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文学洛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萧红,中国著名女作家,鲁迅先生最欣赏的天才女作家,有"30年代文学洛神"之称。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然而她的命运却最为悲苦。
有着"多样性"创作主张的萧红,其作品大部分具有自传性色彩,可以称为"说不尽的文学洛神"。
在人生的末期,萧红提笔写下《呼兰河传》,为自己漂泊无依的灵魂寻得一处安详宁静的归处。
笔者从《呼兰河传》中体现的无尽乡愁中,解读一代才女孤独灵魂的皈依。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漂泊;乡愁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生苦苦挣扎,几度颠沛流离。
童年的不幸让她过早地饱受了人世间的悲苦,家庭的矛盾给她的心灵带来无法弥合的创伤,爱人的背叛使她一生情路坎坷,生活的穷困潦倒使她踏上了无尽的漂泊之旅。
命运把她一次次推到风口浪尖,然而,她却以羸弱的身躯撑起一片璀璨的天空。
作为一个大动荡时代的弱者,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接纳一切,把苦难当成创作的不竭动力,以灵动的文字温暖了尘世间一颗颗受伤的心,给予人们一种内在的强大力量。
《呼兰河传》以社会上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为叙事对象,从中找寻博大土地上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蕴藉出一种对于生与死更有穿透力、更惊心动魄的描写和灵性感悟。
如林贤治(2008)所说:"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关注以穷人和妇女为代表的弱势者群体的灵魂皈依。
"若说此前萧红的作品多描写家国危亡,那么《呼兰河传》则是为作者本人为其"漂泊者"的孤独魂灵而书写。
大多数人的漂泊,或缘于有理想而不得志,或因遭受挫败而需积聚从头再来的精神力量,但有家乡不能回归、有亲人不能团聚的萧红的漂泊何至于此?她内心的悲苦有谁人能诉说?萧红不但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驱逐,而且从小缺乏关爱,直至逃离出她想爱而又不能爱的"家",去开辟崭新的人生。
她的漂泊,在某种层面上,并非"战斗者"暂时的郁郁不得志,而是不被理解的苦闷,是生命本体层次的自我否定。
在持续"漂泊"的梦魇中,折射出悲戚却不乏温暖的心路历程。
一、萧红的多样性文学
一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而萧红生长的时代,正值国家危亡,社会动荡,整个民族都承受着苦难与危机带来的剧烈震撼。
萧红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从小就不喜欢她,常常为小事骂得她发抖。
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她19岁时逃离家庭,从此踏上了漂泊之旅。
后来,她成为著名作家,名声鹊起,然而,家人依然不欢迎她,父亲还是将她的名字从家谱中剔除了。
萧红的伯父曾因为她反对提高佃户长工的地租而痛打她一顿,并将她锁起来,拍电报催萧红的父亲将其勒死埋掉......
只有祖父对她好,她对家里唯一的依恋就是祖父。
和祖父在一起生活的那段时间是萧红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呼兰河传》中描述过这样一段画面:"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有的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飞了。
"萧红描写出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其中,不乏欢快明朗的叙事节奏,流露出对祖父的深切怀念。
祖父心疼这个苦命的孩子,常常对她说:"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后来,这个姑娘长大成人,成为著名女作家,跻身"民国四大才女",被誉为"文学洛神",然而命运却没有让她"好"。
她像一个黑夜中划火柴的小女孩,不停地划着手中的火柴,哪怕只有短暂的光明和温暖,她也不想放弃这瞬间的美好。
在这样的环境下,萧红身上有一种不断进取、永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即使暴风雨来得异常猛烈,她也面无惧色,憧憬着心中的温暖和情爱。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性格,历朝历代的"女文青"大多如此:爱折腾,不愿守本分。
这是一般文艺女性的通病,亦是所有人的通病--那些有才华的去折腾文艺,没才华的去折腾异性,世间人莫不如此吧?也有一些人,是连带文艺、异性一起折腾的,并且都弄出了很大动静,大概算得上是人间极品了,而非有巨大生命能量的人不能为,譬如毕加索、拜伦;也有不折腾的,如遗世而独立的张爱玲。
钱理群在《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与萧红诞辰七十周年》(1982)一文中,首次引用了萧红"多样性"的说法,这也是她日后创作的一贯风格,并为当时另辟蹊径的探索作家所争传,在后来的现代派和意识流小说创作中也有体现,成为其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
二、一片冰心在呼兰
萧红从中国的最北端走到了最南方,从童年走到了成年,多年的漂泊之旅,使她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也磨练了她愈加成熟的心智。
人们因为《生死场》知道了萧红,因为《呼兰河传》记住了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