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开课单位: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课程组负责人: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院所有各专业必须的公共基础课,直接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规定,即规定毕业生能纯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可连续发展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实行素质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为学生运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三、课程教学目的1、专业知识(1)具有计算机应用初步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则以及安全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具有一定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3)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结识Office办公软件折基本特点和使用方法;(4)具有一定的系统安全基本知识。

2、专业技能(1)具有使用适当的汉字输入方法,以获得较高的文字录入速度的能力;(2)具有Windows文献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立、Windows运营环境设立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的能力;(3)能安装Office软件,具有使用Word进行文档解决、使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解决、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基本能力;(4)具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3、职业素质(1)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5)具有结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的的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绪1.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以“立足基础、适当延伸,重在应用、强化能力,服务专业、适应社会”的思想,重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2.课程调整的依据《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全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

15.《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15.《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060239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学分 2.5理论学时32(线上)适用专业各专业总学时48实验/实践学时16(线下)适用类别考核形式考查执笔人龚茜茹审核人杜恒二、课程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系统维护,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及网络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处理、系统维护、搜索资源、收发电子邮件等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方法;(2)掌握操作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3)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认识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基本操作和应用;(4)掌握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基本知识;(5)掌握网页浏览与搜索、使用电子邮件知识。

2.能力目标(1)培养使用某种汉字输入法,具备高速录入文字的能力;(2)培养Windows文件操作、压缩文件操作,Windows常用功能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的能力;(3)培养安装Office软件,具备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使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基本能力;(4)培养使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搜索、视频交流、收发电子邮件等能力。

3.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2)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3)提升目标意识和时间观念。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内容序号项目/章节知识点能力要求学时1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认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组成和分类;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搜索文件和文件夹;系统维护。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遵循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1、知识目标(1)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初步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以及安全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具有一定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3)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4)具有一定的多媒体、网络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1)具有使用适当的中、英输入技法,以获得较高的文字录入速度的能力;(2)具备Windows文件(文件夹)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的能力;(3)具有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4)能安装office软件,具备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使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使用PowerPoint2003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基本能力;(5)具用使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基本知识,实现用浏览器搜索相关信息和发送电子邮件的基本能力;(6)具备使用网络相关的常用软件完成信息下载、压缩的基本能力;(7)具有使用所安装的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能力。

3、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2)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和服从能力;(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4)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Windows XP和MS Office 2003使用、掌握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的使用等能力,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达到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特点、应用及有关概念。

●了解计算机的系统构成,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主要部件、计算机的基本配置。

●掌握二进制与数制转换。

●掌握计算机病毒与防治的有关知识。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

●掌握因特网的基本操作;掌握IE浏览器的常用操作和电子邮件的收发;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下载等操作。

●掌握Windows XP 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及基本操作。

●掌握常用办公软件(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具备计算机系统的简单安装、基本维护能力。

●熟练掌握汉字输入方法,具有较高的中英文录入速度。

●具备Windows文件(文件夹)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能力。

●熟练掌握Word 2003的编辑及排版的各种操作,并能对具有复杂结构的长文档进行排版。

●具备利用Excel 2003进行较复杂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能利用PowerPoint 2003制作艺术性较高的专业演示文稿。

●能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的检索和下载、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3.素质目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遵守职业道德。

●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创新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单元及学时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单元及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2012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2012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Ⅰ. 课程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全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素质课,既是文化基础、公共基础,又是技术基础,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它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

Ⅱ.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原则,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做课程的主人,要求达到计算机教学三个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第三个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要求。

1.具备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个人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常识,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与计算机职业道理规范;2.熟练使用Windows XP操作平台,掌握汉字编码的概念,熟练掌握至少两种Windows XP 下的汉字输入方法;3. 掌握Office 2003的主要软件Word 2003 、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巧;4. 掌握最新的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处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熟练使用Internet Explorer和Outlook Express,可以在网上查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

Ⅲ. 课程设计思路为实现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目标而设计,我们认为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于单一地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着眼于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的设计包括了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科学思想、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四个方面。

从其作用来看,四个方面具有同等的重要作用,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包括office系列软件在内的基本操作。

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为目标,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通过模仿企业真实的岗位作为学习情景,为每一情景的具体工作内容为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2.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3.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4.掌握excel表格处理软件的操作;5.掌握Internet操作。

(二)能力目标1.熟悉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软硬件故障;2.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2003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各种艺术排版的方法;3.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2003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进行复杂数据处理的操作方法;4.办公自动化软件PowerPiont2003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制作艺术化专业演示文稿的技巧;5.数据库软件Access2003软件的操作使用,能熟练掌握数据库的操作;并能进行维护;6.组网技术,共享技术,网络办公软件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Internet、Outlook、网络视频软件Net meeting的使用技巧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7.能够熟练掌握Office 2003之FrontPage 2003的操作使用,能够编制网页,进行发布。

(三)素质目标1.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2.培养创新能力。

三、参考学时60学时。

四、课程学分4学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1.加强了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者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和或项目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者项目活动中掌握办公自动化相关应用技术。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信息1.课程定位《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本课程内容讲述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重点强调了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今后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理念《计算机文化基础》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组织学生讨论,采用项目化教学,借用多媒体声像演示,对实例进行演示,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理论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注意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3.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掌握windowsXP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掌握一种汉字录入方法;掌握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了解Internet和网络安全基本知识。

3.1知识目标1)具有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和应用。

3)掌握windowsXP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掌握一种汉字录入方法;4)掌握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5)了解Internet基础知识和网络信息安全基本知识3.2能力目标:1)具有利用计算机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的能力;2)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3)具有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获取并整理信息的能力4)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沟通的能力3.3素质目标:1)通过针对性强、使用性强的案例,提高学生学会按不同的任务要求应用办公自动化技术中的各种功能进行处理和解决问题。

2)通过完成任务总结的讨论过程中,学会分析任务,以选择不同的应用软件,学会处理,提高处理过程中的解决问题能力;4.课程内容和要求4.4实现课程目标必需条件1)实训室功能:满足《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需求。

9.《计算机文化基础I》课程标准

9.《计算机文化基础I》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Ⅰ》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80639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机电工程类1.前言1.1课程定位《计算机文化基础I》课程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机电工程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而设置的公共课。

本课程属于通识性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中处于基础地位。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在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服务机电工程类各专业的技术学习,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为《计算机文化基础II》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机电工程类各专业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打造提供技术手段及信息扩展渠道。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

无前导课程,后续课程为《计算机文化基础Ⅱ》和机电工程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支持。

1.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总体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办公、社交和专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满足机电工程类各专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服务专业建设、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课程根据机电工程类各专业对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以及机电工程类职业岗位群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而设置。

根据机电工程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借鉴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要求,以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为核心,确定课程主要内容。

在项目编排上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安排4个项目。

在活动设计上,以教学任务为引领,以完成任务所需的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为主线,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获取相关知识技能,同时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严谨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等。

课程建议课时32学时。

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其中项目一认识计算机2学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项目二计算机操作系统4学时,使学生了解、掌握操作系统文件管理及系统设置;项目三网络应用2学时,使学生掌握网络应用技能;项目四文字处理24学时,使学生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实用技能。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职业素质领域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将教会学生如何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利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办公工具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会学生计算机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文档管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信息的浏览与下载,为进一步学习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办公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开发遵循“理实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多元智力的学生观,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紧盯住产业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务岗位,教学贴近生产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开发借鉴了其它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方法,首先根据现代化办公及现代生活中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需求情况,确定了“办公自动化”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对“办公自动化”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由此得到能力标准。

根据能力标准制订《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标准,然后进行主教材、辅教材以及配套资源的开发。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计算机的有关理论知识融合到学习情境中,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教学场所主要以计算机实训室为主,从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教学两个方面来进行组织和规划,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培养“现代化办公操作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二)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表现、与人沟通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5、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6、培养学生诚信、守信、坚韧不拨的性格;7、培养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能,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本课程将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包括打字、文件管理、网络浏览等。

2、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使用,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排版、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制作。

3、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安全知识,能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等。

2、操作系统: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OS等,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和系统设置。

3、办公软件:介绍常见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档排版、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制作技巧。

4、网络应用:介绍常见的网络应用如浏览器使用、电子邮件、网络搜索等,并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安全知识。

5、信息安全:介绍个人信息保护的技巧和方法,如密码设置、安全浏览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上机实践等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包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和平时表现等。

其中,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办公软件和网络应用的使用技巧和能力;平时表现则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Windows 7+Office2010)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Windows 7+Office2010)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Windows 7+Office2010)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一、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所规定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精神和三年制高职各类各专业的专业标准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要求而制定。

二、课程的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属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能有效地应用计算机工具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以及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文化的素养,为其后续的专业课程与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凸显该课程的基础性地位与工具性作用。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所有专业课程的前期课程。

课程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共平台。

四、课程的教育目标遵循专业教学标准,在符合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前提下,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一)知识目标⑴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初步知识,了解计机病毒和多媒体技术;⑵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微型计算机选购、组装和基本使用的知识;⑶了解一定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知识;⑷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方法;⑸了解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⑴能使用常见的多媒体软件,进行图像信息、音频/视频信息处理,完成多媒体的制作;⑵能正确组装微机,安装操作系统,进行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与安全操作;⑶能进行Windows文件(文件夹)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⑷能安装Office软件,能运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运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运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⑸能运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基本知识,实现用浏览器搜索相关信息和进行网络沟通与交流;⑹能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工具和方法解决日常工作、生活和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能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⑺具备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意识与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开课单位: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课程组负责人: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院所有各专业必须的公共基础课,直接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即要求毕业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三、课程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1)具有计算机应用初步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则以及安全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具有一定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3)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认识Office办公软件折基本特点和使用方法;(4)具有一定的系统安全基本知识。

2、专业技能(1)具有使用适当的汉字输入方法,以获得较高的文字录入速度的能力;(2)具有Windows文件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的能力;(3)能安装Office软件,具备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使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基本能力;(4)具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3、职业素质(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以“立足基础、适当延伸,重在应用、强化能力,服务专业、适应社会”的思想,重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2.课程调整的依据《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全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总学时数:72学时适用专业: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必修课;2、职业公共课。

(二)课程定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高职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所需的信息能力的培养及其信息素养养成起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以学到实用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为目标,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将模仿企业真实的岗位作为学习情景,为每一情景的具体工作内容为学习任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中做、做中学”。

二、课程基本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

2、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

3、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

4、掌握excel表格处理软件的操作。

5、掌握Internet操作。

(二)职业技能目标:1、熟悉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软硬件故障。

2、办公自动化软件Ms Office 2003之Word2003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各种艺术排版的技术方法。

3、办公自动化软件Ms Office 2003之Excel2003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进行复杂数据处理的操作方法。

4、办公自动化软件Ms Office 2003之PowerPiont2003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制作艺术化专业演示文稿的技巧。

5、数据库软件Access2003软件的操作使用,能熟练掌握数据库的操作。

并能进行维护。

6、组网技术,共享技术,网络办公软件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Internet、OutLook、网络视频软件Netmeeting的使用技巧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专业学时:8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071101执笔人:李绍中审定人:贺平说明部分一、前言《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第一门接触计算机的课程,它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有在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和信心的培养,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所以,对计算机类专业来说,开好该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地位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Windows下使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管理、字表处理、数据处理和Internet应用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中文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1.具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2.掌握常用的DOS命令使用3.具有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4.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的使用方法5.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和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进行图文处理的方法6.熟练掌握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7.掌握中文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四、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宜采用“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的模式,教学尽可能安排在机房进行。

另外,本门课程以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为结业考试,所以老师应认真研究往届考题,教学中加强针对性。

文本部分一、课程教学内容模块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2.机中信息的编码及数的表示3.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

4 .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多媒体文件类型;5.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与病毒防治;6.常用DOS命令的使用模块二中西文录入1、正确的打字姿势;2、常用汉字输入法。

模块三中文Windows 20001.Windows 2000的特点、工作环境以及启动和退出;2.Windows 2000的基本操作;3.Windows 2000的文件管理;4.Windows 2000中控制面板的使用;5.Windows 2000常用附件程序的使用;6.Windows 2000中联机帮助的使用7.Windows 2000中的计算机管理8.Windows 2000中的程序管理模块四WORD 20001.WORD 2000简介;2.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3.文档编辑、排版和打印;4.表格制作与处理;5.图文混排;6.邮件合并的使用;7.模板和样式的使用8.大纲视图的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开课时间】第1 学期
【学时】56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课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
二、课程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

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

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

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1、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
(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
(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

(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
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

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

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六、学习资源的选用
1.教材选用建议
《计算机文化基础》,朱纪纲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2.教学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计算机应用基础》,宋清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三版。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赵重敏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参考网站及期刊
参考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参考期刊:计算机应用,中国科学院主管,月刊。

七、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1
学习情境设计2
学习情境设计3
学习情境设计4
学习情境设计5
学习情境设计6
学习情境设计7
学习情境设计8
八、考核标准与方式
本课程考核内容应较好的涵盖所学习的学习情境,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技能,还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课程考核的具体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见表2。

学习情境考核评价标准表2
九、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朱纪纲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计算机应用基础》,宋清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三版。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赵重敏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期刊:计算机应用,中国科学院主管,月刊。

十、其它说明

制定人:余秀云审核人:
编制时间: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