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丙烯(PP)市场现状和前景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聚丙烯(PP)市场现状和前景
1. 前言
聚丙烯(PP,是英文Poly Propylene开头字母的缩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量生产的一种合成树脂,它是丙烯均聚物或丙烯与α—烯烃(乙烯、丁烯-1、己烯-1)的共聚物,其分子呈线性结构,密度为0.89~0.91g/cm3,比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还低。由于PP具有相对硬度高、比重小、拉伸强度高、透明性好、抗应力开裂和耐化学性能好、耐热挠曲温度高、并具有极好的注塑性能、能随意拉伸和定向、可以与其它材料共混改性等优点,因此PP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五大通用树脂中需求增长速度最快,已逐渐取代钢铁、木材、纸、聚碳酸酯、ABS、PS、尼龙、聚酯等其它合成材料。自1995年起全球需求年均增长率为8.6%,2000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2003年在4000万吨以上。我国需求增长率高于全球水平,1995-2003年的年均需求增长率高达20%以上。2001年我国PP的表观消费量突破500万吨,达到530.3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PP消费国。2003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PP市场。预计到2007年我国PP市场需求量将比美国高出20%。我国PP制品产量已超过PVC制品仅低于PE制品而居第二位,约占塑料制品总产量的25%。主要用于生产纤维编织、注塑制品、薄膜、片材板材、电缆及护套料、吹塑制品以及管材等。
长期以来国内PP制品结构不合理,低档均聚拉丝级产品所占的比例太大,纤维和编织制品超过50%,国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效益较差;而高附加值的高档料,如无规、嵌段共聚PP、高透明PP以及PPR管材等专用料产量较低。本文根据我们近几年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目前国内PP市场的状况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2. 我国供需概况:
2.1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大型聚丙烯(PP)生产装置以引进技术为主,中型和小型PP生产装置以国产化技术为主。国内聚丙烯产量来自乙烯联合生产企业的约占40%,以炼油厂副产丙烯为原料的约占60%。引进技术主要有釜式反应器液相本体-气相本体Hypol工艺(三井化学技术)及环管式反应器液相本体-气相本体组合法Speripol工艺(原Himont公司,现巴塞尔公司)。并在吸收、消化釜式液相本体-气相本体工艺和环管式液相本体-气相本体工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建成几套4万吨/年Hypol工艺PP装置和几套7万吨/年Spheripol 工艺PP装置。2002年初,上海石化公司采用中国石化自行开发的第二代环管工艺技术,建成20万吨/年PP装置。通过引进技术和吸收改造,国内聚丙烯生产技术目前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尽管如此,国内PP装置仍存在品种牌号少、通用和低档专用料多、装置规模小等问题(装置平均规模不足6万吨/年左右,最大的20万吨/年,最小的仅1万吨/年;
而欧美发达国家的PP装置大都在20-45万吨/年)。
近几年,我国聚丙烯产量增长很快,1995年产量为107.3万吨,2000年突破300万吨,2001 322.5万吨,2002年355万吨,2003年年达到440万吨。目前我国聚丙烯生产企业有70多家,产能445万吨/年,主要大型企业:燕山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镇海炼化、茂名石化、大连石化、大庆石化、抚顺石化、广石化、大连西太平洋和齐鲁石化等。
国产PP中,拉丝级产品占一半以上(其中粉料占60%左右),其它依次为共聚(丙烯与乙烯)和均聚注塑级产品、BOPP产品、纤维级产品等。无规、嵌段共聚产品前些年国内产量较低,近两年产量呈迅速增加的趋势。
目前我国正加快聚丙烯大型化建设,兰州、大庆、茂名石化在建20-30万吨/年PP装置,计划2004年底-2006年投产;中国石化、上海石化与BP公司合资组建的上海赛科石化公司在建25万吨/年PP装置,2005年上半年投产;中海油与壳牌公司合资的惠州南海石化项目在建24万吨/年聚丙烯装置,2005年底投产;福建炼化与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合资的福建石化项目将建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预计2006-07年投产。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新增聚丙烯产能近150万吨/年。另外,武汉90万吨/年、上海100万吨/年、天津80万吨/年、兰化60万吨/年乙烯装置都有配套的PP装置。如果2010年前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将大大缓解我国PP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同时,再加上一些老装置改造扩能,国内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今后规模较小的装置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将很难生存。
2.2 供需状况
虽然我国聚丙烯工业发展迅速,但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聚丙烯进口量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长,1995年进口量突破100万吨;2001年超过200万吨;2003年达到274万吨,进口量占国内表观需求量41.5%。我国自2001年开始PP需求量超过PVC、仅次于PE,位居五大合成树脂第二位。预计到2005年国内产量475万吨,进口量330万吨,表观需求量达到805万吨。1999-2005年中国PP供需状况见表1。
表1 1999-2005年中国PP供需状况
年份产量,万吨进口量,万吨表观需求量,万
吨需求年增长率,%
1995 107.3 106.8 214.1 --
2000 302.3 163.4 465.7
19.6
2001 322.5 208.7 531.2
14.1
2002 355.0 244.2 599.2
12.8
2003 440.0 273.4 713.4
19.1
2005预
测500.0 330.0 830.0
16.3
我国PP进口的主要来源有:韩国、台湾、新加坡、泰国、日本、印度、美国、沙特、马来西亚等。2001年进口料韩国占31.4%、台湾省14.5%、美国10.5%、新加坡10.0%、泰国8.7%、日本8.4%。2002、2003年进口情况见表2。
表2 2002和2003年我国PP进口的主要来源国
国家2002年,万吨2003年,万吨增长率,%
韩国74.3 80.7 8.6
台湾37.4 40.1 7.2
新加坡31.7 31.1 -1.9
泰国22.1 25.4 14.9
日本17 18.3 7.6
印度15.6 21.8 39.7
美国12.6 20.5 62.7
沙特11.6 12.5 7.8
马来西亚 5.3 8.8 66
由表2可见,近两年进口增长较快的国家有:马来西亚、美国、印度和泰国;进口量最多的国家一直是韩国,台湾位居第二。进口资源中一般贸易占40%左右,来进料加工约占60%。而一般贸易多为低档通用料,来进料加工的多为高档专用料。
3. 消费现状
目前我国聚丙烯加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规模和实力较强,加工业呈多元化发展;内地则比较落后,制品也比较单一,拉丝制品占相当大的比例。总体上看,我国聚丙烯需求通用料多,专用料少,制品中编织制品所占比例大。国内聚丙烯市场的格局是:容量大的通用料市场,进口料也多,国产料与进口料的竞争十分激烈;容量相对较小的专用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