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活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身体素质提升、心理健康促进两个方面来探讨体育锻炼如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身体素质提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有着明显的效果。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运动,来提高自己的体力、耐力和柔韧性。
例如,长跑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强学生身体的抵抗力。
而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则可以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通过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而身体素质的提升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心理健康促进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释放压力,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运动来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
例如,慢跑可以让学生的心情平静下来,重新集中精力。
而瑜伽等一些缓慢的运动,则可以让学生进入放松状态,舒缓焦虑和压力。
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因此,通过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了很好的促进,从而使得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通过身体素质的提升,学生可以更好地抵御疾病和外界的压力,从而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因此,大家应该重视体育锻炼,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通过锻炼来提升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并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健康的基础。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其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
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好处

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好处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很多好处。
以下是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几个主要好处:减轻压力和焦虑运动是减压的有效方式。
当我们锻炼身体时,身体会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能够提升心情的化学物质。
此外,运动还可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帮助我们暂时忘记焦虑和压力。
提高心情和快乐感运动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这是一种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的神经递质。
无论是进行高强度运动还是进行轻松的散步,运动都能够提升我们的心情和快乐感。
改善睡眠质量定期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研究表明,进行体力活动可以帮助调整我们的生物钟,提高睡眠效果。
而且,通过身体的疲劳使我们更容易入睡,并帮助我们保持更深的睡眠状态。
提升自尊和自信定期参与运动可以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通过锻炼身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取得成就感,这有助于强化我们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提高自尊和自信水平。
缓解抑郁症状运动可以缓解抑郁症状,并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
根据研究,体育运动可以刺激身体内的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从而改善抑郁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着极其积极的影响。
无论是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还是休闲活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将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2. Mikkelsen, K., Stojanovska, L., Polenakovic, M., Bosevski, M., & Apostolopoulos, V. (2017).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Maturitas, 106, 48-56.。
学校体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健康情况分析

学校体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健康情况分析近年来,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学校体育活动作为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保障,在提高学生体质、增强学生免疫力以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学校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系统的体育教育活动,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学校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
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学生会变得更加健壮,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学校体育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学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体态不良问题,如驼背、近视等。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好的体型,保持良好的姿势。
此外,学校体育活动对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免疫力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二、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对学生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外,学校体育活动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学校体育活动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体育课或体育俱乐部中,学生们可以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带来的压抑感。
其次,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集体项目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互相支持,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此外,体育活动中的竞争与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然而,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学校体育活动时间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全面锻炼的需求。
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或指导员,导致体育活动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解决办法:首先,学校应当增加体育课程的时间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锻炼时间。
其次,学校应聘请专业体育教师或指导员,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与指导水平。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或代表队,拓宽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途径与机会。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它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健康,还能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运动与身体健康1. 提高心血管功能适度的运动能够增强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循环。
例如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脏的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增强肌肉骨骼系统运动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益。
经常做体力活动可以促进骨骼的发育和保持骨密度,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此外,定期锻炼还能增强肌肉群的力量和灵活性。
3. 控制体重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内的热量,达到减肥的效果。
适当的运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帮助人们保持理想的体重。
4. 提高免疫力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更抵抗疾病。
研究表明,适度运动可以提高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运动与心理健康1. 缓解焦虑和抑郁运动能够释放身体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促进大脑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缓解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运动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改善心情。
2. 提高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研究表明,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记忆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运动能够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
3. 提升自尊和自信运动能够培养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过运动所取得的成绩,人们可以增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4. 改善睡眠质量定期运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适度运动可以调节身体的生物钟,促进深度睡眠,让人早日入睡,早日醒来,精神焕发。
三、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要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制定明确的目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例如每周进行几次运动,每次运动的时长等。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坚持运动。
2.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例如慢跑、游泳、瑜伽等。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大学校园,是青春最灿烂的舞台。
这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激情与挑战,学业的压力、社交的需求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体育锻炼,恰如一位智慧的引导者,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项体力活动,更是一种身心的全面提升。
身体在运动中得到锻炼,逐渐强健;心理也在运动中获得解放,逐渐舒缓。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体育锻炼的作用不容小觑。
首先,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大学生在学业压力和繁忙的课外活动中,往往忽视了身体的保养。
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运动时,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得到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更有效地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这种生理上的改变,不仅增强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了疾病的发生率,还提高了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例如,定期参加跑步或游泳训练的学生,通常能感受到体力的提升和精神的焕发。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大学生活虽然充满了机遇,但也伴随着许多压力。
学习任务的繁重、生活环境的变化、对未来的困惑,都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
而体育锻炼可以成为缓解这些压力的有效方式。
运动过程中,体内的内啡肽水平会增加,这是一种能够提升幸福感和满足感的神经递质。
它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心理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此外,参与团队运动还能够增强社交能力,培养合作精神,这对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教育角度来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许多大学已经将体育课程纳入必修课,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体质,更是希望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如何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这些经验不仅仅能够应用于体育领域,也能够在学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
运动中的成功和挫折经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锻炼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有益于青少年⼼理健康体育锻炼有益于青少年⼼理健康 体育⼼理学研究证明,参加体育锻炼需要较⾼的⾃我控制能⼒、勇敢果断的意志和坚韧的性格等⼼理素质做基础。
因此,有针对性地进⾏体育锻炼,是纠正⼼理缺陷、培养健全⼈格的有效⽅法。
体育锻炼有益于青少年⼼理健康 1、孤独怪癖 不合群,不习惯与⼈交往,可以选择⾜球、篮球、排球以及拔河等集体性项⽬。
坚持参加集体项⽬,能帮助改善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于同伴交往,热爱集体。
2、腼腆胆怯 胆⼦⼩、做事唯唯诺诺、容易脸红、难为情,应该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单双杠、跳马等项⽬。
这些项⽬可以帮助你不断克服胆怯⼼理,跨越障碍。
3、优柔寡断 处理事情不果断,犹豫不决,应该多参加乒乓球、⽹球、⽻⽑球、跳⾼等项⽬。
这些项⽬,任何犹豫、徘徊都将贻误良机,经常练习能增强果断的个性。
4、急躁易怒 遇事容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应该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健步⾛、游泳、骑⾏等项⽬。
这些项⽬可以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我控制能⼒,稳定情绪。
总⽽⾔之,体育锻炼对于改善⼼理缺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作为⼼理纠正训练,达到⼼理转化的⽬的,必须要有⼀定的强度、质量、频率的保障。
三个⽉为⼀个周期,每周练习3次,运动量从⼩到⼤,循序渐进。
运动时需要教练进⾏指导,避免运动损伤。
更多相关内容: ⼀、体育锻炼对⾝体形态和机能的作⽤ 1.体育锻炼对⾻骼的影响 体育锻炼,改善了⾻的⾎液循环,加强了⾻的新陈代谢,使⾻径增粗,⾻质增厚,⾻质的排列规则、整齐,⾻骼更结实,⾻质更坚固,随着⾻形态结构的良好变化,⾻的抗折、抗弯、抗压缩等⽅⾯的能⼒就有较⼤提⾼。
⼈体之所以能够长⾼、长⼤,是因为⾻的两端和⾻⼲之间的髓软⾻在没有结束⾻化之前会不断增殖。
可见,在⼉童、青少年时期,即在骺软⾻完全⾻化前,积极参加锻炼有助于长⾼。
健壮的体格,修长的四肢,更是众多青少年所梦寐以求的外在美的表现。
2.体育锻炼对肌⾁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使肌⾁体积增⼤。
锻炼身心的好处和方法

锻炼身心的好处和方法锻炼身心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强健身体、提高心理健康、增强免疫力,并带来一系列其他好处。
本文将详细介绍锻炼身心的好处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并从中受益。
强健身体锻炼身心有助于强健身体,使我们更加健康、活力充沛。
以下是一些锻炼身体的好处:1. 增强肌肉力量适当的体力训练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通过定期锻炼,我们可以增加肌肉质量,提高体力水平,使身体更具抗打击能力。
2. 改善心肺功能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这些运动能够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脏更加强大且更有效地工作。
3. 降低患病风险锻炼身体可以降低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例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身体活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4. 增强骨密度适当的体力训练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
对于年长者来说,特别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骨密度,以减少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5. 提高睡眠质量锻炼身体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运动可以使身体疲惫,促进深度睡眠,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睡眠的质量和稳定性。
提升心理健康锻炼身心不仅对身体有益,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锻炼身心对心理健康的好处:1. 缓解压力和焦虑锻炼身体可以帮助释放压力和焦虑。
在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出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促进大脑中正面情绪的产生,同时减少焦虑和压力的感觉。
2. 提高心情与抗抑郁锻炼身体可以提高心情,增加快乐感。
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心境,减少抑郁感。
3. 提升自尊与自信通过锻炼身心,我们可以改善身体形态和增强体魄,从而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锻炼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增强自尊心,并对生活充满积极的态度。
4. 改善认知功能锻炼身体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可以促进新神经细胞的产生,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
大学生体力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J u n l f a j gIsi t o P y i l d c t n o ra o N ni tu f h s a E u ai n n te c o
澜Leabharlann ● 体 育社会学 大学生体力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孙 乡 戴 剑松 , ,孙 飙
摘 要: 采用《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 国际体力 问卷》 和《 调查和分析 了大学生 的体力 活动状况和心理应激 、 心理健康 、 心理适 应及人格之
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 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心理应激水 平, 减轻心理压力 , 减少抑郁、 自卑、 依赖等心理困扰, 提高大学生人 际关系适应 、 园生活适 校 应、 情绪适应等适应能力. 同时优化人格品质, 大强度活动与中等强度 活动对于心理各主要因素 的作用效果不一 。
关键词: 大学生 ; 体力活动; 心理健康 ; 系 关 中图分类号 :8 4 8 G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10 20 0 10 99(09)6—06 0 0 7— 5
二、 大三学 生作 为研究 对象 , 所学校 抽样 男女 生约 10人 。 每 0
1 研究 目的
体育运动除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外 , 对于心理健康也 能产 生非常重要 的影响 , 当的运 动对心 理健 康起 良好 的调节 作 适
实际选取研究对象 2 8 7 3人 , 均年龄 2 .6±10 平 06 .6岁 , 其中男 生 11 4 0人 , 女生 17 33人。研究对 象来 自经济学 、 法学 、 文学 、 历史 学 、 理学 、 工学 、 学 、 农 医学 、 管理学等 1 个学科门类。 1
(. h oe Pyil dctn aghu n e i, ag o 50 ,hn; . h ea mn oKnsl y aj gnt toPyc dc- 1 T e lg o hsaE uao Y nz i rt Y nz u 201Ci 2 Te pr etf i io nn Iste f hsa Eua C le f c i o U v sy h 2 a D t eo g N i i u i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857体力活动与心理健康郑樊慧,安 燕,尹 峻摘 要:《2008美国体力活动指南》对体力活动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该综述指出,体力活动对某些心理疾病具有防治作用。
定期进行中等到大强度的体力活动可以有效地预防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及因老龄化引起的认知功能的下降;另外,还可以减轻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疲劳感、减少痛苦感和提升幸福感。
并且,该综述对体力活动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预测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体力活动;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207(2011)01-0057-09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ZHENG Fan-hui, AN Yan, YIN Jun(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Shanghai 200030 China)Abstract: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 2008" summariz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It points out that physical ctivity has the rol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some mental diseases.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f moderate to high intensity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depression, dementia and the decrease of cognitive function due to seniority. Besides, it may alleviate anxiety, better the quality of sleep, reduce fatigue, relieve the feeling of pain and upgrade the feeling of happiness. The Guidelines also elaborate on the mechanism of physical ctivity affecting mental health,point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esearches and predic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Key words: physical activity; mental health收稿日期:2010-10-15第一作者简介:郑樊慧,女,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作者单位: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030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而心理疾患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社会经济负担。
2001年全世界高收入国家中,在伤残调整预期寿命(disabilit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的危险因素中,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症排在前10位,预计到2030年,它们将上升至前三位。
因此,作为促进心理健康及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体力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体力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也就成为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2008年美国体力活动指南》中的“心理健康”一章对1995年以来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力图确定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间的关系。
而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所以在此通过对本章节的解读,为我国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的关系1.1 体力活动防治抑郁症及减轻抑郁症状的作用1995年以来,已有100多项研究支持了体力活动具有抗抑郁作用。
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人群的、观察性研究(population-based observational studies ),均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横向比较研究。
如,一项近19万人的全美抽样调查研究表明,积极参加体力活动的人(active people ),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比不积极参加体力活动的人(i n a ct iv e people )低30%[1]。
这些研究中有28项使用了前瞻性队列设计。
这些研究持续的时间为9个月至37年,平均为4年。
其中有13项研究来自美国,其余的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等11个国家。
在控制了诸如性别、年龄、人种、教育状况、收入、吸烟状况、酒精使用、健康状况及其他社会和心理变量的情况下,积极参加体力活动的人的抑郁症发生率比不积极参加体力活动的人低15~25%。
因此,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供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定期的体力活动减轻了抑郁症状和预防重度抑郁障碍的发生。
但对于双相障碍及其他的心境障碍缺乏明确的证据来支持这个结论。
1.2 体力活动减轻抑郁症状的作用许多研究以抑郁症患者为受试者来考察体力活动在减轻抑郁症状中的作用。
Lawlor 等人对14个随机对照试验的元分析表明,抑郁症患者进行长期的体育锻炼,抑郁症状平均降低1.1个标准差(SD )[2]。
然而,这些研究存在缺陷,很难得出抑郁症状的减轻仅仅是因为锻炼的结果。
至少有11个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体育锻炼来减轻抑郁症状,这些试验约有500名抑郁症患者参与。
其中3项研究用信、效度较好的症状问卷诊断抑郁症,另有8项研究使用问诊的方法来鉴别患者是恶劣心境、轻度抑郁,还是重度抑郁。
Tsang (2006)、Brenens (2007)、Pinchasov (2000) 等把体育锻炼的效果与安慰剂及光照疗法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58发现,总体来说,锻炼的效果要优于安慰剂的效果。
锻炼减轻症状的效果与药物治疗、光照治疗的效果相当,或者超过光照疗法的疗效。
其中有研究表明,症状的减轻与缓解达到临床规定的标准。
还有研究对体力活动减轻抑郁症状的长期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有指导的锻炼结束后,这种长期效应得以保持[3],特别是患者坚持定期的体力活动。
也有研究以健康成人或患有心血管疾病、关节炎、慢性疼痛、肥胖或癌症患者为受试者来考察体力活动减轻抑郁症状的效果。
1995年以来,至少有42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受试者超过了2 600人。
这些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体力活动组的平均效应量是0.35SD 。
约90%的研究支持了体力活动的效果好于对照组,其中60%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从以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可得出,进行定期的体力活动可以减轻抑郁症患者、健康成人及某些疾病患者的抑郁症状。
1.3 年龄、性别、人种/种族或疾病等因素对体力活动减轻抑郁症状效果的影响根据性别或年龄进行分组的队列性研究很少。
仅Kritz-Silverstein 等的研究发现,体力活动降低抑郁水平的效应在男性和女性受试者身上均得以体现[4]。
有11项研究得出男性受试者和女性受试者是有差异的,男性受试者的效果要低于女性受试者,但对男性的研究少,只有5项研究,男性受试者少于4 000人,而有6项研究女性,女性受试者超过了1.4万人。
在另外一些队列研究中,对受试者数量进行校正使男性和女性受试者的数量基本相等后,研究发现体力活动的抗抑郁效应在男性和女性身上没有差异。
而就年龄而言,经常进行体力活动并且年龄超过55岁的受试者的粗让步比的下降(Crude odds )(OR =0.58;95%CI =0.46 to 0.72)要高于年龄低于55岁的受试者((OR =0.72;95%CI =0.64 to 0.81),但不受性别的影响,体力活动的抗抑郁作用对所有年龄组都有效或有作用。
许多前瞻性队列研究是基于人群的研究,但只有1/3的研究详细说明了人种和种族组所持的比例,有4项研究很清楚地说明了把受试者分为非洲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拉丁美洲裔美国人。
其中一个研究得出,经常参加体力活动的非洲裔美国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和美国白人一样低。
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减轻抑郁的效果对28岁至83岁的人群均有效。
但这些研究没有根据性别、人种/种族或年龄分组进行对照研究。
有24项随机对照试验以其他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他们的体育锻炼的平均效应量为0.35SD 。
而对健康成人的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表明,他们的体育锻炼的平均效应量为0.35SD 。
对疾病的8项研究表明,与其他疾病相比,体力活动减轻心脏病患者的抑郁症状的效果更明显,其中在只包含男性受试者的3项研究中效果最明显。
因此,现有证据表明,不管年龄、性别、人种/种族或疾病等因素,定期的体力活动有减轻抑郁症状的效果。
1.4 体力活动的方式、强度、时间等因素对减轻抑郁症状效果的影响有一些前瞻性队列研究包含了3种或3种以上体力活动强度分级,以判断体力活动与降低抑郁症发生率之间是否具有“量效反应”(d o s e-r es p o n se )的关系[5-7]。
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强度组的抑郁症状的降低率低于高强度组和中等强度组,高强度组和中等强度组之间则没有差异,因此,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对防治抑郁的作用并没有优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而低强度的体力活动防治抑郁症状效果最差。
这些研究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标准来定义体力活动的强度水平,因此不太可能把每一种活动强度等级转化为标准化的评估值,但有一半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来判断参加体力活动的受试者是否符合现有的、被公认的中等或剧烈体力活动量标准(如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或耐力性体力活动每周5天,每次至少30 min ;或进行高强度有氧体力活动每周3次,每次至少20 min )。
体力活动强度符合或超过推荐标准的受试者的效果要好于体力活动强度低于推荐标准的受试者,参加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受试者间没有差异。
在校正了危险因素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在以其他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了运动类型(如有氧与抗阻训练,步行与水上运动或气功)、运动时间安排(如持续性运动与间隔性运动)等运动特征是否影响体力活动抗抑郁的效果。
然而这些研究均没有设立对照组(即不锻炼组)。
约40%的研究使用了诸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或水上运动等有氧运动方式,另约有1/3的研究把有氧运动与抗阻训练结合起来,仅3项研究使用了抗阻训练。
但是,没有研究把有氧训练与抗阻训练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