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论文

系别:能源工程系

班级:13应化

姓名:苟昱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文化’解读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

课,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

过对课程中文化概念的重新解读与定位,来探讨和研究有关计算杌文化基

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文化已发展成为信息社会中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计算机文化的影响已全方位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计算机文化作为信息文化,将全面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必修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应用、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术,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文化”概念做一下重新解读和定位。

一、计算机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计算机文化的概念,最早见于 1981年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把人类的传统文化,即人类具备的对自然语言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称为“第一文化”,而把人类具备的使用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的能力称为“第二文化”,即“计算机文化”。到 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的计算机教育专家逐渐认识到“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并不等同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因此根植于其基础上的“计算机文化”的提法曾一度低落,甚至销声匿迹。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校园计算机网络和lntemet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文化”的说法又被重新提出。显然,“计算机文化”的两度流行,尽管提法相同,但其社会背景和内在涵义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般认为:所谓计算机文化,就是

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为一体,并对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新型文化。

二、计算机文化教育隶属于层次化的素质教育体系,应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教方法和手段,并不断发展完善在信息社会,计算机文化教育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同等重要,甚至更具有实用性。为了更好地对课程进行建设和管理,逐渐形成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其中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属于计算机文化教育中的低级阶段,是狭义的“文化”,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和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计算机文化教中的高级阶段,是广义的“文化”。

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进行计算机文化道德规范教育。

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是讲授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方法,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后续课程,并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的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则是讲解计算机应用中带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知识,讲解计算机应用与开发中的基本技术、工具与环境。以上述课程体系为依据,计算机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完善。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双基”教育。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得兼顾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计算机文化教育体系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明确指出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也就是说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极其紧密的课程。而衡量“计算机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也通常是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和最主要的能力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得兼顾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二者不可偏颇。基础理论是操作练习的指导依据,操作练习是基础理论的实践深化,二者的有机统一是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必备条件。

为了适应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本课程应该从应用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强化实践环节

教学,高度重视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教学研究。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遵循文化的传承性特点,知识结构应体现多样性先进和交互性的统一

在信息社会里计算机文化具有深刻的广泛性:既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又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仅仅针对高校学生开设显然是不够的。“计算机要从娃娃起”的口号一定要落在实处,结合学校当地的实际情况,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了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尝试,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为了能够更切实地提高人们的信息文化素质,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应该建立长久有效的计算机基础培训机制,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年龄阶段等各个方面展开,最终要使计算机文化扎根于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中。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内容应该秉承多样性、先进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多样性是指教材包容性要广,比如讲解操作系统知识,就可以有侧重点地选择 WINDOWS、UNIX、LINUX 等常用的操作系统软件,而不一定拘泥于特定的某一种,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先进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要将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当地引入到教学中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交互性是指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予学生更多的上机实验机会,让学生在人机交互中潜移默化地建构自己的计算机文化知识体系。

五、切实加强计算机文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因为网络的丰富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舞台,网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由于网络的传播调控难度大,精华、糟粕同时存在,加之上网交流的人的政治立场、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各不相同、鱼目混珠,给学生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切实加强计算机文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但是目前在网络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一些学校往往只注重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纯工具和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青年学生网络道德严重缺失。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要充分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形成计算机文化道德教育的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周春燕.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05.

【2】山东省教育厅组编著.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六版)[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秀,姚瑞霞,等编著.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