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论文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新课程论文体育课程
改革论文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走进新课程论文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走进新课程,善待学困生
摘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走进学困生的心灵,给予他们帮助,树立他们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成绩和能力。

关键词: 尊重赏识温暖持之以恒成长记录袋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差,习惯差。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却由于课堂的更加开放而很难照顾到远远落在其他学生之后的学困生,从而在很多实验区里都造成两头尖状态,而学困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爱护,往往会造成除了学习之外行为或其他方面整体的下降。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走进学困生的心灵,给予他们帮助,树立他们的信心,从而提高学困生各方面的成绩和能力,是教师平时所关注的问题。

一、尊重、赏识学困生
怎样看待学困生,把他们看成什么样的人,对他们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在平时教学中不自觉地对学困生冷眼相看,对他们关注不够,就会使他们在人格上有自卑感,在学
习中缺少自信。

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多,因而常常对学习感到灰心丧气。

教师善于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们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们从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中获得自信,从而鼓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把学困
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对他们的表扬及时传送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进步的喜悦,使学困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庭的温暖和爱护,深信
自己能够学好。

尊重学困生,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

学生的自尊心像含羞草,一触即收,老师要慎之又慎。

学困生在集体中,往往受冷落,不被重视,大都存在自卑感、失落感,缺乏自信,孤独、烦恼又不便诉说。

他们
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理解和尊重。

如果对他们冷眼相待,甚至讽刺挖苦,就只会伤害他们已经脆弱的自尊和自信,损伤他们的学习
积极性,使学困生困上加困。

因此,转化学困生首要的工作是尊重他们。

我们学校有一个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还绕着
教室跑,影响全班小朋友的学习,下课调皮捣蛋,欺负小同学,批评对
于他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而且他每天上学总是赖在校门口不进来,一进学校就哭,据说从幼儿园起就厌学,讨厌学校。

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为、成绩双差的孩子,却在短短的时间里彻底地改头换面了。

原来是他们班的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来到这位小朋友的面前,弯下
腰,没有批评,也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轻轻地拉起他冰凉的小手,为
他倒了一杯温热的开水,而这杯开水穿过了他的手心,一直温暖到了
他的心里,让他觉得有人在关心他、帮助他。

然后老师又跟他约定:
如果明天在校门口能看到他高高兴兴地到学校里来,就抱一抱他。

第二天,这个小朋友果然高高兴兴地上学了,而这位老师当真在全校小
朋友的面前,抱了抱他。

从那以后,我们都欣喜地发现,小调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高兴兴上学,开开心心上课,每天都快快乐乐的
好少年。

这一抱就是鼓励,就是尊重,让学生找回了自己的定位,让他知道还是有人关心他的,让他重新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

和学困生交朋友,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优
势与不足,指出前进的方向。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与学困生交朋友。

实践证明,小学生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门学科。

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
心朋友。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主
动学习的活动中来。

例如,我班有一位同学,她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接受能力差,反应
较慢,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内心还是想把学习搞好。

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特别尊重、注视、宽容她,常常用鼓励的语言评
价她的发言,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发言,让她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困
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通过近一年来老师、同学的帮助,她
的不懈努力,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上也能大胆地发言。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
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
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赏识学困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近我看了这样一篇文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赏花,春天的花开得特
别漂亮,老师问,你们都喜欢什么花啊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我喜欢迎春花,因为它很漂亮;有的说我喜欢米兰,因为它很香……花坛里无颜六色的鲜花被说了个遍,正在老师准备说赏花结语的时候,平
时最爱捣蛋的“调皮大王”开口了,我喜欢仙人掌,因为它虽然满身
都是刺,但在刺丛中却可以开出黄色的花朵……“调皮大王”的话让那位老师心头一震,也让我体会到了赏识的魅力,有些人看到的只是
刺丛,有些人看到了刺丛和花,却因为刺丛连花都不屑一顾。

教师应
该学会欣赏刺丛中的花,学会赏识学困生身上的每一个优点,并悉心
加以呵护,让它开得更繁茂。

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我们要善于使用放大镜来寻找学困生身
上每一个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着力给予表扬和鼓励。

对那些平时被轻视、受冷落,数落之声不绝于耳的学困生,一声赞扬无异于久旱的甘霖、久雨的阳光。

这将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找回自信,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力争上游。

二、使学困生得到班级的温暖
学困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人排斥、讽刺、遭人冷眼。

慢慢地,他们便把自己封锁起来,性格也变得孤僻了。

其实他们的内心更需要温暖,更渴望得到爱。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一方面,教师只有用一颗爱心去对待后进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使“冰山融化”。

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去关心和保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望,从而点燃希望之火。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教育其他同学不
要对他们产生鄙视、排斥的态度,对这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应多帮助、支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使他们将老师和同学的爱转化
为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

三、转化学困生要持之以恒
学困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日养成的,同样,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应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付出很大的
精力,这是因为学困生自治力差,易好了伤疤忘了痛。

在日常的学习
生活中,学困生出现反复是正常的,要允许他们反复,关键是他们出现反复的时候怎么办这时切忌操之过急,简单粗暴地批评。

实践证明,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则适得其反。

教师要用更大的耐心帮助他、鼓
励他,使之明白老师的苦口婆心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真心实意为了帮助他。

凡事都要有个过程,要给学困生一个再认识、再改正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引导,使后进生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改正缺点。

由此可见,对学困生的转化必须有信心,贵在持之以恒。

四、建立学困生成长记录袋,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等质性的评价方法。

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和材料等,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用成长记录袋对学困生进行评价,可以让学困生减缓对考试的恐惧和压力,不会因为成绩差而自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影响其上进的自信心。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发现到自己并不那么差,从而激发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曲折的,有反复的,他们可能犯这样那样的错,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都是很正常的。

老师应给学困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把他们每段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详细地记录下来,随时跟踪,及时跟进。

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逐步学会判断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和努力,他们有权决定自己成长记录袋里的内容,从而拥有判断自
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这样他们就能及时反省,鞭策自己,努力地朝好的方面不断进步。

同时,发挥小伙伴互评的作用,必要时引入家长的参与,这样可以让学困生在大家的帮助下,改进行为,取得进步。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封闭、陈腐的眼光,多从欣赏的角度善待学困生,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老师、班级、家长的关心爱护和期待,他们就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周宏.21世纪教育新概念全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