选择性溶解能力,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另一组分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液-液萃取法,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根据待分离组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量筒、玻璃棒、萃取器、电子天平、温度计。
2. 试剂:待分离混合物、萃取剂、接收剂。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待分离混合物:称取一定量的待分离混合物,置于烧杯中。
2. 准备萃取剂和接收剂: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和接收剂,称取相应量的萃取剂和接收剂。
3. 萃取操作:a. 将待分离混合物和萃取剂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混合,使两相充分接触。
b. 静置一段时间,待两相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下端旋塞,使接收剂从下端流出,收集萃取剂层。
c. 将收集到的萃取剂层倒入萃取器中,加热至沸腾,使待分离组分充分溶解在萃取剂中。
d. 将加热后的萃取剂倒入烧杯中,静置冷却,待两相分层后,收集萃取剂层。
4. 分析萃取效果:a. 将收集到的萃取剂层与接收剂层进行对比,观察待分离组分在两相中的分布情况。
b. 根据待分离组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如比色法、滴定法等,对萃取剂层中的待分离组分进行定量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萃取效果: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待分离组分的分布情况,发现萃取剂能够有效提取待分离组分,萃取效果较好。
2. 分析结果:根据分析方法,对萃取剂层中的待分离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待分离组分的含量。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了萃取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结果表明,萃取剂能够有效提取待分离组分,实验操作简便,萃取效果较好。
3. 本实验为后续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萃取剂的选择对萃取效果有很大影响。
实验报告_萃取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萃取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习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所需物质的方法。
萃取剂的选择应根据被萃取物质的性质来确定,通常要求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被萃取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滴管、量筒、玻璃棒等。
2. 试剂:氯仿、碘、正己烷、无水乙醇、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
2. 在分液漏斗中加入5mL碘水溶液,再加入10mL氯仿。
3. 密封分液漏斗,充分振荡2分钟,使碘充分溶解在氯仿中。
4. 静置分液漏斗,待两层液体分层后,打开活塞,将下层氯仿溶液从下口放出。
5. 在烧杯中加入10mL无水乙醇,将上层的碘水溶液从上口倒入烧杯中。
6. 加入10mL氯仿,充分振荡2分钟,使碘充分溶解在氯仿中。
7. 静置分液漏斗,待两层液体分层后,打开活塞,将下层氯仿溶液从下口放出。
8. 将上层的碘水溶液从上口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加入10mL无水乙醇,重复步骤6和7,直至萃取剂中无碘色。
9. 将萃取后的氯仿溶液收集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第一次萃取中,氯仿溶液呈现紫红色,表明碘已溶解在氯仿中。
2. 在第二次萃取中,氯仿溶液仍然呈现紫红色,说明碘仍然存在。
3. 经过多次萃取后,氯仿溶液逐渐变为无色,表明碘已被萃取完全。
六、实验结论1. 萃取实验能够有效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所需物质。
2. 萃取剂的选择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应根据被萃取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3. 萃取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准备实验器材、加入试样、振荡、静置、分离等。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应确保分液漏斗密封良好,防止溶液泄漏。
2. 振荡时,应注意速度不宜过快,以免产生大量气泡。
大学苯酚萃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并掌握苯酚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使用乙酸乙酯作为萃取剂,从苯酚水溶液中分离出苯酚。
3.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技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苯酚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弱酸性,易溶于有机溶剂。
乙酸乙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对苯酚具有较好的溶解性。
苯酚在乙酸乙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因此可以通过乙酸乙酯将苯酚从水相中萃取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苯酚、乙酸乙酯、蒸馏水、Na2CO3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滴定管等。
2.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移液管、锥形瓶、蒸馏装置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苯酚水溶液:取一定量的苯酚,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后备用。
2. 分液:将苯酚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乙酸乙酯,充分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3. 萃取:打开分液漏斗下端活塞,放出下层水相,保留上层乙酸乙酯相。
4. 中和:向乙酸乙酯相中加入适量饱和碳酸钠溶液,充分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5. 分液:打开分液漏斗下端活塞,放出下层水相,保留上层碳酸钠溶液。
6. 萃取: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乙酸乙酯,充分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7. 分液:打开分液漏斗下端活塞,放出下层水相,保留上层乙酸乙酯相。
8. 蒸馏:将乙酸乙酯相倒入蒸馏装置中,进行蒸馏,收集蒸馏出的苯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成功从苯酚水溶液中萃取出了苯酚,收集到的苯酚为无色晶体。
2. 分析:实验过程中,乙酸乙酯作为萃取剂,能够有效地将苯酚从水相中萃取出来。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使苯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苯酚钠,进一步降低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萃取效率。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乙酸乙酯的用量对萃取效果有一定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适量增加乙酸乙酯的用量,可以提高苯酚的萃取率。
2. 实验过程中,苯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苯酚钠在水中溶解度较大,有利于苯酚的分离。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成功从苯酚水溶液中萃取出了苯酚,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萃取技术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萃取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学习使用萃取方法从混合物中分离和提取目标物质。
3. 熟悉萃取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萃取技术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混合时,溶质会根据其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分配到不同的相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1. 实验器材:- 分液漏斗(梨形分液漏斗)- 铁架台(带铁圈)- 量筒- 烧杯- 玻璃棒- 滤纸- 滤器2. 实验药品:- 混合溶液(如碘水、溴水等)- 萃取剂(如四氯化碳、苯等)- 水层溶液(如盐水、糖水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确保其密封性。
- 将混合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量取适量。
2. 加入萃取剂:- 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萃取剂,注意加入萃取剂时要缓慢,避免产生气泡。
- 盖紧分液漏斗盖,轻轻振荡,使混合溶液和萃取剂充分接触。
3. 静置分层:- 将分液漏斗静置一段时间,待溶液分层。
- 观察分层情况,上层为有机相,下层为水相。
4. 分液:- 打开分液漏斗下方的活塞,缓缓放出下层水相溶液。
- 当水相接近活塞口时,关闭活塞,防止有机相泄漏。
5. 收集有机相:- 将分液漏斗中的有机相收集到烧杯中。
6. 验证:- 将收集到的有机相与水相分别进行测试,验证萃取效果。
五、实验现象1. 在加入萃取剂并振荡后,溶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有机相,下层为水相。
2. 有机相颜色明显比水相深,表明目标物质已进入有机相。
六、实验结论1. 通过萃取技术,成功从混合溶液中分离和提取了目标物质。
2. 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技术是一种有效且简便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振荡和静置分层是关键步骤,需严格控制。
2. 萃取效果受萃取剂选择、混合溶液组成等因素影响。
3. 实验操作需注意安全,避免溶剂泄漏和接触皮肤。
八、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萃取剂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萃取典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分液漏斗的操作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原理,提高实验技能。
4. 学习使用气相色谱法对萃取产物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基于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使目标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铁架台、烧杯、量筒、滴定管、气相色谱仪等。
2. 试剂:乙酸乙酯、甲醇、紫苏叶、碘的饱和溶液、四氯化碳(或煤油)等。
四、实验步骤1. 萃取紫苏叶中的挥发油a. 称取一定量的紫苏叶,用甲醇浸泡过夜。
b. 将浸泡后的紫苏叶与乙酸乙酯混合,置于分液漏斗中。
c. 轻轻振荡分液漏斗,使紫苏叶中的挥发油充分溶解于乙酸乙酯中。
d. 静置分层,取上层乙酸乙酯溶液。
e. 使用气相色谱法对所得乙酸乙酯溶液进行分析,鉴定其中的挥发油成分。
2. 萃取碘水中碘单质a. 用量筒量取5 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
b. 再注入2 mL四氯化碳(或煤油),盖好玻璃塞。
c. 轻轻振荡分液漏斗,使碘充分溶解于四氯化碳中。
d. 静置分层,取下层四氯化碳(或煤油)溶液。
e. 使用气相色谱法对所得四氯化碳(或煤油)溶液进行分析,鉴定其中的碘单质。
五、实验现象1. 萃取紫苏叶中的挥发油时,观察到分液漏斗中上层乙酸乙酯溶液呈紫红色,下层水溶液几乎无色。
2. 萃取碘水中碘单质时,观察到分液漏斗中上层四氯化碳(或煤油)溶液呈紫红色,下层水溶液几乎无色。
六、实验结论1. 萃取实验成功分离了紫苏叶中的挥发油和碘水中的碘单质。
2. 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鉴定了紫苏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和碘水中的碘单质。
3. 萃取实验原理正确,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结果可靠。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萃取剂的选择应根据目标物质的性质和溶解度进行。
3. 振荡分液漏斗时,应轻柔操作,避免剧烈振荡导致分层效果不佳。
植物营养萃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植物中营养成分的萃取方法。
2. 了解不同溶剂对植物营养成分萃取效率的影响。
3. 分析植物样品中营养成分的组成。
二、实验原理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等,在不同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可以将植物中的营养成分从植物组织中萃取出来。
本实验采用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进行植物营养成分的萃取。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1. 实验器材:- 电动研磨机- 电子天平- 烧杯- 蒸发皿- 滤纸- 分液漏斗- 铁架台- 酒精灯- 试管- 移液管2. 实验药品:- 植物样品(如玉米、小麦、大豆等)- 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 无水硫酸钠- 水浴锅四、实验步骤1. 称取一定量的植物样品,用电动研磨机研磨成粉末。
2. 将研磨好的植物粉末转移至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有机溶剂,搅拌均匀。
3. 将烧杯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使植物营养成分充分溶解于溶剂中。
4. 将烧杯从水浴锅中取出,静置冷却,待溶剂分层。
5. 使用分液漏斗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
6. 将有机层转移至蒸发皿中,加入适量的无水硫酸钠,吸去溶剂,得到植物营养成分。
7. 对得到的植物营养成分进行称重,并计算萃取率。
8. 对植物样品进行干燥,称重,计算干物质含量。
9. 对萃取得到的营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五、实验现象1. 植物粉末与有机溶剂混合后,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2. 有机层呈深色,水层呈无色或浅色。
3. 蒸发溶剂后,得到植物营养成分。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采用有机溶剂对植物营养成分进行了成功萃取,萃取率较高。
2. 不同溶剂对植物营养成分的萃取效率存在差异,实验所选溶剂效果较好。
3. 植物样品中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有机溶剂的选择对萃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对植物营养成分的萃取效果较好。
2. 植物样品的预处理对萃取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萃取的应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原理及其在分离混合物中的应用。
2. 掌握萃取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分离的效果。
4. 了解萃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原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分离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当混合物中的组分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且两种溶剂互不相溶时,通过振荡混合,溶质会从溶解度低的溶剂转移到溶解度高的溶剂中,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量筒、玻璃棒、滤纸等。
2. 试剂:苯、碘水、四氯化碳、无水乙醇、食盐、蔗糖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碘水中碘的萃取a. 在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碘水溶液。
b.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10 mL四氯化碳。
c. 盖上分液漏斗盖,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d. 将分液漏斗中的下层四氯化碳溶液倒入烧杯中,观察颜色变化。
e. 将烧杯中的四氯化碳溶液过滤,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2. 实验二:苯与水的萃取a. 在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苯。
b.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10 mL水。
c. 盖上分液漏斗盖,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d. 将分液漏斗中的上层苯溶液倒入烧杯中,观察颜色变化。
e. 将烧杯中的苯溶液过滤,得到纯净的苯。
3. 实验三:食盐与蔗糖的萃取a. 在烧杯中加入5 g食盐和5 g蔗糖。
b. 向烧杯中加入10 mL无水乙醇。
c. 搅拌混合,静置分层。
d. 将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无水乙醇溶液倒入烧杯中,观察颜色变化。
e. 将烧杯中的无水乙醇溶液过滤,得到食盐和蔗糖的混合溶液。
五、实验现象1. 实验一:碘水溶液呈紫色,四氯化碳溶液呈紫色,混合后分层,下层为紫色四氯化碳溶液。
2. 实验二:苯溶液呈无色,水溶液呈无色,混合后分层,上层为无色苯溶液。
3. 实验三:食盐和蔗糖混合溶液呈无色,无水乙醇溶液呈无色,混合后分层,上层为无色无水乙醇溶液。
萃取溶液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溶液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萃取溶液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溶液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萃取溶液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实验中,我们通常采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其中一种溶剂能够较好地溶解目标物质,而另一种溶剂则对目标物质的溶解度较低。
通过摇匀混合,目标物质会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混合溶液(含目标物质)、有机溶剂、水、分液漏斗、烧杯、滴管、滤纸等。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烧杯、分液漏斗、锥形瓶、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混合溶液:称取一定量的混合溶液,置于烧杯中。
2. 准备有机溶剂: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并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体积。
3. 摇匀混合:将有机溶剂缓慢倒入混合溶液中,同时不断摇匀,使两种溶剂充分接触。
4. 分液:将混合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一段时间,待两种溶剂分层。
5. 收集目标物质: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旋塞,缓慢放出下层有机溶剂,直至下层溶液基本放出完毕。
6. 滤除杂质:将收集到的有机溶剂溶液倒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用滤纸过滤,去除杂质。
7. 蒸发浓缩:将过滤后的溶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浓缩,直至溶剂蒸发完毕,得到目标物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将混合溶液中的目标物质提取出来。
2. 实验过程中,有机溶剂与混合溶液充分接触,摇匀混合,有利于目标物质的转移。
3. 分液操作要轻柔,避免产生气泡,影响分离效果。
4. 蒸发浓缩过程中,要控制加热温度,避免目标物质分解。
六、实验结论1. 萃取溶液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以用于提取混合溶液中的目标物质。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掌握萃取溶液的操作技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确保其与目标物质有较好的溶解度差异。
2. 在摇匀混合过程中,要避免产生气泡,影响分离效果。
大学萃取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萃取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学习萃取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对萃取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分液漏斗、振荡器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学会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通过实验,加深对萃取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原理萃取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液-液接触使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和提纯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液-液萃取法,利用碘水在水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差异,将碘从碘水中萃取到四氯化碳中。
四、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振荡器、量筒、滴定管、玻璃棒等。
2. 药品:碘水、四氯化碳、无水乙醇、硫酸钠、氢氧化钠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
2. 用量筒量取10 mL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
3. 用量筒量取5 mL四氯化碳,加入分液漏斗中。
4. 盖好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振荡、放气,重复几次。
5. 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
6.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下层四氯化碳溶液从下口放出。
7. 重复步骤4-6,直至萃取液颜色基本不变。
8. 将萃取液倒入烧杯中,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计算萃取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实验中,碘从碘水中萃取到四氯化碳中,萃取率为90%。
2. 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萃取效果与萃取剂的选择、萃取剂和被萃取物的比例、振荡时间等因素有关。
在本实验中,四氯化碳对碘的萃取效果较好,且在萃取剂和被萃取物比例为1:2时,萃取效果最佳。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了萃取剂的选择和操作注意事项。
2.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分液漏斗、振荡器等实验仪器,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对萃取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萃取的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萃取操作,了解萃取剂的选择原则,掌握萃取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学习如何通过萃取提高目标组分的纯度和回收率。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萃取剂和原液)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将目标组分从原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萃取实验的基本原理是:目标组分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液中的溶解度,从而实现目标组分的富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原液:含有目标组分的溶液- 萃取剂:与原液互不相溶的液体- 玻璃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量筒、滴定管等2. 实验仪器:- 萃取装置:分液漏斗、冷凝管、接收瓶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原液和萃取剂,并确保两者互不相溶。
2. 将原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萃取剂。
3. 轻轻摇动分液漏斗,使原液和萃取剂充分混合,直至萃取剂与原液形成两相。
4. 静置分液漏斗,等待两相分层。
5. 打开分液漏斗下方的旋塞,将下层液体(含目标组分的萃取剂溶液)导入烧杯中。
6. 将烧杯中的萃取剂溶液通过冷凝管导入接收瓶中。
7. 重复步骤2-6,直至达到所需的萃取效率。
8. 收集接收瓶中的萃取剂溶液,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纯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萃取操作,目标组分的纯度和回收率均有所提高。
2. 在实验过程中,萃取剂的选择对萃取效率有显著影响。
根据目标组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可以提高萃取效率。
3. 萃取剂的用量对萃取效率也有一定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萃取剂的用量可以提高萃取效率,但过量的萃取剂会导致萃取剂与目标组分的分离困难。
4. 实验过程中,温度、pH值等条件也会对萃取效率产生影响。
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可以提高萃取效率。
六、实验结论1. 萃取是一种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可以提高目标组分的纯度和回收率。
2. 萃取剂的选择、用量、温度、pH值等条件对萃取效率有显著影响。
3. 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可以提高萃取效率,从而实现目标组分的有效分离。
4. 本次实验成功实现了目标组分的萃取分离,为后续的纯化处理奠定了基础。
萃取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萃取在不同体系中的应用。
3. 学习利用萃取法分离混合物中的目标组分。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混合时,某种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会不同,从而在两相之间形成浓度差,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滴定管、玻璃棒、锥形瓶等。
2. 试剂:碘化钾(KI)、碘(I2)、四氯化碳(CCl4)、氯仿(CHCl3)、正己烷(C6H14)、无水乙醇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碘化钾和碘的混合溶液:称取1.0g碘化钾和0.5g碘,加入10mL无水乙醇中,充分溶解。
2. 准备萃取剂:取10mL四氯化碳(或氯仿、正己烷)于分液漏斗中。
3. 萃取:将碘化钾和碘的混合溶液加入分液漏斗中,振荡2-3分钟,使碘溶解于四氯化碳中。
4. 分液:静置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下层的四氯化碳层(含碘)放入锥形瓶中。
5. 洗涤: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振荡后静置分层,将上层乙醇层弃去。
6. 干燥: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充分振荡,静置干燥。
7. 测定:用滴定管取少量干燥后的萃取液,加入适量淀粉溶液,滴加硫代硫酸钠溶液进行滴定,计算碘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萃取效率:通过比较萃取前后碘的含量,可以计算出萃取效率。
2. 萃取剂的选择:根据实验结果,比较不同萃取剂对碘的萃取效果,选择最佳的萃取剂。
3. 洗涤次数:通过观察洗涤后的下层溶液颜色,判断洗涤是否彻底。
六、实验讨论1. 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萃取剂的选择、萃取剂与被萃取物质的极性、萃取时间、温度等。
2. 实验误差分析:称量误差、滴定误差、操作误差等。
七、实验结论1. 萃取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方法,适用于不同体系中的物质分离。
2. 通过实验,掌握了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了萃取剂的选择和洗涤次数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萃取实验 一、 实验目的
① 了解转盘萃取塔的结构和特点; ② 掌握液—液萃取塔的操作;
③ 掌握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外加能量对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高度和通量的影响。
二、 实验器材
萃取实验装置
三、 实验原理
萃取是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在两个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原料液混合物得以分离。
将一定量萃取剂加入原料液中,然后加以搅拌使原料液与萃取剂充分混合,溶质通过相界面由原料液向萃取剂中扩散,所以萃取操作与精馏、吸收等过程一样,也属于两相间的传质过程。
与精馏,吸收过程类似,由于过程的复杂性,萃取过程也被分解为理论级和级效率;或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对于转盘塔,振动塔这类微分接触的萃取塔,一般采用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来处理。
传质单元数表示过程分离难易的程度。
对于稀溶液,传质单元数可近似用下式表示:
⎰
-=1
2
x x *OR x x dx
N
式中 N OR ------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单元数;
x------萃余相中的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
x*------与相应萃取浓度成平衡的萃余相中溶质的浓度,以摩尔
分率表示。
x 1、x 2------分别表示两相进塔和出塔的萃余相浓度传质单元高度
表示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可由下式表示:
OR OR N H H =
Ω=
OR x H L a K
式中 H OR ------以萃余相为基准的传质单元高度,m;
H------ 萃取塔的有效接触高度,m;
Kxa------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系数,kg/(m 3•h •△x); L------萃余相的质量流量,kg/h;
Ω------塔的截面积,m 2;
已知塔高度H 和传质单元数N OR 可由上式取得H OR 的数值。
H OR 反映萃取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H OR 越大,设备效率越低。
影响萃取设备传质性能H OR 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设备结构因素,两相物质性因素,操作因素以及外加能量的形式和大小。
图-1 转盘萃取塔流程
1、萃取塔
2、轻相料液罐
3、轻相采出罐
4、水相贮罐
5、轻相泵
6、水泵
1、流程说明:
本实验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
煤油相为分散相,从塔底进,向上流动从塔顶出。
水为连续相从塔顶入向下流动至塔底经液位调节罐出。
水相和油相中的苯甲酸的浓度由滴定的方法确定。
由于水与煤油是完全不互溶的,而且苯甲酸在两相中的浓度都非常低,可以近似认为萃取过程中两相的体积流量保持恒定。
2、要设备技术参数:
塔经:50mm., 塔高:750mm, 有效高度:600mm, 转盘数:16,转盘间距:35mm , 转盘直径:34 mm, 固定环内径:36mm。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 实验内容
以水萃取煤油中的苯甲酸为萃取物系
① 以煤油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进行萃取过程的操作;
② 测定不同流量下的萃取效率(传质单元高度);
③ 测定不同转速下的萃取效率(传质单元高度)。
2. 实验步骤
① 在水原料罐中注入适量的水,在油相原料罐中放入配好浓度(如 kg苯甲酸/kg煤油)的煤油溶液。
② 全开水转子流量计,将连续相水送入塔内,当塔内液面升至重相入口和轻相出口中点附近时,将水流量调至某一指定值(如 4 L/h),并缓慢调节液面调节罐使液面保持稳定。
③ 将转盘速度旋钮调至零位,然后缓慢调节转速至设定值。
④ 将油相流量调至设定值(如 6 L/h)送入塔内,注意并及时调整罐使液面保持稳定的保持在相入口和轻相出口中点附近。
⑤ 操作稳定半小时后,用锥形瓶收集油相进出口样品各40 mL左右,水相出口样品50 mL左右分析浓度。
用移液管分别取煤油溶液10 mL, 水溶液 25 mL,以酚酞为指示剂,用 mol/L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样品中苯甲酸的含量。
滴定时,
需加入数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稀溶液并激烈摇动至滴定终点。
⑥ 取样后,可改变两相流量或转盘转速,进行下一个实验点的测定。
3.注意事项:
① 在操作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塔顶的两相界面在轻相出口以上。
因为这样会导致水相混入油相储槽。
② 由于分散相和连续相在塔顶、底滞留很大,改变操作条件后,稳定时间一定要足够长,大约要用半小时,否则误差极大。
③ 煤油的实际体积流量并不等于流量计的读数。
需用煤油的实际流量数值时,必须用流量修正公式对流量计的读数进行修正后方可使用。
七、实验数据及处理
1.原始记录
NaOH 的浓度L mol c NaOH /01.0=
C T ︒=0.19煤初
C T ︒=7.19煤末
C T ︒=3.20水初
C T ︒=7.19水末
表-1 原始记录数据表
表-2 20℃苯甲酸在水和煤油中的平衡浓度
x R : 苯甲酸在煤油中的浓度, kg 苯甲酸/kg 煤油 y E :对应的苯甲酸在水中的平衡浓度,kg 苯甲酸/kg 水
2.数据处理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计算:
C T ︒=0.19煤初
C T ︒=7.19煤末
C T ︒=3.20水初
C T ︒=7.19水末
计算得C T ︒=4.19煤 C T ︒=20水,故取C T ︒≈20煤 C T ︒=20水 (1) 转子流量计的刻度标定(油流量校正)
20℃时,3/kg 998m =水ρ,3/kg 840m =油ρ,3/kg 7850m =转子ρ
h L /41.4)
9987850(840)8407850(9984)()(q q v =--⨯=--=水转子油油转子水油
油ρρρρρρ 而水流量即为读取值。
(2) 进塔萃余相消耗NaOH 体积15.25m L 1=V 出塔萃余相消耗NaOH 体积10.33m L 2=V 出塔萃取相消耗NaOH 体积 4.683m L =E V 故 煤油苯甲酸苯甲酸
kg /kg 102.214840
10122
01.025.15840
103-11⨯=⨯⨯⨯=
⨯⨯⨯=
M c V x NaOH
煤油苯甲酸苯甲酸
kg /kg 101.50084010122
01.033.10840
103-22⨯=⨯⨯⨯=⨯⨯⨯=M c V x NaOH
煤油苯甲酸苯甲酸
kg /kg 10802.6840
10122
01.0683.4840
104-⨯=⨯⨯⨯=
⨯⨯⨯=
M c V y NaOH E E
将原始记录中的20℃苯甲酸在水和煤油中的平衡浓度绘制成图像,并简化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如图-1
图-1 20℃苯甲酸在水和煤油中的平衡浓度
从上图中找到与E y 相对应的苯甲酸在煤油中的平衡浓度*x 得:
时410802.6-⨯=E y ,煤油苯甲酸kg /kg 101.0393-4*1⨯=x 0*
2=x
∴传质单元数为m x x *
OR x x x x x dx N ∆-=-=⎰
211
2
3
3-4
-3--3-4-3*22*11*
22*1110798.10
101.500101.0393102.214ln )0101.500()101.039310(2.214ln )()(-⨯=-⨯⨯-⨯-⨯-⨯-⨯=-----=∆x x x x x x x x x m 故783.010
798.110500.1102.2143
3
-321=⨯⨯-⨯=∆-=--m OR
x x x N 传质单元高度m 766.0783
.06.0N H H OR
OR === 塔的截面积23221096.105.04
4
m d n -⨯=⨯==ππ
h kg q L /7.31084041.41033=⨯⨯=⨯⨯=--油油ρ
总传质系数)/(1001.31001.310
963.1937.07
.33333
h m kg n
H L k OR xa ⋅⨯=⨯=⨯⨯=
=
-- 同理可得其他原始数据的处理结果列表如下:
表-3 实验结果处理数据表
八、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
1.实验结论
本实验利用转盘萃取塔做液液萃取实验。
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增加水流量时,传质系数增加,塔顶轻相的苯甲酸浓度明显增大,而塔底重相苯甲酸浓度明显降低。
当其它条件不变,增大转速时,传质系数减小,塔顶轻相的苯甲酸浓度降低,而塔底重相的苯甲酸浓度增大。
2.误差分析
①转子流量计的转子不稳定,实验过程中的流量与设定值不一致;
②实验中的滴定现象不是很明显,使得滴定终点很难确定;
③实验仪器的系统误差,造成数显仪上的数值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