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与青海经济发展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218

2012年10月

后发优势与青海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陈勇 吕新彪

摘 要:世界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经济追赶史。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取得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不断缩小和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青海省委在充分分析和认识青海省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充分发挥青海的“资源优势、集聚优势、后发优势”,实现青海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探讨了青海经济后发优势、后发劣势问题,强调在充分挖掘后发优势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对后发劣势的研究,并对青海实现跨越式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关键词:青海经济 跨越式发展 后发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b)-218-02

1 问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青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成为青海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11年青海GDP 达1342亿元,增速达14.5%,为历年最高,但青海又作为一个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和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如何创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在提到青海具体的实施措施的时候,省委书记强卫尤其提到了要充分发挥青海的“资源优势、集聚优势、后发优势”,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即“四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后发优势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并注意发展中的后发劣势问题,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并赶超,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2 后发优势理论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962年,格申克龙这位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提出了后发优

势理论。这个理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后发优势。第一是由于落后而导致的焦躁状态;第二是因为替代性普遍存在;第三是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位专家还指出,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学习和引用先进国家的设备和技术来为本国节省研究费用和时间,着重精力去培养科研人才,从而使自己的工业化水平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起跑。另外,当本国在工业化建设中缺少资金时也可以向先进国家借用。这种技术和资金的引用,一方面可以带动后进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是先进国家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保障。纳尔逊等人在之后也对格申克龙的理论假设进行了证明,并认为,当后进国家的技术和水平得到提高时,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也会呈正比关系缩小,后发国家的发展速度有时候会超过先进国家,但是当快要接近时,就会缓下脚步,使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得以保持。

列维后来具体化了格申克龙的优势论,指出了后进国家面临的三个战略问题。第一是结构控制;第二是积累资本;第三是两种心态。这个思想能够让我们更系统地去认识后发优势理论。1989年,诞生了追赶假说,这是由阿伯拉莫维茨创立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初水平同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呈反比的,当然有前提条件的限制,首先生产率低,有技术差距;其次是尽管技术落后,但是整个社会是呈现进步姿态。20世纪末,在亚洲尤其是日本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下,罗索夫斯基、大川一司等人运用该理论对韩国和日本的经济进行了剖析,证明了后发优势理论的正确性。

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上,伯利兹、克鲁格曼二人提出了蛙跳模型。这个模型认为当后进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选择那些处于技术前端的技术,以这个为起点来进行工业化进程,赶超先发国家。后发国家如何发挥这个后发优势,实现经济上的赶超,这已经成了现代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世界的重要问题。

3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国内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开始兴起。1993年,罗荣渠对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归纳,并论证了它们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1999年,陆德明在后发优势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发展动力理论的初步框架,提出发展动力的转换假说,当然还是针对后发国家的。2001年,王必达通过对后发优势效应和模仿创新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模仿创新会比率先创新更有优势,并针对西部地区发展状况来进行讨论。2004年,赵鑫指出建立一个评判的标准系统,系统以核心思考力作为评判中心,才是对后发优势与劣势进行评价的关键。在分析时,可以从技术、体制、哲学和文化这4个方面来对后发优势和劣势来进行评价与分析。同年,王必达对后发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后发区域经济得以发展的转换条件不再单单只是以前的物资条件和人力资本条件的支持,现在还必须靠不同时空内各种要素能够进行有效组合。比如说,制度和技术模仿的互动等。他还亲自对中国西部等后发区域的发展政策和困境进行了考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了起来。2005年,郭熙保就制度的后发优势中的实现机制展开了剖析,指出制度的后发优势得以实现的关键点在于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模仿以及它们的关系。制度模仿这个过程,实质上是非正式制度同正式制度融合与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引进的制度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4 青海经济的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及跨越式发展分析

从国内外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来可以看出,后发优势实质

上就是一种潜在优势。只要有相应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就能变为实在优势,为经济发展创造奇迹。亚洲四小龙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

作者简介:陈勇(1968-),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资源管理工

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经济及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吕新彪(196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教授,博

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2012年10月

219

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青海的经济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青海省的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年产值已经达到三位数。同改革开放后的31年比起来,生产总值几乎每年都要上涨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则要增高3个百分点。

表1 改革开发、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增速及构成

指标

各时期年均增长速度(%)

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

重(%)

1978~2009年年均增长1990~1999年年均增长2000~2009年年均增长1978年1989年1999年2009年

生产总值8.7

7.611.9100.0100.011.0100.0第一产业 3.6 2.3 3.523.626.117.69.9第二产业9.98.815.149.641.939.353.2工业10.58.016.135.833.228.743.5第三产业9.89.711.226.832.043.236.9人均生产总值

7.9

6.1

10.9

----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局综合处

我们可以从青海统计局综合处整理的资源来解读:首先,由于加速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作为支柱的优势产业也随之得以壮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青海凭借着本省丰沃的资源,加大了开发资源的脚步,很快建立了钾肥、食盐生产、硅铁冶炼这些全国榜首的基地,并且还建立了水电、油气生产两个西南最大的基地。这些便成为了青海的四大优势也是四大支柱产业,让工业化进程大幅度加快。近些年,工业已经成为拉动青海经济的一个主要产业。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青海工业的总体实力也逐渐增强,一批批具有雄厚实力,技术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集团迅速茁壮成长,为全省工业经济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让工业从传统模式发展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连续十年,青海省的工业增长值都保持着两位数递增的状态,增长速度也比总的生产总值高。其次,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西部大开发后,青海省的旅游业和相关的服务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得以迅速成长。最后,作为本省独具特色的高原农牧业的生产能力也得到提升。据统计,全省粮食总产量逐年呈下降趋势,而油料、蔬菜、肉、禽蛋、牛奶这些高原农牧产品的生产量却呈上涨趋势。

5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世界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经济追赶史,青海经济无疑有着巨大的后发优势,也蕴藏着极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后发展效应实际也是一把“双刃剑”,国内学者对后发优势尤其是从其宏观层面(国家发展)研究的多,从中观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少,对后发优势则研究的更少,我们充满乐观主义的积极“追赶”甚至“赶超”的同时,更应该冷静、清醒的分析自身的不足,所谓后发劣势。青海在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提高和加强:

(1)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青海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区,号称“中华水塔”,也是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青海应加大力度争取国家对青海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中央政府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公共基础建设给予支持,能够对在物质资本积累等方面上,经济落后区域的后发劣势起到弱化作用。因为经济落后区域积累资本的能力比较差,所以需要中央政府对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一定

的支持。中央的支持力度越大,那么为经济落后区域贡献更大的力量。同时,青海省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让本省的教育事业得以发展。当经济和教育落后地区得到中央的支持后,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落后地区一些后发劣势。国家在缩小东西差距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重视技术引进和创新的同时更加注意制度创新。只有完善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和先进的创新发展的制度才是缩小东西差距,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加大力度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加速对区域内的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和最重要的载体,人力资源的积累才有可能改变这一最重要、最充满活力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劣势地位。

(4)重视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要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5)重视对企业群的培育和扶持。任何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是企业,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样是企业。

6 结语

今年是国家全面部署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实施的第一年,只要能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四个发展”、“四个坚持”的重大理论创新上来,“扬优避短”,充分挖掘和发挥青海的“资源优势、积聚优势、后发优势”,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青海的跨越式发展,也一定能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来,青海也一定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

[2] 徐莎莎,黄春兰,盛杰.后发优势理论研究述评[J].沿海企业与

科技, 2009,113(10).

[3] 青海省统计局综合处.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J].青海统计, 2011(11).

[4] 曾国安,郑美琴.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后发劣

势与政府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3,1(4).

要继续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并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 吉彩红.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M].知识产权出版

社,2009(8).

[3]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

2003(07).

[4]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0).

[5] 陆根尧.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效应——对中国高速增长区域

的统计分析[J].统计研究,2002(10).

[6] 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张风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1.

[7] 高素英.人力资本与经济可持续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

社,2010(6).

(上接21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