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过多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5)
一、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西医病名:慢性胃炎(ICD 编码:K29.5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脘胀、嗳气、呕恶、纳呆、吐酸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慢性胃炎(ICD编码:K29.50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赖内镜检查及病理。
(1)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粘膜水肿或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粘膜血管显露、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病理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分级。
慢性胃炎根据活检显示有固有腺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侯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结合我科临床实践拟定。
主证型:
1.脾胃虚弱证:(1)脾胃气虚:胃脘痛隐隐,绵绵不休,或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发作或加重,脘胀,神疲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2)脾胃虚寒:胃脘痛隐隐,遇寒痛甚,得温痛减,肢冷便溏,纳差乏力,泛吐清水,劳累后发作或加重,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沉弱或迟。
2.胃阴不足证: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3.肝胃不和证:
(1)肝胃气滞(肝气犯胃):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延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脘痛加重,嗳气频繁,或有口苦,大便不畅,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
(2)肝胃郁热: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大便秘结,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脉弦。
(3)肝郁脾虚:胃隐痛或胀痛,或痛及两胁,善太息,情绪不畅,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弱。 4.胃中蕴热证(湿热内蕴证):胃脘灼痛,得凉则减,得热则重,或见纳呆,脘腹痞满,口干口苦,或渴喜冷饮,或有口舌生疮,或有口臭,小便短黄,时有呕恶,大便溏或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滑数。
常见兼证:
1.湿阻:脘痞纳呆,身重困倦,时有呕恶,大便溏,舌淡,苔腻,脉滑。
2.血瘀: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脘痛拒按,或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可见弦涩。
3.食积:食后脘胀不舒,嗳腐吞酸,纳呆厌食,苔白腐腻,脉滑。
4.气滞:脘胀明显,嗳气频频,或矢气多,大便秘结不畅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主证型:
1.脾胃虚弱证:
(1)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基本方:胃康1号方(科室协定处方)
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广香10g,砂仁6g,元胡10g
(2)脾胃虚寒证:
治法:健脾温中,和胃止痛
基本方:胃康1号方(见上)选加黄芪20g、桂枝10g、干姜10g 2.
2.胃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基本方:胃康2号方(科室协定处方)
北沙参15g,麦冬15g,石斛10g,元胡6g,川楝子10g,芍药10g,佛手10g,甘草6g
3.肝胃不和证:
(1)肝胃气滞证(肝气犯胃):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和胃
基本方:胃康3号方(科室协定处方)
柴胡12g,枳壳15g,白芍20g,陈皮12g,香附15g,川芎12g,佛手15g,海螵蛸12g,麦芽15g,元胡10g,甘草6g。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理气散结
基本方:胃康3号方加减:
柴胡12g,枳壳15g,白芍20g,陈皮12g,海螵蛸12g,麦芽15g,郁金15g,大贝12g,茯苓15g。并选加丹皮10g、山桅15g、黄芩15g、蒲公英15g。
(3)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基本方:痛泻要方陈皮6g,白术12g,防风8g,白芍8g
4.胃中蕴热证(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基本方:胃康4号方黄连10g,栀子10g,半夏10g,茯苓10g,白豆蔻10g,陈皮8g,炒枳壳10g,苍白术15g,厚朴8g
兼证:在主证辨证用药的基础上,根据兼证或邪实的偏重,选加下列药物 1.湿阻:苍术,白术,陈皮,法夏,茯苓,草豆蔻
2.血瘀: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3.食积:鸡内金、莱菔子、神曲、山楂
4.气滞:若为阴虚兼气滞,加代代花、香椽皮、佛手,其他情况兼气滞,选加枳壳、枳实、榔片、谷麦芽、炒莱菔子、木香等。
(二)辨证选用中成药治疗:
1.脾胃虚弱证:
(1)脾胃气虚证:予香砂养胃丸温中和胃,香砂六君丸益气健脾和胃。
(2)脾胃虚寒证:温胃舒温胃止痛,虚寒胃脘痛颗粒温胃止痛,健脾益气。
2.胃阴不足证:养胃舒滋阴养胃,阴虚胃脘痛颗粒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3.肝胃不和证:
(1)肝胃气滞:胃苏颗粒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2)肝胃郁热:左金丸泻火,疏肝,和胃,止痛。
4.脾胃湿热证:三九胃泰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消炎止痛,理气健胃。
(三)西医基础治疗
1.口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