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圆明园》纪录方法影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详细讲述了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皇家园林的演变过程。从皇家园林的由来到圆明园的兴建再到圆明园经历的一个世纪的扩建直到圆明园最终的毁灭该纪录片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同时,《圆明园》也记录了在园中皇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侧面记录了整个大清王朝的兴衰历程。《圆明园》贯以纪录片之名,实际上与传统的纪录片有相当的差异。对于一个不复存在的建筑群体,人们无法以写实的风格来进行叙述。为此,影片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联姻”。采用演员演绎宫廷帝王生活与修筑、毁灭圆明园的历史,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再配以展示绘画、档案文献和圆明园遗址的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在“三朝天子齐聚牡丹台”、“雍正炼服仙丹”等故事桥段加入了趣味、幽默、轻松的情节,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这种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多种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是对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大胆尝试,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可以称之为一部记录历史的故事片。
作为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而言《圆明园》的纪录方法是丰富而又精致的,就如同乾隆年间的建筑奇观圆明园一样挤时间园林之美于一身,却又和谐而典雅。
一、大量3D复原景观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片中大量出现的3D复原的圆明园景观。没有什么能比复原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更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动。当这一幕幕动态的美轮美奂的景观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那被世人称道的圆明园的魅力。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该片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
二、形象生动的人物扮演
影片中形象而又生动的再现了历史的情境。这不仅使我们更加形象的了解了几百年前的皇家所发生的任何事同时也为厚重的历史增加了几分生活的情趣,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愿意观看下去。此外,片中人物的服装、造型、所处环境置景、道具设计无时无刻不在细节上体现着大清王朝的历史文化。实景拍摄的场景中,场景光效非常生动,仿佛回到了繁华的时代,如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在牡丹花丛中其乐融融的场景,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片中说到皇帝喜欢扮演各种文人角色时,扮演皇帝的演员便换上了各种服装在不同的场景里做不同的事,再与典藏的画卷交相出现着实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三、大量中国历史典藏的画卷、史料、圆明园的施工设计图及模型以及西方画作、资料
片中大量的中国历史典藏画卷、史料都为历史作出了充分而有力的证明。片中的画作、奏折、史书都大量记载了皇家的历史以及圆明园的历史。一张张画卷、一张张图纸、一份份资料不仅让我们共同见证了历史同时也为片中大量的3D复原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据和资料。
除了大量的中国历史典藏画卷、史料片中还引用了大量西方画作资料。片中的第一人称讲述着就是当时在京王朝的外国画师郎世宁,所以片中随着他的讲述就伴随着大量西方的画作资料。这些画作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证实了那一段厚重的历史。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他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写道。当时他的小说《悲惨世界》正接近完成,该军官来信大吹大擂,述说英法联军在北京的战果。雨果拍案而起,愤怒指责:
“然而,这个奇迹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历史面前,有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
片中多处引用雨果的原文来表达对圆明园的内心感受很具说服力。当然,雨果并未到过中国,他对圆明园的印象,完全源自于他的想象。对现在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雨果当时代表了一种主持正义的力量。当然,他的想象和迷恋也在于:1989年中国某作家拜访雨果的故居时,发现雨果收藏的中国珍宝,都来自圆明园。这也证明了,为什么与国会对圆明园的毁灭如此心痛。
四、大量具有纪实性、代表性的西方人的记录
片中大量具有纪实性、代表性的西方人的记录也为该片打下了坚实的纪实基础。主要以外域人土为视角,以当时传教士和英、法军人的通信、日记作为切入视点,其中尤以作为外国宫廷画师的朗世宁为主要叙事线索。以朗世宁和英法联军的随军牧师麦吉的旁白作为贯穿全片的画外音。这种表述有别与传统的以“己方”为视角的手法,以“他方”的言语讲述圆明园的建筑历史与遭际命运,避免了历史评判的“主观性”,增加了揭密历史的“客观性”。如此,以全新的“他方”视角阐述一段历史,任何人企图否认这段历史的真相都是徒劳与无意义的。
五、圆明园现今遗址影像、图片记录
通观全片,导演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将数字化还原的原明园与今天真实的圆明园遗址进行大量的交错展示,激起人们阵阵的痛息之情。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化作灰烬,唯有一段段残垣断壁映射出它的富丽与苍凉。曾经盛极一时的东方博物馆已是荡然无存,唯有一件件散存世间的艺术珍品见证着她的与尊贵与悲痛。痛定思痛,《圆明园》化作一段真切的盛世危言,让生活在莺歌燕舞和平时代的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经过血与泪的洗礼,我们拒绝历史悲剧的重新上演。
六、不同情感基调的场景画面色调的变化配上音乐所带来的1+1>2的效果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全片运用的整体冷色调给人庄重严肃真实之感,仿佛使人历览了圆明园所有兴衰过程。
片中很多表现圆明园的镜头极富动感,能够产生一种美的视觉冲击效果。在圆明园的修筑过程中,影片笼罩在夕阳黄金般的色调下,伴随的是悠长、舒缓的音乐,恬静而又富有生机。在圆明园的历劫时,主导荧幕的是传统黑白的青灰色彩,伴随着深沉、悲怆的音乐,流露出一种令人几近窒息的绝望与悲凉。这些无疑有助于将观众融入影片讲述的历史之中,与创作者做心灵的沟通,激发内心的民族情感。
七、带有西方发音的普通话第一人称旁白叙述
多处使用郎世宁而或外国人的角度平静而真实的描述历史事件。从郎世宁进宫开始展开的故事,将圆明园与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联系。从爱好科学的康熙到勤政冷酷的雍正再到热爱写诗而又自负的乾隆,三位皇帝的更迭描述中夹杂了许多对于圆明园美景的描绘,用郎世宁旁观的眼光,平静但深刻的突出了圆明园即使是狂想也难以形容的美好。它明确告诉人们那段历史到底都发生了哪些事,历史的事实,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最后,我想以雨果的话也是《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开端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解说词来结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