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教育理念的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教育理念的对比

当中国基础教育迈进新千年时,课程改革成为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已提出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建立现代化的基础教育体系。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都自觉地去关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本文从“传统教育”和“课标教育”对比中研究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

一、两种理念引出不同教育目标

传统教育主张:掌握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以落实“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

新课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突出学科整合,强调课程对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发展领域的目标:

喜欢所学的课程,对学科学习有兴趣。

喜欢并有意识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态度认真,不怕困难,愿意尝试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喜欢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能在学习中受到道德品质教育,人格个性培养;并愿意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实践。

权威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中提出了4种支柱性的基本能力,一是学会求知的能力,二是学会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的能力,四是学会生存和发展即学会做人的能力。

由此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产生了如下区别:

1、“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课堂的领导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在教师的规定行为下被动接受学习。新课标则主张课堂是学习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完成学习,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知识密度”与“活动密度”

国际教育界流传一段经典:“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这段话告诉我们的是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这既是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也指明了我们教育实践者更新教育思想的方法就是要付诸实践。用知识密度只能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充实学生活动密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二.两种学习方式得出不同效果

传教教育主张“接受学习,摸仿练习,深化练习”达到学会知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形成会学。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三、两种评价方式为学生参与提供不同内容

传统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把教师看作“法官”,以“分数”为标准,学生的优劣用分数说话,学生回答问题或作业教师是“终审官”;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如果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那些各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成效。这样做,儿童的精神力量就会焕发出来。”新课标主张:教师对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的同时,让全体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裁判”,是让他们成为学习主人的突破口。

评价过程是: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自我评判──交互评判━━全体评判

四、课堂成功的两种标志形成不同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能正确迅速完成作业”为评课核心;由此形成的教学模式:复习引入(找寻知识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新知讲解(叙述或问答)━━巩固练习(记住新知和模仿例题)━━深化练习(提升难度)。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如果教师的聪明才智“深化”到培养每个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上来,如果教师所讲的话善于激励学生投入创造性的能力的竞赛,那末,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理所当然地,生活中也将不会有一个不幸的人。”陶行知对传统教育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形成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用学科眼光观察生活)━━学生质疑(疑问和惊奇)━━互动合作(动脑动手探究)━━用于生活(实践创新)

五、两种课程着力点不同

新课程“新”在哪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迫切需要了解的。分析有关正在进行实验的教材可以发现:(1)新课程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2)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3)新课程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富有时代感;(4)新课程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5)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6)新课程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7)新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教具、学具功能,克服了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