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成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成因

【内容摘要】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有重要的成因.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风; 时代 ; 家世 ; 漫游

李白的诗歌,在几度改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据着古典诗歌部分的重要位置.在我们学习鉴赏古典诗歌时,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如此重要,这

除了其丰富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还在于,李白为了完美酣畅地表达他强烈的主观色彩,说具体点,也即他一生中存在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现实的痛恨等,在继承与发展屈原所开拓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基础上,他又开创了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可以说,李白的诗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浪漫主义.

李白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尽管“当时著述,十丧其九[1]”,但现今仍留存九百多首,中学教材所选其诗虽然是脍炙人口的精品,很具有代表性,但要从这极为有限的作品中去把握其浪漫主义诗风,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将李白放在盛唐这一大的社会环境中,来分析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无疑会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掌握李白的诗歌.

一、时代、家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公元701年生于西域碎叶的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作为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其浪漫主义诗风既与家世有关,更与这一时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联.

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凉国创建人李暠的九世孙,其祖先因罪或其它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直到唐中宗神龙元年,其父李客才携家族重返内地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暠的后裔,李白长大后在社交中常常与唐宗室子

弟联系,以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李白父亲李客从西域带回了一个很大的家族,从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和李白曾记述“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看,李客不仅是一个富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在昌隆定居后,李白在父亲的督责下,开始接受文化教育.李白天才俊逸,又非常勤奋好学,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又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据记载,开元八年,当时散文名家,礼部尚书苏颋到益州任职大都督府长史,李白就带着自己的诗文作品在半路上拜谒,苏颋对同僚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后来苏颋向朝廷荐举西蜀人才,还提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作为皇室后裔(尽管史家仍有争议)与富家子弟,这种显贵的身世不仅赋予了李白与生俱来的社会优越感,使他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来看待社会,追求理想,而且这种家世也让李白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为尔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在优越环境下成长,少年即负文章声名的李白,不可能不意气风发,也不可能不对事业前途充满美好的遐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种豪迈、无视任何困难的壮志,其实已在李白的身上烙下了浪漫主义的印记.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更是与时代密不可分.翻开唐诗,我们不难看见,包括李白在内的一大批风格各异的杰出的盛唐诗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诗歌,基调都是健康明朗、清析自然而富有生气的.他们的诗歌情调,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些积极的

浪漫主义气息,这一时代的诗歌之所以具有这些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是,唐初时,由于统治集团注意吸取隋、梁、陈各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唐玄宗元年间,国家高度统一,国力空前强大,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相对安定,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乐观上进的信心,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正是培养浪漫主义诗歌情调的优良温室.其次,唐承隋后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由于采取了开明政策,社会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活跃,封建礼教相对松驰,人们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加上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尚武的习气被吸纳到社会生活中来,这就使得人们偏于高估自身价值,强调个性张扬,推崇人格独立,蔑视现存秩序和礼法传统的束缚,在唐代诗人,尤其是在盛唐诗人身上,普遍存在一种重义轻财,好勇尚武的侠士风度,它与诗人们宣泄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种慷慨激昂、奋进敢为的精神特质.只是这种精神特质在李白的身上,反映得更强烈,而且也更艺术性一些.

二、漫游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为了求仙访道结交豪雄和在社会上树立声誉,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年后的李白,一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李白的漫游大致有这么几次,一是在他及第后的几年,游历了蜀地的不少名胜古迹.二是在李白二十六岁时,他漫游了祖国的东部地区.三是公元728年,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后,与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的生活.这期间李白仍是过着到处漫游的生活,直到应征翰林入驻长安.李白的最后一次漫游,是公元744年到755年的十年间,这次则以梁园为中心,游历广泛,不过不少地方是旧地重游.此后,李白因安史之乱与永王璘事件,基本是在战乱与流放中渡过,直到病死当涂.

将李白的诗歌创作与漫游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的漫游,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诗风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首先,漫游让李白饱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诗人由此诗兴大发,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长江黄河的壮阔与雄伟,留下了“涛似连山喷雪

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等众多的名句.这些诗句,想像力惊人,夸张大胆,有的还善用了一些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这是李白山水诗有别于其他诗人的一个鲜明而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其实也就是浪漫主义的特色.二是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去建立赫赫功业.但在求仙访道中(其本意也是通过这些社会活动树立声誉),通过与司马承祯等著名道士的交往,他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在儒家与道家的共同影响下,李白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3],他在诗中也反复强调:“愿一佐明主,功成返旧林”“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然而这条路在现实中却走不通.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三是在漫游中,特别在江陵、金陵一带,李白认真地向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