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场综合练习题(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庆假期作业四(10月5日)
1.下列关于电场力和电场强度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一点电荷分别处于电场中的A、B两点,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大则场强大
B.在电场某点如果没有检验电荷,则电场力为零,电场强度也为零
C.电场中某点场强为零,则检验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为零
D.一检验电荷在以一个点电荷为球心,半径为r的球面上各点所受电场力相同
2.关于电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根据E = F/q,可知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电场力成正比。
B.根据E = KQ/r2,可知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该点电荷的电量Q成正比。
C.根据场强叠加原理,可知合电场的场强一定大于分电场的场强。
D.电场线就是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3.关于电势和电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电场中,电势高的地方,电荷在该点具有的电势能就大;
B.在电场中,电势高的地方,放在该点的电荷的电量越大,它所具有的电势能也越大;C.在电场中的任何一点上,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一定大于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
D.在负的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中任何一点上,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一定小于负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场强较小处,电荷在该处的电势能也较小;
B.电荷在场强为零处的电势能也为零;
C.在场强相等的各点,电荷的电势能必相等;
D.在选定为零电势的位置处,任何电荷的电势能必为零。
5.如图所示,a、b、c为电场中同一条电场线上的三点,其中c为线段ab的中点。
若一个运动的正电荷先后经过a、b两点,a、b两点的电势分别为a =-3 V、b= 7 V,则()A.c点电势为2 V
B .a 点的场强小于b 点的场强
C .正电荷在a 点的动能小于在b 点的动能
D .正电荷在a 点的电势能小于在b 点的电势能
6.一个带电粒子射入一固定在O 点的点电荷的电场中,粒子运动轨迹如图虚线abc 所示,图中实线表示电场的等势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粒子在a→b→c 的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 B. 粒子在a→b→c 的过程中,一直受静电引力作用; C. 粒子在a→b→c 的过程中,ab 段受引力,bc 段受斥力;
D. 粒子在a→b→c 的过程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7.四种电场的电场线如图所示.一正电荷q 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由M 点向N 点作加速运动,且加速度越来越小.则该电荷所在的电场是图中的( )
8.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A 与一灵敏的静电计相接,极板B 接地,两板充电后与电源断开。
若极板B 稍向上移动一点,由观察到的静电计指针变化作出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变小的结论的依据是
A .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极板上的电量变小
B .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极板上的电量变大
C .极板上的电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小
D .极板上的电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大
9.如图所示,有一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油滴,从两板中间位置由静止释放,
可以判定( )
A. 油滴在电场中做抛物线运动
B. 油滴在电场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
-
----
q
m
C.油滴打在极板上的运动时间只决定于电场强度和两板间距离
D.油滴打在极板上的运动时间不仅决定于电场强度和两板间距离,还决定于油滴的荷质比10.如图所示,带电量相等、质量不同的带电粒子a和b从带电平行板M的边缘沿平行于极板的方向进入M、N两极板间的匀强电场中,都恰好能从N板的右缘飞出,不计重力作用,则()
A、两粒子进入电场时的动能一定相等
B、两粒子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的大小一定相等
C、两粒子飞出电场时的动能一定相等
D、两粒子飞出电场时的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17.(本题14分)如图所示,在匀强电场中,有A.B两点,它们间距为2cm ,两点的连线与场强方向成60°角。
将一个电量为?2×10?5C的电荷由A移到B,其电势能增加了0.1J。
则:(1)在此过程中,电场力对该电荷做了多少功?
(2)A.B两点的电势差U AB为多少?
(3)匀强电场的场强为多大?
18.(本题12分)如图所示,一质子由静止经电压U0加速后,进入两块间距为d、电压为U的平行金属板之间,若质子从两板正中间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且刚好能从极板边缘穿出电场。
试求:
(1)金属板的长度L;
(2)质子穿出电场时的动能。
1 AC
2 B
3 D
4 D
5 D
6 AB
7 AC
8 D
9 BD 10 AC
17.(1)0.1J;(2)5000V;(3)5.0×105 V/m。
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