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中国地貌格局)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郭华;刘红旭;王润红【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03(019)002【摘要】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阶段,并具有分期演化的幕式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可分出造山前期(T3)、造山主期(J1~J3)和造山后期(K1)等3个阶段.构造变形方面,燕山板内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局为一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呈前展式扩展,造成的地壳缩短量可达44.1%.动力变质作用以高压动力变质为特征,发育高压动力变质岩(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形成于构造应力集中的逆掩断层上盘,由中-上地壳长英质岩石转变而成.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中酸性岩石组合,其中岩石类型、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及所反映的构造运动强度均具有一定的特征.在造山带形成过程中伴生3期同造山磨拉石:杏石口期磨拉石(T3x)、后城期磨拉石(J3h)和青石砬期磨拉石(K1q),它们反映了造山带的幕式演化特点和不同造山时期构造运动强度的不均一性.【总页数】9页(P65-72,80)【作者】郭华;刘红旭;王润红【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8【相关文献】1.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变形的年代学限定 [J], 胡健民;刘晓文;杨之青2.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张长厚;吴淦国;徐德斌;王根厚;孙卫华3.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张长厚;吴淦国;徐德斌;王根厚;孙卫华4.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张长厚;吴淦国;徐德斌;王根厚;孙卫华5.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J], 张长厚;王根厚;王果胜;吴正文;张路锁;孙卫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沈淑敏;冯向阳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燕山地区现今的构造、地貌景观,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而形成的。
从沉积建造及构造形变特点来看,自元古宙至古生界,本区构造运动平缓,建造和改造的特点主要反映基底断裂的控制作用。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是燕山地区主要造山作用期,基本特征是强烈挤压形成线状褶皱及推覆构造系统。
中生代时期,本区构造形变显示水平应力作用的主导性,新生代时期,则以均衡代偿导致的隆升作用为主。
本文侧重中
【总页数】1页(P13)
【作者】沈淑敏;冯向阳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54
【相关文献】
1.沁水盆地北端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J], 王莹;张庆龙;朱文斌;王良书;解国爱;邹旭
2.大兴安岭北段根河地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J], 李仰春;刘宝山;赵焕利;张昱;韩彦东
3.华南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结束时限研究——兼与华北燕山地区对比 [J], 邢光
福;卢清地;陈荣;张正义;聂童春;李龙明;黄家龙;林敏
4.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内蒙古—燕山地区造山过程中的岩浆热事件与构造演化 [J], 王瑜
5.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控矿型式 [J], 吴珍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赵越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1990(036)001
【摘要】@@ 燕山地区是东亚中生代地质构造发育的典型地区,是燕山运动的命名地.本文通过重新认识龙门组的沉积性质,并结合其它有关研究和资料,提出了大陆内部陆相环境地区造山运动时期的鉴定标志.依此确立和划分了本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其构造期、幕.分别编制了印支期(T1-J11)、早燕山期(J21-J22)、中燕山期(J32-J3)和晚燕山期(K1-K12)古构造图.论述了中生代各阶段的构造演化.强调指出早燕山构造幕的重要意义.
【总页数】13页(P1-13)
【作者】赵越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对东南亚中生代增生作用的理解:越南三叠纪热构造作用(印支造山运动)的意义[J], 陈宝树
2.华南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多地质要素约束——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地质研究的启示 [J], 柏道远;黄建中;李金冬;王先辉;马铁球;张晓阳;陈必河
3.燕山地区早中生代陆壳的改造:兼论印支运动 [J], 邵济安;张吉衡
4.东北地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其与晚中生代盆地发育的关系 [J], 汪新文;刘友元
5.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内蒙古—燕山地区造山过程中的岩浆热事件与构造演化 [J], 王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
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自<sup>1</sup>.8Ga克拉通化之后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直到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化,导致了复杂的构造变形、频繁的岩浆活动和剧烈的地貌差异,并形成了一系列火山–碎屑沉积的山间盆地。
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从相对稳定状态到开始活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燕山褶断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一条近东西向自内蒙古延伸到辽宁西部的板内造山带。
它在中生代经历了从古亚洲洋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重要构造体制变革,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盆地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及板块动力学研究的经典地区。
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都要以精准的地层年代学格架为基础,这有赖于详细、系统的地质调查以及对关键地层和岩体的精确定年。
此前在燕山褶断带的研究多集中在中生代晚期,因此本文聚焦于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侏罗纪)。
我们在燕山褶断带的盆地内选择经典剖面对关键层位和重要岩体展开系统的地质调查和测年工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精确的中生代早期的地层年代学格架。
燕山褶断带三叠系多为陆源碎屑沉积,缺少可以限定地层时代的生物化石及火山岩夹层,这严重制约了地质工作者对该区域地层时代及盆地演化的认识。
笔者在冀北下板城盆地上三叠统的辉石安山岩中获得了229±3 Ma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232.6±0.6 Ma的黑云母<sup>40</sup>Ar–<sup>39</sup>Ar坪年龄。
同一样品使用不同的测年方法获得了误差范围内一致的同位素年龄,该套火山岩覆盖在蓟县系燧石条带白云岩验证了测年结果的可靠性。
.之上,为下板城盆地最底部地层,其喷发年龄为<sup>2</sup>30 Ma,岩性和时代均可与辽西凌源上三叠统水泉沟组火山岩对比。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论文[1]
第四纪气候与我国地貌、地层生物特征及分布联系摘要: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均属于离人类出现最近的地质时期,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分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简题,李四光教授在所著“中国地质”一书中曾指出:“自上新世后期以来中国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吸引人、但尚有争谕的简题。
我们有两类指向不同方向的数据。
公正地对待这些分歧的数据,需要对它侧独立地进行估价和权衡一下它们的其正价值。
……”。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第四纪气候、中国地层、地貌、生物特征及分布特点正文:一、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老构造运动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新构造运动具有许多不同于老三纪以前构造运动的特点,如: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可由现代地形及各种现代外力作用的地质现象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
新构造运动的时代较新,且尚在进行中,因而新构造运动还明显的或隐蔽的反映在地貌上,并可进行直接观察与仪器测量。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地质表现、地貌标志、沉积物标志、地震、火山活动。
有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
新构造的显示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类型有:隆起构造、拗陷构造、断块构造、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活动断层五种。
新构造运动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重大灾害关系密切,他的研究对大型工程建设、核电站、地震预报、城市规划、环境及防灾减灾和砂矿研究等都具有实用价值。
自新第三纪以来中国的新构造运动存在着明显的间歇性特点,即强烈的活动时期与相对宁静的时期交替出现。
主要表现为:1、地貌发育的阶段性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与相对宁静的震荡性交替,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多旋回地貌、如多层夷平面、多级洪湖台地、多级河流阶地、多层溶洞等。
2、第四纪沉积的间断与韵律性沉积物的韵律性主要表现在粒度和成因类型的有规律更替两个方面。
沉积物由下往上粗→细的变化,粗粒沉积反映新构造上升引起地形的切割和起伏增大,细粒沉积则与随之而来的地壳相对宁静阶段地形的夷平阶段一致。
青岛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同步练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裸子植物大发展时代是( )A.太古宙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2.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A.鸟类和哺乳动物B.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C.鱼类和两栖类D.爬行动物和鸟类,后来出现了鸟类。
3.下列有关地球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古生代时,环太平洋沿海地区形成高大山系B.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代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的演化,其成为当时重要的造煤植物。
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石炭—二叠纪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造煤时代。
读下图,完成第4~5题。
4.图示中的植物是( )A.珊瑚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5.关于图示时代地壳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方形成劳亚古陆B.北方有冈瓦纳古陆C.泥盆—二叠纪发生海西运动D.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4题,图示中的植物是蕨类植物。
第5题,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是古生代。
古生代时,经过泥盆—二叠纪的海西运动,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有冈瓦纳古陆。
中生代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5.C6.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含氧气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C.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级D.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级。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生代(距今约2.521 7亿~0.66亿年)是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
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
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1)中生代发生了哪些地壳运动?(2)简述中生代的生物进化过程。
(3)推断中生代的气候特点。
,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蕨类植物逐渐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起来;爬行动物极度繁盛,恐龙最占优势。
北京燕山发展史
我省举行第十二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作者:石岳巍来源:《山西教育·管理》2018年第12期10月16日,由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举办的山西省第十二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在省内多校拉开帷幕。
其中,“鼎盛诺蓝杯”导游、现代物流综合作业技能大赛在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开赛。
大赛在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等机构相关领导组成的大赛组委会领导下,邀请旅游、物流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和教育教学专家组成评判委员会,对选手技能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判。
大赛包括导游、现代物流综合作业比赛,分设学生组和教师组。
导游组比赛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导游讲解、专业素质测试、才艺展示、文化知识测试。
导游讲解,即选手根据赛前准备的导游词与PPT资料,用相应组别的语种进行现场讲解。
专业素质测试需要选手现场抽取题目,即兴作答。
才艺展示环节包括歌曲、戏曲、乐器、相声、小品、口技、朗诵、魔术、武术、讲故事等项目。
文化知识测试采用全体选手统一笔试的方式进行。
现代物流综合作业组比赛,由作业任务优化与物流专业素养考核、现场实操、方案汇报与作业总结三部分组成。
每支参赛队由4名选手组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竞赛区域进行,时间为150分钟。
本赛项所规定的比赛器材和技术平台,均为企业广泛使用的性价比较高的通用设备,具有行業广泛性。
技术支持单位向各参赛院校免费提供比赛软件下载和技术支持。
竞赛场地和环境设计完全按照现代物流中心模式进行设计和布局,能同时满足比赛要求和实训要求,并具实用性、适用性和先进性。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的任伟宝、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的刁成卓等12名选手获得导游组一等奖,来自山西交通技师学院的梁楠楠、董雪寰、刘耀文和闫杰获得现代物流综合作业组一等奖。
浙江燕山运动沉积地层和构造.doc
浙江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和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在浙江及华南各省普遍存在,对其阶段(期)的划分尚有一些分歧。
近年对浙江省岩石地层单位及构造运动不整合面进行了清理,将中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5个阶段。
建议把印支运动之后至白垩纪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广义的燕山期,而把狭义的燕山运动置于白垩纪末期。
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显生宙以来最重要、影响最强烈的构造运动。
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燕山运动在整个侏罗—白垩纪间广泛发育,表现为褶皱、断裂、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岩浆喷发、侵入及部分地带的变质。
在不同的构造部位,运动的强度与表现形式有明显的差别,愈向太平洋方向愈加强烈。
燕山构造期是重要的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东部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与改造期。
燕山运动对环太平洋域及部分特提斯域都有重要影响。
燕山运动系翁文灏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命名,原意指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产生的不整合、火成作用和成矿作用;1929年又将其划分为两幕。
丁文江1929年把燕山运动分3为幕,并把印支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第一幕。
谢家荣1936和1937年将燕山运动分为5期。
李四光1939年将燕山运动划分为6个幕,从中三叠世末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
张文佑1941年将燕山运动包括宁镇、兴安、闽浙3次地壳运动。
黄汲清1960年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分为5期,认为该运动是中国东部、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主要造山运动,甚至波及中国西部。
李春昱1948—1954年有过多次的划分方案。
赵宗溥1959和1963年先后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划分为3个和6个造山幕,并认为此运动延续到始新世。
粤、闽、浙、皖、赣、苏等省《区域地质志》将其划分为3~5个幕,具体的界线也不尽一致[1]。
可以看出:第一,燕山运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二,对它的认识与划分歧义甚多。
首先是时间的跨度。
笔者赞成印支运动仍继续使用,即燕山运动的下限从印支运动结束后开始。
至于燕山运动的上限,仍宜放在白垩纪末。
其次,对于“造山幕”(“构造幕”、“褶皱幕”)的使用应十分谨慎,目前的划分对比仍不如人意,如《浙江省区域地质志》中的第四幕与《江西省区域地质志》中的第五幕相当,极易混乱。
中国东部中生代上叠造山系
中国东部中生代上叠造山系
任纪舜;刘建辉;朱俊宾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年(卷),期】2024(31)1
【摘要】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两次十分重要的造山运动。
由这两次造山运动形成的构造带,既不是陈国达所说的地壳演化第三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一些学者所谓的由板块内部动力产生的陆内(或板内)造山带。
它们是在古太平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在中国东部先成大陆地壳之上形成的上叠造山系,过去我们曾称其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活化)带。
中生代时期,在古太平洋动力体系作用下,于俄罗斯东北部—锡霍特阿林—日本—琉球—中国台湾—巴拉望一带形成亚洲东缘造山系,在邻接亚洲东部陆缘的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之上形成中国东部上叠造山系。
二者在同一动力体系作用下,同步发展,共同组成亚洲东部太平洋构造域规模宏大的巨型中生代造山系,彻底改变了亚洲东部印支造山前的构造面貌。
【总页数】12页(P142-153)
【作者】任纪舜;刘建辉;朱俊宾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4;P542
【相关文献】
1.太平洋板块中生代俯冲构造事件的响应:来自黑龙江东部饶河三叠纪层状燧石的古地磁证据
2.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层上涌造山作用
3.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圈上涌与构造-岩浆-矿集区
4.中亚造山系中南段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环境
5.西昆仑造山带东段中生代碰撞造山事件的记录:来自新疆温泉—胜利达坂一带三叠纪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的证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论文
第四纪与地貌学论文浅谈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气候对我国地貌、地层生物特征及分布的影响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姓名:李旺超学号: 09011130指导老师:刘帅题目:浅述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地貌,地层及生物特征与分布的影响。
摘要: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均属于离人类出现最近的地质时期,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分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简题,李四光教授在所著“中国地质”一书中曾指出:“自上新世后期以来中国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吸引人、但尚有争谕的简题。
我们有两类指向不同方向的数据。
公正地对待这些分歧的数据,需要对它侧独立地进行估价和权衡一下它们的其正价值。
……”。
本文将分别阐述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地貌,地层及生物特征与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第四纪气候、中国地层、地貌、生物特征及分布特点正文:一、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老构造运动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新构造运动具有许多不同于老三纪以前构造运动的特点,如: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可由现代地形及各种现代外力作用的地质现象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
新构造运动的时代较新,且尚在进行中,因而新构造运动还明显的或隐蔽的反映在地貌上,并可进行直接观察与仪器测量。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地质表现、地貌标志、沉积物标志、地震、火山活动。
有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
新构造的显示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类型有:隆起构造、拗陷构造、断块构造、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活动断层五种。
新构造运动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重大灾害关系密切,他的研究对大型工程建设、核电站、地震预报、城市规划、环境及防灾减灾和砂矿研究等都具有实用价值。
自新第三纪以来中国的新构造运动存在着明显的间歇性特点,即强烈的活动时期与相对宁静的时期交替出现。
主要表现为:1、地貌发育的阶段性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与相对宁静的震荡性交替,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多旋回地貌、如多层夷平面、多级洪湖台地、多级河流阶地、多层溶洞等。
燕山运动部分
定义翁文灝(Wong,1926,1927,1929)最早命名的燕山运动,是指发生在华北燕山地区中晚侏罗世期的重大构造事;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 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 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 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 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
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 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 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 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 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
[1]发生时间关于燕山运动发生的时限,张宏仁(1998)曾以《燕山事件》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燕山运动源于一次强烈的构造事件,其发生事件采纳了翁文灝最初定义的界面,即九龙山组和髫髻山组之间的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时间。
[2]赵越等(2004)根据中侏罗世日本海沟增生楔和东亚火山弧的出现, 认为作为燕山运动主幕构造转换时代为中侏罗世。
龙门组砾岩含有元古界砾石的事实说明,在龙门组最下面一层砾岩沉积之前,极强烈的断块运动已经发生,不整合面应该在龙门组之下。
另一方面,上、下窑坡组含煤组及相应时代的地层在华北广泛分布,直到煤系地层的顶部,未发现有北东向断块活动的破坏,断块活动应发生在上窑坡组之后,代表燕山运动起始发生的界面不是原来翁文灝提出的侏罗系九龙山祖和髫髻山组之间,而是在门头沟煤系或上窑坡组与龙门组之间[2]。
任纪舜等(1999)以张家口组火山岩系喷发之前约145±5 Ma 作为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时期。
牛宝贵等(Niuetal. , 2004)在张家口火山岩底部获得锆石U-Pb SHRIMP 年龄, 将135 Ma 定为从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时间。
[1]成因崔盛芹等(1999 , 2002)提出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之间连续性的观点, 认为自印支运动开始,濒太平洋构造带的活动性加强, 到燕山期达到高潮, 将印支运动视为燕山运动的前奏。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中国的地理位置,东靠古太平洋,南邻古特提斯海,恰好夹在环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海两大活动地带的中间,所以中国中生代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是古生代以来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中生代除受印支运动影响外,还受到燕山运动极为强烈的影响。
燕山运动大体又可分为三期,一期在中、晚侏罗世,一期在侏罗、白垩纪间,最后一期在白垩纪末。
由于这些运动,中生代中国地质构造和古地理轮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纳其特征大致如下:一、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三叠纪初期,中国华南地区仍然为海水所占据,形成南海北陆的形势。
三叠纪中、晚期,即印支运动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之间、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形成印支褶皱带,互相对接在一起。
向西又与巴颜喀喇和三江、滇西的广大印支褶皱区相连。
故印支运动期以后,中国和亚洲的主要部分已全部固结,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
到侏罗纪,在中国只有在西藏、青海南部、两广沿海以及东北乌苏里江下游等处仍有海侵。
到白垩纪亦大致如此,只有在西南边陲还有海侵,特提斯海淹没了西藏地区,还在新疆喀什地区伸进了一个狭长的海湾,在台湾地区也发现过早白垩世的菊石和海相双壳类化石。
除此之外,可以说在印支运动以后,从侏罗纪开始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南北东西形成一片宽广的大陆环境。
二、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印支运动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环境,新形成的古昆仑山、古秦岭横贯大陆东西,对于分隔南北古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但在中国东部地区,沿着NNE-SSW方向,即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更为明显的分异现象。
该线以西出现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该线以东则属于环太平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形成一系列新华夏小型裂谷盆地群,从北方的大兴安岭、内蒙古、燕山地区,到南方的闽浙沿海,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有多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
(新教材)地理必修1人教版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掌握其规律。
2.了解地质年代表。
3.熟悉地球的演化历史,掌握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1.原始陆地:地球诞生初期,受大量陨石撞击,地球上大部分岩石处于熔融状态;陨石减少后,地球冷却,地幔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2.原始大气:地球在冷却过程中,内部气体溢出形成原始大气圈。
3.原始海洋: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云层凝结致雨,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原始海洋开始形成。
判断1.地球上的水来自于宇宙空间。
( × )2.炽热的岩浆中不会含有水。
( × )3.地球诞生初期表面被熔岩覆盖。
( √ )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3)意义: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地质年代表(1)地层单位:地质学家们通常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称为地层单位。
(2)地质时代单位: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间称为地质时代单位。
(3)地质年代表: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
填写下表:判断1.地层中的化石就是古生物的遗体。
( × )2.各类地层中都能找到化石。
( × )3.地质年代表是按照岩层的上下顺序排列的。
( × )三、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1)海陆格局:形成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岩浆喷溢活动相当频繁,构造运动剧烈。
太古代晚期,出现了小规模的陆地。
(2)大气:原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处于缺氧状态。
(3)矿产:世界上60%以上的铁矿形成于这个时期。
(4)生物演化:①早期没有生命现象。
②十几亿年后,出现了原始的生命:原始细菌。
燕山的地质地貌
燕山的地质地貌燕山地区的地质地貌奇特多样,既有花岗岩地貌,又有石灰岩地貌;既有砾岩(沉积岩)地质,又有煤炭形成的更早地质。
四五亿年前,整个华北地区都是一片汪洋大海。
我们所处的燕山地区则是浅海或海滩。
大约三四亿年前,整个华北地区地壳上升,海水退去,燕山地区也随之成为古陆地。
当燕山还是浅海或海滩的时候,被河水冲积下的卵石和碎屑经过胶结后形成了砾岩层。
后来,到了3.5至2.7亿年的石炭纪时期,海水又慢慢淹没了古陆地。
这次海水的侵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前一次小得多。
这段时期,海水时进时退,沧海陆地变化频繁,燕山地区(包括门头沟、三家店一带)基本是海陆交替出现的海滨地区。
到了1.5亿年的时候,北京的地质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燕山运动:多处火山喷发,炽热的岩浆流溢大地,砾岩层断裂,海底上升,山体发生强烈的皱褶和隆起……燕山的地质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燕山的花岗岩,属于海水第二次浸润后形成的水成岩。
第二次海水侵润时期:浅海地幔岩层下沉,岩石受热后融化;融化后的熔岩由于受地下岩浆冲举而上升,遇到海水后再次冷却凝固,于是就结成了特殊的花岗岩层。
花岗岩的主要成份是长石、云母和石英,以灰白色和肉色最为常见。
经过后来的燕山运动,浅海海底的花岗岩层被不断抬高,待海水退去以后,燕山腹地就形成了高低不等的花岗岩丘陵区。
在橡胶厂西面的山脚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由卵石凝结而成的大块砾岩。
那是海滩砾岩层在燕山运动下断裂上升后风化的结果。
燕山砾岩在火山喷发等强烈的地壳变化下上升断裂,有的还被嵌进了氧化铁等矿物,经过日晒雨淋等不断风化,河水冲刷等不断磨损,才变成了今天光滑圆滚的砾石。
至于燕山北面和东北面山脉的石灰岩,那原本是海底沉积而成的水成岩。
据地质材料介绍,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生成的灰色或灰白色的沉积岩。
其主要是由方解石等物质的微粒组成,常有其它物混入。
依照混入物的不同,可分为白云质石灰岩、粘土质石灰岩和硅质石灰岩。
燕山运动
近1亿多年以来,地壳运动在我国进行得特别强烈。最显著的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告一段落。今天我国地势起伏的大体轮廓,就是在燕山运动中初步奠定的。再一个时期是近3000万年以来,我国又成为地球上一个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崛起;不止是喜马拉雅山,我国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地壳的活动增强了,特别是西部地区,隆起上升的现象很显著,许多在燕山运动中已经形成的山岳再次被抬升,这种变动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停止下来。
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6500万年前左右,在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白垩纪初这段时期。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
编辑本段对燕山运动的研究
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燕山运动部分
定义翁文灝(Wong,1926,1927,1929)最早命名的燕山运动,是指发生在华北燕山地区中晚侏罗世期的重大构造事;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 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 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 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 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
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 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 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 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 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
[1]发生时间关于燕山运动发生的时限,张宏仁(1998)曾以《燕山事件》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燕山运动源于一次强烈的构造事件,其发生事件采纳了翁文灝最初定义的界面,即九龙山组和髫髻山组之间的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时间。
[2]赵越等(2004)根据中侏罗世日本海沟增生楔和东亚火山弧的出现, 认为作为燕山运动主幕构造转换时代为中侏罗世。
龙门组砾岩含有元古界砾石的事实说明,在龙门组最下面一层砾岩沉积之前,极强烈的断块运动已经发生,不整合面应该在龙门组之下。
另一方面,上、下窑坡组含煤组及相应时代的地层在华北广泛分布,直到煤系地层的顶部,未发现有北东向断块活动的破坏,断块活动应发生在上窑坡组之后,代表燕山运动起始发生的界面不是原来翁文灝提出的侏罗系九龙山祖和髫髻山组之间,而是在门头沟煤系或上窑坡组与龙门组之间[2]。
任纪舜等(1999)以张家口组火山岩系喷发之前约145±5 Ma 作为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时期。
牛宝贵等(Niuetal. , 2004)在张家口火山岩底部获得锆石U-Pb SHRIMP 年龄, 将135 Ma 定为从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时间。
[1]成因崔盛芹等(1999 , 2002)提出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之间连续性的观点, 认为自印支运动开始,濒太平洋构造带的活动性加强, 到燕山期达到高潮, 将印支运动视为燕山运动的前奏。
“燕山运动”的历史意义
“燕山运动”的历史意义
佚名
【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年(卷),期】1992(16)2
【摘要】1927年中国学者翁文灏提出“燕山运动”这个术语,是世界地质科学史的一件大事;它推动了大地构造学及有关学科大大向前发展。
因为它的提出不止是阐明了一个地壳运动期,而且从学术理论及找矿实践上说,还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故作用特别重大。
这主要在于: (1) 它揭露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于中生代中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属于造山型的地壳运动的事实。
这种造山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断裂(包括逆掩)、拱曲[1953,帕甫洛夫斯基]等构造作用,大量以高硅高碱花岗岩类为主的岩浆活动(包括火山喷发),主要以断裂变质为特色的变质作用,还有发生于一种为作者特名“地洼”
【总页数】2页(P111-1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2
【相关文献】
1.燕山运动的“绪动”——燕山事件 [J], 张宏仁;张永康;蔡向民;渠洪杰;李海龙;王猛
2.燕山地区为何多山地r——关于燕山运动的综述 [J], 孙求实
3.论燕山地区燕山运动 [J], 董国臣
4.燕山运动的历史意义 [J], 陈国达
5.中国中—东部的燕山运动和两种燕山造山带 [J], 吴根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新生代大事纪
中新生代大事纪一.中生代1.三叠纪(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是岩石圈板块发展演化趋于形成近代构架模式的时代,也是岩石圈板块从联合走向分裂、漂移、逐步完成近代海陆分布格局的时代。
<1>世界:老阿尔卑斯运动又称太平洋运动。
<2>中国:印支运动,中国和亚洲的主要部分已全部固结<3>重庆:大巴山断褶带不断向南扩大(2)海陆变迁<1>世界:三叠纪晚期开始,位于南极周围的冈瓦纳超级大古陆逐步分裂为几个大陆。
<2>中国:三叠初期,中国华南地区仍然为海水所占据,形成南海北陆的形势。
三叠中、晚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之间、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形成印支褶皱带,互相对接在一起。
向西又与<3>重庆:海洋覆盖(3)生物演化<1>世界:裸子植物繁盛。
爬行动物时代。
晚三叠世发现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
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更替现象。
腕足类在古生代末及三叠纪初趋于衰落,但从中三叠世开始激增。
<2>中国:银杏(4)岩浆运动<1>世界:岩浆活动频繁而剧烈。
环太平洋内生金属成矿物带形成<2>中国:三叠纪末期,在秦岭、川西、长江下游、藏北等地区,都有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
(5)气候<1>世界:三叠纪初气候比较干燥,以后由炎热向温湿转化,气候分带明显。
在赤道两侧各有一条宽阔的干旱带,在高纬地带和北极区,存在有潮湿地带。
(6)矿产<2>中国:川东、鄂西中三叠统(巴东组)和四川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砂页岩中含有铜砂岩。
在南方晚三叠世是重要的聚煤期。
四川盆油气田,含油气层位为海相下、中三叠统。
云南上三叠统含盐。
石膏产于四川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或巴东组中)2.侏罗纪(1)构造运动<1>世界:燕山运动。
(2)海陆变迁<1>世界:大陆分裂趋势进一步增强,北美洲和非洲已经分裂、漂移,出现北大西洋洋壳海盆。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燕山运动(约1.5亿年):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
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
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
西部: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东部: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褶皱、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以及陆内碰撞、张裂拗陷和挤压推覆等现象,所有这些构造活动即相当于燕山运动在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带。
特别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由于太平洋洋壳板块不断向大陆板块俯冲,引起
大陆边缘地带的挤压。
燕山运动的结果,形成环太平洋褶皱带(如北美的内华达山脉、亚洲西伯利亚东部各山脉等)以及环太平洋岛弧和海沟体系。
由于大陆活动边缘的增长,导致活动带的向外推移,包括北美东部的海岸山系、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地,到了新生代即新阿尔卑斯阶段才褶皱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