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萧红和萧军的那些事

合集下载

萧红和四个男人的一些故事

萧红和四个男人的一些故事

萧红和四个男人的一些故事萧红,这位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女作家,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42年逝于香港,1957年其骨灰被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迁往广州银河公墓重新安葬。

在她短短31年的一生中,萧红经历了种种病痛和苦难,也遇到了很多男人他们都是才子,跟她的关系或为爱人,或为知己,或为恩师。

她和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汪恩甲临产失踪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她的未婚夫叫汪恩甲。

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

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

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

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

1934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

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

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因此弃萧红而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汪恩甲是遭遇了意外。

萧军既爱且痛萧红怀孕时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位文学青年因此开始了相互爱慕。

1932年,松花江决堤,但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

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水困。

不久萧红进医院分娩,但她无力抚养孩子,将孩子送人,这个孩子后来夭折了。

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当地的欧罗巴旅馆,开始了一段贫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同时,萧红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期。

但是,萧军有些大男子主义,他个性粗暴,而且情感轻浮,在两年里先后跟三个女子有暧昧。

而且,他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他说:“她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两人从哈尔滨结伴去青岛,最后又到了上海,但最终,萧红还是向萧军提出分手,结束了这段既爱且痛的恋情。

萧红在西安

萧红在西安

中共组 织的半军事化的抗 日综合文艺宣传 团体 ,萧红 、 客 厅 里 欢 声笑 语 ,周 恩 来 非 常 开心 。
端木蕻 良和聂绀弩跟随西战团西行 ,在住宿 、饮食 、交
还 在萧红 、端 木蕻 良和聂绀 弩随西战 团乘火车离
通等方面有很多便利,也安全 ;由于聂绀弩 和西战团主 开运城 去西安之 时 ,三人被 丁玲 “拉夫” ,要求和塞
玲去 了北 新街七 贤庄国民革命军第 十八 集团军驻陕办
事处 (以下简称西 安八 办 ),见到 了周 恩来 、凯丰等
1938年春 ,萧红在古城西安住了 45天。
中共领 导。周恩来 和凯 丰这段时 间在西安 ,端木蕻 良
1938年 3月 1日凌晨 ,丁玲率领的第十八集 团军西 在 自传 中也 回忆 到周恩来在西安接 见过他们。当时周
她给 在延安 的朋友高 原写 了封信 ,信 中说 : “从这 里
3月下旬 ,萧 红在西 安八办 的招 待所住过 。萧红
也许 到延安去 ,没有 工作 ,是去那里看 看。二月底 从 在 《无题 》一文 中说 : “在 西安和八路 军残废 兵是 同
丁玲 带着 几个 人先 去西安 打前 站。3月 4日,萧 红随 击 》公演完毕 ,共演了 5天 l】场 ,萧红多次观看 了 《突
着西战 团大队从陕西潼关来到陕西省城西安。
击 》的演 出。 《突击 》的演}}3获得很大成功 ,西安 《工
西战 团当晚来 到陕西省政府 安排的住宿地——粱 商 日报 》3月 18日发表消息称 : “《突击 》公演博得
关棉 花厂 ,萧红 在潼关住 了 =三个晚上 , 白天没事 ,便 l1日 《突击 》剧本脱手 ,两战团开始 了紧张 的排练 ,
在潼关 古城 和黄 河渡 口游 览 ,后来萧红用 在潼关观察 3月 16日在 西 安 武 庙 街 (今 西 一 路 )易 俗 社 上 演 .这

书信中的萧军萧红爱情

书信中的萧军萧红爱情

书信中的萧军萧红爱情作者:张守涛来源:《同舟共进》2020年第01期眾所周知,萧军和萧红的爱情非常传奇、动人,那他们的爱情是如何发生的,他们日常爱情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这对天作之合又为何会分手呢?通过他们两人的来往书信可见一斑,也可见他们两人的性格、性情。

他们的爱情结缘、发展、恢复于书信,最终也终结、告别、留存于书信。

萧军萧红的爱情结缘于萧红的一封求救信。

那是1932年,萧红本来和未婚夫汪恩甲同居于哈尔滨的一家旅馆,有一天汪恩甲说自己回家拿钱,结果却一去不返。

已经欠了几个月房钱的萧红被赶到了一间发霉的杂物间,还被威胁要卖到妓院去。

怀孕的萧红肚子也一天天大起来了,走投无路之下,萧红给自己常看的《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写了封求救信,求报馆帮她脱离险境。

裴馨园接到信后,便和其他人去旅馆看望了萧红,回来后又派当时正帮他编报纸的萧军送书给萧红。

1932年7月12日,萧军来到旅馆前门后,看到开门的萧红“整身只穿了一件原来是蓝色如今显得褪了色的单长衫,‘开气’有一边已裂开到膝盖以上了,小腿和脚是光赤着的,拖了一双变了形的女鞋;使我惊讶的是,她的散发中间已经有了明显的白发,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再就是她那怀有身孕的体形,看来不久就可能到临产期了……”萧军放下书后便想走,萧红请求道:“我们谈一谈,好吗?”于是,萧军便坐下来和萧红交谈起来,谈时发现了萧红写的几节诗:“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姑娘啊!春天到了。

去年在北平,正是吃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看到这首诗,萧军眼前一亮,心中悸动不已,“这时候,我似乎感到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人在变了,当时我认为我的思想和感情也在变了……她初步给予我的那一切形象和印象全不见了……在我面前的只剩有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就这样,萧军萧红一见钟情,在第二天再次见面时便陷入了爱河。

不久,因为哈尔滨暴发洪水,旅馆的主人走了,萧红便趁机逃了出来,逃到裴馨园家,和萧军生活在了一起。

萧军萧红在青岛的美好时光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最新)

萧军萧红在青岛的美好时光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最新)

战乱年代人如一片孤叶,孤苦无助的萧红,在一个暴风雨的黑夜,终于投入了萧军火热的怀抱。

热恋中的萧红和萧军却不得不面对贫穷和饥饿,他们经常出入当铺,四处借贷。

窘困的日子逼迫着他们决定离开哈尔滨。

可是到哪去呢?经济拮据使他们没有更多的路费,在外地也没有亲友可以投靠。

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1934年5月,先于他们离开哈尔滨的舒群从青岛来信向他们发出热情的邀请,6月11日,萧红和萧军踏上了去青岛的路途。

他们先乘火车到大连,又换上日本造的“大连丸”,“怀着鸟一般的欢心;火一般的爱!踏上祖国的海岸;投入母亲的胸怀!”(萧军)。

当青岛在海平面渐渐淡出的时刻,萧红萧军从心底里低低呼唤着:啊,祖国……两个年轻人流浪的心灵似乎突然间就有了栖息地。

到青岛后,萧红萧军租住在观象一路1号,这里地势很高,两层红瓦小楼,通体以花岗岩砌成,推开窗扉,就可以看见远山近海。

“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萧军在诗中这样形容着青岛的景色。

在青岛,他们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光。

萧红主持家务,萧军在《青岛晨报》编副刊,他们有了微薄的稿酬收入。

那时候,萧军常常脖子上系个黑蝴蝶结,手里拿着三角琴,边走边弹。

萧红穿着花短褂,黑裙子,乖巧地跟随着萧军,他们一路唱着歌儿,去游泳、划船、溜冰、会友……就在这相对平稳的日子里,萧红开始构思和写作《生死场》了。

《生死场》像一首长篇散文诗,全书17章犹如17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从不同侧面画出了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民的苦难遭际、敌人的凶残暴虐、人民的英勇斗争。

萧红以浓郁、感伤的抒情笔调不仅写出了沉滞的旧生活中苟安于残酷剥削与贫困的农民,更写出了在惨遭日寇蹂躏的黑土地上顽强站起来的农民,这让读者看到了女性纤巧的笔致,也看到了非女性的豪迈的胸怀和对社会下层人民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注与期待。

与此同时,萧军也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这两部作品成为他们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用心血和智慧铸成的里程碑。

1934年9月萧红将《生死场》寄给了在上海的鲁迅。

萧红的坎坷情路名人小故事

萧红的坎坷情路名人小故事

萧红的坎坷情路名人小故事她长相一般。

留在世上最常见的照片,穿厚旗袍,麻花辫子,齐刘海。

如果1931年的10月,她没有遇见作家萧军,也许,她这生就和写作无缘了。

可是,她遇见了他。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她便是萧红,那个写过《呼兰河传》,在当年文坛异常耀眼的女子。

1彼时,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里,萧红已走投无路。

她身怀六甲,行动吃力,而且还有疾病。

因为欠旅店600元食宿费,被旅店老板威胁,如果还不起钱就要把她卖到妓院。

而在半年前,事情还不是这样。

那时,萧红已与第一个男人王恩甲订婚,但莫名其妙与另一个男人逃婚出走。

过了一段时间,生活无以为继的萧红被迫从北平回到哈尔滨,违心答应与王恩甲同居。

王恩甲是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一个游手好闲的人。

萧红并不爱他,并且因为逃婚,已被王家取消婚约,可是迫于生活重新回到哈尔滨时,走投无路间被王恩甲撞见。

王答应与她结婚,然后陪她去北平读书。

也许去北平读书给萧红的诱惑太大了,萧红与他在东兴顺旅馆内开始了同居生活。

因无经济供给,他们拖欠了旅店不少钱,店老板怕他们跑了,安排他们住在一间小窗上有铁栏杆的小仓库内。

日子一天天过去,欠的房钱越积越多,王恩甲还不上钱,对已怀孕的萧红也失去了兴趣,于是谎称回家取钱,从此一去不返——仿佛一场报复,她逃了他的婚,他逃了她的家。

王恩甲的逃跑,让萧红身陷绝境,像被困在荒芜又没退路的孤岛。

就这样等死吗?可是肚子里的孩子又时时提醒着她,她现在已不是一个人。

绝境中,萧红向哈尔滨的《国际协报》求助。

她没有想到自己的求助信会有反响,而且编辑还会来探望她。

那是她第一次见到萧军。

她看着他,眼里满是感激。

2萧军当年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经常在报刊上发些文章。

见到萧红的第一面,他有点儿被吓住了。

眼前的女子如此落魄,除了年轻,毫无美感可言。

病和憔悴让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子变成一个沧桑的妇人。

两个人在旅店里说了会儿话,萧红开始对他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

从小时一点点地说起,那个封建地主的家庭,严厉的父亲,幼时丧母的痛楚,小学毕业即被父亲逼婚,在抗拒一年后才得以继续读中学。

【名人故事】她比烟花更寂寞

【名人故事】她比烟花更寂寞

【名人故事】她比烟花更寂寞提及萧红,总会想到《红楼梦》里的香菱,有生之日孤苦伶仃历尽人世间的苦难,最后,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

萧红是那个时代文坛中异常夺目的女子,一部《生死场》为她打开了通往文学的道路,《呼兰河传》使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一度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如今,萧红返回这个世界尚无68年之久,她的名字,早已被岁月的长河荡涤成民国时期才女的符号,江湖之中一抹无尽的壮阔。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遇实堪伤”,也许从1911年萧红来到世上,她就注定了要开始一场凄凉、艰难的人生之旅。

她的出场就是忧伤的、孤独的。

由于是女儿身,持有重男轻女思想的母亲对她总是恶语相向,父亲更是给她的一生带来了心寒齿冷的回忆,经常无缘无故地打骂她。

13岁时,父亲把她作为结交权贵的礼物,许配给了大军阀的儿子汪恩甲,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童年意外的境遇,造成了萧红自卑、疏离的性格,她的眼神里透漏出来的都就是对未来的茫然无力。

1927年,在祖父的帮助下,萧红来到哈尔滨读中学。

在这里,她沉浸在了诗文之中,快乐地编织着自己的文学之梦。

初中毕业时,19岁的萧红已经孵出了一个妙龄少女,父亲出面劝说她尽快订婚。

直面可想而知的日后凄惨的生活,她颤抖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在表哥的协助下,她毅然走上了驶往北平的列车,逃出了这桩包办婚姻。

在北平求学期间,终因学费不足而返回家乡。

走投无路之时,萧红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出现了,他就是萧红拼命想逃离的汪恩甲。

也许真的就是命吧,命中注定她在劫难逃。

汪恩甲以陪同萧红去北平读书为诱饵,诱惑萧红和自己在一起。

为圆自己的读书梦,萧红和他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开始同居生活。

半年过去了,他们无力偿还旅馆一笔食宿费。

汪恩甲借口回家提款,把身怀六甲的萧红独自回到旅馆。

这一回去,就再也没回去。

旅馆老板卸下论调,如果无法还钱,就把萧红买至妓院。

那一年,她刚21岁。

绝望中的萧红,偷偷地给当地的进步报纸《国际协报》写信,寻求一线生机。

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

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

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萧军在八十年代对萧红信件注释时,专门就二萧分手写了很长文章。

在结尾处他仍然忿忿不平地写道:鲁迅先生曾说过,女人只有母性、女性,而没有“妻性”。

所谓“妻性”完全是后天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大意如此)萧红就是个没有“妻性”的人,我也从来没向她要求过这一“妻性”。

“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

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在临汾车站,萧军对聂绀驽剖白自己的心迹。

萧军不断地强调萧红身上缺乏“妻性”,好像这个成为他们分手最重要的原因。

而一个好妻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柔顺,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而与萧军相伴六年的萧红,在许多细节上都可以感受到牺牲,温柔,体贴,可以说她是个合格而称职的妻子。

对待萧军,她像个小母亲一样充满了关爱与体贴,有时又像个小女儿一样任性而爱娇。

就连许广平也说:“如果有一个安定的,相当合式的家庭,使萧红先生主持家政,我相信她会弄得很体贴的。

”这是对萧红妻性的高度肯定。

在哈尔滨,萧红产下汪恩甲的女儿,忍着六天不去看婴儿一眼,不喂她吃一口奶,她无非是割舍了母爱,让自己更轻盈地作个小妻子。

在与萧军相爱期间,她一直像个小女孩一样梳着两条辫子,扎着两个蝴蝶结,从深层心理来说,她有着扮嫩的倾向,她用孩子气的打扮在掩饰自己的自卑——她早已不是女孩,她与人同居,还生过孩子。

她在情感方面对萧军的曲意迎合,让人思之落泪。

在上海,为了省钱,萧红用一袋面就过了一个月,天天烙油饼,煮大菜汤(后来在武汉萧红继续给小金巷的文人做,被他们称“萧红汤”)。

第一次见鲁迅先生,萧红一个晚上不眠不休,像晴雯一样,为着所爱的人拼了力气,为萧军赶制了一件时尚而好看的礼服。

还是她,在上海冰洞一样的屋子里,一边咳嗽,一边为萧军抄写《八月的乡村》。

抄一会儿,把手放在嘴边哈一会子热气。

后来,她远走日本,还在信里不厌其烦地写信关心着萧军的生活,关于枕头的事情她至少在三封信里提起过。

萧红的故事介绍

萧红的故事介绍

萧红的故事介绍一半骨灰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先生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先生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先生正在接受审查,行动不自由,竟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以示心迹。

这篇题为《纪念萧红,向党致敬!》的文章,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第一次告诉读者,萧红出生于五月初五端午节,被认为不吉利而说成是阴历初八生日。

逝世于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而不是被人误传的11点。

至于萧红尚有另一半骨灰留在香港的事,端木先生只对好友、广东著名作家秦牧先生讲过,后,端木先生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根本无法辨认。

因身体原因,端木先生委托香港大学教授小思女士等去女校找寻,小思来信,说后山前几年已被校方翻耕修整过,没有什么发现,端木先生非常担心,认为增加了寻找的难度。

1995年3月,苏珊娜·浩女士邮寄来包括香港圣士提反女校上个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端木先生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但时间久远,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先生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

1996年10月5日,端木先生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

萧红的故事:萧红的故事

萧红的故事:萧红的故事

萧红的故事:萧红的故事萧红的故事:萧红的故事萧红叫萧军“三郎”,“郎华”是萧军的另一个笔名。

她因为识文断字,所以移了性情,竟抗婚出走,一手砸碎旧婚姻的枷锁,然后一头撞进新情感的桎梏。

她邂逅的如意郎君,我小时候看的报告文学,说正是她抗婚的对象,不知是否以讹传讹。

总之,在出走的路上,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同居了很久,以致怀着身孕,被以回家取钱为由的情郎抛弃在旅馆抵债,奄奄一息。

所幸,她是个文学女青年,文学救人的道路看来是行得通的。

她写信给当地报馆求助。

血气方刚的三郎受命“采访”。

在三郎眼里,这个受难的姑娘是极其美丽的,像她的小诗一样清新动人:“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啊!春天到了。

”在洪水袭来的黑夜,旅馆倾颓的前一刻,三郎趁乱救出了悄吟。

他们决定用一个相同的姓,她用火烧云的颜色做自己的名字,他原本有些武术功底,又有满腔报国的慷慨,以“军”为名。

不过,这只是我的揣测。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倒可以用“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煞尾。

可惜那不是童话故事,也不能到此结束。

死里逃生,不过是从一个旅馆逃到另一个旅馆。

他们只能暂时栖身在欧罗巴旅馆。

因为没有钱,店老板抽走了雪白的被褥床垫,他们躺在光秃秃的棕板上,睡眠还可以将就,可是咕咕作响的肚子不能将就,每天早晨挂在对面房门上的大列巴比情人的密语还诱人。

不知道苦捱过了多久,他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不是靠萧军作武术家教来糊口,而是二萧联袂,执笔闯天下。

正是萧军,给了萧红以做人的尊严,生存下去的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而且,萧军身体力行,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养活了产后在家待业的萧红;正是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这也是他与萧红结合的前提),并且不断给萧红以鼓励和几近手把手地扶持,才得以使萧红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萧红迈入了文坛的门坎……正是萧军率先提议,并且亲自执笔写信给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将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呈到了鲁迅先生的案头上,使得萧红得以与萧军并驾齐驱蜚声国内外文坛。

还萧红与萧军本来面目

还萧红与萧军本来面目

还萧红与萧军本来面目长期以来,已故著名作家萧军背负着两口“黑锅”。

一为众所周知——缘自1948年哈尔滨发生的那场非常事件,当时的中共东北局给这位鲁迅学生、党外作家扣上了“反苏、反共、反人民”的大帽子,并在全东北解放区范围内进行公开批判,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0年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核准予以平反。

另一口“黑锅”,起源要更为早些,持续时间也更为久远,至1988年他逝世时也未被摘除,这就是在现代文坛上众说纷纭的关于他和早期爱侣萧红之间的恩恩怨怨……六十多年来,他一直被这口“黑锅”所重压,而它因属“家务事”,自然不会有什么权威机构权威人士来论断。

未想到在新老世纪之交,却被一个“小人物”给摘除了——作家秋石(本名贺金祥)历经二十年潜心研究,及与十余位三十年代见证人反复叙谈、深究,并经数十次实地实人调查、考证,费时两年三易其稿写就的《萧红与萧军》一书,用大量确凿无误的事实说清了这个问题。

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贾植芳先生在本书序言所指出:秋石的这部新作“将给予广大中外读者一部充满新意而又真实生动地关于两萧的生活传记”。

《萧红与萧军》不是秋石的处女作,也不是他的首部研萧之作。

此前,他曾出版过一本深受各方好评的研萧文集——融史料、研究、辩诬、怀念、回忆于一体的《聚讼纷纭说萧军》。

为了写好这本长篇传记《萧红与萧军》。

据了解,秋石先后去了南京、杭州、北京、哈尔滨、锦州、呼兰等地寻访曾与“两萧”有过来往的好友及知情人,叙谈并考证了有关细节,研读了500万字以上的有关著作、左翼文学史料。

有时为了弄清一个典故、一个出处,他不仅查阅了“两萧”生前所写的文章及好友的回忆、怀念文章,而且还不厌其烦地一一核对鲁迅书信日记及其文章的出处,乃至上百次通过电话同远在北京、长春、沈阳、哈尔滨、海口、乌鲁木齐等地的知情人进行核实。

例如,为搞清楚抗战初期两萧在战时中心武汉的一些细节,他不仅走访了居住在北京的梅志先生,而且还在长春找到了三十年代见证人蒋锡金先生,因而对这段时期的两萧生活、工作和投身抗日洪流及与国民党汪精卫投降派的斗争,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史料。

历史趣谈:萧红惊心动魄的一生是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

历史趣谈:萧红惊心动魄的一生是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萧红惊心动魄的一生是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
导语:萧红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是对萧红短暂一生最好的总结,这句话形象概括了萧红惊心动魄的人生历程。

萧红萧红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可以从萧红的
萧红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是对萧红短暂一生最好的总结,这句话形象概括了萧红惊心动魄的人生历程。

萧红
萧红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可以从萧红的三件事里看出来。

一是萧红出身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家庭富裕,衣食无忧,仅仅是父母的冷漠便让萧红感到极端的窒息,再精美的房子和安逸的生活都阻挡不了萧红想要逃离家庭的愿望,这在当时是非常出格的行为。

那时候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就是认识几个字安安分分等着家里找个门当户当的婆家出嫁就好了,从此过上富足平淡的一生。

但是萧红却一直努力上学,还极力摆脱封建包办婚姻,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二是萧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遇到了萧军,两人志同道合,拥有共同的文学梦,真挚的感情让萧红在困顿的日子里也能向个小女人那样一边操持家务一边以极大的热情创作,还积极支持萧军的事业,可以说是患难与共。

可是后来他们到达上海后过上了安逸的日子,反而没有了激情,两人的矛盾也逐渐显现,萧红觉得她与萧军已经没有爱情了,与其痛苦相守,不如分开,虽然这影响了她的创作,但是萧红心意决绝,她的文字与人生又一起脱轨了。

三是萧红一直坚持用文字独立表达自己对人性对社会的观点,不与任何势力为转移。

那时候萧红没有像萧军一起去当时革命的大本营延安,而是一个人来到遥远陌生的香港,过着离群索居,因为萧红的文字与人生注定要一起脱轨。

生活常识分享。

萧红《商市街》:不幸的感情,早已在相爱时危机四伏

萧红《商市街》:不幸的感情,早已在相爱时危机四伏

萧红《商市街》:不幸的感情,早已在相爱时危机四伏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商市街》是萧红的回忆性散文。

这部作品是萧红初到上海后,对上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的回忆。

她详细记叙了与萧军在哈尔滨时的生活,剖析了自己的心理和情感历程。

在萧红最脆弱的时候,萧军像英雄一样出现,救她于水深火热中。

他们在饥寒交迫里热恋、同居,像平常夫妻一样为柴米油盐发愁,为生活琐事争吵,为亲密关系中出现的不速之客烦心。

或许,透过萧红和萧军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一段感情是如何变坏的,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又是什么。

011932年春,汪恩甲离开哈尔滨东兴顺旅馆后,便再也没有出现,留下怀孕的萧红和一屁股债务。

这笔债务欠了7个月,一共四百块钱。

面对店主催账,她只动动嘴唇:明天就有办法。

可是明天会有什么办法?她不知道。

走投无路,萧红写信向《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

萧军知道消息后,主动去东兴顺旅馆搭救萧红。

两人一见钟情。

那年夏天,市区发大水,萧军用一条小船把萧红救出来。

没过多久,萧红生产。

因无力抚养,孩子出生后便被送了人。

当芹告诉蓓力孩子给人家抱去的时候,她刚强的沉毅的眼睛把蓓力给怔住了,他只是安定地听着:“这回我们没有挂碍了,丢掉一个小孩是有多数小孩要获救的目的达到了。

现在当前的问题就是住院费。

”蓓力握紧芹的手,他想——芹是个时代的女人,真想得开,一定是我将来忠实的伙伴!他的血在沸腾。

这是《商市街》第一篇文章《弃儿》里,萧红描写自己把孩子送人后萧军的反应。

萧军是个局外人,除了为五角钱的住院费奔波外,便一心憧憬着和面前这个女人的生活。

但一个母亲狠心送走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忍的。

这是萧红心里的一根刺,除了《弃儿》,此后,她再未提过这个孩子。

生产后的萧红身心俱疲,她没有钱,没有孩子,“只有眼前的一条大街要她走,就像一片荒田要她开拔一样。

”萧红的内心是悲伤哀痛又无助的,萧军不懂。

二萧的关系在之后出现重大裂痕,其实早在哈尔滨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伏笔。

萧军大男子主义,大大咧咧。

《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书评:“寂寞红”的萧红

《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书评:“寂寞红”的萧红

《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书评:“寂寞红”的萧红《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是作者王朔所撰写的一本传记,主要讲述了著名作家萧红的一生经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她与萧军的感情经历。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读完这本书之后,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辛酸和执着。

书中所描绘的:“寂寞红”的萧红,显然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

她曾经在家庭和婚姻中遭受到巨大的失落和痛苦,同时也深刻受到了乱世的影响。

然而,她似乎也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特殊身份。

她是一位女性,同时也是一位笔杆子,她知道自己必须随时准备为文学而牺牲。

在婚后,萧红也曾经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曾多次移居不同地方,写下了《呐喊》、《三呼》等创作杰作。

然而,在生活和创作的交错点上,萧红的宿命使然似乎已经注定了她的灾难。

她几乎是“独守精神的一座小房子”,无论在婚姻中还是在作家群体中,她几乎从未得到一份真正的情感满足。

即便是在萧军的怀抱中,萧红也察觉到了自己的孤独,仿佛他只是一个寄有一时难言的希望的象征。

与之相反的,是萧军一再的背叛和冷漠。

萧红的内心世界不断被刺痛,她自问自答:“一个女子似乎能忍受许多苦,但她是否有权利也忍受那种摧残呢?”然而,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不仅仅会为萧红扼腕叹息,更会洞悉到她的坚定与勇气。

她拒绝向男人低头,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写下自己的力作。

她身处乱世,生活的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在削减她的好奇心和浪漫情怀。

如果说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那么萧红虽然没有选择自己的一生,但是她选择了自己的写作。

这也是她展现出的“寂寞红”中的真正意义,在孤独中,她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终究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给人们带来了萧红一生的感悟,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萧红那种女性独立精神的赞美。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女性在那个时代中所承受的压力和不公,更可见萧红打破旧有传统,独立自主的精神,让人十分敬佩。

最后,我想说,萧红不曾被时间遗忘,因为她的思想精神永远跨越了时代的坎坷,千百年后,她的创作想法依旧滋润着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

萧红萧军在西安分手始末

萧红萧军在西安分手始末

-:秦史话|鈿9琴霭嚇萧红和萧军是一对传奇式的东北作家,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奋笔呐喊,写出了反日本帝国主义求民族解放的杰出作品《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声名鹊起,为大众看好,但他们却在1938年4月于西安分手了,令人感叹又不解。

本文爬梳史料,讲述了他们分手的原因和经过。

萧红萧军在西安分手始末/袁培力1935年上海,两个东北作家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先后出版,由于有鲜明的抗日内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小说的作者田军和萧红在文坛上一举成名。

后来人们知道了田军的另一个笔名萧军,也知道了《文学》杂志上散文《饿》的作者悄吟就是萧红,她是田军的太太。

上海报刊还挖掘出了他们的往事:在哈尔滨结识,都是流浪者,一结识就相爱了,同居在一起,合写了一本《跋涉》。

鲁迅先生接受了坦率真诚的两个东北青年,经济上帮助他们,文学上提携他们,为《八月的乡村》《生死场》作序。

1936年5月鲁迅接受上海《救亡情报》周刊采访,说:“现在我们中国最需要反映(上接第72页)景嘛,用“一塌糊涂”四个字来概括确不为过!而我所上的农校,学习畜牧兽医,不管怎么说,总算“中举”了。

如果学有所获,将来好歹还能谋到一份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家人。

总比那些没有中榜的人强吧!如果我放弃了这次机会,就意味着前功尽弃。

今后再考,完全有考不上的可能。

想到这里,我的头脑一下子清醒起来,沉重的思想包袱突然变得轻了许多。

我羞怯地抬起头,喃喃地对父亲和母亲说:“二大(我父亲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二,作为儿女的我们从来不称爸,也不叫大,而是唤作二大),妈,我去!我的事既然已成定局,刚才你们又说了这么多,我也想明白了。

我不但要鼓起勇气去上这所学校,学习这门专业,而且还要下决心学好悟透。

决不辜负您们的厚望,为你们争气争光!”善良的父亲和母亲脸上终于绽放出了愉悦的笑容,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经过母亲好些天为我拆洗被褥、缝补衣衫、筹措资金等辛劳,我外岀求学的一切准备工作业已就绪。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

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

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哈尔滨,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

为了冲出狭小的空间,她开始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

有关萧红的名言名句:世界那么广阔,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这么狭小。

你知道吗,我是一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主流常用素材:民国李清照:改造人类的愚昧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相似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她是一个未受束缚的天才作家,她将生活内化为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笔端。

考场运用:张爱玲是在滚滚红尘中生活相对安逸的,她的笔致妖娆阴冷,气局相对狭小尖锐;而萧红生活惨烈,笔致素朴天成,气局宏大崎岖,文学世界温暖深沉,纯粹执著,是一种紧贴大地、关于百姓生与死的大悲凉。

今天,这样纯粹的作家已经太少太少。

我们应摸着良心,问问自己:该坚持的时候,是否坚持了?有关萧红的创新抢分素材:倔强,直白尖锐的女权呼吁:萧红对当时社会中女性生存环境和地位不满,总会借一些事物来表示她的批判,她曾写过,庙里的男雕像总是凶神恶煞,而女雕像却总是低眉顺目。

[转载]萧红在哈尔滨……方未艾(转帖)

[转载]萧红在哈尔滨……方未艾(转帖)

[转载]萧红在哈尔滨……⽅未艾(转帖)原⽂地址:萧红在哈尔滨……⽅未艾(转帖)作者:樵夫她在创作上是丰收的,在⽣活上却是贫困的。

她写出了⼤量优秀⽂学作品,却是在三⼗⼀岁的有⽣之年完成的。

她有着坎坷的⼈⽣经历与⾰命历程,更有着传奇般的⽂学⽣涯和爱情⽣活。

作为萧红和萧军当年在哈尔滨“偶然结合”时的朋友,我把当年与萧红的交往以及萧红在哈尔滨的详细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

作为这两位中外闻名的作家轶事也好,或作为历史的见证也好,我想都是有必要的。

⼀篇奇异的来稿1932年春天,我在东三省商报社担任⽂艺副刊《原野》的编辑。

有⼀天,我收到⼀篇来稿,是⼀⾸题为《春曲》的新诗。

作者署名是张乃莹。

诗共⼋句,到现在我还记得: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

姑娘啊!春天到了。

去年在北京,正是吃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呵,⽐青杏还酸!随诗稿还附有⼀个短笺:编辑先⽣,我是被困在旅店⾥的⼀个流亡的学⽣。

⼏乎是失掉了⾃由。

我写了⼀⾸新诗,希望您能在您编的《原野》上给我登载出来,在这样⼤好的春天⾥,可以让⼈们听到我的⼼声。

顺问撰安。

我每天都收到许多来稿,有熟⼈的,也有陌⽣⼈的,但还没有这样⾃述⾝世处境的奇异的来稿。

虽然我当时认为这⾸诗抒发的感情很真挚,有⼀定感染⼒,但作者到底是男学⽣还是⼥学⽣,很难辨认。

我住意看了寄稿的地址。

只有“寄⾃旅社”四字。

哈尔滨那么多的旅社,谁能知道是住在哪个旅社。

我⼜看了⼀遍诗稿,就把它放在待发的稿件⾥了。

萧军去探“虎⽳”过了⼏天的⼀个上午,我去道外国际协报社看萧军(当时笔名是三郎)。

他那时住在这个报社副刊编辑⽼斐的家⾥。

我到报社副刊编辑室找他,三郎和⽼斐在那⼉正看⼀封信。

⽼斐看见我就说:“你也看看这封信,是什么意思。

”我接过来⼀看,是封求援的信。

信上说,她是北京⼥⼦师范⼤学附中的⼥学⽣,“九⼀⼋”事变后家乡沦陷,来到哈尔滨,因为⽋下旅店费⽆⼒偿还,竟被作为⼈质,失去了⾃由。

信中还说,从前,她是反对包办婚姻离开家乡的,现在,她得不到亲友的同情和帮助。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人认为许广平不待见萧红,就觉得鲁迅跟萧红有关系,作为一个资深的鲁迅八卦爱好者,我在这里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鲁迅不但没有偷看弟媳妇洗澡,和萧红的关系也十分地纯粹。其源头无非是萧红遗言想将自己的骨灰葬在鲁迅墓旁,萧红一生孤苦,只有她祖父和鲁迅对她好,让她感到温暖,这又何尝不可呢!
正如中国足球的沦落一样,中国电影产业的没落,乃至中国文化的断层和缺失,这些烂账都可以统统归到体制身上。如果中国将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无聊越来越脑残,一个个走在街上,就像灌足了气的充气娃娃一样。一遇到什么事,可笑不可笑,好玩不好玩,先爆了再说,正如我现在丢下工作,一个劲儿地只顾吐槽。
再来说说萧军,萧军可是拍着胸脯说老毛最多只配当他大哥的铁血真汉子!他有次去延安过路,老毛准备巴结他召见他,他回绝说不了,可以说是当时延安几个不臣老毛的人,后来还有次把老毛灌醉套出了不少真话,都完整地记录在他的日记里。英雄如此之豪,又有几个呢,电影里只身去救萧红,咋这么娘呢!
晚年时红卫兵要去斗萧军,萧军说:“我活到这把年纪,已经是超期服役了,如对我进行武斗,我年轻时在讲武堂当过武师,下面的话就用不着我说了,希望你们珍惜自己的青春。”红卫兵听完就傻眼了,从此只敢对他文斗了。萧军自称是个性格暴烈的人,在电影里却像一把鼻涕被几个女人甩来甩去,导演你烦不烦!
萧红死后,传闻端木和骆宾基把人埋了后,痛快地打了一架,然后各奔东西老死不相往来。在骆宾基的回忆录里,只承认萧军才是萧红真正的丈夫。本来很简单的故事,三人各持一端,最后搞得像罗生门一样。我觉得在萧红的眼里,萧军有侠气未免粗暴,且爱处处留情;端木够温柔不够担当,遇事总是退缩;这就是萧红的苦恼。你们帮她选好了吧!不过萧红临死前还对骆宾基说:三郎若是知我病重,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救我……这话让人觉得惨然!
关于萧红和萧军的那些事
看完电影《萧红》,深深感觉对不起今天被我祸害的朋友们,我曾因喜欢萧红多次向他们推荐这部电影,当我看到敬爱的鲁迅先生屁颠屁颠地拿着写好的序,当着许广平的面满脸淫笑地对萧红说:“你该拿什么来感谢我呢?”并且这句话翻来覆去重复了两次。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见活生生的鲁迅居然是这个样子,这给我强大的心灵留下了多大的阴影导演你知道不?
说实话,看过海多纪念鲁迅的文字,只有萧红的文字最终压卷。其关键之处,是把鲁迅作为一个人来写的,其它人要么则是把鲁迅作为一个神写的,要么干脆拉倒抹黑无限妖魔化,好像不去捧捧或者踩踩就无法证明自己的高明似的。捧鲁的有个叫房向东的,看过你才知道什么叫做肉麻无比脑残粉,骂鲁的则多了,韩石山真正做到,导演整体结构还是不错,最关键的一点是不懂萧红,估计丫连《呼兰河传》都没读过,所以根本不能理会萧红圣徒似的拼命写作,是源于对故乡对土地的深深热爱。其实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就有这种感觉,现在却忘了老本,搞得自己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对现实过于妥切,手忙脚乱仅余浮躁二字。
扯远了,还是回到电影里去吧!小宋佳长得比萧红漂亮,这点还不算糟蹋,但有次萧红向端木说起自己的梦想,捧着高脚酒杯,其间眼波流媚,很像是上海滩四马路出来卖得导演知道不?萧红临死前在纸上写过一句:“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话难道是被导演吃了么?
萧红是民国时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和她相比,冰心、苏青、丁玲、张爱、白薇、凌叔华,甚至林徽因这种顾影自怜的文艺范至今都有传人,她们可能比现在的一些美女作家漂亮,家庭出身好,多才艺什么的,但那根接力棒至今都还有人传承着。萧红的《呼兰河传》有如沈从文的《边城》一样,都是文学史上的特例。
这只能说中国整个电影产业环境气候极其恶劣,除了田壮壮贾樟柯少数电影人还有些许职业操守外,其它人差不多都是拍个电影侥幸成红,再用这个作为敲门砖理所当然地向主流投怀送抱了。好电影不能上座,烂电影层出不穷,票房这东西纯粹是个假大空,连泰囧这样烂成渣的电影都有人追捧,真是滑天下之稽!
不过最后我还是被《萧红》有些地方感动了,尤其是火车快开时,萧军给她买了两个梨子,这也是本来就有的。梨者离也,不管他们以后见没见面,我的鼻子有点酸,想必眼睛有点红。年纪大了,泪点和尿点都是这么低,甚至分不清煽情和感动的区别,倒是笑点却是和血压一样不由自主地高了,长期以往,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