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与青海经济发展问题
青海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青海经济发展势头良好](https://img.taocdn.com/s3/m/8312b70f90c69ec3d5bb75bc.png)
从构 成居 民消费价 格 的八 大类 看 .食 品类价 格和居
住 类 价 格 上 涨 是 推 动 全 省 C I 涨 的 主 要 因 素 。 1~ 6 P上
除传统 资源型 产业 、 工业 等保 持快 速增长 外 , 织 化 纺 业 成为 新的增 长亮 点 。 据统 计 . 海省 3 个 大类 行业 中 , 青 9 上 半年 工业 增加值 增 幅超 过青 海省 平均 水 平 的行业 达 到 1 个 .累计 完成增 加值 7 . 亿元 ,占青海 省规 模 以上 工 8 55 业企 业 的比重 为3 . % , 动工 业生产 增长 1 . 个 百分 79 拉 1 5
点 。其 中 ,纺 织 业 增 长 2.7倍 .交 通 运 输 . % . 63 拉动 C I P 上涨 8 4 5 个 百分 点;居住 类价格 同比上涨 1 . % .拉动 居民消费价 4 3 格上涨 1 7 百分 点 。 .个 在食 品价 类价格 中 , 菜价格涨幅 鲜 由 2月 的7 .% 回落到 6月的8 1 . 03 .% 是居 民消费价格指
青海 经 济 发 展 势头 良好
Go dT n e c f cn mi G o hi n h i o e d n yo o o c rwt Qig a E n
■ 王雁霖
今年 以来 , 青海省克服低温冰雪灾害 、 经济环境趋紧 、 危
机 事 件 增 多 等 不利 因素 . 济 继 续 在 高速 增 长 平 台 上稳 步 运 经 行 . 体 上 呈现 速 度 较 快 、 行 平 稳 、 益提 高 的 良好 态 势 。 整 运 效
尤其是后发优 势得 以体现 ,工业化进程 明显加快 。预计下半 年青海仍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势头 . 但是需要监控危机事件
浅谈对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
![浅谈对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b171a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7.png)
浅谈对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引言青海高原是中国的重要自然资源宝库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草原资源和水资源。
为了加快青海高原经济的发展,同时保护好这片美丽而宝贵的土地,探讨和推动青海高原特色经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谈对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
1. 发展青海特色农业青海高原的农业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特色农产品。
其中,高原牧场牛羊肉、高原蔬菜、高原草原奶等是青海的特色农产品。
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提高青海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进一步拓宽市场。
另外,农业旅游也是青海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途径。
在农田之间建设农家乐,让游客体验农耕生活,了解青海高原的农业文化,为农民增加收入同时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利用青海矿产资源青海高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盐矿、铜矿、铁矿等。
要发展青海的特色经济,可以利用这些矿产资源进行资源加工、综合利用。
例如,利用盐矿资源,可以发展盐湖食盐加工业,并开发高端盐产品。
此外,利用铜矿资源,可以发展铜加工业,生产铜制品,提高附加值。
在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
通过科学的矿山开采和尾矿处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推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青海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特别是牛羊养殖业。
青海高原的牧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牲畜生长周期长,肉质好。
通过科学养殖管理和优质饲料的使用,可以提高青海高原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此外,发展加工畜产品的冷链物流业也是重要的一环。
将青海高原的优质牛羊肉或奶制品加工成干肉、牛羊肉制品等,并进行远程运输,可以扩大市场,提高附加值。
4.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青海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发展青海特色经济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政策,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强对青海高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90634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2.png)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青海省的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青海省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一、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优势产业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特别是在能源、农业和旅游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 能源产业:青海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具有煤炭、油气、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资源。
青海省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大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力度。
(2) 农业产业:青海省的农业资源丰富,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青稞、油菜籽、中草药等。
近年来,青海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3) 旅游业:青海省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如茶卡盐湖、青海湖、祁连山等。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力度。
2. 发展亮点青海省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亮点和成绩。
(1) 清洁能源发展:青海省是中国最大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青海省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发展,不仅能满足本地能源需求,还能向周边地区输送电力。
(2) 绿色农业发展:青海省积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青海省的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3) 生态保护与环保产业:青海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青海省通过发展环保产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二、青海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 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发展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清洁能源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青海省作为清洁能源供应地,将进一步加大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望发展壮大青海省是中国西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ec382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9.png)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摘要】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产业发展理论探讨地方经济优势及发展方向,并在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期刊名称】《青海金融》【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财税;金融【作者】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9.24一、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背景近年来,青海省围绕着能源、矿产资源、高原生物资源农牧业加工和高原旅游业等,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产业链条,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优势工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
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尚未有效发挥,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深度调整和变革,国家大力推进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青海发展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因此,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既是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影响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青海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主要以资源、能源、化工为主,作为上游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压力会更大。
青海乡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青海乡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5f693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3.png)
青海乡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青海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省份之一,其乡村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青海乡村发展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青海的乡村发展现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青海乡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近年来农村城镇化的推进,青海乡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此外,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引导,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特别是在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业方面,青海乡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然而,青海乡村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青海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的省份,地域广阔,交通相对不便利。
加之高原气候、荒漠化等问题的存在,给青海乡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传统的农业模式和生产方式仍然存在,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程度较低,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此外,乡村人口的外流和老龄化问题也对乡村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
在未来,青海乡村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绿色发展将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导思想。
青海乡村的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将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通过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和旅游业,不仅可以实现农民增收,还可以保护好青海的独特生态环境。
其次,科技创新将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农村地区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例如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此外,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促进乡村创新创业。
另外,青海乡村发展还需要注重社会和文化建设。
乡村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更要关注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此外,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挖掘和弘扬乡村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青海省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青海省的影响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e4128fa910ef12d2af9e7cd.png)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西部开发;政策建议一、经济全球化对西部地区的机遇与挑战以新知识、高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然而对西部地区来说,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面临着三个根本性的变化:1、产品生产呈现出初级产品部门与工业产品部门脱节的趋势。
2、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并不同步。
3、资本的移动替代了原来商品和劳务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并且二者原来作为“形式”与“本质”的紧密联系呈脱节趋势。
这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现状不相适应,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降低了西部地区丰富的传统资源产品的优势。
西部地区的经济大部分以资源初加工为主,初级产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我省初级产品产量和蕴藏量居我国前列。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产业技术落后,能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很低,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东部发达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将大规模地应用新技术,形成知识密集型产业,自然资源在投入要素中的比重大大降低。
新材料、新能源的发现和使用也会大大节省和代替了自然能源的耗费。
使发达地区和正在开发的西部各省大大减少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从而使我省作为主要产品的自然资源及其初级产品在经济上失去优势。
2.经济全球化使东西部地区在科学技术水平上差距日益拉大。
战后,科技革命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的。
发展中国家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科学技术落后状况,加大了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
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与此大致相似。
一是技术创新和扩散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可以承受高昂的科技开发费用,聚集大批科技人员和企业家。
而这些我省则无法与之相比。
二是由于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推拉作用使得我省大量的应用性人才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加大了区域间的科技水平差距。
加上我省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造成了未来的技术创新“瓶颈”。
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4a40c5e312b3169a451a476.png)
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在经济发展方面立足实际,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筑了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特别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青海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势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2年,四大支柱产业的资产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57%,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60%、56%和64%。
对青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1、电力工业。
青海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537万千瓦,列全国第五位。
其中黄河龙羊峡至寺沟峡段可修建大中型水电站13座,装机1302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
装机1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和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已建成发电;还有尼那等水电站都将相继开始发电。
在电源结构上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水火电比为84:16。
截止2000年底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95.37万千瓦;变电容量434.48万千伏安,35千伏安及以上输(配)电线路6628.76公里。
2000年全省发电量138.80亿千瓦时,供电量104.73亿千瓦时,用电量98.67亿千瓦时。
2002年全省水电发电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271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01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1553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298万元。
目前青海形成的电力格局有力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石油天然气工业。
青海石油天然气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到目前已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4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备1574.96亿立方米,建成了年加工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格尔木炼油厂;涩北至格尔木、涩北至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已投入使用。
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7ed2a9dc4b73f242326c5fa6.png)
~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前三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不可预见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青海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相结合,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优结构的措施,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了良好氛围。
一 2017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宏观经济运行特点2017年,青海经济发展的历程极不平凡,受国内外大市场环境的影响,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所减弱,换挡调速的压力凸显,稳增长面临多年少有的困难。
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虽然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但基本呈现“趋稳、优化、提质”的运行特点。
(一)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运行缓中趋稳自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以来,青海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由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特征更加凸显。
2017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21.75亿元,增速7.0%,增幅低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0.1个百分点,经济仍有较强的后发优势。
分产业看,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28.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高于全国同期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80.80亿元,增长6.0%,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12.27亿元,增长8.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
从纵向比较看,青海省经济增速已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在7.0%~8.0%的水平,增速走势与全国增速的趋势越来越接近。
从横向比较看,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民间投资能力减弱等因素的影响,在西北五省(区)中,前三季度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高于甘肃省,排名处于中下位置,与上年同期青海省在西北五省区中增速排位第二的情况相比有所下降(图1)。
从结构上看,青海省一、二、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86∶51.96∶41.18变为6.68∶51.04∶42.28,第一、二产业占比减少,第三产业占比增加1.1个百分点,表明经济结构正逐渐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第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图2)。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91e43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c.png)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中唯一的多民族省份。
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青海省的主导产业是能源与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对青海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特别是青海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如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青海省是中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青海省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青海省的农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农业方面,青海省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为主,同时发展了特色农产品如中药材党参等。
在畜牧业方面,青海省以牦牛、羊、藏香猪等特色畜牧品种为主导,青海省的特色农牧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青海省旅游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青海省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提高了地方经济的收入,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
然而,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青海省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青海省的交通运输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有望向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首先,青海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青海省将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青海省将继续注重农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再者,青海省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除此之外,青海省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增加经济的多元性和稳定性。
青海乡村振兴swot分析
![青海乡村振兴swot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6e69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2.png)
青海乡村振兴swot分析青海是中国的西北边陲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青海乡村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模式,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下面对青海乡村振兴进行SWOT分析。
首先,青海乡村振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青海拥有广阔的草原、湖泊、山脉、河流等自然资源,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
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牧业养殖等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独特的民族文化。
青海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拥有藏、回、蒙等多个民族的独特文化,这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特色和亮点。
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手工艺品等方式,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和旅游发展,提升乡村形象。
三、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点战略,政府对青海乡村振兴给予了政策和财政支持。
这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经济上的支持。
然而,青海乡村振兴也存在一些劣势和挑战:一、基础设施薄弱。
青海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欠缺,这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乡村的物质条件。
二、人口流失。
由于青海乡村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普遍倾向于向城市发展,这导致乡村人口流失,劳动力不足,给乡村发展带来了困难。
需要通过吸引人才、优化就业环境等方式,留住和引进人口,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三、环境保护压力。
青海作为一个生态脆弱区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压力。
乡村振兴需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最后,青海乡村振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态旅游的兴起。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消费热点。
青海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
人们对于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青海乡村可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青海乡村振兴在发展中面临着优势和挑战,需要抓住机遇,突破劣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加大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经济的腾飞。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及对策建议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9c6bee8524de518964b7d22.png)
【 键 词 】 青 海 ; 环 经 济 ; 持 续 发 展 关 循 可
【 中圈分类号】 F 2 .4 【 1 7 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2 3 (0 6 0 - 0 3- 0 0 1 3 8 20 ) 2 0 7 3
虽然青 海 省资源 富集 , 但青 海经 济发 展在很 大程 度上 也 付 出了消耗 资源 和增 加污 染 的较 大 代价 , 使 资源 约束矛 盾更加 突 出、 环境 压 力加大 , 约了经 济增 长质 量和效 益 的进一 步提 高 。 用后发 优势 , 制 利 及 时地 将青海 经 济发 展从 传统 经济 过 渡到 循环 经济 的轨 道 , 能在经 济 快速 发 展 中进 一 步落 实 环境 才 保护、 资源保 护两项 基本 国策 , 这对 实现可 持续 发 展具有 深 刻的现 实意 义和深 远 的历史 影 响 。
张金 兰
【 摘要】 本文在论述我 固发展循环 经济的客观 必然性 的基础上 , 阐述 了青 海发展循环 经济 的紧迫性
和 可行 性 , 青 海 省 发辰 循 环 经 济 有 关 问 题 进 行 了比 较 全 面的 研 完和 分 析 . 出 了 青 海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的 对 对 提
策措施.
维普资讯
2 0 第 2期 06年
N O. 20 6 2. 0
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探讨
![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cfc0b5d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4.png)
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探讨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发展中国家,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的腹地,一直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西部地区逐渐展现出后发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流向。
本文将探讨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原因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1. 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地理位置接近中亚、南亚等重要的经济区域,具有地缘优势。
这使得西部地区在能源、物流、贸易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2. 市场潜力和劳动力优势西部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发展制造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等,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
此外,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的力度,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加速了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形成。
二、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 机遇a. 增加经济多元化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形成,有助于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型经济将向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变,增加了西部地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b. 促进地区协同发展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资源、技术和人才的流动将促进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
2. 挑战a. 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实现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这将面临技术更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和投入。
b. 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后发优势的实现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对西部地区的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责任。
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1e28ca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b.png)
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牧业省份,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区。
青海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地区,气候条件相对恶劣,但正是这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青海独特的农牧业发展模式。
本文将就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分析青海农牧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青海农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现状青海农牧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进行农业生产。
在青海农牧区,畜牧业是主要的生计来源,同时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青海农牧区的畜牧业以牦牛、羊、马和藏式家禽为主,尤以牦牛饲养为主。
青海农牧区的农业主要以种植青稞和小麦为主,兼以种植高原特色农产品和经济作物。
在产业结构方面,畜牧业占主导地位,农业次之,其他产业相对较少。
青海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导,以自然资源和传统农牧业为依托,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
由于青海农牧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农牧业成为了该地区最适合的产业,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青海还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农牧区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尽管青海农牧区的农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青海地处高寒地区,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环境复杂,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由于传统农牧业生产模式过于单一,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农牧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
青海农牧区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和手工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导致生产成本高,效益低。
农民对农牧业生产的从业热情不高,年轻人较少愿意从事农牧业生产,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农牧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培训,推动农牧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引进新型农牧业生产技术,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应加大对农牧业生产者的扶持力度,支持农牧业生产者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生态旅游业,提高农牧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青海省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指标分析
![青海省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指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f69ffdbd64783e08122b2d.png)
青海省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指标分析指标分析法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经济分析方法。
本论文通过指标体系的运用,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整体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青海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标签: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0 引言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青海省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落后的地区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
对于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青海省有着更为迫切的愿望。
然而,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具有特殊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即是我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地区。
因此,青海省经济的发展更加需要对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整体把握,更加需要注重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統、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与协调。
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可以归结出以下特点:1 经济规模低下与全国情况相比,青海省经济总量低下。
表1是2000—2007年青海省经济总量增长情况,以及其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这一时期正是西部大开发时期,青海省经济总量增长很快,2000年青海省经济总量为263.68亿元,到2008年分别达到966亿元;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0.269%,提高到2008年的0.307%。
在全国各地经济总量排名中名列第30位。
这组数字显示,从规模上看,青海省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力是微小的。
表1 2000—2007年青海省GDP总量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82 增长速度较快与历史发展水平相比,青海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表2是2000—2008年青海省经济总量增长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西部大开发期间,青海省经济稳步快速增长,GDP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2008年间,全国GDP增长率由8.4%提高至9.6%,上升1.2个百分点,而在同一期间,青海省GDP增长率由9.0%提高至12.5%,上升3.5个百分点。
青海省经济发展分析
![青海省经济发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64446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b.png)
青海省经济发展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该省地处高原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对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挑战。
一、青海省经济现状青海省的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导,兼有矿产资源开发、旅游业和新能源产业等支柱产业。
农牧业是青海省的传统产业,由于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牧业资源丰富,养殖业成为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青海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铝等,尤其是稀土资源的储量位居全国前列。
这些资源的开发对青海省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带动了相关的产业链发展。
此外,青海省的旅游业也在近年来快速崛起,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
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青海省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最后,青海省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产业。
由于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和丰富的风能和阳光资源,青海成为中国最大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基地之一。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为青海省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优势青海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首先,青海省地理位置优越。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门户,青海省与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毗邻,地理交通便利。
这为青海省与周边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
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为青海省的农牧业和矿产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青海省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这对农业灌溉和水电能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青海省生态环境优美。
青海省拥有广袤的草原和湖泊,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
这为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最后,青海省政府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
青海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技术和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青海盐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青海盐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1e71c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c.png)
青海盐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青海盐业是青海省区域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天然盐资源,盐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将对青海盐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青海盐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青海省盐业集团作为盐业的主力军,拥有多个盐场和生产基地,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该集团还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盐业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青海盐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目前,青海的盐业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国际市场,拓展了盐业的发展空间。
在盐业的利用领域方面,青海盐业正在加快推进盐湖资源综合利用。
青海盐湖是中国最大的盐湖资源之一,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通过开展盐湖镁业、盐湖锂业和盐湖钾业等产业,将盐湖资源发展成为新型材料、新能源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地。
青海盐湖资源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在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新技术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壮大盐业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
未来,青海盐业的发展趋势将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青海盐业有望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提高,有机盐等高品质盐类产品将成为盐业发展的新方向。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青海盐业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大对盐湖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力度。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青海盐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环境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将继续出台扶持政策,推动盐业的发展。
同时,青海盐业还需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个盐业产业的竞争力。
然而,青海盐业在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青海盐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其次,青海盐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浅议青海省优势产业发展
![浅议青海省优势产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5e3f4cd6edb6f1afe001fb5.png)
浅议青海省优势产业发展摘要:青海作为资源大省和经济穷省,其经济特征不适宜搞大规模产业,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是青海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这是符合青海实际的、符合资源禀赋特色的、符合社会发育程度的、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
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实现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青海省的特色经济所依托的就是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
关键词:特色经济;优势资源;深度开发近年来,青海把“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优势产业”作为联合协作、吸引省外资金的重点,按照壮大支柱产业、扶持优势产业的要求,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经济构建得到稳步发展。
青海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特色经济的发展已在吸引着外省资金稳步驻入,引领着西部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一、水电鋁产业优势青海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特色经济应以优势资源为基础。
要使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对某些关键性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青海面积大、人口少,资源富有而经济落后,青海水能资源极为丰富,这对于利用水资源作为再生资源进行工业电解铝生产的产业来说是一大优势,就使得青海在西北乃至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中,将日益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青海应发展壮大水电工业并逐步在西北乃至西部地区形成竞争能力,形成以水电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
水电-铝产业开发和定位是从电能看,国内电力供应不足,未来几年仍有扩大趋势,发展水电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也能充分利用青海水力资源的突出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铝金属产业的生产在中外历史上有百年发展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铝金属一直作为国家重要的军用物资,在使用方向上各国主要以军用为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铝金属开始大量使用于电力、汽车、建筑和包装,铝金属使用由军用为主转为以民用为主,大大拓宽了铝的使用范围,使铝的消费量和生产量获得较快增长。
我国传统铝生产为电解铝,由于铝产业是需要电力保障的,特别是电解铝工业是耗能大户,而且消耗的是二次能源——电力,是典型的电力密集型产业。
浅谈对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
![浅谈对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42068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b.png)
浅谈对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背景介绍青海高原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之一,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其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极大的优势。
然而,当前青海高原经济中存在着一些难题,如经济单一、贫困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域的经济发展。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特色经济的发展青海高原具有丰富的矿产、水产、草原等资源,且独具民族文化特色,这些资源既是青海高原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也是打造青海高原的最大优势。
1. 旅游业青海高原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发展旅游业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播,增加文化软实力。
2. 草畜业青海高原在牦牛、羊等牲畜上拥有天然的优势。
合理规划草畜业可以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为当地方民的生计提供保障。
3. 矿产资源青海高原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有色金属、钾肥、天然气等。
露天及地下矿山有成千上万,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发展的思考上述几点特色经济的发展都可以为青海高原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 市场化定位市场化定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对产业进行规划和布局,发挥资源优势,谋求上游和下游产业链合作,稳步推进高原特色经济的发展。
此时,应该引导地方产业结构向市场需求倾斜,实现资源的有效把握,开拓新兴市场。
2. 提高技术含量发展青海高原的特色经济需要具备高质量的技术和工程技能,提升产品的品质,形成差异化经营的基础。
同时,还需要培养用于发展未来技术的人才。
3. 扩大销售渠道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销售渠道的拓宽尤为重要,它可以创造新的消费和需求,进一步刺激市场中的资本流动,为青海高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泛的铺垫。
4. 加强管理特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因此加强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具体到企业上,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以达到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2182012年10月 后发优势与青海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陈勇 吕新彪摘 要:世界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经济追赶史。
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取得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不断缩小和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青海省委在充分分析和认识青海省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充分发挥青海的“资源优势、集聚优势、后发优势”,实现青海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
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探讨了青海经济后发优势、后发劣势问题,强调在充分挖掘后发优势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对后发劣势的研究,并对青海实现跨越式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青海经济 跨越式发展 后发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b)-218-021 问题的提出十一五期间青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成为青海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2011年青海GDP 达1342亿元,增速达14.5%,为历年最高,但青海又作为一个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和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如何创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
在提到青海具体的实施措施的时候,省委书记强卫尤其提到了要充分发挥青海的“资源优势、集聚优势、后发优势”,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即“四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后发优势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并注意发展中的后发劣势问题,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并赶超,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2 后发优势理论在国外的研究现状1962年,格申克龙这位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
这个理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后发优势。
第一是由于落后而导致的焦躁状态;第二是因为替代性普遍存在;第三是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这位专家还指出,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学习和引用先进国家的设备和技术来为本国节省研究费用和时间,着重精力去培养科研人才,从而使自己的工业化水平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起跑。
另外,当本国在工业化建设中缺少资金时也可以向先进国家借用。
这种技术和资金的引用,一方面可以带动后进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是先进国家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保障。
纳尔逊等人在之后也对格申克龙的理论假设进行了证明,并认为,当后进国家的技术和水平得到提高时,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也会呈正比关系缩小,后发国家的发展速度有时候会超过先进国家,但是当快要接近时,就会缓下脚步,使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得以保持。
列维后来具体化了格申克龙的优势论,指出了后进国家面临的三个战略问题。
第一是结构控制;第二是积累资本;第三是两种心态。
这个思想能够让我们更系统地去认识后发优势理论。
1989年,诞生了追赶假说,这是由阿伯拉莫维茨创立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初水平同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呈反比的,当然有前提条件的限制,首先生产率低,有技术差距;其次是尽管技术落后,但是整个社会是呈现进步姿态。
20世纪末,在亚洲尤其是日本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下,罗索夫斯基、大川一司等人运用该理论对韩国和日本的经济进行了剖析,证明了后发优势理论的正确性。
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上,伯利兹、克鲁格曼二人提出了蛙跳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当后进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选择那些处于技术前端的技术,以这个为起点来进行工业化进程,赶超先发国家。
后发国家如何发挥这个后发优势,实现经济上的赶超,这已经成了现代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世界的重要问题。
3 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末,国内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开始兴起。
1993年,罗荣渠对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归纳,并论证了它们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1999年,陆德明在后发优势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发展动力理论的初步框架,提出发展动力的转换假说,当然还是针对后发国家的。
2001年,王必达通过对后发优势效应和模仿创新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模仿创新会比率先创新更有优势,并针对西部地区发展状况来进行讨论。
2004年,赵鑫指出建立一个评判的标准系统,系统以核心思考力作为评判中心,才是对后发优势与劣势进行评价的关键。
在分析时,可以从技术、体制、哲学和文化这4个方面来对后发优势和劣势来进行评价与分析。
同年,王必达对后发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后发区域经济得以发展的转换条件不再单单只是以前的物资条件和人力资本条件的支持,现在还必须靠不同时空内各种要素能够进行有效组合。
比如说,制度和技术模仿的互动等。
他还亲自对中国西部等后发区域的发展政策和困境进行了考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了起来。
2005年,郭熙保就制度的后发优势中的实现机制展开了剖析,指出制度的后发优势得以实现的关键点在于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模仿以及它们的关系。
制度模仿这个过程,实质上是非正式制度同正式制度融合与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引进的制度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4 青海经济的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及跨越式发展分析从国内外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来可以看出,后发优势实质上就是一种潜在优势。
只要有相应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就能变为实在优势,为经济发展创造奇迹。
亚洲四小龙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作者简介:陈勇(1968-),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资源管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经济及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吕新彪(196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2年10月219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青海的经济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青海省的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年产值已经达到三位数。
同改革开放后的31年比起来,生产总值几乎每年都要上涨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则要增高3个百分点。
表1 改革开发、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增速及构成指标各时期年均增长速度(%)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978~2009年年均增长1990~1999年年均增长2000~2009年年均增长1978年1989年1999年2009年生产总值8.77.611.9100.0100.011.0100.0第一产业 3.6 2.3 3.523.626.117.69.9第二产业9.98.815.149.641.939.353.2工业10.58.016.135.833.228.743.5第三产业9.89.711.226.832.043.236.9人均生产总值7.96.110.9----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局综合处我们可以从青海统计局综合处整理的资源来解读:首先,由于加速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作为支柱的优势产业也随之得以壮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青海凭借着本省丰沃的资源,加大了开发资源的脚步,很快建立了钾肥、食盐生产、硅铁冶炼这些全国榜首的基地,并且还建立了水电、油气生产两个西南最大的基地。
这些便成为了青海的四大优势也是四大支柱产业,让工业化进程大幅度加快。
近些年,工业已经成为拉动青海经济的一个主要产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青海工业的总体实力也逐渐增强,一批批具有雄厚实力,技术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集团迅速茁壮成长,为全省工业经济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让工业从传统模式发展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连续十年,青海省的工业增长值都保持着两位数递增的状态,增长速度也比总的生产总值高。
其次,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西部大开发后,青海省的旅游业和相关的服务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得以迅速成长。
最后,作为本省独具特色的高原农牧业的生产能力也得到提升。
据统计,全省粮食总产量逐年呈下降趋势,而油料、蔬菜、肉、禽蛋、牛奶这些高原农牧产品的生产量却呈上涨趋势。
5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世界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经济追赶史,青海经济无疑有着巨大的后发优势,也蕴藏着极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后发展效应实际也是一把“双刃剑”,国内学者对后发优势尤其是从其宏观层面(国家发展)研究的多,从中观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少,对后发优势则研究的更少,我们充满乐观主义的积极“追赶”甚至“赶超”的同时,更应该冷静、清醒的分析自身的不足,所谓后发劣势。
青海在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提高和加强:(1)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区,号称“中华水塔”,也是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青海应加大力度争取国家对青海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中央政府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公共基础建设给予支持,能够对在物质资本积累等方面上,经济落后区域的后发劣势起到弱化作用。
因为经济落后区域积累资本的能力比较差,所以需要中央政府对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
中央的支持力度越大,那么为经济落后区域贡献更大的力量。
同时,青海省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让本省的教育事业得以发展。
当经济和教育落后地区得到中央的支持后,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落后地区一些后发劣势。
国家在缩小东西差距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重视技术引进和创新的同时更加注意制度创新。
只有完善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和先进的创新发展的制度才是缩小东西差距,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加大力度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加速对区域内的各层次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和最重要的载体,人力资源的积累才有可能改变这一最重要、最充满活力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劣势地位。
(4)重视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要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5)重视对企业群的培育和扶持。
任何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是企业,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样是企业。
6 结语今年是国家全面部署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实施的第一年,只要能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四个发展”、“四个坚持”的重大理论创新上来,“扬优避短”,充分挖掘和发挥青海的“资源优势、积聚优势、后发优势”,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青海的跨越式发展,也一定能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来,青海也一定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1] 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2] 徐莎莎,黄春兰,盛杰.后发优势理论研究述评[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113(10).[3] 青海省统计局综合处.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J].青海统计, 2011(11).[4] 曾国安,郑美琴.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与政府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3,1(4).要继续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并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