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案例研究》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教育案例研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案例

2、德育

3、教育案例

4、案例研究

5、品德

6、活动课程

7、隐性德育课程

8、德育目的

二、简答

1.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2. 德育的个体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5. 道德与生活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6. 设计实施德育活动课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7. 案例研究具有哪些特征?

8. 什么是新性善论?它对学校德育有何启示?

9. 学校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10.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有哪些途径?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试分析德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 结合所学与德育实践,谈谈你对德育本质与特性的理解。

3. 你认为案例研究这种课程形式对教师的工作与自身发展具有什么价值?

4. 试分析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四、案例分析

1.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

(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

(2)试用德育三位一体的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2.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问题:

(1)陶行知主要使用了哪种德育方法?

(2)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在使用这种德育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了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他们都是罪恶累累。他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不久,他就收到了来自不同环境的回信,其中有两封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小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人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夸奖我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此刻,我在这里给你写信,回忆母亲对我的影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妈妈分苹果的事。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里,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为了得到最好的苹果,我尽我最大的力量去工作,力争比弟弟做得更好,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话,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力争第一的人。“信用会为你积蓄看不见的财富,时间越久,这笔财富就越加珍贵,而欺骗只会恶意透支你的财富。”哈佛教授多洛雷斯克里格的话中深刻体现出两个不同故事的不同结局。

问题:

(1)这个案例主要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它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2)通过案例我们在现实中应该如何改进这个问题?

4. 阅读案例并分析案例中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的德育原则。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5.

我班的小仰同学是一名外来打工者的儿子,爱说脏话,不受其他学生喜欢。他父母没有时间管。班上还有部分同学也有类似现象,我没有直接批评这种现象,而是班会课上播放碟片:学习中国的礼仪。

然而好景不长,小仰脱口而出说脏话,经常有学生向我反映,我也听到几次。于是我就和他促膝谈心,分析弊端,提出建议。当时他虚心接受,并向我保证今后不说脏话,我也知道要想改掉坏习惯非一日之功,于是我给他三周的时间来使自己改掉。

一天,两天,他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然而,三四天过去了,这个骂人的坏习惯就像生根一样,他还是难以克制住自己,脏话已成为他的口头禅了。

于是我马上联系小仰的爸爸。通过一番交流,我立刻意识到为什么小仰改不掉这个习惯了,他爸爸在与我交谈的每一句话的开头就是一个脏字,原来小仰的这种不好的习惯来自家庭的影响。我马上指出了小仰爸爸自己存在的不足,与他爸爸一起分析并指出他的这种习惯对小孩子的成长非常的不利,希望他注意身教,来把我们的未来培养好。他爸爸非常谦虚的答应一定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在孩子面前做一个榜样。同时我继续对小仰进行意志上的锻炼和行为上的训练。

不久,小仰的脏话越来越少,等到毕业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帮我一起制止说脏话的捍卫者了。

问题:

(1)这个案例表明德育过程具有哪两种特点?

(2)这个案例对学校德育有何启示?

6.

2001年,一位14岁的少年忽然在黑夜里服毒自杀了。他给父母留下了这样一个字条: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悲痛欲绝的父母检察自己,才发现孩子自杀的原因竟然如此莫名其妙:

今天,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采访一个偏远山区的放牛娃。“孩子,你在这了放牛做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之后呢?”“娶媳妇呗!”“娶完媳妇呢?”“生娃呗!”“生了娃呢?”“让他放牛呗!”

人生如此,生活还有啥意义?不如……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得到答案,这位英俊少年去了,此前,它是班里的班长,学校的三好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