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 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第一篇:纪录片《圆明园》赏析《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
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整的结构保证了影片故事化。
主要线索人物——郎世宁的选择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以记者、主持人,或者字幕的解说,影片中有了主线人物,使得故事的叙述和创作视角更有吸引力,而依据的史料,日记,书信,使得影片更为客观可信。
2、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故事化戏剧化的创作。
纪录片与故事相结合,是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包括“他者视角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真实再现、特技等3、完整的故事构架,生动的细节表现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
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
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
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
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高分纪录片丨《圆明园》:当繁华旖旎化为断壁残垣,三维再现昔日“万园之园”的盛景
高分纪录片丨《圆明园》:当繁华旖旎化为断壁残垣,三维再现昔日“万园之园”的盛景《圆明园》是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的一部大型兼具故事、艺术、纪录为一体的历史记录科教电影,其内容宏大浩瀚,形式唯美客观,节奏层次分明,音乐苍凉悲壮,是传统的科教历史电影难以相提并论的。
该片耗时七年,投资2000多万元,被导演金铁木称之为“史诗”的纪录电影《圆明园》,首次全景式再现了150年前这座瑰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并以在中国宫廷生活了50多年的传教士郎世宁等外国人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解读,荣获第16届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维克多·雨果这段文字取自法国大作家雨果,在惊闻火烧圆明园之后,撰写的《给巴特勒上尉复信》。
信中用华丽的语言歌颂了遥远中国的夏宫,更愤懑地谴责英法两国军队毁掉人类艺术杰作的强盗行径。
这段话,也被引用在纪录片《圆明园》的开端。
三维特技再现了昔日皇家园林“万园之园”的盛景全片以圆明园为线索,通过演员表演和动态复原画面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从康熙年间的圆明园兴建,到乾隆年间的盛世全景,直至咸丰年间惨遭毁灭,这历经6代帝王近200年的王朝兴衰。
“三帝”相会牡丹台影片《圆明园》以其详实的史料,揭示清皇室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建造这座园林过程中的秘闻。
1709年,康熙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北修建了圆明园,并将其赐给了皇四子胤(即后来雍正)。
据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张恩荫介绍,最初的圆明园规模并不大,只是一座花园,建成后不久胤就迁入使用。
因园中一处种了很多牡丹,花开时极为绚烂,故名“牡丹台”。
而清朝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唯一一次相聚就在此地。
1721年,在康熙成为皇帝的第60个春天,胤请他前去牡丹台赏花。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片电影。
电影不仅再现了一座遍及繁华的皇家园林,更是再现了一部近代中国盛极而衰的历史。
电影中对圆明园修建的描述是巧妙地通过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士宁的视角进行讲述,展示了清皇室的私密生活,并且微妙地比较出中西方的差异。
本片画面精致华美,战争场面气势磅礴,处处彰显用心。
电影除复原了规模宏大、精艳绝伦的圆明园以外,还通过表现宫廷生活的宫灯、红烛、绿柳、朝云暮色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细细品位片中的幕幕镜头,你不禁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真可谓叹为观止。
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在巧匠们的雕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圆明园》是一部兼具“国产主旋律”和“大场面”拍摄的纪录片,为了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多钟,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
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
此外,影片在动用各种高级影视设备的同时,还采用了当下比较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从而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影象效果,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
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符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
在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特别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
分析纪录片:圆明园
分析纪录片:《园明园》拉片记录单拉片小结:纪录片走进电影院,记录电影的商业化运作成为,作品最有时代精神的特质。
历史人物的个性化陈述与解说词的宏观驾驭相结合,使作品在历史重组合读解中深入浅出。
通过演绎还原历史真实,将情景再现中将细节刻画的电影手法融入纪录片中,创新史诗般题材处理中兼顾了情感表达的方式,大题小做的方式体现了影像传播的特点。
圆明园》大规模地使用了电脑仿真动画技术,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重新带到观众面前。
《圆明园》制作了大量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合成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
《圆明园》全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
《圆明园》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
《圆明园》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爱国教材,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爱国教育蓝本。
我们也可以通过《圆明园》的拍摄手法上,借鉴到许多东西。
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语言都是与当今最前沿的高新科技相结合。
《圆明园》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了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钟,并且第一次创作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结合的艺术氛围。
[比如祖孙三代牡丹园相聚,大水坊的建造工程,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圆明园胜景等]高清晰数字技术,数字中间片技术,这正是数字电影与传统电影的本质差别,如何给观众营造强大的视觉冲击,看记录片也能达到如此的刺激和震撼!历时五年完成的《圆明园》主现人物是外国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他参加了圆明园的最初建设,除此之外,圆明园的主要人物还由康熙,雍正,乾隆,咸丰,四位皇帝。
英法联军统帅和另外两位传教士。
“圆明园作为剧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诠释,其思想性之深刻,创作风格之独特,变现手法的创新都是其他同类体裁影片所不能。
首先,其思想性之深刻,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我们的祖先用勤劳与智慧,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篇章,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瑰宝,圆明园便是其中的典范。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故事叙述化形式——以《圆明园》为例-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故事叙述化形式——以《圆明园》为例摘要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一经上映,就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影片采用故事性的创作手法上,以康乾盛世直到清朝没落的历史为依托,以圆明园为载体,讲述了其从建造、扩建直至毁灭的过程。
本文从专业的视角,对《圆明园》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手法进行研究,从故事选题、人物元素、叙事结构、故事悬念、视觉呈现、情景再现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使纪录片以专业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展现创作得的意图,进一步挖掘这部电视纪录片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圆明园纪录片故事化选题结构目录1 导论 (3)2 纪录片故事化的概述 (3)2.1 纪录片故事化的内涵及定位 (3)2.2 纪录片故事化的决定要素 (3)2.2.1 题材、主题和素材 (3)2.2.2 创作者的思维方式 (4)2.2.3 市场竞争 (4)2.2.4 传播观念与受众需求 (4)3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策略分析 (4)3.1 题材凸显故事化 (4)3.2 设置悬念强调情节突出矛盾 (5)3.3 镜头画面语言的故事性 (5)3.4 细节的彰显 (6)3.5 叙述者语言的故事性 (6)3.6音乐叙事功能的有效运用 (6)3.7 “真实再现”的故事性 (6)4 纪录片故事化叙述的尺度把握 (6)4.1 “故事化”是手段而非目的 (6)4.2 “情景再现”运用的分寸把握 (7)4.3 把握文化品格与商业利益的尺度 (7)5 《圆明园》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分析 (7)5.1 富有价值的故事选题 (7)5.2 串联线索的人物 (8)5.3 动人的叙事结构 (9)5.4 强烈的故事悬念 (9)5.5 震撼的视觉奇观 (10)5.5.1 镜头运用 (10)5.5.2 色彩呈现 (11)5.5.3 对比手法 (11)5.5.4 音画结合 (12)5.5.5 细节刻画 (12)5.6 真实的情景再现 (12)5.6.1 三维技术再现恢宏历史 (12)5.6.2 人物扮演 (12)6 结语 (13)参考文献 (13)1 导论纪录片自从出现以来,如何更好地进行纪实创作也成了创作人所一直思考的问题。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这部纪录片以详实的史料、精美的画面和深入的解读,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壮丽景象和悲惨命运。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圆明园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圆明园的壮丽景象所震撼。
纪录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这座园林集建筑、园林、雕刻、绘画等艺术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园中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中式园林的婉约之美,又有西式建筑的宏伟之姿。
同时,园中还有各种珍稀的植物和动物,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这样一座绝美的园林却毁于一旦,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其次,我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深感痛心。
这座园林的毁灭不仅仅是因为外国侵略者的破坏,更是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在当时,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变化毫无认知,固守“天朝上国”的陈旧观念,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的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正是这种腐败无能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也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落后。
最后,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警醒。
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学习、创新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惜现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圆明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它通过详实的史料、精美的画面和深入的解读,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壮丽景象和悲惨命运。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晚上看了一部记录片《圆明园》,记录片中通过讲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坏过程也讲述了清朝的历史,我觉得整部片子的节奏感比较好,配乐也很不错,很有震撼力。
圆明园被烧毁,1860年10月18—19日。
一直以来,圆明园遗址都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明证,这个是很有道理的。
英法联军入侵,用的是洋枪洋炮,而大清帝国还使用刀枪,认为是铜皮铁骨,片子中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说英国当时的司令说清军“这种自杀性的战斗,如果有好的武器,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在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时候,发现有一个暗室,里面有很多是英国送来的先进的火炮,然而清军的军队都没有用上。
清朝的皇帝认为那些只是小玩意,没什么用处,这种自大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片子里面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场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种狂妄、亢奋,让我不禁想到了心理学的一个术语:集体无意识。
大意说就是说在某些特殊的情景下,团体中的人们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做出一些自己平时根本不可能做出的事情。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集体中自己是匿名的,不用承担风险以及其它一些原因。
看着他们的贪婪,我本应该是很气愤才对,但是我当时却想的是在中国去侵略其它的国家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呢,应该是吧,胜利者的姿态也许都是一样的。
看完片子以后,我跟王超出来谈起侵略以及民族仇恨,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英法美都跟中国打过仗,但是中国人唯独单单那么恨日本人呢?我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他问起来,我也就在想,是日本侵略中国距今比较近?是日本在中国本土侵略?但是英法也是啊。
是中国政府的舆论引导,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
或者是中国认为日本跟中国是近邻,日本现在比中国富裕,但是中国却认为其实自己应该可以超过日本。
他显然很赞同这个看法,他进一步说到中国以前是比日本强,但是现在却被以前看不起的小国超过,当然会有一种失落感,而英法美离中国毕竟比较远,所以也就没什么太多的感觉。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第一篇:纪录片《圆明园》影评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片电影。
电影不仅再现了一座遍及繁华的皇家园林,更是再现了一部近代中国盛极而衰的历史。
电影中对圆明园修建的描述是巧妙地通过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士宁的视角进行讲述,展示了清皇室的私密生活,并且微妙地比较出中西方的差异。
本片画面精致华美,战争场面气势磅礴,处处彰显用心。
电影除复原了规模宏大、精艳绝伦的圆明园以外,还通过表现宫廷生活的宫灯、红烛、绿柳、朝云暮色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细细品位片中的幕幕镜头,你不禁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真可谓叹为观止。
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在巧匠们的雕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圆明园》是一部兼具“国产主旋律”和“大场面”拍摄的纪录片,为了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多钟,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
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
此外,影片在动用各种高级影视设备的同时,还采用了当下比较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从而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影象效果,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
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符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
在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特别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四百字以上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四百字以上《圆明园》是一部让人深刻体悟文物的价值的纪录片。
它充分展现了圆明园的美丽和典雅,还有满洲文化的瑰宝。
同时,也让人意识到了历史的渐行渐远,文物的危机和保护的重要性。
纪录片通过四个部分的讲述:"重建","放眼","寻找","归来",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生动细致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音乐,为观众带来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记忆之旅。
在《重建》中,我们看到了现代建筑师的技巧、勇气和责任。
他们根据昔日图纸,在原始遗址的基础上,重建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图像,这让人们从感性和理性上都认识到了文化建筑遗产的重要性。
在《放眼》中,我们看到了山清水秀、草木葱茏的景色,还留下了诗人的故事与印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价值。
在《寻找》中,我们看到了退休老人用自己的生命来寻找圆明园遗址的时刻,他既是时间的非常见的见证者,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归来》中,我们看见了挖掘出的山门中的青铜鸟,给人灵感无限,让人飞翔到满族王朝的兴盛时期中去享受文化遗产的真谛。
作为观众,我深刻地意识到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它关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人们的精神家园。
同时,也要通过保护文物的方式,掌握文化遗产的本质和历史意义,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文化。
纪录片中所记录下的,不仅仅关乎文化遗产,还包含人性和历史发展,给人带来了很多触动。
在台词中,"拜把子像报效祖国,保护文物像保护最珍贵的家物"和"历史是文明的轨迹,文物是历史的积淀" 为观众们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保护文物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和欣赏。
最后,与纪录片一起飞翔的音乐更是令人入迷,它们或悠扬高亢,或温柔唯美,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联想。
总之,《圆明园》这部纪录片,通过良好的策划,出彩的拍摄,和完美的制作,营造了一种让人心醉的情怀和心灵熏陶。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看完那部纪录片《圆明园》,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翻腾个不停。
这片子,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清朝那会儿,咱们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圆明园,到底是怎样一番盛世美景,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一开始,画面缓缓展开,那圆明园啊,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砖一瓦都透着精致,每一草一木都显得那么有灵性。
镜头一转,嘿,那大水法喷泉,喷得老高老高的,水花四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美得让人心醉。
我当时就想,这得是多大的手笔,才能造出这样的奇景啊!可随着故事深入,我心里头的滋味就变了。
看着那些个洋鬼子,带着枪炮,闯进了咱们的圆明园,跟强盗似的,见啥拿啥,拿不走的就砸,砸不烂的就烧。
我的那个心啊,就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得厉害。
那么美的地方,那么珍贵的宝贝,就这么毁了,没了,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最让我受不了的,是那些个清朝的皇帝大臣们,平时一个个的,不是自诩为天朝上国,看不起外邦吗?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就一个个跟软脚虾似的,连个屁都不敢放,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宝贝被抢被烧?我真是想不明白,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话说回来,这片子也让我看到了咱们中国人的坚韧和不屈。
你看那些个工匠们,为了修复圆明园,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一门心思地想把那些被破坏的东西给恢复原样。
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全成功,但他们的那份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再想想现在,咱们国家强大了,没人再敢来欺负咱们了。
可咱们也不能忘了历史,忘了那些曾经的伤痛和耻辱。
咱们得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咱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吧,《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让我看到了咱们国家曾经的辉煌和苦难,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去看看这部片子,让它成为咱们心中的一个警钟,时刻提醒咱们要自强不息,为咱们的祖国争光!。
《圆明园》纪录片赏析
《圆明园》纪录片赏析圆明园,如雷贯耳。
一个令炎黄子孙无比骄傲,却又感到耻辱、悔恨的名字。
1860年10月18至19日,一把野蛮的烈火将一座名为圆明园的世界建筑奇葩化为灰烬。
146年过后,金铁木执导的纪录片《圆明园》完成了对这座“万园之园”的一次影像再现,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横断面进行了一次艺术梳理,让我们在影像中回溯历史,在历史中审视,在审视中反思。
电影通过讲述清王朝历史和三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圆明园两条线索,从不同视角交待了这一罕见的皇家园林的建成以及毁灭的过程。
这部影片已经上映了3年多时间,可每次看都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但是,《圆明园》和传统的纪录片有的着很大的不同。
在浩瀚影海中,上世纪70年代香港邵氏金牌导演李翰祥拍摄的《火烧圆明园》就是一部以影像来讲述圆明园的艺术精品。
这部以慈禧太后为核心人物的影片,将史实与野史进行糅合,以包含深情和悲情的格调将圆明园被毁的历史呈现。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审视,诸如八里桥战役等段落亦是气势恢宏,显尽历史沧桑。
最后火烧圆明园的旁白低沉激愤,一咏三叹,令观者心痛而扼腕长叹。
正如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塞在《圆明园大劫难》中所写:“圆明园的毁于一旦,相当于凡尔赛宫加卢浮宫博物院以及法国国家图书馆全遭焚毁。
”为本民族,我们怎能不痛息?为全人类,我们怎能不叹息?但是对于一座已经摧毁的建筑,导演无法用写实的手法来拍摄。
甚至连需要的场景都很难找到。
为此,影片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联姻”。
采用演员演绎宫廷帝王生活与修筑、毁灭圆明园的历史,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再配以展示绘画、档案文献和圆明园遗址的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
在“三朝天子齐聚牡丹台”、“雍正炼服仙丹”等故事桥段加入了趣味、幽默、轻松的情节,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
这种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多种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是对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大胆尝试,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可以称之为一部记录历史的故事片。
纪录片《圆明园》痛并沉思着 (2)
浅析纪录片圆明园的主题表现
大型纪录片圆明园不但以其恢弘的气度,精美的画面。时而婉转时而豪放音乐和历史事故的重现,再现了一个奢华的皇家林园,神秘的帝王离宫。又依据大量的史实,采用先进的电脑动画和合成技术,还原了曾经梦幻般瑰丽辉煌的圆明园,揭示了大清皇家隐秘而真实的园中生活。编导按照时间,人物,地点的顺序进行创造性的融洽和运用,完美的实现了对历史事件,场景的重新编织与创造。
与以外单独白由旁白叙述这个故事有所不同。整个故事是由一个人物串联起来的,这就是来自意大利的宫廷画师郎士宁。镜头以他为基准,通过他的所见所闻,讲述圆明园的建设的过程以及从康熙到乾隆这三代君主对着浩大工程的影响。其中有些故事情节不乏轻松,幽默,在整部纪录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部影片也严格的遵循史实,将历史的变迁及圆明园的发展详尽的描述出来,令观众一目了然。这还要得益于大量三维动画的特效制作,仅仅依靠平面画绢,就将地球上早已不复存在的这座人间仙境,逼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按部就班的展现了这座园林的发展、壮大以及衰败的整个进程。或许在观众的印象中,对于圆明园的印象只是停留在被毁坏的大水法。但是,作为“万园之园”的它,不仅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属于全人类文化的瑰宝。它的毁坏不仅仅是中国的损失,更是对全人类文明的亵渎。
在这断壁残垣的旁边多停留一下,见证一下的那段滴血的历史;在这已经荒芜的花园驻足一下,倾听一下脚下冤魂的泣诉;闭上眼睛,用心灵在这满目苍夷的废墟上感受一下一个民族的伤痛与抗争。“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忍受这阵阵刺痛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去冷静思考下,曾经的那个强盛的“天朝圣国”为什么溃败于来自被自己视为“蛮夷之地”的外国联军。正如文中所分析的一样,长久的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带来的是故步自封,不求进取。一个把科学看成玩物丧志的君主是可悲的,而一个庞大的帝国在这样的君主的驾驭下怎有不沉没的道理?寻根究底,只有放眼世界用一个谦逊的心去去粗取精并加以实践,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策略,注重经济与科学的共同发展,这才是标本兼治的方法。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是一部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它以生动的镜头,详实的叙述,展现了这座宏伟的皇家园林的悲壮历史。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震撼和悲痛,了解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和灾难,也对历史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纪录片首先从圆明园的建设入手,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现场考古的资料,展现了圆明园作为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从片中可以看到,圆明园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宫殿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壮观的风貌。
片中还特别介绍了圆明园中的一些重要建筑,如长春宫,万春园等,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展示了皇家园林的奢华和庄严。
随后,纪录片开始叙述了圆明园的兴盛与灾难。
从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圆明园在乾隆、嘉庆、道光等清朝时期的辉煌和繁荣,它成为了清代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也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招待外国使节的场所。
片中展示的历史画卷让人感叹大清皇帝的权势和造化,也让人对皇家园林的财富和奢华感到嘎然而止。
然而,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并不仅仅是圆明园的辉煌和壮丽,更是园林消失和破坏的悲剧。
纪录片接着叙述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历史,那一幕幕火海中的景象让人痛心疾首。
不仅园林的建筑被摧毁,更可怕的是,园林内的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也被洗劫一空,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创伤。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深感人类文明的脆弱与无常。
圆明园的建设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它的灭亡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严重破坏。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不禁想起了其他类似的事件,如罗马帝国的崛起与灭亡,苏富比拍卖的文物和艺术品。
所有这些事件都反映了人类历史中的荣光与灾难,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和珍惜的。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也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保护提出了一些思考。
圆明园的灭亡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某些问题,如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自己文化的轻视。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
纪录片《圆明园》纪录方法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纪录片《圆明园》详细讲述了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皇家园林的演变过程。
从皇家园林的由来到圆明园的兴建再到圆明园经历的一个世纪的扩建直到圆明园最终的毁灭该纪录片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同时,《圆明园》也记录了在园中皇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侧面记录了整个大清王朝的兴衰历程。
《圆明园》贯以纪录片之名,实际上与传统的纪录片有相当的差异。
对于一个不复存在的建筑群体,人们无法以写实的风格来进行叙述。
为此,影片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联姻”。
采用演员演绎宫廷帝王生活与修筑、毁灭圆明园的历史,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再配以展示绘画、档案文献和圆明园遗址的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
在“三朝天子齐聚牡丹台”、“雍正炼服仙丹”等故事桥段加入了趣味、幽默、轻松的情节,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
这种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多种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是对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大胆尝试,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可以称之为一部记录历史的故事片。
作为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而言《圆明园》的纪录方法是丰富而又精致的,就如同乾隆年间的建筑奇观圆明园一样挤时间园林之美于一身,却又和谐而典雅。
一、大量3D复原景观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片中大量出现的3D复原的圆明园景观。
没有什么能比复原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更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动。
当这一幕幕动态的美轮美奂的景观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那被世人称道的圆明园的魅力。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
并且大清的皇帝还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
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
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该片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从《圆明园》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髓,也感受到了人们对和平与繁荣的渴望和追求。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园承载了清朝皇家的荣耀和威严,也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与没落。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圆明园壮丽恢弘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结合了诗、画、雕刻、石雕等传统艺术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才华。
在圆明园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战争和掠夺的残酷。
这座园林历经了多次破坏和焚烧,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苦难。
但是,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对和平与繁荣的追求。
相反,他们一直坚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并不断地修复和完善圆明园,让这座园林重新焕发出辉煌的光彩。
在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的强大和经济上的崛起。
从清朝末期到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转型。
在这些转变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对独立和发展的追求和坚定不移地走上国际化道路的决心。
总之,《圆明园》这部纪录片是一部令人震撼和感动的影片。
它不仅展示了圆明园的美丽和价值,还向人们传达了对和平、繁荣和国家发展的渴望和追求。
作为中国观众,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与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并不断地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圆明园》影评
09新闻四班章艳芳200901110444纪录片《圆明园》影评《圆明园》是一部以史实为题材,真实再现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建造到辉煌,从辉煌到被毁灭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以故事形式展开,以郎世宁的视角,展示了从圆明园的建造到辉煌再到被毁灭的过程。
纪录片《圆明园》通过非常丰富的、到位的镜头运用,强烈的色彩展现,众多的对比手法,清晰的结构段落,独特的三维动画技术,深刻的主题内涵,为观众呈献上了一场浩大的视听盛宴与强烈的心灵震撼。
影片一开始通过由右至左的移镜头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具有中国特色的画,一件件雕塑,一个个神像,让观众感受到古代帝国的辉煌与气势。
缓慢的镜头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缓缓推近,随后展现园林的美丽景色。
对房屋进行仰拍,展现宫殿的宏伟壮观,体现出大清国的高度成就。
渐变的镜头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对郎世宁进行仰拍,体现出了他心中对大清帝国充满向往,充满憧憬的心情,从侧面表现了大清帝国的辉煌。
而在大殿上将康熙帝置于正中间的位置,以一个较低的机位仰拍康熙,表现帝王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影片采用了多角度多景别的拍摄,使观众更加和谐地融入影片之中。
片中采用了远景拍摄,全景拍摄,近景拍摄和中景拍摄。
在拍摄圆明园的整体是采用的是全景;分别拍摄各个宫苑时用的是近景拍摄,远景拍摄和中景拍摄;在最后圆明园被大火包围的时候又采用了远景的拍摄手法。
在拍摄园子的外貌时多采用大远景和远景,直接呈现出圆明园的外貌特征——宏伟壮观。
而在拍摄人物时多采用中景和少量的特写。
例如对圆明园的拍摄使用大全景,表现出旧时园林的宏伟壮观。
对正大光明殿的全景拍摄体现出宫殿的豪华气派。
对皇帝的小全景的拍摄,突出皇帝的位置,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用景别的独特运用衬托影片的主题,十分独具匠心。
在拍摄角度上多采用俯拍镜头,这更好地表现了圆明园的雄伟、壮观、规模巨大,生动形象地给观众展现了圆明园貌似“万”字和“田”的特征,使观众更加惊叹于圆明园的美丽与雄伟,如园子里有一座神仙岛,导演在此采用俯拍的角度来突显岛的美丽。
纪录片赏析 圆明园
圆明园,一个象征着无数华夏子孙荣耀与耻辱的名字,注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不灭的印记。
一个多世纪前,一把野蛮的烈火将这一世界建筑奇葩化为一片灰烬,一个多世纪之后,纪录片《圆明园》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这座“万园之园”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
90分钟的纪录片向我们再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为那一去不复返的繁华悲伤;为那独一无二的世界瑰宝震撼。
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对于圆明园这一已不复存在的建筑,人们无法用写实的风格来加以叙述。
于是,影片创作者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融合,采用演员演绎宫廷帝王生活与修筑、毁灭圆明园的历史,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再配以展示绘画、档案文献和圆明园遗址的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
影片在内容表述上,以当时传教士和英、法军人的通信、日记作为切入视点,其中尤以朗世宁为主要叙事线索,向我们讲述圆明园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
影片前期,通过对康熙,雍正,乾隆四位帝王不停扩建圆明园的描述,来表现大清帝国的富裕与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的绝对实力与魅力,而这将近60分钟的客观介绍和美好影像为后面主题情绪的爆发做足了铺垫。
影片后30分钟里,英法联军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美好的事物被抢劫的片甲不留,焚烧的体无完肤,一片片废墟与之前的完美镜像相呼应,更让人惋惜。
片中发复出现的宫廷画师画笔下的圆明园以及今日圆明园遗址的对比,虚与实的相互转换与鲜明对比,更在于体现这种惋惜。
影片通过外国画师的角度的叙述,增强了影片的客观性。
另外,影片并没有着重对于圆明园的伟大艺术工程的描述,而是将讲述的重点放在了圆明园兴建的背景、历史条件和环境,体现了一种民族荣辱,民族责任感以及民族自尊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纪录片的客观性。
影片在镜头的表现上,处处体现这对比的表现手法。
过去与现在,辉煌与败落。
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在中国士兵与外国列强的鸡蛋碰石头似的战争中,穿插着圆明园里咸丰皇帝吞吐烟雾以及后来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时沐浴的场景。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评析纪录片《圆明园》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评析纪录片《圆明园》篇一: 评析纪录片《圆明园》摘要:2006年当进口大片和国产的商业片几乎占领整个电影界的票房时,著名的记录片导演薛继军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具有史诗风格的数字纪录片《圆明园》隆重上映。
在影片的审查期间,影片的导演金铁木说,他听到最多的是“震撼”2个字。
要什么样的影片才能让这么多专家都有同1个评价“震撼”?《圆明园》将为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纪录片圆明园导演三维技术手法民族圆明园应该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博物馆,其中究竟藏着多少珍宝和文物已经无从知晓。
今天的圆明园已经成为一座遗址公园。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他不仅是1个城市的记忆,更是1个国家1个民族的记忆;他不仅仅是1个朝代的象征,更是1个国家1个名族的标志;他不仅仅是清朝皇帝的住所办公之处,更是1个国家1个民族的1个美好的梦。
但是这个记忆却是不完整的,而是残缺的。
著名的纪录片导演薛继军为了能够将这个人类眼中最美的记忆补充完整。
《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在三维技术手法和影像的效果上创造了多个纪录片的第一。
在影片上映时导演金铁木表示他有信心《圆明园》能够打破以往纪录片的票房,因为有2个原因。
第一是有特效。
影片中的圆明园是用三维技术建造起来的万园之园。
而制作的公司是制作了《指环王》等大片的制片公司。
第二就是具有故事性。
纪录片所具备的“人物、情节、悬念和视觉奇观”都被引入到了这部纪录片中。
怪不得金铁木导演能够在有《夜宴》、《宝贝计划》等大片同期上映时还能还能对《圆明园》拥有这么大的信心。
《圆明园》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电影创作方面的一次全新的我尝试,该片历经五年的策划和制作,从1999年着手写剧本以及筹备三维动画制作。
但是由于制作难度极高,内容极其复杂,而且能够借鉴和参考的数据和资料很少,国内存有的资料更是少之又少,这给拍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圆明园专业影评
历史的遗迹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简评《圆明园》对于一个不复存在的建筑群体,人们无法以写实的风格来进行叙述。
而金铁木执导的纪录片《圆明园》完成了对“万园之园-----圆明园”的一次影像再现。
本片纪录圆明园的兴建到建成到破坏的详细过程,真实再现了奇迹般的园林,从而反映出当时人们文明的进步与当时人们无知的种种表现和人们的贪欲。
那段历史似乎在哭泣,对着残破的圆明园废墟默默的得流着伤痛的泪,历史的延续,使我们明白了历史的沉重,本片编导运用真实生动的多种电视表现手法,让本枯燥无味的历史题材丰富。
吸引观众,更加深化主题。
一、表现手法的多样表达《圆明园》在时间纵向上,采用线性叙事方式,以圆明园建始到毁灭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为主线。
在内容的表述方面,导演是独具匠心的以外域人士为视角,以当时传教士朗世宁作为切入视点,并作为该片的主要叙事线索。
以朗世宁和牧师麦吉的旁白分为二部分作为贯穿全片的画外音。
讲述圆明园的建筑历史与遭际毁灭的命运。
这种表述有别于传统的解说词的手法,避免了历史评判的“主观性”,增加了揭密历史、再现历史的“客观性”,以全新的第三方视角阐述这一段真实而又悲壮的历史事件。
通观全片,导演还充分运用了数字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景的表现手法,依据真实的圆明园画稿,真实再现了曾经辉煌,灿烂的皇家园林,气势之磅礴,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良。
仿佛令人身临其境。
并采用对比手法,将数字化还原的圆明园与今天真实的圆明园遗址进行大量的交错对比展示,激起人们阵阵的痛息之情。
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化作灰烬,唯有一段段残垣断壁映射出它的富丽与苍凉。
曾经盛极一时的东方博物馆已是荡然无存,唯有一件件散存世间的艺术珍品见证着她的尊贵与悲痛。
二、镜头语言生动丰富全片以全、远景居多,使圆明园整体效果非常好的表达出来,将皇帝追求的意境诠释得恰到好处,使圆明园的魅力更加充满内涵。
用既宏伟又精致也不为过。
那华丽又淡雅的圆明园,体现了人们智慧的结晶和大清帝国的奢侈,同时又间接的透漏出圆明园的悲惨命运。
分析纪录片圆明园
分析纪录片:《园明园》拉片记录单拉片小结:纪录片走进电影院,记录电影的商业化运作成为,作品最有时代精神的特质。
历史人物的个性化陈述与解说词的宏观驾驭相结合,使作品在历史重组合读解中深入浅出。
通过演绎还原历史真实,将情景再现中将细节刻画的电影手法融入纪录片中,创新史诗般题材处理中兼顾了情感表达的方式,大题小做的方式体现了影像传播的特点。
圆明园》大规模地使用了电脑仿真动画技术,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重新带到观众面前。
《圆明园》制作了大量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合成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
《圆明园》全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
《圆明园》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
《圆明园》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爱国教材,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爱国教育蓝本。
我们也可以通过《圆明园》的拍摄手法上,借鉴到许多东西。
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语言都是与当今最前沿的高新科技相结合。
《圆明园》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了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钟,并且第一次创作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结合的艺术氛围。
[比如祖孙三代牡丹园相聚,大水坊的建造工程,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圆明园胜景等]高清晰数字技术,数字中间片技术,这正是数字电影与传统电影的本质差别,如何给观众营造强大的视觉冲击,看记录片也能达到如此的刺激和震撼!历时五年完成的《圆明园》主现人物是外国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他参加了圆明园的最初建设,除此之外,圆明园的主要人物还由康熙,雍正,乾隆,咸丰,四位皇帝。
英法联军统帅和另外两位传教士。
“圆明园作为剧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诠释,其思想性之深刻,创作风格之独特,变现手法的创新都是其他同类体裁影片所不能。
首先,其思想性之深刻,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我们的祖先用勤劳与智慧,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篇章,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瑰宝,圆明园便是其中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单情景再现就套用了四种表现方式:开场时的图画再现;圆明园经雍正帝改建后的特技再现;两位传教士郎世宁与麦基的自述以及贯穿其中的旁白。开场时的图片再现十分真实仿佛进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解说词则透过雨果的诗传达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激动与自豪;雍正改建后的特技配合上推、拉摇、移的手法充分展现出整个建筑群的宏伟与奢华,加上远景、全景与近景的不断变化,暖色调的协调搭配给人以唯美的视觉冲击;再就是两位传教士的自述明显运用了人物扮演的手法,开篇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亲身经历圆明园和大清兴盛的整个过程,见证了整个帝国的辉煌,之后的法国传教士则目睹了圆明园与大清的衰落与消亡……从那个他人之口更加增强了整部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说服力油然而生;旁白极有感情的朗诵与叙述一直渲染着本片的气氛与韵律,一种自豪与悲怆的情怀在不断交织,激起心潮中的层层涟漪……
片中的中的细节很难使人忘却。康熙对弘历眼神中头露出的赞赏,雍正吃“仙丹”时双手震动表现出的痛苦,乾隆挥笔研磨下的认真,清军在末路上露出的从容坚毅,麦基大提琴曲中深远悠长……都可看出本片的精湛。而其中一幕“大沽口战役”运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是本片最为细致的一大亮点。一边是清军勇士硝烟满面手持弯刀与长枪大炮的英法联军对抗在一场结局已定的战争中频频悲壮牺牲,另一边是咸丰帝躲在承德避暑山庄享受着花瓣浴时闭目养神的悠闲。两种相差悬殊的图像不断切换一种悲愤冲击了全部视觉,只得感叹咸丰他不懂得李后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心境。一边是枪炮、号角与挽歌,一边是闲适的宁静。不同的听觉感受带来心中同样的丝丝悲痛。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个民族的领袖已经如此麻木,它的军队又能凭什么与敌人厮杀?咸丰沐浴的朵朵鲜花是我们中华民族滴泣的鲜血……有着这样的统治者圆明园怎能不被焚毁?首先他们自己就已放弃,就已无所谓的麻木目睹。当法国个格尔金爵士坐在皇权最高的象征——龙椅上时,心中只有一种感觉:他践踏的不是满清的皇权而是中华的自尊。
其次是它的悬念层出不穷,似乎帷幕已拉开就已布置好了第一个悬念。追随着雨果的诗,它把我们迁移到了它所说的一个“人类幻想的仙境”,还未来得及细想三个炙热的字眼便映入眼帘“圆明园”,顿时心中豁然开两。之后当意大利传教士到达北京,解说词便提到“这个西方人以绝无仅有的机遇,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说到这里我们心中不免就有一些疑问:一位外国传教士怎么就能见证一个帝国的辉煌?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不难看出,正是以他的口吻介绍了圆明园的发展。又当康熙祖孙三代相聚牡丹园时,解说词又说道“有牡丹促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此,这个皇家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园林与一个帝国怎么就能联系在一起呢?也正是这个想法推动着整个情节的发展。可就在圆明园和大清王朝眼看到达顶峰时,话锋突然一转道“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整个气氛由此渐渐降了下了,语气中透出的淡淡伤感也在其后体现的淋漓尽致。结尾处单单四个字“下落不明”就已使我们不得不好好的进行深思……一系列的悬念还有很多我不想一一列举,这些所有的悬念都使观者饶有兴趣的向下光看下去,虽然谜底早已在心中揭晓但其中的历程却鲜为人知,那种荣耀,那种辉煌。
音乐效果渲染着本片宏伟的气氛,不管是高亢或悲壮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力无时无刻不再每一位观者心中徘徊。本片节奏大起大落:开场在抒情乐配抒情诗不断的交替回味中转而就是大清建国的铿锵;随着三代帝王相聚圆明园后的高亢忽而却是康熙逝世的悲凉;皇子皇孙射箭习武时的欢快音符还未散尽紧接着突然在低沉的乐曲中揭示了兄弟背叛的酸楚;雍正帝驾崩伤感的乐曲伴随的时乾隆帝登基时的豪迈;大沽口要塞被攻陷八旗战士的鲜血追随挽歌不断流淌镜头又在高亢的旋律中推向八里桥……大起大落中震撼或悲伤,不断给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洗涤。也许正是这些注定了本片给每一位中国人带来的震撼!
记得宏伟的圆明园再现在我们面前时是多么骄傲,记得感受到国外无数殷羡的眼光是多么自豪。而现在只剩得废墟下每一位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伤痕……那是华夏子孙共同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辱史!情景再现真实客观,看着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天天繁花似锦,鼎盛一时却最终毁灭似昙花一现般的圆明园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当国家衰落沦陷,一切的皇权强权都将不复存在!一切的历史都在预示着这一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的最终消亡!现今北京,圆明园的残垣仍在夕阳的余晖下放映出昔日的辉煌,但那种辉煌并不只属于历史长河中的过去,只要国家强盛,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中国人!一座圆明园既然已经建成,中国人同样可以再建出另一座崭新的……“圆明园”。
故事性是现今大多记录片常用的手法,本片也不例外。不管是旁白的故事性解说,还是人物扮演都将本片的观赏性与艺术性推向另一个高潮。《圆明园》是以先总后分的形式进行叙述的,通过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咸丰帝四个帝王时期的大小故事,郎世宁、麦基两传教士的自述经历完整的再现了这部民族兴衰史,身临其境的品味本片所传达的情感。它的故事性有一个层层递进的特点:大清建国时因木质结构宫殿容易起火、紫禁城宫殿的燥热等等原因致使清帝王须要另建一座离宫作为政治中心,后畅春园建成这大清第一座离宫就是未来一个世纪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圆明园的雏形,再后来三代帝王在未成形的圆明园的聚会无形中就奠定了圆明园在未来的历史地位。正是这样一步步的扩展慢慢揭示出圆明园出现并不断扩建的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观者进一步看下去的兴致同时也被不断的被吊起。这种手法在影片不失真实性的前提下更多的融入了艺术的色彩,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清晰的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给大家。
片中列举的数字令人进一步真实准确的了解圆明园的宏伟,从雍正改建时200多座宫殿,300工匠,3000亩占地,24000名卫队,几万人的工作;到乾隆改建时数百画师,数万工匠;再到历经一世纪后的鼎盛时期100多组景观,1000座宫殿,5000亩占地更反应出它的发展与荣耀。这些也是最客观最真实的数据。
纪录片分析《圆明园》
提到圆明园,相信大多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伤感。那是一种民族兴衰的悲凉……
而《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从开始的空前繁华到这一人间仙境的最终毁灭,都在给人以震撼。一种是民族的自豪,另一种却是彻底的破碎!
本片以时间顺序进行了情景再现,大清王朝是其整个历史背景,圆明园伴随着清王朝由胜到衰走完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其中的画面、悬念、音乐、故事等很多手法都值得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