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全面知识大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致血管瘤发生的影响因素很多,至今尚无一个公认和肯定的说法。一般认为父母的遗传、父母的内分泌失常、高血压等疾病、怀孕期间的环境污染或微生物感染都会影响胎儿血管发育。其中有关母亲的激素水平与婴儿血管瘤发生的相关关系研究很多,发现怀孕前服用避孕药的母亲的孩子血管瘤发生率明显增高;母亲雌激素水平与孩子血管瘤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母亲雌激素水平高的孩子血管瘤发生机会也多。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提出:随着婴儿出生和断母乳,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所以导致婴儿血管瘤自然消退。也有学者根据这个理论而应用激素及雌激素受体抑制剂治疗血管瘤。
关于血管瘤的发生,认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母细胞与发育中的血管网脱离,在其它部位残存并过度增生而成。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毛细血管网络形成期,出现一个个血管腔,互不联通,动静脉还没有分化清除,这个时期约为怀孕后30天左右;第二时期为血管腔形成期,毛细血管网互相联通,出现尚未接通的动静脉结构,这个时期约为怀孕后48天左右;第三时期为血管基干定型期,原始的血管结构消失,动静脉连通,发育为成熟的血管,这个时期一般在怀孕后60天左右完成。
三)、海绵状血管瘤。生后或生后不久发生,也有于1岁后才发病的。损害一般较大,缓慢增长,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常常累及口腔、咽颊粘膜处;呈圆形、扁平或不规则形状,为大小不等的、柔软的、高出皮面的隆起肿物,挤压后可缩小,有弹性。此型血管瘤可发生在内脏,如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发生于肌肉间、骨间,为肌间海绵状血管瘤。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紫癜。此型血管瘤以婴幼儿常见。年龄越小,出血越频繁,血小板越低,越容易出血。尤其是脑出血、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等,能危及生命。
血管瘤是从先天带来的一种血管异常发育疾病,一般在胎儿出生后几天内,父母可发现其身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有一个小红点,可在数天内就明显增大,有的在一个月内可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3、大多数血管瘤是可以自然消退的
许多血管瘤患儿的家长当发现孩子患有血管瘤后,抱着极大希望来到医院就诊,而医生却请他们回家观察,等待自愈,这往往使家长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医生不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呢?为什么医生要让家长等待自然消退呢?血管瘤等待自愈过程中有没有危险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谈起。
由于种种原因,在血管形成不同时期的发育异常或原始血管组织残留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发生。如在毛细血管网络形成期发育停滞或有血管腔未联通而残留,即形成了临床上最常见的毛细血管瘤,残留原始血管存在于皮肤即为草莓状血管瘤;残留于皮下组织、肌肉等深部组织即成为海绵状血管瘤;而在血管腔形成或血管基干定型期发育异常,异常沟通持续存在,就可以发生动静脉瘘等血管畸形;因此讲,血管瘤与其它良性肿瘤不同,其严格的讲,只是一种脉管畸形或者说是一种血管的形成异常。
我们决定继续观察,如果能自行消退的话,急于治疗反而不好,毕竟孩子太小了,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影响她以后的生活都是不可预知的。??
以下是两篇网络搜集的资料:
第一篇
血管瘤,人们比较熟悉,常被俗称为“红痣”“胎记”,常在全家正为喜得“千金”而高兴之时,突然发现脸部或身体某个部位有一个血管瘤而令人烦恼。实际上,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严格地讲,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它多为出生时或出生后几个月内就被发现,由于增长迅速、影响美观,在我国现代优生优育和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常常使家长们焦虑不安。
(2)血管瘤的临床分类:即按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① 草莓状血管瘤:有被称为毛细血管瘤。出生时或新生儿期出现淡红色边界清、不高出皮肤的先驱斑,迅速增生,变成鲜红色、高出皮肤的草莓状肿块,柔软、压之褪色。粘膜和内脏的毛细血管瘤常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② 海绵状血管瘤:肿瘤体位于皮下,质软而呈囊性感,皮肤隐现蓝色。
第二篇
小儿血管瘤有如下类型和症状,你可对照检查一下,但最好是去医院请医生确诊:
一.小儿血管瘤的几种类型
小儿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病,是先天性血管畸型,由残余胚胎血管形成的良性肿瘤。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一)、鲜红斑痣,又称火焰色痣、毛细血管扩张痣及葡萄酒色痣等。它是因为先天性毛细血管壁薄弱,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所致。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出现,表现为-个或数个境界清楚的淡紫红色、淡紫色和红色的斑块;大小不等,不高出皮肤,压之易褪色,常哭闹、用力或洗澡遇热时颜色加深。好发生于前额、鼻梁、颈后、后枕部头皮和两眉之间等部位。多为单侧,偶可见双侧,有时可累及粘膜。发生于前额、鼻梁、眉间及后枕部的鲜红斑痣,多在2岁前几乎全部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不需要治疗;较大、较广泛的常终身持续存在。其表面粗糙,可呈疣状或结节状。鲜红斑痣虽多可消退,但并不都能自行消退。
四)、混合型血管瘤。即两种及两种以上血管瘤同时存在,以其中一种类型表现为主的血管瘤。
二.小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小儿血管瘤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性治疗,不必急治。 大部分血管瘤的早期如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均可动态观察。即每隔3-6个月到医院由专职医生进行随诊,观察其大小、颜色、厚度的变化,以决定是否可等待自行消退。一般适用于2岁以内的小儿血管瘤。 激光治疗一般适用于鲜红斑痣。 90sr敷贴及P32注射,适用于单纯毛细血管瘤及较小、较薄的海绵状血管瘤。 冷冻,尤其棉棒冷冻治疗血管瘤,以2岁以内单纯毛细血管瘤患儿的疗效最好。 硬化剂注射,适用于较小的海棉状血管瘤。常选用5%鱼肝油酸钠溶液、废宁克通A、德宝松、平阳霉素、醋酸确炎舒松注射剂等。
刚才看到有宝妈发了关于胎记的帖子,我家宝宝也有的,是毛细血管瘤,之前也很担忧,自己查了一些资料,忘了是在哪里搜的了,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于有同样问题的宝妈有所帮助。
我家宝宝出生第二天出一个小红点,以为是蚊子咬的,过几天慢慢长大,到五六天后基本不再长了,但是颜色有加深的趋势,满月前还是平的没有突出皮肤,按压也能变色,但是满月后慢慢突出并稍有扩大,现在有一平方厘米大小,呈草莓状,颜色类似熟透的草莓,应该是草莓状血管瘤。42天体检医生说是血管瘤,让继续观察到三个月。根据自己查的资料,应该是有希望自行消退的。
一个前额眉间草莓状血管瘤女婴自然消退的真实照片。患儿8个月时,血管瘤经过增生期,已处于肿瘤最大但不再继续生长的静止期;当患儿11个月和16个月时,血管瘤逐渐消退,褪色、变平,当孩子28个月时,血管瘤已完全消退,局部与正常皮肤一样,外观容貌令人满意。
以往,由于对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缺乏认识,常常采用手术、冷冻、激光、放射、硬化剂、激素等方法进行积极治疗,这不仅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而且远期随访也证实,上述各种治疗会带来许多后遗症,美容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据报道,各种治疗后后遗外观瑕疵可达50%,还有约30%的复发率。常见的后遣瑕疵有红斑残留、皮肤疤痕、局部色素减退、放射线照射区域肌肉萎缩、骨骼发育不良等。有学者指出,血管瘤的主要损害不是来自病变本身,而是由于过度的治疗所致。
② 血管畸形:以异常血管扩张及沟通,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组织表现为特征。主要由静脉起源,偶有毛细血管、动脉、淋巴管组合而成,可伴血管瘤以及所谓的淋巴血管瘤、血管淋巴管瘤等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20%,多于出生时发现,其中橙色斑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斑、蔓状血管瘤、血管球瘤均不会消退。
对于生长快,有毁容之虞、或较大的血管瘤还可以用电化疗法、平阳霉素注射法及早期选择用手术切除治疗。如切除范围过大,可局部用皮肤扩张器或用铜丝结扎阻断交通支的手术方法。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以口服强的松治疗效佳。 总之,小儿得了血管瘤,不必急、也不必愁,大部分可自愈,或经保守疗法治愈。不会出血不止,也不会恶变。
二)、草莓状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或单纯血管瘤。一般于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1-2岁内长到最大限度而逐渐缓慢消退。消退开始时颜色变暗,中央出现大小不等色素减退和淡灰色斑点,逐渐扩大。损害逐渐变薄,变平,最终完全或大部分变成萎缩疤痕。皮肤损害以单发者多见,为圆形、半球形、分叶或不规则形状的、高出皮面的良性斑块。大小不一,可从米粒大小到草莓大小,少数甚至可覆盖一侧或整个肢体。其边界清楚,质地柔软,呈红色、紫红色,压之可退色。如损害广泛,损害的深部或毛细血管瘤底部,有时可合并海绵状血管瘤,这种血管瘤又称混合型血管瘤。
2、血管瘤的分类
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很多。传统分类法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统称为“血管瘤”,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然而,同属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色斑则从不消退;海绵状血管瘤中大部分有自然消退表现,少数则不能消退;蔓状血管瘤的组织形态和临床演变更与其它血管瘤不同。总之,如此分类在形态、行为和预后方面并不一致。
1、怎么有那么多的血管瘤
在医院的血管瘤或肿瘤专科门诊,家长们看着门庭若市的情景和许多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孩子及父母,常常会惊呼:怎么有那么多的血管瘤?确实,血管瘤在婴儿很常见,约有1.2~2.6%的发生率,其中40%均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即被发现。女婴明显多于男婴,男女之比约为3~5 :1。
1982年国外学者提出新的分类法,应用组织病理、自动射线照相、免疫荧光测定、超微结构观察等技术,依据血管内皮特征将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分为两大类,即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1)按血管内皮细胞病特征分类:
① 血管瘤:为胚胎性良性肿瘤性畸形,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增生后自然消退的生物特性,常在新生儿期出现,2~3个月后即进入增生期,瘤体迅速增大,8个月至1岁左右停止生长并逐渐退化,消退率可达98%,半数在5岁内完全消退。临床上的草莓状血管瘤,多数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80%。
当然,应当承认,有一些皮肤血管病变是不会消退的,可终身存在。这种病变实际上应属血管畸形,常由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或淋巴管组合而成,时常有微小的动静脉瘘存在。临床所见的葡萄酒斑、蔓状血管瘤、淋巴血管瘤等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20%。其生物特性和表现与血管瘤完全不同,通常在出生时即已发生,并随小儿年龄增长而按比例缓慢生长,无增大的迅速生长史,从不消退。对这种血管畸形目前主张应当治疗。
由于血管瘤不是真性肿瘤,而是由胚胎性血管组织的过度增生而发展成的肿瘤性畸形。一般来说,血管瘤的自然过程要经过生长、静止、消退三个时期。以毛细血管瘤为例,多数病儿在出生以后10~50天,皮肤上出现红色小点,随之进入生长期,即在出生后2~6个月,血管瘤迅速生长,红斑范围迅速扩展,形成高出皮面的红色肿物,很象草莓,所以又称草莓状血管瘤。以后,经过1~2个月的静止期,肿瘤生长缓慢或停止。大多数血管瘤在生后8~12个月进入消退期,表现为血管瘤张力减退和褪色,在血管瘤中部出现白色条纹,以后苍白区域渐渐扩大,血管瘤逐渐缩小,缓慢消失。一般在1年至1年半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延长至3~5年完全退尽的。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曾追踪观察123例血管瘤的消退情况,开始消退年龄为出生3~18个月,大多数在出生后10个月;完全消退年龄为4~30个月,平均为19个月。据文献统计,93.9%的血管瘤可自然消退,完全消退后,皮肤外观正常,无任何痕迹。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婴儿血管瘤会自然消退,因此切莫急于治疗。
③ 橙色斑:又称新生儿斑。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肤,轻压退色,常在数月内自然消退。
④ 葡萄酒斑:深红不规则片色斑,不高出皮肤,指压不退色。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按比例增大,不会消退。
⑤ 蔓状血管瘤:又称为动静脉瘘。肿瘤位于皮下,呈迂曲多索状,有博动、震颤和皮肤温度增高,受累肢体可有增粗、增长。
⑥ 血管球瘤:多位于掌、足底的皮内或皮下,可见紫红色皮下肿块,扪到小结节,常有触痛。
关于血管瘤的发生,认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母细胞与发育中的血管网脱离,在其它部位残存并过度增生而成。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毛细血管网络形成期,出现一个个血管腔,互不联通,动静脉还没有分化清除,这个时期约为怀孕后30天左右;第二时期为血管腔形成期,毛细血管网互相联通,出现尚未接通的动静脉结构,这个时期约为怀孕后48天左右;第三时期为血管基干定型期,原始的血管结构消失,动静脉连通,发育为成熟的血管,这个时期一般在怀孕后60天左右完成。
三)、海绵状血管瘤。生后或生后不久发生,也有于1岁后才发病的。损害一般较大,缓慢增长,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常常累及口腔、咽颊粘膜处;呈圆形、扁平或不规则形状,为大小不等的、柔软的、高出皮面的隆起肿物,挤压后可缩小,有弹性。此型血管瘤可发生在内脏,如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发生于肌肉间、骨间,为肌间海绵状血管瘤。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紫癜。此型血管瘤以婴幼儿常见。年龄越小,出血越频繁,血小板越低,越容易出血。尤其是脑出血、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等,能危及生命。
血管瘤是从先天带来的一种血管异常发育疾病,一般在胎儿出生后几天内,父母可发现其身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有一个小红点,可在数天内就明显增大,有的在一个月内可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3、大多数血管瘤是可以自然消退的
许多血管瘤患儿的家长当发现孩子患有血管瘤后,抱着极大希望来到医院就诊,而医生却请他们回家观察,等待自愈,这往往使家长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医生不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呢?为什么医生要让家长等待自然消退呢?血管瘤等待自愈过程中有没有危险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谈起。
由于种种原因,在血管形成不同时期的发育异常或原始血管组织残留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发生。如在毛细血管网络形成期发育停滞或有血管腔未联通而残留,即形成了临床上最常见的毛细血管瘤,残留原始血管存在于皮肤即为草莓状血管瘤;残留于皮下组织、肌肉等深部组织即成为海绵状血管瘤;而在血管腔形成或血管基干定型期发育异常,异常沟通持续存在,就可以发生动静脉瘘等血管畸形;因此讲,血管瘤与其它良性肿瘤不同,其严格的讲,只是一种脉管畸形或者说是一种血管的形成异常。
我们决定继续观察,如果能自行消退的话,急于治疗反而不好,毕竟孩子太小了,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影响她以后的生活都是不可预知的。??
以下是两篇网络搜集的资料:
第一篇
血管瘤,人们比较熟悉,常被俗称为“红痣”“胎记”,常在全家正为喜得“千金”而高兴之时,突然发现脸部或身体某个部位有一个血管瘤而令人烦恼。实际上,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严格地讲,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它多为出生时或出生后几个月内就被发现,由于增长迅速、影响美观,在我国现代优生优育和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常常使家长们焦虑不安。
(2)血管瘤的临床分类:即按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① 草莓状血管瘤:有被称为毛细血管瘤。出生时或新生儿期出现淡红色边界清、不高出皮肤的先驱斑,迅速增生,变成鲜红色、高出皮肤的草莓状肿块,柔软、压之褪色。粘膜和内脏的毛细血管瘤常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② 海绵状血管瘤:肿瘤体位于皮下,质软而呈囊性感,皮肤隐现蓝色。
第二篇
小儿血管瘤有如下类型和症状,你可对照检查一下,但最好是去医院请医生确诊:
一.小儿血管瘤的几种类型
小儿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病,是先天性血管畸型,由残余胚胎血管形成的良性肿瘤。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一)、鲜红斑痣,又称火焰色痣、毛细血管扩张痣及葡萄酒色痣等。它是因为先天性毛细血管壁薄弱,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所致。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出现,表现为-个或数个境界清楚的淡紫红色、淡紫色和红色的斑块;大小不等,不高出皮肤,压之易褪色,常哭闹、用力或洗澡遇热时颜色加深。好发生于前额、鼻梁、颈后、后枕部头皮和两眉之间等部位。多为单侧,偶可见双侧,有时可累及粘膜。发生于前额、鼻梁、眉间及后枕部的鲜红斑痣,多在2岁前几乎全部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不需要治疗;较大、较广泛的常终身持续存在。其表面粗糙,可呈疣状或结节状。鲜红斑痣虽多可消退,但并不都能自行消退。
四)、混合型血管瘤。即两种及两种以上血管瘤同时存在,以其中一种类型表现为主的血管瘤。
二.小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小儿血管瘤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性治疗,不必急治。 大部分血管瘤的早期如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均可动态观察。即每隔3-6个月到医院由专职医生进行随诊,观察其大小、颜色、厚度的变化,以决定是否可等待自行消退。一般适用于2岁以内的小儿血管瘤。 激光治疗一般适用于鲜红斑痣。 90sr敷贴及P32注射,适用于单纯毛细血管瘤及较小、较薄的海绵状血管瘤。 冷冻,尤其棉棒冷冻治疗血管瘤,以2岁以内单纯毛细血管瘤患儿的疗效最好。 硬化剂注射,适用于较小的海棉状血管瘤。常选用5%鱼肝油酸钠溶液、废宁克通A、德宝松、平阳霉素、醋酸确炎舒松注射剂等。
刚才看到有宝妈发了关于胎记的帖子,我家宝宝也有的,是毛细血管瘤,之前也很担忧,自己查了一些资料,忘了是在哪里搜的了,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于有同样问题的宝妈有所帮助。
我家宝宝出生第二天出一个小红点,以为是蚊子咬的,过几天慢慢长大,到五六天后基本不再长了,但是颜色有加深的趋势,满月前还是平的没有突出皮肤,按压也能变色,但是满月后慢慢突出并稍有扩大,现在有一平方厘米大小,呈草莓状,颜色类似熟透的草莓,应该是草莓状血管瘤。42天体检医生说是血管瘤,让继续观察到三个月。根据自己查的资料,应该是有希望自行消退的。
一个前额眉间草莓状血管瘤女婴自然消退的真实照片。患儿8个月时,血管瘤经过增生期,已处于肿瘤最大但不再继续生长的静止期;当患儿11个月和16个月时,血管瘤逐渐消退,褪色、变平,当孩子28个月时,血管瘤已完全消退,局部与正常皮肤一样,外观容貌令人满意。
以往,由于对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缺乏认识,常常采用手术、冷冻、激光、放射、硬化剂、激素等方法进行积极治疗,这不仅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而且远期随访也证实,上述各种治疗会带来许多后遗症,美容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据报道,各种治疗后后遗外观瑕疵可达50%,还有约30%的复发率。常见的后遣瑕疵有红斑残留、皮肤疤痕、局部色素减退、放射线照射区域肌肉萎缩、骨骼发育不良等。有学者指出,血管瘤的主要损害不是来自病变本身,而是由于过度的治疗所致。
② 血管畸形:以异常血管扩张及沟通,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组织表现为特征。主要由静脉起源,偶有毛细血管、动脉、淋巴管组合而成,可伴血管瘤以及所谓的淋巴血管瘤、血管淋巴管瘤等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20%,多于出生时发现,其中橙色斑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斑、蔓状血管瘤、血管球瘤均不会消退。
对于生长快,有毁容之虞、或较大的血管瘤还可以用电化疗法、平阳霉素注射法及早期选择用手术切除治疗。如切除范围过大,可局部用皮肤扩张器或用铜丝结扎阻断交通支的手术方法。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以口服强的松治疗效佳。 总之,小儿得了血管瘤,不必急、也不必愁,大部分可自愈,或经保守疗法治愈。不会出血不止,也不会恶变。
二)、草莓状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或单纯血管瘤。一般于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1-2岁内长到最大限度而逐渐缓慢消退。消退开始时颜色变暗,中央出现大小不等色素减退和淡灰色斑点,逐渐扩大。损害逐渐变薄,变平,最终完全或大部分变成萎缩疤痕。皮肤损害以单发者多见,为圆形、半球形、分叶或不规则形状的、高出皮面的良性斑块。大小不一,可从米粒大小到草莓大小,少数甚至可覆盖一侧或整个肢体。其边界清楚,质地柔软,呈红色、紫红色,压之可退色。如损害广泛,损害的深部或毛细血管瘤底部,有时可合并海绵状血管瘤,这种血管瘤又称混合型血管瘤。
2、血管瘤的分类
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很多。传统分类法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统称为“血管瘤”,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然而,同属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色斑则从不消退;海绵状血管瘤中大部分有自然消退表现,少数则不能消退;蔓状血管瘤的组织形态和临床演变更与其它血管瘤不同。总之,如此分类在形态、行为和预后方面并不一致。
1、怎么有那么多的血管瘤
在医院的血管瘤或肿瘤专科门诊,家长们看着门庭若市的情景和许多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孩子及父母,常常会惊呼:怎么有那么多的血管瘤?确实,血管瘤在婴儿很常见,约有1.2~2.6%的发生率,其中40%均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即被发现。女婴明显多于男婴,男女之比约为3~5 :1。
1982年国外学者提出新的分类法,应用组织病理、自动射线照相、免疫荧光测定、超微结构观察等技术,依据血管内皮特征将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分为两大类,即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1)按血管内皮细胞病特征分类:
① 血管瘤:为胚胎性良性肿瘤性畸形,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增生后自然消退的生物特性,常在新生儿期出现,2~3个月后即进入增生期,瘤体迅速增大,8个月至1岁左右停止生长并逐渐退化,消退率可达98%,半数在5岁内完全消退。临床上的草莓状血管瘤,多数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80%。
当然,应当承认,有一些皮肤血管病变是不会消退的,可终身存在。这种病变实际上应属血管畸形,常由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或淋巴管组合而成,时常有微小的动静脉瘘存在。临床所见的葡萄酒斑、蔓状血管瘤、淋巴血管瘤等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20%。其生物特性和表现与血管瘤完全不同,通常在出生时即已发生,并随小儿年龄增长而按比例缓慢生长,无增大的迅速生长史,从不消退。对这种血管畸形目前主张应当治疗。
由于血管瘤不是真性肿瘤,而是由胚胎性血管组织的过度增生而发展成的肿瘤性畸形。一般来说,血管瘤的自然过程要经过生长、静止、消退三个时期。以毛细血管瘤为例,多数病儿在出生以后10~50天,皮肤上出现红色小点,随之进入生长期,即在出生后2~6个月,血管瘤迅速生长,红斑范围迅速扩展,形成高出皮面的红色肿物,很象草莓,所以又称草莓状血管瘤。以后,经过1~2个月的静止期,肿瘤生长缓慢或停止。大多数血管瘤在生后8~12个月进入消退期,表现为血管瘤张力减退和褪色,在血管瘤中部出现白色条纹,以后苍白区域渐渐扩大,血管瘤逐渐缩小,缓慢消失。一般在1年至1年半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延长至3~5年完全退尽的。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曾追踪观察123例血管瘤的消退情况,开始消退年龄为出生3~18个月,大多数在出生后10个月;完全消退年龄为4~30个月,平均为19个月。据文献统计,93.9%的血管瘤可自然消退,完全消退后,皮肤外观正常,无任何痕迹。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婴儿血管瘤会自然消退,因此切莫急于治疗。
③ 橙色斑:又称新生儿斑。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肤,轻压退色,常在数月内自然消退。
④ 葡萄酒斑:深红不规则片色斑,不高出皮肤,指压不退色。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按比例增大,不会消退。
⑤ 蔓状血管瘤:又称为动静脉瘘。肿瘤位于皮下,呈迂曲多索状,有博动、震颤和皮肤温度增高,受累肢体可有增粗、增长。
⑥ 血管球瘤:多位于掌、足底的皮内或皮下,可见紫红色皮下肿块,扪到小结节,常有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