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流量资料分析及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流量资料分析及处理
C.1 河道流量及水位流量关系
C.1.1 河道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某一过水断面的水体体积。

河道流量资料整编是水文资料整编的一项重要工作。

要完整、准确推算河道流量,必须结合测站特性,在分析河道水位流量关系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流量推算方法。

C.1.2水位流量关系指河渠中某断面的实测流量与其相应水位之间所建立的相关关系,是推算河道流量的主要依据,相应水位一般指基本水尺断面水位。

C.1.3天然河道上,水位流量关系受各种不同水力因素的影响,关系及变化是复杂的。

主要分稳定的,不稳定的两类。

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为单一线,断面稳定、控制良好;不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指水位与流量间关系不呈单值函数关系,断面不稳定,受断面冲淤、洪水涨落、变动回水或其他因素的个别或综合影响。

C.1.4 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
a )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应是同一水位只有一个相应流量,其关系呈单一曲线,并应满足曼宁公式。

V̅̅̅=1
R23s12(C.1)
n
Q=AV̅(C.2)
式中Q——流量,m3/s;
A——断面面积,m2;
— V̅—断面平均流速,m/s;
n——河床糙率;
R——水力半径,m,通常用平均水深d代替;
s——水面比降。

b)水位流量关系维持稳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 断面面积、水力比降和糙率等水力因素在同一水位时,维持不变;
2) 在同一水位时,上述各因素虽有变动,但其变动对水位流量关系的影响可以互相补偿。

c )对于测站控制良好,各级水位流量关系都保持稳定的测站,且定线允许误差符合本
标准要求的,可采用单一曲线法定线推流。

C.1.5 受冲淤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
a )水位流量关系受到冲淤变化的影响,使过水断面面积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位流量关系。

冲淤现象是复杂的,从冲淤发生时间的持续性分为经常性冲淤和不经常性冲淤;从冲淤前后过水断面面积变化情况分为普遍冲淤和局部冲淤。

受经常性冲淤影响,测点分布散乱;受不经常性冲淤影响,测点随时间分布成几个相对稳定的带组;受普遍冲淤影响,测点分布呈纵向平移;受局部冲淤影响测点分布无规律。

b )受冲淤影响的测站,定线推流前应进行断面分析工作。

c )受冲淤影响的测站可采用临时曲线法、改正水位法、连时序法等定线推流。

C.1.6 受变动回水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
a )由于测流断面下游水体水位的变化,使测流断面的比降发生变化,继而引起流量的变化,使水文流量关系点分布散乱。

与不受回水顶托影响比较,同水位下的流量偏小。

受变动回水的测站应重点关注河段上下游落差及水面比降变化,作为分析水位流量关系的主要因素。

产生回水变动的原因一般有:支流测站受干流涨水的顶托;干流测站受下游支流涨水的顶托;下游水库、湖泊和海洋等水体水位的变化引起的顶托;下游渠道闸门的启闭;下游河道壅水或水草丛生的阻力及冰凌壅塞等。

b )受冲淤影响的测站一般采用落差法、临时曲线法、连时序法、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等定线推流。

C.1.7 受洪水涨落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
a)受洪水涨落影响时,由于洪水波产生附加比降的影响。

使洪水过程的流速与同水位下稳定流时的流速相比,涨水时流速增大,流量也增大;落水时,则相反。

即涨水点偏右,落水点偏左,峰、谷点居中间。

若依时序连接各点,则形成以峰、谷点连线为轴线的逆时针方向的绳套曲线。

孤立的洪峰形成单式绳套;出现连续洪峰时,形成复式绳套。

洪水的涨落率是分析水位流量关系的主要因素。

b)受洪水涨落影响的测站一般可采用绳套法、校正因素法等定线推流。

C.1.8 受混合因素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
a)受冲淤、变动回水、洪水涨落等混合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是较为复杂的。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的作用不同,随时间和水情的变化,影响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影响因素还可能相互转换。

因此,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均不稳定,关系点的分布是散乱的。

b)一般可采用连时序法、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定线推流。

C.2 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处理综合落差指数法
C.2.1 落差代表性分析
a)落差的代表性是落差指数法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辅助水尺的水位是计算落差的依据,辅助水尺的位置是否恰当,关系到落差的代表性。

因此,辅助水尺设置的合理范围和最优位置,要经过分析论证确定。

b)受变动回水影响为主的辅助水尺设在测流断面下游,受洪水涨落影响为主的设在上游,同受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在上下游各选择一组水尺比较理想,受上下游支流或湖泊水位影响的在支流或湖泊的适当位置设置辅助水尺。

落差水尺与基本水尺间距在20~40km为宜。

c)可先从单一辅助水尺较简单情况下进行综合模型分析,判断其辅助水尺落差的代表性,然后通过辅助水尺的增减和不同的综合落差优化组合,从中选择代表好的辅助水尺,并确定辅助水尺的组数。

C.2.2 各辅助水尺落差权重系数的确定
a)确定落差系数的方法有距离加权法、流量加权法、试错法和变落差系数法。

其中变落差系数法,采用水位的函数来表示落差系数,该法能够很好的反映不同水位级下辅助水尺落差对水位流量关系的影响程度。

b)在综合落差指数法模型中,共有七组参数k1、k2、k m1、k m2、k m3、k m4、β。

辅助水尺确定后,综合模型处理过程就是对七组参数的设置与计算。

k m1、k m2、k m3、k m4为辅助水尺的落差权重系数,当单一落差时,k m2、k m3、k m4为0,k m1一般取1或某一常数或某变量k m1=f(Z0)或k m1=f(Z m1)。

c)当辅助水尺采用二组或三组或四组时k m1、k m2、k m3、k m4一般采用距离加权求得,绝大多数情况采用试算,k m1至k m4可以是常数也可以是变量函数k mn=f(Z0)或k mn= f(Z mn),其中n=1、2、3、4。

C.2.3 落差指数β的确定。

落差指数β可分为固定落差指数和变动落差指数。

a)固定落差指数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1)若校正流量因素和水位有较好的关系,可按公式(C.4)计算:
lnQ=lnq+βln (∆Z)(C.4)
2)根据测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按水位级均匀选取5~10个水位,在关系线上读取同水位下的最大流量Q max、最小流量Q min,计算出对应的综合落差∆Z1、∆Z2,并按公式(C.5)计算出相应水位级的β。

β=lgQ max−lgQ min
(C.5)
lg∆Z1−lgQ∆Z2
取算数平均值β
初,然后在(0.5β

,1.5β

)内采用试错法挑选最优的β值。

3)经验法试算确定,根据长江干流测站分析,落差指数法的变化区间一般在(0.4,
0.8)之间,可以直接在该范围内试算确定最优的β值。

当采用固定落差指数时,若水
位~校正流量因素关系曲线上,有一部分点偏离且呈规律性的变化,可找出落差指数与水位、落差等的定性关系,根据关系采用分段落差指数法。

b)变动落差指数的确定:当采用固定落差指数法出现水位~校正流量因素关系曲线点据不集中或局部散落的情况,以至于不能达到单值化要求时,可考虑变动落差指数法。

利用典型年资料建立β与lg∆Z关系曲线,并根据曲线查读β,计算出校正流量因素,绘制变动落差指数的水位~校正流量因素关系曲线,进行推流整编。

c)落差指数β的确定,在长江干流、洞庭湖区绝大多数测站采用常数0.5,有个别站采用0.4,β一般通过试算得到,采用变动值对方案精度没有明显提高时,一般采用固定值为宜。

C.2.4 利用k1和k2处理顺逆流
断面出现逆流或顺逆不定时,辅助水尺可能同时出现负落差。

综合落差指数法可通过拟合k1和k2,进行单值化处理。

k2为综合落差改正系数,当综合落差Z m为负值时,取k2为负值,将k2Z m改变为正值,便于指数运算;当Z m为正值时,取k2为正值。

k1为负流量的改正系数,负流量时k1为负,可将负流量改为正值与正流量合并定为一条正负流综合线。

通常k1为一个随基本水位变化的变动系数,通过曲线拟合,k1=f(Z0)。

当流量为正时k1=1。

C.2.5 提高落差代表性的典型示例
在分析湖区A站综合落差指数法模型时,不论各参数如何优化,总是出现涨水面校正流量点偏大、落水面校正流量点偏小的现象。

按涨落水分别定线,形成明显的两个系列。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下游辅助水尺B站与A站两者之间距离过短,辅助水尺落差代表性不好,若将辅助站下移5至10公里为佳。

通过对辅助水尺站水位向前平移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四组数据进行试算优选,0.5小时时间太短、3小时使校正流量点偏离过度,而1小时为适合,涨落水面测点带状分布较窄、标准差减小。

通过A站分析示例可见,对于位置不当的辅助站,将辅助水尺站水位观测时间向前或向后移动一个时段,也就是向上游或向下游虚拟调整辅助站位置,能使测站的综合模型获得较好效果。

C.2.6 综合落差指数法应用说明
综合落差指数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测站特性,分析其适用范围,补充预备措施。


要注意以下几点:
a)均匀布置测次的同时,应增加高水的测次;
b)须在较大洪水绳套的涨水面、落水面、转折点布置一定测次;
c)水位超出分析资料的最高最低水位区间时,要恢复现行常规测流方法,以免漏测洪峰流量和枯水流量;
d)当水流特性发生重大改变时,应恢复现行常规测流方法,待单值化方案重新修订并达到各项技术要求时,再重新按单值化方案测流;
e)绘制水位~校正流量因素关系曲线时,若发现偏离历年水位~校正流量关系曲线较大时,应恢复现行常规测验方法,并分析原因。

C.2.7 综合落差指数法示例
现以C站综合模型方案为例介绍综合落差指数法分析过程。

湖区C站的水位流量关系非常复杂,此站综合落差指数法方案中采用四个辅助站,C1站水位Z1主要反映沅水来水量;C2站水位Z2反映西洞庭湖湖泊水位;C3站水位Z3反映湘水和长江水顶托影响;C4站水位Z4反映南洞庭湖湖泊水位和资水顶托影响。

C站的综合落差指数法参数如下:
Z m=K m1×Z m1+K m2×Z m2+B0(C.5)
Z m1=Z1−Z3+0.75(C.6)
Z m2=Z2−Z4+0.33(C.7)
K m1=5.8−0.24×Z0+0.002×Z02(C.8)
K m2=−3.4+0.15×Z0−0.001×Z02(C.9)
β=−5.8+0.39×Z0−0.006×Z02(C.10)方案的权重系数和落差指数均采用变动系数,是基本水位Z0的函数。

用单站落差做水位流量相关程度分时,呈现Z1、Z3低水相关程度较好而高水相关程度较差,Z2、Z4低在低水期相关程度较差,高水期反而好一些,四组辅助水尺与C站实测流量均存在相关关系,最终选择Z1与Z3落差为Z m1,Z2与Z4落差为为Z m2,低水时K m1大K m2小,高水时K m1小K m2大,采用时K m1和K m2变动值后,得到的综合模型方案其精度较高。

从C站综合落差指数法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在确定落差权重系数时应根据各个测站特性和水情变化规律灵活运用。

C站β值是基本水位Z0的函数,是二项式函数,其低水和高水期偏小,中水期偏大,在0.4~0.58~0.45之间变化,之所以采用变动指数,主要是对水位校正流量关系线线型进行改正。

因该站水位校正流量关系线不是二次抛物线,而是三次以上的抛物线,即常说的“S”
型,这与水位流量关系线特性不符,可用β的变化来改正,使水位校正流量线趋势合理。

C.3 水位流量关系定线检验
C.3.1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检验是流量资料整编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流量整编资料质量的必须要求。

水位流量关系四种检验是国际标准ISO1102/2中,对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荐的四种检验。

C.3.2符号检验是检验所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两侧测点的数目均衡分布的合理性,如水位变幅大,各级水位都有足够实测点,可以分2级(高水与中、低水)检验;适线检验是检验测点按水位序列偏离关系曲线正负符号的排序情况;偏离数值检验是检验测点与关系线间平均偏离数值;学生氏t检验是检验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判别继续使用还是重新确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C.3.3四种检验都是对随机变量来作的“假设检验”,即先作一定的假设,通过样本资料来检验这个假定是否成立。

经统计计算,其计算值小于临界值者,认为接受假设,即所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是合理的;反之,拒绝假设,应对所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进行修正。

C.4 潮流量资料分析
C.4.1 潮流与潮汐要素关系分析
a)潮差与潮流关系。

根据多年来各种类型潮流资料的分析,潮差变化反映了潮流变化,与内在多种要素密切相关,如涨、落潮最大(最小)流速或流量、平均流速或平均流量、潮量等关系都较好,视测站受不同因素影响而反映其关系的特点。

以潮流控制为主的强潮区,涨潮流潮差与平均流速或平均流量关系更为密切。

对于受上游来水影响,涨、落潮流最大、最小流速通常在相应高潮和低潮前出现的现象因来水量不同而不固定发生,且历时亦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潮差与潮流要素关系的建立必须综合参数一并加入考虑。

b)其他潮汐要素与潮流关系。

高(低)潮位(或高潮和低潮的平均潮位)、涨(落)潮憩流水位及出现时间,上下游相邻潮水河站高(低)潮位差(或本站与上游无潮河站相应水位差)等潮汐要素反映了潮流强度的大小或上游来水量的多少以及潮流历时的长短等,且它们之间关系亦密切。

c)上游来水对潮流影响及处理。

上游来水多,则使低潮位抬高,涨落潮潮差减小;落潮憩流的出现时间退迟,落憩水位亦抬高;涨潮憩流的时间则提前,涨潮流历时缩短,潮流强度亦减弱;落潮流历时则加长,流速亦相应增强。

上游来水少,则反之。

为消除上游来水对潮流的影响,除采用潮差作为主要相关因素外,还须根据测站的特性,选择一个或多个其它潮汐要素作为参数进行改正,改正应用如下:
1)可采用涨落潮憩流水位作为改正参数,也可用有效波高或有效潮差(落潮憩流至高潮以及涨潮憩流至低潮的潮位差)代替涨落潮潮差,作为与潮量(或平均流量)相关的主要因素。

2)可采用平均有效波高或平均有效潮差(高潮和低潮与前后相邻的落潮憩流和涨潮憩流的潮位差的平均值)代替涨落潮潮差作为相关因素。

3)除潮汐要素与平均流量关系外,潮流历时亦可作为改正参数。

4)可采用全潮(周潮)潮汐要素建立相关关系,不管来水量多少,全潮潮量或平均流量或(与全潮平均流量建立相关获得)日平均流量与落差在不同潮期存在密切关系;
5)高(低)潮位或潮差或有效波高与最大最小流量有关系,关系不稳定时,可加入潮期平均低潮位差或高潮位差作为参数加以改正。

C.4.2 感潮闸坝影响出流流量的水力因素分析
感潮闸坝开闸期间,因受潮汐涨落变化、上游来水和闸坝调节控制等影响,水流情况较复杂。

影响出入流的主要水力因素有:
a)有效波高:引水时为高潮位与开闸开始水位之差,排水时为开闸开始水位与低潮位之差。

b)高(低)潮位:反映不同潮汛的潮汐大小和潮流强度。

c)开闸开始水位:反映受闸门控制情况下,闸上游内河水位的高低。

d)闸门开启情况:包括开启孔数、高度、宽度等。

如开启情况变化频繁,或e/H(e 为闸门开启高度,H为上游水头)变幅较大,则应将这些闸坝的特殊因素加以考虑。

C.4.3几种定线推流方法的进一步说明
a)合轴相关法:由于涨落潮的不同影响,其主要因素的内在联系亦有明显不同。

其整编曲线应分别以涨落潮潮差作为主要因素与涨落潮平均流量相关;涨潮流以本站高潮位、本站高潮位与上游站相应高潮水位差作为参数进行改正;落潮流则以上游站低潮位、上游站低潮与本站相应低潮的水位差作为改正参数。

根据不同潮期的整编曲线,按涨落潮分别推流。

b)定潮汐要素法。

根据无潮河流流量整编定落差法的基本原理,以某一潮汐要素作为参数,以潮差(或有效波高)为纵坐标,平均流量为横坐标,建立涨落潮相关曲线,即为定潮汐要素法。

涨潮流以平均有效波高(或潮差)与涨潮平均流量相关,以本站高潮位作为参数,在某级高潮位定出相关曲线;落潮流以落潮潮差与落潮平均流量相关,并以上游站日平均水位作为参数,在上游站某级水位定出其相关曲线。

然后根据各实测点相应高潮位或上游站水位分
别进行改正。

推流时,同样按涨落潮分别计算。

定潮汐要素法的另一种定线推流方法是:
1)点绘有效潮差(或称有效波高)ΔZ或平均有效波高h—实测平均流量Q关系。

涨潮流以本站高潮位Z C为参数,落潮流以上游站低潮位Z D或日平均水位G为参数,根据实测点群,涨潮流选择一个Z C值作为定高潮位(落潮流选择上游站某一低潮位或日平均水位),并通过与定高潮位(或定低潮位、定日平均水位)数值相同或相近的各个测点,绘定ΔZ(或h)—Q关系曲线。

2)根据各实测点的有效潮差ΔZ或平均有效波高h,在关系曲线上查得定高潮位(或上游站定低潮位、定日平均水位)的流量Q C,计算Q/Q C。

3)初步绘制实测高潮位Z C(或上游站实测低潮位Z D、日平均水位G)—Q/Q C关系曲线,如测点集中,符合3.4.1.3规定,即可据以推流。

否则应修正定高潮位(或上游站定低潮位、定日平均水位)的ΔZ(或h)—Q关系曲线,并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符合要求。

4)推流时先根据各个潮流期的有效潮差ΔZ(或平均有效波高h)在关系曲线查出定高潮位(或上游站定低潮位、定日平均水位)的流量Q C,再根据相应潮流期的高潮位Z C(或上游站低潮位Z D、日平均水位G)在关系曲线上查出流量比Q/Q C,两者相乘即得平均流量,再乘以涨(落)潮潮流历时,即得相应潮量。

c)全潮要素相关法:以上游来水控制为主的弱潮站,其整编推流期可分为纯潮期、潮洪混合期和洪水期三个阶段。

纯潮期如果潮汐显著、潮流强烈,可选用其它方法进行整编推流;否则,按潮洪混合(上游来水和潮汐混合影响)阶段选用本法进行整编推流。

洪水期的整编推流方法则无潮河常规方法进行(如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或单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法等)。

全潮要素相关法的主要思想是将复杂的潮汐要素关系和整编推流进行简化,分离其潮汐的影响时期和影响因素,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整编和推流。

潮期的划分或正负流向的判别,可由涨潮潮差与低潮位关系或判断指标涨潮潮势(下游站高潮位减上游站前一低潮位)决定。

根据测站特性,寻求与全潮(周潮)平均流速(流量)密切相关的潮汐要素建立关系,必要时增加参数加以修正(这种关系通常存在),据此推求逐日平均流量;同时,亦寻求与最大、最小(负值)流速(流量)关系密切的潮汐要素,必要时同样加入参数进行修正,据此推求极值,从而完成整个阶段的整编计算。

C4.4 部分断面代表线法
a)采用部分断面代表线法需进行部分断面划分、代表线的分析确定及部分断面面积加权权重计算。

b)部分断面划分是将复式断面根据测流垂线布置进行的合理分割。

如长江干流控制站A站,划分为六个单一形状的子断面,见表C.1、图C.1、图C.2。

图C.1A站部分断面划分示意图
图C.2 A站3#部分断面分析垂线布置
c )部分断面代表垂线的确定:
1)对于图C.2中3#断面,以测量断面时的潮位2.24m为准,按潮位上涨最高至5.05m,落潮最低至-0.69m,涨落幅度5.74m设计25个潮位级,分别设计潮位、断面面积、平均水深变化过程表(见表C.2)和潮位、垂线水深变化过程表(见表C.4)。

2)利用表C.2中各潮位级3#部分断面平均水深H 和表C.4对应的7号垂线水深m
h ,
计算
m
H 比值,点绘
m
H 随潮位级的变化过程图(图C.4),图中
m
H 比值稳定,表明
7号垂线是3#断面的代表线。

图C.4 3#部分断面/H h7 随潮位变化图
C.5 堰闸流量整编说明
C.5.1堰闸工程数据(堰顶、闸底高程)采用的是国家基准,水文系统的水位数据采用测站基面(冻结基面),两者所表述的高程存在差值。

在闸门小开启度或低水头时,这个差值对流量系数的计算造成较大误差,所以本规范要求堰闸工程数据、水位观测数据应转换在同一基准才能进行堰闸流量系数率定。

C.5.2有些闸门缺少维修,常年漏水,其漏水总量占全年径流量比重较大,需考虑漏水流量,并附注说明。

C.5.3《水位观测规范》要求多孔闸门开启高度不同时,可按闸门平均开启高度记录。

实际闸门开启高度是流量系数计算的主要依据,采用平均闸门开启高度计算的流量系数误差较大,为了提高流量率定系数的精度,本规范增加“不得采用闸门平均开启高度进行流量系数率定”条款。

C.5.4流量系数关系曲线因流量相关系数不同,所以很复杂。

闸门开启度较大时,关系曲线上部接近直线,变化不大,可延长30%;闸门小开启度时,即流量关系曲线下部变化较大,所以延长时要慎重。

C.5.5为了解决橡胶坝放水时间短、次数频繁,流量测验困难的问题。

本规范增加了“槽蓄法”流量推求内容。

C.6 流量对照分析
C.6.1流量对照是流量资料综合合理性分析的的重要内容,对照结果是检验和评估流量整编方法正确性和定线合理性的依据。

流量对照包括流量过程线、洪水总量、月年平均流量对照等内容。

C.6.2上下游洪峰流量过程线及洪水总量对照检查时,可将上下游各站洪水期逐时流量过程线用同一纵横比例尺绘于同一图上。

有支流入汇的河段,可将上游站与支流站的流量按其洪峰传播到本站所需时间错开相加,将其合成流量过程线绘入图中。

同时,将上下游各站选取的几次主要相应洪峰的洪水总量及其起迄时间分别列成对照表。

在计算洪水总量时,一般不割除基流,截取洪峰时,注意使上下游各站的截割点与洪峰传播时间相应。

C.6.3流量月年平均流量对照表检查中,在上下游站区间面积较大或区间水量所占比重较大时,可根据区间面积及附近相似地区的径流模数进行推算区间的月年平均流量,并进行比较。

在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区间的月年平均流量也可借用相似地区的降水径流关系推算。

然后将上游站的流量与区间流量之和列入,与下游站比较。

有湖泊或水库时,将用流量单位表示的月、年容积变量列入,并将入湖或入库站流量与容积变量之差列入,与下游站比较。

用水量较大的地区,可将用水量调查成果列入与上下游站比较。

C.6.4流量随集水面积演变图以各站的同步流量(年平均流量或年径流量、一个月或连续几个月的平均流量、洪水总量等)为纵坐标,集水面积为横坐标,点绘关系点,用直线连成沿集水面积增减的折线。

流量随集水面积演变图的检查内容与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