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医德信念确立的人本学追寻(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生医德信念确立的人本学追寻
医德信念是人们在一定医德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医德伦理主张及医德理想人格的科学性的坚信不疑的主体精神状态。医学生的医德信念表现为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的理论原则、发展规律和未来指向的真实性的深思熟虑和确信不疑,从而对其产生真诚的信仰,并愿意在未来实践中追求它,捍卫它,实现它。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核心是协助医学生确立医德信念。只有确立了医德信念,医学生对医德规范教育才能人脑、人心,才会产生对医学道德有亲近感、信任感,才能在实践中践行,从而成就医德医术并重的大医。易言之,医德信念确立与否,关乎医学生的安身、立命、成才,是医学生教育中不能忽视的大事。但在现阶段,医学生医德信念的确立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试从哲学人本学的角度予以探讨。
一、医学生医德信念确立面临的现实挑战
1.价值观扭曲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得经济领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被无限放大,它唤醒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重视、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医疗卫生领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难免受此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中的经济利益取向,使一些医疗机构采取了市场化运作机制,激发了一些医务人员的经济欲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峻挑战。医疗卫生领域的趋利性辐射到学校,扭曲了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大大降低了医
学生树立高尚医德信念的决心和信心。然而,事实证明,医疗事业改革背离社会公益的价值取向,医务人员背离医德,见利忘义,甚至唯利是图势必引发医德水平滑坡,医患关系紧张,因而必须澄清医疗卫生领域的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医德信念。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果断放弃了市场化的思路,强调回归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为重新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契机。
2.盲目崇拜法律的挑战
现代社会是崇拜法治的社会,人们对法律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法律的显性作用、刚性作用激起人们对法律正义性的向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伦理道德的信赖度、依赖度,形成了对道德信念合法性的挑战。这从医学生普遍重视法律知识,渴望了解法律规定,特别是刑法之有关“罪”的认定,而轻视、忽视医德认知、修养之行为倾向上可见一斑。然而“法律制度所确立的责任,是作为基准而存在的,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责任”,它只是以底线要求的形式防止和禁止义务人员为恶,但就激发他们从善而言则无济于事,甚至会把医务人员都拉入使他们满足于履行最低限度责任的状态中来,从而失去履行责任的主动性。法律制度所确立的责任是消极的责任,是被动的责任。医务人员面对的是人,是千变万化独具个性的患者,它更需要积极主动的道德责任。医德信念可以使医务人员在充分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感受,在没有较好地履行职责的时候,受到道德良知的谴责,从而使医务人员能够超越法律制度对他的岗位责任的一切规定,使他的治病救人的职责得到最充分的履行,并在这种履行职责的
过程中,补充法律不足,提升法律责任。切实认识法律与道德各自的使命,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高扬医德信念的旗帜,是非常必要的。
3.过分仰仗技术的挑战
医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在诊断和治疗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医务人员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诊断”、“技术治疗”,甚至有人抽离了医疗卫生事业中人的地位和作用,错误地将医疗卫生事业视为纯技术操作的领域。对医疗技术的过分依赖,冲击着医学生树立医德信念的决心。但是技术的应用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造恶于人类,“累积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并不会“自然地累积精神上的进步。”“科学技术力量对人类的影响,取决于使用这种力量的人的伦理水平。”事实上,大部分的医疗纠纷不是由技术引起,而是由医者的道德素质引起。改变医学生对“技术”至上的盲目崇拜,坚持技术与道德齐头并进,技能与品德既专又红,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所有这些挑战都集中在一点:它们冲击着医德信念的树立,同时在理论的浅表层面上又与医学生的自发想法不谋而合。由此,要攻破这些思想障碍,非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利剑坚炮不可。
二、医学生医德信念确立的人本学追寻
1.确立医德信念是医学生类本质的必然规定
关于人的类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万斌和张应杭教授经过研究,揭示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
稿》中的另一个人的本质论观点,即拥有理想信念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人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拥有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孜孜实践的存在物”,因为“人类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无论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对自己活动对象的未来状态都在观念中有一个自觉意识建构。”这样一种对事物未来状态的自觉意识建构,源于“人类的意识具有建构一种指向未来的观念的能力,”并且是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和动物界分野、揖别的一个内在标志。人类在活动时会以观念的形式就“预定的目的”设想、建构事物的未来状态,即形成对事物未来的理想并在追求这种未来的理想中实现自己的类价值。在医学生来说,他们进入医学院校学习时自然地就会在心目中勾画未来的职业势态,自觉建构理想的医生状态、名医模型,并且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地修正完善这一建构。这是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人必然具有的人的本质规定。关键的问题在于医学生在自己的意识中建构的未来状态是怎样的,是否是正确的和合符医学职业规律的。如果不能有正确的理想建构,就必然会有不正确的理想。众所周知,名医的成就取决于“精诚医德、精湛医术和精良医器”,而精诚医德则是其灵魂。对于教育者来说关键在于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健康向上的“名医”信念,为医学生的以高尚的医德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提供现实可能性的论证帮助,坚定他们精诚医德的信心,鼓足他们实践医德信念的勇气,帮助他们把理想建立在科学的职业基础之上,从而形成他们的意志、决心等决定性的情感品质,生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再与精湛的医术,精良的医器结合,使理想向现实的转化得以顺利的进行。
2.确立医德信念是医学生未来职业活动社会性的应然要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注定是社会存在物,究其根据就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活动本身是合作的互助的活动,从而是社会的活动。”因此,人的社会性首先是活动的合作性、互助性,而这种社会性作为一种最本质的人性,便使维护社会关系的道德成为了可能,从而也使人的德性的造就成为可能。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他们面临的医疗职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其合作性、互助性的特点十分突出。如果缺乏指导、调节、维护其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医德规范的修养,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工作上的被动和生活上的孤立,陷人寸步难行的境地。
中国古代哲人告之日:“性无善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东西也。”(《孟子·告子上》)人的先天之性并无善恶之分,人性作为可能性既有向善的可能,也有向恶的可能。人性后天之善与恶,高尚与卑劣,取决于自我德性的不同造就。道德规范的目的就是要规范人性向善的可能性方向发展。因而,德性造就的根据无疑就存在于道德规范之中。医德作为医学领域的道德规范,其目的在于调整医际关系,规范医务人员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造就医德高尚的人。只要医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人的社会性,人必须以德性锻造自己的本性,他们就能够自愿自觉地接受医德规范的哺育并以它们来限制自我本性,达到良好的医德境界。医德作为规范人性,完善人性的软科学,应该成为医学生必要且重要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