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音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从"中国风"音乐浅谈流行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史学院汉语言文学 07101班 12号杨瑞

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发展的表征与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与工具。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互动过程。同时,文化的形成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传播促成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积淀,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更是广泛而普遍的。

由是,代表中国前沿时尚元素,代表大众文化取向的流行音乐,自然承担了寻找文化根基和促进文化传播的使命。并尝试打破长久以来的模仿瓶颈,将目光推向民族传统,带上浓浓的中国味道,贴上地道的中国标签,在国际化与传统间进行着探索,在全球化交流中展现独特的中国形象。使民族的音乐成为世界的音乐,使传统的民族文化成为年轻的大众文化。

流行音乐的文化走势是借助于商业传播渠道而发展的一种大众传播文化,不可避免的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唯有在转化为沙工业兴味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一样,流行音乐同样扮演了传承民族文化的角色。

那么,流行音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对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传统伦理道德、传统韵律诗词、古典文学意境和情调,以及古典音乐戏剧艺术的应用,其中很多因素都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这不仅仅促进了流行音乐形成与内容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运用,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歌曲中运用传统编曲与配乐奏响的中国诵吟,使用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故事营造的中国氛围、借助文字韵律与传说典故编织的中国文化,诸多特点构建起典型的中国古典意象,典型的中国古典意境,或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典情绪,我们把这种音乐风格称之为“中国风”歌曲。

“风”者,风光、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也。从先秦《诗经》“风”诗到汉代乐府“相和歌辞”,无不是闻其“声”而知其“风”。孔子云“诗言志,歌咏怀”,即在乐歌声中表达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积聚、焕发。我们从流行歌曲的内容关照,不难发现,当今华语乐坛越来越关注和渗入中国传统文化。歌词饱含民族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技巧,以怀旧人文背景与时代节奏结合,所产生的“中国风”歌曲,非常引人注目。接下来,我就从“中国风”歌曲入手,浅谈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中国风音乐歌词对传统文化继承表现

(一)符号层面:古典意象的重现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人们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想实现信息交流就必需借助符号来实现。符号主要有四个特点:指代性、约定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其中社会公有性是符号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的社会性,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对某个符号形式、符号的指说对象,达成一致的看法和意见。在中国有许多

的符号是民族共有的。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表达某种意蕴的时候常常会创造某种形象,即意象,它在主观之象与客观之象之中的结合。庄子就提出过“言,所以在言,得意而忘言”。它让作者把自己不可传达的抽象感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上,从而使作品产生浓厚的诗意。有些事物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已经使他们有了我们这个民族中特定的含义。方文山的中国风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意象。如在《娘子》中有“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西边河口默默地等着我”,“落寞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杨柳”和“红豆”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用来寄托相思的事物。《诗经·小雅·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这两个意象的使用将一个女子的相思之情巧妙地表达出来了。在《发如雪》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东流水”常常用来形容某事的消逝,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歌词中运用了古诗词的意象之后也大大提高了歌词的文学内涵,使中国风在其他的歌曲中显得格外的耀眼,使现代的歌词有了更多诗的特征。为什么说使现代的歌词有了诗的特征?方文山认为,“至五四运动诗词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歌词则完全依附着音乐的发展,词义不再讲究文学性”。于是诗与歌词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乔羽在《歌词创作美学序》中谈了他们的差别:“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的制约着它的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而方文山的歌词由于这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意象的运用,以及待会提到的化用诗词等写法,使歌词比较的“深刻”、“隐约”、“曲折”、“文雅”,有了更多的诗的特质。

除了选用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的意象,同时方文山也直接选用一些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事物、历史时间作为意象。《上海一九四三》中“泛黄的春联”、“依稀可见的岁岁平安”、“爷爷用楷书写了一个满”,极具旧社会普通人们的生活气息。在弘扬中国的中医、武术文化方面,方文山也是功不可没。在《双节棍》中出现了“少林”、“杨家将”、“金钟铁布衫”、“任督二脉”,如同在看一场武术表演。《本草纲目》有“华佗”、“中药”、“龟苓膏”、“云南白药”、“冬虫夏草”。让我们觉得这些歌词古典还因为里面有历史典故事件,比如《乱舞春秋》中开篇“那混乱的年代、朝廷太腐败、人祸惹天灾、东汉王朝在一夕之间崩坏、兴衰、九州地图被人们切割成三块、分开、读历史的兴衰”,用这几件事情表明中华民族历史的兴旺。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方文山就是这样一个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词人。中国风的音乐在短短的时间之内能被人们所接受,还在于其民族特色的意象促成了“群体接受”的形成,使得它的接受涵括了社会上各个社会层次和年龄阶段的人。“群体接受”是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推动下,在一定的时代文学风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和艺术惯例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民族的审美文化积淀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学接受习惯和传统。接受者在接受之前就已经和作品在暗中达成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默契,因为有这种默契的存在,所以是某些作品为很多接受者接受提供了可能。从深层次上看制约着接受者的审美情趣和期望视野。这样也不难解释中国风为什么一出现就会受到欢迎,因为它与接受者的内心是契合的,释放了接受者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前人所留、代代流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它有极强的稳定性,所以同化一个民族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