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织构研究的问题

微织构研究的问题
微织构研究的问题

表面微织构刀具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如何将仿生摩擦学更好地应用到刀具减磨技术中,仍有许多问题需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包括:

(1)建立刀具非光滑耐磨表面数学模型及其计算机动态模拟。对一些典型的微织构表面,依据与切削环境作用和运动方式,选择基本织构类型进行数学解析表达,进而通过数学表面的特征参数控制实现织构表面的计算机模拟。通过载荷分布进行刀具强度、刚度分析,指导刀具结构设计,利用有限元模拟切削加工过程,分析微织构对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

(2)建立微织构耐磨表面及其耐磨行为与切削环境影响参数间的动力学方程。选择典型耐磨表面织构,揭示其与工件、切屑作用系统间不同载荷、速度、温度等因素作用时界面摩擦状况的变化规律;

(3)定量探索与定性分析典型耐磨表面织构的耐磨机制以及表面形态参数对耐磨效果的影响规律。对典型非光滑表面,从表面形态学、环境条件、运动学等几方面定性定量探索分析光滑与非光滑表面耐磨的机制与规律,考察表面形态参数对耐磨效果的影响规律;

(4)建立刀具微织构耐磨表面在切削加工应用中的仿生依据和评价模型。从刀具微织构耐磨表面的数学描述与计算机模拟,到各种织构耐磨表面的加工技术、耐磨表面与光滑表面的对比分析、检验与评价,找到从表面形貌学到力学的仿生依据,并建立定量评价模型;

(5)探索刀具表面织构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选择合理的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结合仿真与实验,对刀具表面织构的类型、尺寸、排布方式等进行优化;

(6)实现刀具耐磨表面织构的制造技术,寻找更有效、更适宜推广的制造工艺,促进刀具非光滑耐磨技术的应用。

基于摩擦学的表面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_王素华

基于摩擦学的表面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王素华,吴新跃 海军工程大学 摘要:表面织构是在摩擦面上加工出具有一定尺寸和排列的凹坑或微小沟槽的点阵,可有效改善表面摩擦学性能。本文介绍了表面织构的几何参数和加工方法,总结了表面织构技术在机械部件、材料加工、磁存储设备、摩擦制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表面织构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表面织构技术;摩擦学性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TG174.4;TH117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Surface Texturing Based on Tribology Wang Suhua,Wu Xinyue Abstract:Surface texturing has generate controlled opti mal shapes and locations of micro-dimples,that could i mprove the overall tri bological performance.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and techniques of surface texture were introduced.The applications of surface texturin g like mechanical parts,material processi ng,magnetic storage and friction braking were reviewed.Some potential researches on surface texturing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surface texturing;triblogical properties;application 1引言 摩擦磨损是工业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大约有80%的零件损坏是由于各种形式的磨损引起,磨损不仅消耗能源和材料,而且加速设备报废、导致频繁更换零件,对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1]。因此摩擦磨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表面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中,表面织构技术在改善表面摩擦磨损性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机械部件、材料加工、磁性存储器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表面织构 2.1表面织构几何参数 所谓表面织构(Surface Texturing),又称表面微造型,是在摩擦面上加工出具有一定尺寸和排列的凹坑或微小沟槽的点阵[2]。表面织构的几何参数主要包括几何形状、深度和形貌分布。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圆形、矩形、六边形的凹坑、平行或成网状分布的槽形。分布包括织构在表面的位置、分布的几何形状以及微细形貌的密度。在所有参数中,织构尺寸和深度的比值对摩擦性能的影响较大,织构不同的分布方式对摩擦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2.2表面织构加工方法 在表面织构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目前普遍使用的有激光表面织构技术(LST)[3]、LIGA技术[4]、反应离子蚀刻技术(RIE)[5]、压刻技术[2]、数控振动机械加工技术[6]和电解加工技术[7]等。 激光表面织构技术(LST)是利用纳秒或飞秒激光在工件表面加工一定形状和分布的微细形貌的过程。该技术以其制造加工速度快,对环境无污染以及优良的形状、尺寸控制能力被认为是表面织构领域颇为成功的织构方法之一[3]。目前我国对于表面织构的加工多采用激光织构技术。 LIGA和RIE技术均是由应用于微机电系统(ME MS)或集成电路(IC)的微制造技术发展而成,其本质是将掩膜上的图形转移到工件表面上的技术。两种技术均可加工多种表面形状,精度较高,但加工过程比较复杂,成本较高[4,5]。 压刻技术是指利用纳米压痕仪的金刚石压头或其他各种硬度较高的工具,通过压刻工艺,在零件表面制造规则排列的各种微观形状。加工的表面微观形状由压印工具表面的形貌决定。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在零件表面加工出所设计的表面织构[2]。 数控振动加工技术是将被加工工件装在数控机床主轴上,加工装置沿轴向和径向进给,并利用工具头上低频振动在工件表面加工微坑的技术。该技术方法简单,效率较高[6]。 电解加工是利用金属在电解液中可发生阳极溶解的原理去除多余材料,将零件加工成形的制造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工序简单、加工质量好、工具阴 收稿日期:2011年5月

基于激光表面微织构抑制导轨爬行的研究

第12期2018年12月Modular Machine Tool &Automatic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No.12Dec.2018文章编号:1001-2265(2018)12-0055-04 DOI:10.13462/https://www.360docs.net/doc/b76979382.html,ki.mmtamt.2018.12.014 收稿日期:2018-01-16;修回日期:2018-03-14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11752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5233);江苏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BE2015095);江苏省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BY2015047-04);南通市市级科技计划资助项目(GY12016042) 作者简介:韩洪松(1990 ),男,江苏邳州人,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激光应用技术及导轨的研究,(E -mail)836055449@https://www.360docs.net/doc/b76979382.html,;通讯 作者:吴树谦(1985 ),男,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博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激光应用技术及模具的研究,(E -mail)wushuqian-dan@https://www.360docs.net/doc/b76979382.html,三基于激光表面微织构抑制导轨爬行的研究? 韩洪松1a ,吴树谦2,吴国庆1a ,1b 朱维南1b (1.南通大学a.机械工程学院;b.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2.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机床滑动导轨出现的爬行现象降低加工精度并缩短使用寿命,为此,文章提出导轨表面进行激光微织构,以期抑制爬行三利用激光微织构技术在45#钢盘试样端面分别加工规则及有序排列的微凹坑和微凸起,与HT200销试样配副,以普通试样配副为对比,在Rtec 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分别进行导轨爬行及变润滑油油量的导轨爬行模拟试验三研究结果表明:微凹坑试样和微凸起试样配副的临界爬行速度较普通试样配副降低了58%和94%,最大静二动摩擦系数之差降低了45%和51%三实验表明:激光微织构具有抑制爬行作用,对提高机床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三 关键词:滑动导轨;激光微织构;爬行 中图分类号:TH165.4;TG502 文献标识码:A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duction of Stick-slip Behaviour of Sliding Guide Using Surface Laser Micro-texture HAN Hong-song 1a ,WU Shu-qian 2,WU Guo-qing 1a,1b ,ZHU Wei-nan 1b (1a.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b.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Nan Tong University,Nantong Jiangsu 226019,China;2.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Jiangsu 212013,China)Abstract :The stick-slip phenomenon of slideways in machine can reducing the machining accuracy and short the service life.Therefore ,the present paper focuses on the reduction of stick-slip behavior of sliding guide using surface laser micro-texture.Firstly ,micro-dimples and micro-convexes with sequential ar-rangement on the end face of 45#steel disk specimen were processed using Laser micro-texturing technolo-gy.Subsequently ,the processed steel disk specimen with micro-dimples and micro-convexes was matched with HT 200pin to conduct the stick-slip simulation test and oil-volume-variable stick-slip simulation test on the Rtec multifunctional tribometers compered with normal disk friction pair.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samples friction pairs ,the critical stick-slip speed of micro-dimple friction pairs and micro-convex friction pairs was reduced by 58%and 94%,and the max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friction coefficients was reduced by 45%and 51%,respectivel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ed that laser micro-texture is of good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the stick-slip of sliding guide and improving the precision of machine tool.Key words :machine slideways ;laser surface texture ;stick-slip behaviour 0 引言 目前,我国机床在精度保持性和稳定性方面与国 外存在较大差距三作为机床的核心部件,导轨对机床 的精度具有较大影响三金属配副的滑动导轨具有结构 简单二便于加工二刚度高二承载能力大和吸振性强等优 点,在重型机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三在低速重载工况 下,导轨爬行严重影响了机床的稳定性,降低了工件的 加工质量和缩短了导轨的使用寿命[1]三因此,需要研究导轨爬行的抑制三现阶段,导轨爬行的抑制常采用导轨贴塑的方法三但是,贴塑导轨存在易冷流二吸湿膨胀和导热性差等缺点[2]三滚动导轨可以有效的抑制爬行的产生,但是存在承载能力差二刚度低等缺点,不能用于重型机床三静压导轨可以完全消除爬行现象,但是存在加工精度高二装配难度大,对应用场合要求严格,使用成本高等缺 点[3]三近年来,激光微织构技术发展迅速,已应用于发 万方数据

316L不锈钢沟槽型表面微织构减摩特性实验研究-

文章编号:1001-9731(2015)02-02033-05 316L 不锈钢沟槽型表面微织构减摩特性实验研究 ? 厉一淦1,沈明学1,2,孟祥铠1,2,李纪云1,2,李一晓1,彭旭东1, 2 (1.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杭州310032;2. 浙江工业大学过程装备及其再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杭州310032)摘一要:一采用激光微加工技术在316L 不锈钢光滑表 面上进行沟槽型织构化处理.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利用柱-平面接触方式对沟槽型织构和光滑表面进行摩擦磨损对比实验,重点考察了激光表面织构参数对其摩擦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 磨斑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织构试样相比,织构化表面的摩擦因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小且表现得更为稳定二磨损相对轻微,这是由于所制备的表面微坑起到了储存润滑介质并捕获磨屑的作用;织构条纹的结构参数对摩擦磨损有重要影响,随着沟槽宽度和沟槽间距的增大,摩擦因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当沟槽宽度为100μm 和沟槽间距为200μm 时减摩 抗磨性能最佳;此外,研究表明接触载荷对织构化表面摩擦因数的影响较小,织构化处理对高负载环境下的减摩抗磨性能影响更加显著. 关键词:一表面织构;摩擦磨损;316L 不锈钢; 损伤机制 中图分类号:一TH 117.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1001-9731.2015.02.0071一引一言 表面磨损是机械零部件最常见的失效形式之一,它对整个系统可靠运行二提升工作效率和延长服役寿 命有重要影响[ 1] .摩擦学和仿生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已表明[2-4] :摩擦副表面并非越光滑就越耐磨;在摩擦 副表面加工出具有一定形貌的织构能够起到捕获磨损颗粒二形成微储油槽以储存润滑介质并产生动压润滑效应进而提高承载能力二降低表面磨损的作用.近年来,表面织构及其摩擦学特性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 注[5-7],表面织构技术可成功应用于发动机[8] 二流体密封[9-10]二MEMS [11]二人工关节[12]二重载齿轮及轴承传动[13-14] 等众多领域. 316L 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蚀性二 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作为摩擦磨损结构件被广泛应用于石油二化工二核工业二航空航天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然而,316L 不锈钢硬度偏低导致工件表面的耐磨性及承载能力均较差,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目 前,针对316L 不锈钢表面激光织构化对其摩擦学性能 的影响还未见系统报道.本文采用激光微加工法在 316L 不锈钢表面制备出不同尺寸的沟槽型表面微织构,并将其在润滑油中与光滑表面进行摩擦磨损对比实验,重点考察了不同织构尺寸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探索表面织构控制摩擦磨损的可能性并揭示其作用机理,以期为减摩抗磨的摩擦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一实一验 2.1一试样表面织构化 实验基材选用316L 不锈钢,试样尺寸为55mm ?35mm ?5mm ,硬度为HV 0.05210,弹性模量E 为206GPa ,织构化处理前试样经研磨和抛光至表面粗糙度R a 约0.04μm .在LSD50S 型激光加工系统上进行表面织构,其激光器波长为1064nm 二最大激光平 均功率50W 二调Q 频率200Hz~50kHz 二重复精度 ?1μm , 加工参数:脉冲频率为3kHz 二扫描速度为200μm /s 二 工作电流18A 二加工次数2次.加工完成后,对试样进行二次抛光处理以去除沟槽边缘的毛刺, 同时测定未去除的沟槽间表面显微硬度值为HV 0.05225左右, 表明激光织构化处理对试样表面硬度的影响较小.织构试样尺寸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参数 见表1.图2为织构表面三维轮廓形貌. 图1一沟槽型织构表面尺寸示意图 Fi g 1Schematic dia g ram of the g roove-textured sur-face 2.2一摩擦磨损性能实验 摩擦学实验在自行研制的新型往复式摩擦磨损试 验机上进行,采用圆柱销-平面摩擦副面接触形式的往复式摩擦磨损,其中上试件为?6.35mm?20mm 的相同316L 不锈钢圆柱销,实验用销的接触端面初始表 面粗糙度R a 为0.05μm , 下试件为经过织构化处理的316L 不锈钢平面.实验前上二 下试件均用丙酮超声清洗10min 二并在润滑介质(Mobil ,15W-40机油)中浸3 3020厉一淦等:316L 不锈钢沟槽型表面微织构减摩特性实验研究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4CB046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5398) ;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2R1000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Q13E050013) 收到初稿日期:2014-05-28收到修改稿日期:2014-09-18通讯作者:沈明学,E-mail :shenmx@z j ut.edu.cn 作者简介:厉一淦一(1964-) ,男,浙江杭州人,硕士,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摩擦学设计研究.

CST液黏传动摩擦副表面织构技术研究

摘要:可控起动传动装置(Controlled Start Transmission,CST )为重型刮板输送机提供了一种软起动、过载保护和多机功率平衡的可靠方法。液黏摩擦传动单元(Hydro-viscous Drive Unit ,HDU )是CST 装置的核心,它包括多组摩擦副。摩擦副的可靠性和耐磨性能直接决定了CST 装置的整体性能。以粉末冶金和激光表面工程技术为基础,提出以仿生非光滑表面来改善和提高摩擦副机械耐磨性能的新思路。利用激光直接沉积和激光脉冲钻孔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非光滑表面形态和参数的非光滑表面试样。通过表面形貌分析和摩擦磨损试验发现:激光直接沉积过程的基板预热(600℃),有助于提高激光沉积试样的表面质量,包括表面形貌、裂纹抑制控制以及沉积材料与基板结合位置的晶粒细化等;与光滑试样相比,具有非光滑表面形态的试样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在试验条件下,当小孔间距等于1mm ,小孔直径等于0.8mm 时,材料表面具有最好的耐磨性能。该研究为CST 装置液黏传动摩擦副的未来研究和试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液黏传动;表面织构;耐磨性能;激光直接沉积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6;TH11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997(2018)12-0117-04 Research of Surface Texture Technique Used on CST Hydro-Viscous Drive Friction Pair SUN Shao-ni 1,XIE Li-yang 1,LONG Ri-sheng 2 (1.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 110819,China ; 2.Shanxi Key Laboratory of Fully Mechanized Coal Mining Equipment ,Shanxi Taiyuan 100013,China ) Abstract :The Controlled Start Transmission (CST )equipment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to realize the soft starting ,overload protection ,and multi-driver power-balance of scraper conveyors.The Hydro-viscous Drive Unit (HDU ),which consists of multiple sets of friction pairs ,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CST.The wear resistance and reliability of friction pairs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performance.In order to replace the current imported paper -based friction pair of CST ,based on powder metallurgy and laser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he biomimetic non -smooth surface wa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wear resistance of friction pair.By means of laser direct deposition and laser pulsed drilling ,the non-smooth surfac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urface structures were prepared.By surface morphology analysis and friction &wear tes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substrate is preheated to 600℃,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urface quality of laser deposition samples ,including surface morphology ,crack control as well as grain refinement of binding sites between deposited material and substrate ;the wear resistant performances of biomimetic non-smooth samples are better than that of smooth ones ;the wear resistant performance is the best when pits-distance equals 1mm ,pit-diameter equals 0.8mm.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uture optimal design of HDU of CST . Key Words :Hydro-Viscous Drive ;Surface Texture ;Wear Resistance ;Laser Direct Deposition CST 液黏传动摩擦副表面织构技术研究 孙少妮1,谢里阳1,龙日升2 (1.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辽宁沈阳110819;2.煤矿综采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100013) 来稿日期:2018-06-30 基金项目:煤矿综采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 作者简介:孙少妮,(1978-),女,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表面织构摩擦及疲劳性能研究; 谢里阳,(1962-),男,安徽岳西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装备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1引言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和双速电动机是刮板输送机的传统起动 方式,其中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受其尺寸和传递能力的限制,只用 在小功率的场合。而双速电动机在我国应用较多,适用功率在 700kW 以下,其起动过程分二级进行,即先低速起动再切换到高 速。随着驱动功率的加大,传统起动方式存在起动难、对电网电流冲击大、多机驱动功率不均衡以及过载冲击和机械冲击等突出问题。为此,当前重型刮板输送机的起动方式已由传统的硬起动方式,发展为以阀控型偶合器、可控起动驱动装置(CST )和变频驱动等为代表的软起动方式[1]。其中,CST 是基于液黏摩擦传动和可编程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多级齿轮减速)传输装置,可实现大惯性负载的平滑起动和Machinery Design &Manufacture 机械设计与制造第12期 2018年12月117 万方数据

X射线专业知识研究-织构与织构定量ODF分析详细图文介绍培训课程

第8章 织构与织构定量ODF分析

2
引言 1. 织构定义与织构类型 2. 织构表示方法 3. 极图测定方法基本原理及其要点 4. 三维取向分布函数 (ODF)基本原理及其要点 5. TexEdit 软件与操作 6. TexEval软件与操作 7. 织构组分分析 8. Multex 软件与操作(?) 9. 多晶材料宏观性能的定量计算

3
引言
织构是材料在物理冶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铸造 织构、形变织构、再结晶织构、生长织构和相变织构等, 对其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如超深冲钢板、深冲铝合金薄 板、取向硅钢、无取向硅钢、电容器铝箔等金属材料。 材料的织构将导致宏观性能的各向异性。各向异性的研 究和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材料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上织构的研究主要包括: 形变织构,再结晶织构,相变织构,薄膜织构等与成分, 组织结构和工艺参数的关系; 织构与性能(力学、电磁学、深冲和腐蚀性能等)的关 系; 织构的实验技术与模拟测算技术; 织构的工业应用和在线监测监控等诸方面; 取向分布函数ODF(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 是近二十年来发展的织构表示和分析方法。它不仅能 确 切、定量地表示出织构的内容,还能可以根据建立的各 种织构与性能关系的物理模型换算材料的力学物理性能。

4
ODF是在采集极图(Pole Figure)数据基础上计算进行: 由完整极图或不完整极图数据,用球谐级数展开法做ODF 分析; 用Bunge符号绘出恒ψ1 Φ ψ2 的ODF截面图; 可回算绘制任意{hkl}完整极图和轧面法向(N.D), 轧 向(R.D), 横向(T.D)反极图。 可计算任意织构组份{hkl}的体积百分数。 进行任意取向线分析。 人们希望能够在材料生产过程中实时检测织构并根据物 理模型换算相应的性能,即在线检测技术。1996年Bunge 等发表了关于X射线面探 测器的原理和应用的论文,用 X 射线面探测器测量织构,大幅度地提高了衍射信息的采集 数量与速度; 低分辨织构分析(Partial Texture Analysis)方法为织构在线检测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知识点7-织构分析1-丝织构

织构分析 1-丝织构 材料研究方法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朱和国

课程内容 织构及其表征 丝织构的测定

择优取向: 多晶材料在制备和加工过程中,部分晶粒取向规则分布的现象。把具有择优取向的这种组织状态称为“织构”。织构: 多个晶体的择优取向形成了多晶材料的织构,织构是择优取向的结果。织构分类: 根据择优取向分布的特点分为: 1)基本概念

丝织构: 是指多晶体中晶粒中的某个晶向与丝轴或镀层表面法线平行,晶粒取向呈轴对称分 布的一种织构,主要存在于拉、扎、挤压成形的丝、棒材以及各种表面镀层中。 面织构: 是指一些多晶材料在锻压或压缩时,多数晶粒的某一晶面法线方向平行于压缩力轴向所形 成的织构。常用垂直于压缩力轴向的晶面{hkl}表征。 板织构: 是指多晶体中晶粒的某晶向平行于轧制方向(简称轧向),同时晶粒的某晶面{hkl} 平行于轧制表面(简称轧面)的织构。板织构一般存在于轧制成形的板状、片状工件中。 注意:面织构可以看成板织构的特例,本书仅介绍丝织构和板织构。 织构影响衍射强度的分布,多晶衍射锥与反射球的交线环不再连续,形成不连续的弧段。

2)织构的表征通常有以下四种方法: 1)指数法2)极图法3)反极图法 4)三维取向分布函数法 一)指数法 指采用晶向指数或晶面指数与晶向指数的复合共同表示织构的方法。指数法特点: 能够精确、形象、鲜明地表达织构中晶向或晶面的位向关系,但不能表示织构的漫散(偏离理想位置)的程度,而漫散普遍存在于织构的实际测量中。 uvw {} hkl uvw {hkl }

多晶体居于参考球心中央,某一个设定的{hkl}晶面的法线与球面的交点(极点),然后极射赤面投影所获得图。投影面:宏观坐标面 板织构为扎面,丝织构为丝轴平行或垂直的平面。 极图多用于板织构,丝织构一般不需要测定极图。 [110] (a) 无织构的{100}极图(b) 冷拔铁丝{100}极图(投影面平行丝轴[110])(c){100}板织构极图 极图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织构信息,在织构强的情况下,根据极点的几率分布能够判断织构的类型与漫散情况。但在织构较复杂或漫散严重(织构不明显)时,很难获得正确答案,甚至会误判。 应采用反极图或分布函数法表征。 图4-34 {100}面极射赤面投影的多晶体极图 二)极图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