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学院: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
姓名:
时间:
摘要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尤其是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不断提前。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对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说就是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的动力不再仅限于自然要素的禀赋差异,而是包括技术条件、制度背景、甚至是一国的综合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国际分工理论也相应的发生了长足进步。

中国以自身的劳动力和市场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位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格局;经济全球化;战略选择
目录
一、引言 (4)
二、对主要国际分工理论评述 (4)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 (4)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5)
五、中国在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分析 (6)
六、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低的原因 (7)
七、提升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对策 (8)
八、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强手如林的国际贸易合作的战略思想何在?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是否处于不可改变的劣势地位?这些问题是涉及到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是世界各国之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国际分工理论也相应的发生了长足进步。

本文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首先对国际分工理论进行评述,然后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格局以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和中国具体的应对措施。

二、对主要国际分工理论评述
对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说就是国际分工理论。

从传统国际分工理论创立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分工已经经历了由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历程,国际分工的传统概念已经无法完整全面地反映当代国际分工的全部内容。

国际分工的动力不再仅限于自然要素的禀赋差异,而是包括技术条件、制度背景、甚至是一国的综合国力。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理论也相应的发生了长足进步。

国际分工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把国家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国际分工。

战略贸易理论对后进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在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政府对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作用。

而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了综合国力对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影响。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
由于所处时代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马克思无法完全预知当今国际分工的具体形式,现代的国际分工早已经突破单纯的垂直甚至水平的国际分工形式,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形式是当今的国际分工主要形式,价值链理论成为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是一种产品内分工,在这种分工格局下,一国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产业、产品上,更多体现在价值链上。

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分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主要推动者
跨国公司需要从全球战略出发组织生产经营。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按照不同地区的要素特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项要素,建立全球性的产销网络。

跨国公司的产品可能包含许多国家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设计、生产、组装以及销售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共享。

这种生产环节的安置就形成了新型的国际分工,我们把它叫做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

(二)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相对优势由其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决定,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获得较多贸易利益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条整合中,由于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不一,总体上研发和销售服务两端的增值能力大大高于中间生产环节,上游关键零部件与中间产品环节的增值能力又高于下游生产与组装环节,这种随着生产环节的进行增值能力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被称作微笑曲线规律。

跨国公司往往专注于核心的产品研发与销售服务环节,以及采用垂直一体化的方式从事部分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而把非核心的生产加工环节采用虚拟一体化的方式“外包”给其他生产厂商或实行全球采购。

这样,跨国公司既可充分发挥要素优势,创造技术领先的核心竞争优势,又可利用全球范围内生产环节的低成本要素优势,从而取得微笑曲线两端的较高的附加值。

(三)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差别化需求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国际价值的分配
当代国际分工中,由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别、需求差别的存在,完全自由竞争并不存在,垄断竞争甚至垄断是国际市场结构的常态。

这样国际交换就会对后进国家不利,不等价交换或多或少地存在。

根据克鲁格曼的分析,从国家角度看,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在国际分工初始阶段,发达国家多生产工业品,相对落后的国家多生产农产品或初级产品。

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导致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工业品而进入良性循环,相对落后国家主要生产农产品或初级产品而进入恶性循环。

发达国家凭借规模经济获得垄断高价和垄断利润,相对落后国家的贸易条件则越来越恶化。

从企业角度来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凭借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带来的垄断力量,不仅可将产品国际价格定得高于国际价值,而且可借助国际直接投资中的转移价格人为压低东道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使之低于正常的国际价值,从而使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交换中遭受双重损失。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方面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
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步入新一轮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使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期利用信息产品和网络技术,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

而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化运作,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技术壁垒。

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之下进行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远逊于发达国家,因此它们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充分认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被动与弱势地位,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前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四级分工格局以及与之相应的“金字塔”的国际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分工加深、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五、中国在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分析
(一)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一直没有改变
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加入国际化大生产后的一大竞争优势。

我国在2000年以后,加工贸易一直占据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与我国存在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是分不开的。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一些机电产品包括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精密仪器和机械设备的出口明显增长,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研发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出现了类似于海尔,华为联想之类的大型国际化企业,品牌和技术竞争优势也在明显提高。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供给一直旺盛,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一直没有改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新增劳动力的素质稳步提高,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供给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中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
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还在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

微笑曲线最早是由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并且指出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

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中国就处在微笑曲线的谷底。

有专家估计,在所有的增加值中,外国企业获得了92%,中国企业最多只能得到8%,换来的却是环境严重污染的苦果。

(三)中国的世界加工厂的国际分工地位
在中国的高技术密集产业,2005年在我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
外商投资企业占60.8%,国有企业占28.2%,其他企业占11.0%;在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2.5%,国有企业占28.5%,其它企业占9%。

2006年中国对美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顺差达410亿美元,90%来自于三资企业,其中70%来自外商独资企业,20%来自外商合资企业,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高科技出口占据了整个出口额的97%。

尽管中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但中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

1985~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从20亿美元增至410亿美元,同期,中国出口额从260亿美元增长为2490亿美元。

在高技术密集产业,外国子公司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59%升至2000年的81%,其中外国子公司在电子集成设备出口值中的比重增长了5倍,已达91%,仅英特尔的出口额就达4亿美元。

2000年,外资企业在自动控制数据处理设备业的出口份额也高达85%,领先的IBM出口额为15亿美元,尾随其后的西格特和爱普生也各自在10亿美元上下2000年,以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和西门子等为首的外国子公司占据了中国移动通讯业出口的96%。

而中国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低技术部门,尤其是玩具、旅行箱包和纺织纤维等方面。

六、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低的原因
(一)比较优势的负作用
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最大优势,不仅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外商对华投资,而且承接国外公司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

一方面这种优势为我国经济增长及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这种优势同时也造就了我国在当前国际分工地位中低层次的分工局面。

以这种比较优势,我国成为加工制造业强国,但事实上我国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多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即处于价值链增值环节的低端。

(二)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但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

在与彩电相关的104项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其中的60%;在65项手机相关的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50%。

另外,在57项DVD 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了15.8%。

这种缺少核心技术能力的状况,导致了我国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未完全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

国内许多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
耗,以产品数量扩张和低价策略参与竞争。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为主要竞争方式进行的,自然会导致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层次低。

七、提升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对策
(一)指导国际分工的理论应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思维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服装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忽视了对传统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和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的重视和培育。

这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比较优势陷阱”的特征: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

为此,国内指导国际分工的理论应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二)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当今国际分工地位中长期处于优势的产业主要依赖于先进技术。

我国要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要重视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传统的以增量方式实现的贸易增长是粗放型贸易增长,而集约型贸易增长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的方式来实现贸易增长。

实现外贸出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我国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分工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竞争。

(四)培育自主品牌,强化营销网络
培育自主品牌,不仅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能提高盈利率和增值率。

我国出口产品众多,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

然而,很多发达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大多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以此居于价值链的高增值环节。

(五)加大对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投资力度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机制尚未完全明朗。

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路线变动使得行业创新模式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行业主导企业的能力和地位并不稳定,甚至一些领域的领导型企业尚未出现,行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体系仍不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与后起国家在战略性新兴领域的起点差距较小,这将使后起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可能与发达国家站在相近的起跑线上。

如果我国能在这些新兴领域掌握核心技术,那么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八、结语
价值链国际分工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非对称交易关系的事实。

在新经济体系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合作和分工专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将生产制造这一功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中国以低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承接了全球价值链转移当中的生产制造环节,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

但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加强研发、市场开发和制定品牌来达到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与购买者之间的非对等关系。

由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低成本的局面难以改变,可以预见的是,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将长期作为我国的一大竞争优势,是我国处于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但是,我国如何能逐渐摆脱低层次的国际分工地位,赢取更多的国际价值,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自主创新是一条必经之路。

只有摆脱过分依赖劳动力密集优势的现状,突破由跨国公司主导并受制于其战略定位的分工局面,激发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国际化潜力,产生出一批具有全球品牌效应的领袖企业,才能占据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高附加值的位置,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显然,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2]陈建青.《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变化及战略调整》[J].理论探讨,2009,(3)
[3]陈继勇,周茂荣.中国对外开放及国际竞争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5
[4]张幼文,黄仁伟.2008年中国国际地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1
[5]金芳.《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内在矛盾及其走向》[J].世界经济研究,2008,(5)
[6]吕春成.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7]陈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定位——对外贸易视角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2)
[8]彭俊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的政治意义及其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5)
[9]闫钢,林铭芳.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对策选择[J].理论学习,2001,(3)
[10]刘厚俊,朱向阳.经济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