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系统发展史

合集下载

微型计算机与pc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与pc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 历史 结构
微型计算机是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 配上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的存储器、输 入/输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所组成的计算 机。微型计算机自出现以来,便以其集成 度 高、功能强、体积小、功耗低、价格廉、 灵活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国防、 航空航天、海洋、地质、气候、教育、经 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巨大 的作用。
什么是微型计算机 (PC机)
微型计算机(PC机) 的结构 微型计算机(PC机) 的历史
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 也叫做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简称微机或 PC机。 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1.易于使用 2.技术简单 3.价格低廉 微型计算机的用途 1.一般用作桌面系统 2.个人事务处理 3.网络终端
主板 用途:整个微机系统的核心 位置:主机箱内 特点:基于总线的扩展槽 主板的配置: CPU插座 芯片组(南桥、北桥) 储存器插槽 AGP插槽 总线插槽 串、并行口 电源、键盘、鼠标、硬盘、软盘、 CD-ROM等外部设备
中央处理器(CPU) 用途:通过对数值的处理和各种逻辑、控制运算实现计算机的功能。 位置:主板CPU插座 CPU 的组成部分 算术逻单元ALU 寄存器组 控制单元 处理器系统 CISC RISC Pentium处理器
输入设备 用途:将外部信息转变为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
位置:外部设备,通过外接端口与计算机相连
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器,触摸屏,光笔
输出设备 用途: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装置 位置:外部设备,通过外接端口与计算机相连
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投影仪,打印机
1946
1958
现今
1964
1971
内存条 用途:连接CPU 和其他设备,起到缓冲和数据交换作用 位置:主板上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摘要自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便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快捷、小型、廉价、可靠性高、灵活性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换代,先后经历了80286、80386、80486乃至当前的80586(Pentium)微处理器芯片阶段,并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在内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计算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性以及易用性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的飞跃,便携式计算机更是以小巧、轻便、无线联网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现状发展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4年,罗伯茨用8080微处理器装配了一种专供业余爱好者试验用的计算机“牛郎星”(Altair)。

第一台真正的微型计算机——1976年,乔布斯和沃兹尼克设计成功了他们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装在一个木盒子里,它有一块较大的电路板,8KB的存储器,能发声,且可以显示高分辨率图形。

1977年,沃兹尼克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个人计算机——AppleⅡ,并“追认”他们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展示的那台机器为AppleⅠ。

1978年初,他们又为AppleⅡ增加了磁盘驱动器。

从微型计算机的档次来划分,它的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微机——第一代PC机以IBM公司的IBM PC/XT机为代表,CPU是8088,诞生于1981年,如图1-3所示。

后来出现了许多兼容机。

第二代微机——IBM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IBM PC/AT标志着第二代PC机的诞生。

它采用80286为CPU,其数据处理和存储管理能力都大大提高。

第三代微机——1987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

微机发展史

微机发展史

微机发展史.txt喜欢我这是革命需要,知道不?!你不会叠衣服一边呆着去!以后我来叠!我一定要给你幸福,谁也别想拦着。

一、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

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

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

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

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

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20世纪以后,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

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

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自1981年美国IBM 公司推出第一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微型机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怏捷、性价比高、轻便小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快速换代,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还是易用性等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飞跃。

便携机更是以使用便捷、无线联网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受到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自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CS-4诞生后,一直到现在,微机计算机的发展非常迅速!对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一般以字长和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作为划分标志,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1~1973)主要是字长为4位的微型机和字长为8位的低档微型机。

这一阶段的典型微处理器有: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4004,以及随后的改进版4040,它们都是字长为4位的。

在随后的第二年,Intel又研制出了字长为8位的处理器芯片8008,集成度和性能都有所提高。

8008采用PMOS工艺,字长8位,基本指令48条,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uS,时钟频率为500KHz,集成度约为3500晶体管/片。

第二个阶段(1973~1978)主要是字长为8位的中、高档微型机。

这一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Intel公司的I8080、I8085、Motorola公司的M6800、Zilog公司的Z80等。

以I8080为例,I8080采用NMOS工艺,字长8位,基本指令70多条,基本指令周期为2~10uS,时钟频率高于1MHz,集成度约为6000晶体管/片。

第三个阶段(1978~1985)主要是字长为16位的微型机。

这一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Intel公司的8086/8088/80286、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处理器方面 赵晓淼
• 1971年: 4004 微处理器 • 1971年,Intel 公司研制出采用微处理器4040 的MCS-4微型计算机,它的字长为4位,平均指 令执行时间为20μs,主要用来进行十进制串行运 行和简单的数据处理,没有暂停和中断功能,灵 活性差。当年Intel 4004处理器每颗售价为200美 元。4004 是英特尔第一款微处理器,为日后开发 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其晶 体管数目约为2ntium D 处理器 • 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器多核心 时代。
• 2006年: Intel Core 2 Duo处理器 • Core微架构桌面处理器,核心代号 Conroe将命名为Core 2 Duo/Extreme家族, 其E6700 2.6GHz型号比先前推出之最强的 Intel Pentium D 960 (3.6GHz)处理器, 在性能方面提升了40%,省电效率也增加 40%,Core 2 Duo处理器内含2.91亿个晶 体管。
• 1993年: Intel Pentium 处理器 • 1993,第一代Pentium微处理器出现。 为了摆脱486时代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 Intel公司把自己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 (奔腾)Intel Pentium处理器晶体管数目为 310万颗。
• 1997年: Intel Pentium II 处理器 • 内含750万个晶体管的Pentium II处理器结合 了Intel MMX技术,能以极高的效率处理影片、音 效、以及绘图资料,首次采用Single Edge Contact (S.E.C) 匣型封装,内建了高速快取记忆 体。这款晶片让电脑使用者撷取、编辑、以及透 过网际网络和亲友分享数位相片、编辑与新增文 字、音乐或制作家庭电影的转场效果、使用视讯 电话以及透过标准电话线与网际网络传送影片, Intel Pentium II处理器晶体管数目为750万颗。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篇一: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制成,取名埃尼阿克(ENIAC)。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重30吨,占地150平方米,肚子里装有18800只电子管。

1.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

软件方面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

软件方面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

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

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十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至数千万次)。

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通用话、系列化和标准化。

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始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伜步走向家庭。

篇二:计算机发展四个阶段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ENIAC(埃尼克),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的诞生宣布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修正)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修正)

4.3 新兴技术领域的突破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 域,中国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中国政府积 极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了数字化 和智能化转型的进程
中国的计算机行业将继续面临着技
01
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信息安全等方
面的挑战
未来,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将更
02
加注重自主创新、信息安全和可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 快速发展,中国计算 机行业逐步融入到全 球产业链中。国内外 众多计算机厂商和软 件公司开始拓展国际 市场,提高了中国在 全球计算机产业中的 地位
4.2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
在这个时期,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迅猛发 展,带动了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增长。中国成 为了全球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互 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3.1 开放与改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计算机产业也逐步开 放。中国的计算机市场开始与世 界接轨,外资和技术开始进入中 国市场
3.2 技术进步与创新
在1980年代末,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开始迅速 发展。中国开始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软件 ,并逐渐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4.1 与全球信 息技术的融合
在20世纪50年代,中 国开始对计算机技术 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 究。1958年,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建立了自 己的计算机实验室, 并开始进行计算机科 研项目。这是中国最 早的计算机研究机构
1.2 与国际的 合作与交流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 苏联进行了广泛的计 算机合作。1959年, 中国从苏联引进了一 台大型计算机,并开 始使用计算机进行科 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续发展
同时,中国计算机行业将继续积极
03
推动与全球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在

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

第一节计算机概述∙第一小节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第二小节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第三小节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1-1-1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ENIAC--信息时代的蒸汽机1946年2月第一台全自动电子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诞生了。

ENIAC装有16种型号的18000个真空管、1500个电子继电器、70000个电阻器、18000个电容器, 8英尺高,3英尺宽,100英尺长,总重量有30吨之巨,简直就是庞然大物。

这一庞然大物“肚量”(内存)极小,所有的程序和指令都是通过外设来完成,每当所有的真空管都正常工作时,工程师就得忙上忙下,把这6000多根导线插进接口,然后启动“爱尼亚克”进行运算。

ENIAC运算结束后,工程师得把导线拔下来,如果要进行另一项运算,就必须把这些导线又一根一根插进去。

因此,与其说ENIAC是一台计算机还不如说它是一座计算工厂。

不过,ENIAC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 50次sin和cos函数数值运算的计算速度,还是让人类第一次感到了自卑。

有人这样评价ENIAC“弹道计算的速度比炮弹飞行的速度还快”,“这样的机器,全世界只要有两台就足够了”。

ENIAC的问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政治、军事、经济格局,影响着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称ENIAC为信息时代的蒸汽机毫不为过。

这台计算机从1946年2月开始投入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服役9年多。

虽然它每秒只能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但它预示了科学家们将从奴隶般的计算中解脱出来。

图1-1-1-1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更多图片: 1234)☆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时间大约为1946~1958年。

其基本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文件;数据表示主要是定点数;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重要产物,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计算工具到现代的高性能计算机。

1. 古代计算工具在古代,人们使用各种简单的计算工具来进行数学计算。

最早的计算工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代埃及,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叫做“算盘”的计算工具。

算盘是一种利用珠子在棋盘上挪移来进行计算的工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 机械计算机的诞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机械设备来进行计算。

17世纪,德国的数学家布莱克诺设计了一种机械计算机,可以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械计算机,被认为是计算机的雏形。

3. 电子计算机的浮现20世纪初,电子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电子管来构建计算机。

1946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它是一台庞大的机械设备,用于进行科学计算和军事摹拟。

4. 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逐渐走向商业化应用。

IBM公司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领导者,推出了一系列商用计算机,用于处理大量的商业数据。

同时,编程语言的发展也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各种复杂的计算任务。

5. 微型计算机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浮现引领了计算机行业的又一次革命。

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低廉,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和办公场所。

这一时期,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成为了主流,为个人电脑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6. 互联网和挪移计算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和挪移计算的兴起,使计算机的应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挪移计算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工具。

7. 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性能计算机的浮现推动了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传统的大型计算机价格昂贵、体积庞大,难以满足个人和小型组织的需求。因此,微型计算机的出现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社会背景
02
CHAPTER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第一代微型计算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采用集成电路技术,体积小、价格低、应用范围广。
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硬件配置和软件安装。它还具有易于使用和维护的特点,降低了计算机应用的门槛,使得计算机技术得以广泛普及和应用。
特点
1
2
3
随着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将计算机小型化,出现了实验性的微型计算机。
1960年代
04
CHAPTER
微型计算机的未来展望
更低功耗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低功耗或节能的微型计算机将成为主流,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物联网应用
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微型计算机将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工智能集成
微型计算机将更加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应用。
更快速度
总结词:微型计算机在数据处理领域的应用,使得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成为可能,为决策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动化控制是指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监测、控制和调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微型计算机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使得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更加灵活和便捷。
总结词:微型计算机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使得自动化控制系统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汇报人: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了,小编推荐你不可不知的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让你更加了解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的名称叫ENIAC(埃尼阿克),是电子数值积分式计算机(The 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rgrator and Computer)的缩写。

它使用了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虽然它还比不上今天最普通的一台微型计算机,但在当时它已是运算速度的绝对冠军,并且其运算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以圆周率(π)的计算为例,中国的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利用算筹,耗费15年心血,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

一千多年后,英国人香克斯以毕生精力计算圆周率,才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

而使用ENIAC进行计算,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这个记录,还发现香克斯的计算中,第528位是错误的。

ENIAC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问世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ENIAC诞生后,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二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并且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整个计算机的结构应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冯·诺依曼的这些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计算机的运算自动化的问题和速度配合问题,对后来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直至今天,绝大部分的计算机还是采用冯·诺依曼方式工作。

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

主要电子器件相继使用了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计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

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单片机发展历史

单片机发展历史

单片机发展历史引言概述: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为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功能于一体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它的浮现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从单片机的起源开始,详细介绍单片机的发展历史。

一、单片机的起源1.1 单片机概念的提出单片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英特尔公司提出,它是一种集成为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功能于一体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1.2 单片机的诞生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单片机Intel 4004,它采用了MOS技术,集成为了2300个晶体管,主频为740kHz,具备了基本的计算功能,标志着单片机的诞生。

1.3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单片机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家电、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通信设备等。

单片机的小巧、低功耗和高性能使得它成为各种电子设备的核心控制器。

二、单片机的发展阶段2.1 第一代单片机第一代单片机的主要特点是集成度低、功耗大、性能有限。

代表性产品有Intel 4004和Intel 8008等。

2.2 第二代单片机第二代单片机在集成度、性能和功耗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代表性产品有Intel 8051和Motorola 6800等。

2.3 第三代单片机第三代单片机在集成度、性能和功耗上进一步提升,支持更多的外设接口和功能。

代表性产品有PIC系列和AVR系列等。

三、单片机的技术发展3.1 制程工艺的进步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不断进步,单片机的集成度不断提高,晶体管数量急剧增加,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3.2 存储器技术的发展存储器技术的发展使得单片机的存储容量大幅增加,从而可以支持更复杂的程序和数据处理。

3.3 通信技术的应用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单片机可以通过各种通信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四、单片机的未来发展趋势4.1 高性能和低功耗随着技术的进步,单片机的性能将进一步提高,功耗将进一步降低,以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

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简史

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简史

第1章绪论1.1 计算机的基本知识1.1.1 计算机的历史在电子计算机出现后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计算机技术发展飞速,正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并逐步进入家庭,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由窄到广,功能越来越强,技术越来越完善。

它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成为人类处理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四个阶段的特点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起止年代主要元件主要元件图例运算速度/次/秒特点与应用领域第一代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电子管5千~1万计算机发展的初级阶段,体积巨大,运算速度较低,耗电量大,存储容量小。

主要用来进行科学计算第二代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晶体管几万~几十万体积减小,耗电较少,运算速度较高,价格下降,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并逐渐用于工业控制第三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几十万~几百万体积、功耗进一步减小,可靠性及速度进一步提高。

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到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J ava2 计算机维护技术第四代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千万~几百亿性能大幅度提高,价格大幅度下降,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办公室和家庭。

在办公自动化、电子编辑排版、数据库管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专家系统等领域中大显身手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计算机是一种具有类似人的思维能力,能“说”、“看”、“听”、“想”和“做”,能替代人的一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计算机。

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速度更快、功能更强、更接近于人脑的光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

总而言之,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正朝着巨型化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的信息传输和应用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对社会和生活将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1.1.2 计算机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计算机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微机发展历史

微机发展历史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VLSI、LSI)
1976年苹果计算机:集成电 路的发展,计算机开始了小型化 的历程。
计算机硬件制造技术(核心部件)
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
电子管
晶体管
中小规模SI
大规模、超大规模SI
计算机分类
计算机发展趋势(自己完善资料)
微型化 巨型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体化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 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 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 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 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76年,DJS-183、184、185、186、 1804机研制成功。
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外存储器。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为百万—几百万次每秒,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芯存储器的
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
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为几百万—千万亿次每秒,主存储器均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主要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 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 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 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 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 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 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 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这是我国 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

1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

输入设备
存储器
运算器
输出设备
控制器 计算机基本组成框图
① 输入设备:人机器,键盘、鼠标等; ② 输出设备:机器人,显示器、打印机等; ③ 存储器:存放数据、程序代码的设备。
(1) 分类:内存、外存(磁盘、光盘); (2) 单位:1存储单元大小=1字节(Byte)=8位(Bit) (3) 寻址:1个单元 地址编号 (4) 容量:“字节数×位数”或“**K”字节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微 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与分布式处理;软件工程;数据库技 术;人工智能;应用深入到人类生活 的各个领域;
第五代计算机:光子计算机、DNA分 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
§1.1 计算机发展简史
计算机的特点: 自动运算; 运算速度快; 运算精度高; 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通用性强。
§1.4 数制及码制
2、数制之间的转换 (1) 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 将二进制按权展开相加。 例:将二进制数10110.111转换为十进制
§1.4 数制及码制
(2)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对十进制的整数部分采用“除2取余法”; 对十进制的小数部分采用“乘2取整法”。 例:将十进制数67.625转换为二进制
87C196KB 87C196KC
§1.2 单片机发展概况
3、单片机的特点
① 体积小、功能全面; ② 可靠性高:总线在片内抗干扰;体积小易于进行电
磁屏蔽处理。 ③ 使用方便:硬件设计简单;开发工具及资料很全。 ④ 性价比高:印制板小、接插件少、调试简单。 ⑤ 易于产品化:适用于工业环境、开发周期短。
§1.1 计算机发展简史
电子计算机的分类: 按处理对象分: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子
数字计算机;混合计算机 按性能规模分:巨型机;大型机;中型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1971年,Intel公司设计了世界上第⼀个微处理器芯⽚Intel4004,并以它为核⼼组成了世界上第⼀台微型计算机MCS-4。

它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此后各种各样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如⾬后春笋般地研制出来,潮⽔般地涌向市场,成为当时⾸屈⼀指的畅销品。

这种势头直⾄今天仍然⽅兴未艾。

特别是IBM-PC系列机诞⽣以后,⼏乎⼀统世界微型机市场,各种各样的兼容机也相继问世。

所谓微型计算机是指以⼤规模、超⼤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部件,以集成了计算机主要部件——控制器和运算器的微处理器为核⼼所构造出的计算机系统。

微型计算机是第四代电⼦计算机的典型代表。

⾃第⼀台微型计算机MCS-4诞⽣后,⼀直到现在,微机计算机的发展⾮常迅速!对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般以字长和典型的微处理器芯⽚作为划分标志,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个阶段(1971~1973)主要是字长为4位的微型机和字长为8位的低档微型机。

这⼀阶段的典型微处理器有:世界上第⼀个微处理器芯⽚4004,以及随后的改进版4040,它们都是字长为4位的。

在随后的第⼆年,Intel⼜研制出了字长为8位的处理器芯⽚8008,集成度和性能都有所提⾼。

8008采⽤PMOS⼯艺,字长8位,基本指令48条,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uS,时钟频率为500KHz,集成度约为3500晶体管/⽚。

第⼆个阶段(1973~1978)主要是字长为8位的中、⾼档微型机。

这⼀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有:Intel公司的I8080、I8085、Motorola公司的M6800、Zilog公司的Z80等。

以I8080为例,I8080采⽤NMOS⼯艺,字长8位,基本指令70多条,基本指令周期为2~10uS,时钟频率⾼于1MHz,集成度约为6000晶体管/⽚。

第三个阶段(1978~1985)主要是字长为16位的微型机。

这⼀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有:Intel公司的8086/8088/80286、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

计算机的历史与发展从巨型机到个人电脑的进化之路

计算机的历史与发展从巨型机到个人电脑的进化之路

计算机的历史与发展从巨型机到个人电脑的进化之路计算机的历史与发展:从巨型机到个人电脑的进化之路一、引言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部分。

然而,要了解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我们需要回顾计算机的历史与演变。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从巨型机到个人电脑的进化之路,展示其重要里程碑和技术突破。

二、巨型机时代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

巨型机应运而生,它们庞大而笨重,占据整个房间。

最早的巨型机,例如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由真空管组成,用于军事和科学领域,特点是运算速度慢、耗能大。

三、迎来晶体管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代替了真空管,成为计算机内部的重要组件。

晶体管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小、更快,并且更加可靠。

IBM公司在1964年推出的IBM System/360系列,成为巨型机市场的里程碑,为各种商业和科学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性能。

四、微型计算机的兴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微型计算机开始受到关注。

微型计算机较巨型机和迷你计算机而言,体积更小、价格更便宜,被普通人所接触和使用。

1975年,MITS公司发布了Altair 8800微型计算机,它是第一台非常受欢迎的个人计算机。

五、个人电脑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进一步演化,开始成为家庭和办公室的标配。

1981年,IBM公司发布了IBM PC,这是第一台真正成功的个人电脑。

IBM PC采用了开放架构,使得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兼容性成为可能。

同时,微软公司推出了DOS操作系统,为个人电脑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

个人电脑逐渐连接到互联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此外,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引入使得个人电脑更加易用,加速了个人电脑的普及速度。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

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组成,占地170平方米,总重量为30吨,耗电140千瓦,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300次乘法。

ENIAC 计算机ENIAC 计算机ENIAC 计算机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

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

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

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

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

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第三代电子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

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1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

1971年Intel 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和计算机的分类,以及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讲解了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

第一节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自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1946年诞生于美国。

此后,电子计算机随其主要部件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演变。

微型计算机具有体积小、价格低、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广泛用于国防、工农业生产和商业管理等领域。

由于微处理器高速度发展,微型计算机应用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

微型计算机系统基本结构微型计算机在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上与计算机大致相同,但由于微型计算机采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件及特定的总线结构,微型计算机具有了更简单、更规范的系统结构和易于扩充的特点。

典型的微型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子系统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三者由系统总线连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集成于一块半导体芯片上。

中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其基本功能是进行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暂存数据、控制和指挥其它部件协调一致的工作。

微型计算机系统基本结构存储器: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储器采用集成度高、容量大、体积小、功耗低的半导体存储器。

内存储器根据信息存取方式不同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类;随机存取存储器又称读写存储器,存储器中的信息按需要可以随机地读出,也可随机地写入和修改,但在断电后不再保留原信息,它一般是用来存放用户程序和数据;只读存储器的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只能读出,不能写入和修改,在断电后仍保存原信息,是非易失性存储器,主要用来存放系统必须的基本程序。

I/O(输入/输出)子系统一般包括I/O接口电路与I/O设备。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是介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电路,I/O接口电路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对数据的缓存作用,使各种速度的外部设备与计算机速度相适配;对信号的变换作用,使各种电气特性不同的外部设备与计算机相联接;联络作用,使外部设备的输入输出与计算机操作同步。

目前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普遍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大多数接口芯片是可编程的,以命令来灵活地选择接口功能和工作模式。

I/O设备是指与计算机的外部通信用的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打印机、软盘、硬盘、光盘。

由于计算机内存容量有限,计算机用外部存储器(磁盘、磁带和光盘)作为内存的辅助设备,只有在运行时,才通过I/O接口电路把它们从外部存储器传送到内存的某个区域,供中央处理器CPU控制执行使用。

总线是一组公共的信息传输线,用以连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

内部总线位于芯片内部的总线称为内部总线。

外部总线是微处理器与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之间的总线。

外部总线通常称为系统总线。

系统总线把CPU、存储器和I/O设备连接起来,用来传送各部件之间的通讯信息。

微型计算机的总线按功能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三组,称为三总线。

数据总线用于各部件之间传送数据信息,是双向总线,数据流可朝两个方向传送,数据总线用以实现微处理器、存储器和I/O接口之间的数据交换;地址总线用于传送通讯所需的地址,用以指明数据的来源或目的地,是单向总线,信息流只朝一个方向传送;控制总线传送CPU 对存储器或I/O设备的控制命令和I/O设备对CPU的请求信号,使微型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

系统总线的工作由CPU控制器中总线控制逻辑负责指挥。

微型计算机采用标准总线结构,使整个系统中各功能部件之间相互关系变为面向总线的单一关系;凡符合总线标准的功能部件可以互换,符合总线标准的设备可以互连,提高了微机系统的通用性和可扩性。

微型计算机系统发展历程简介微机的主要核心部件是中央处理器CPU,因此微机均以CPU来划分档次。

个人计算机采用美国Intel公司的“x86”系列微处理器或其他公司生产的兼容微处理器作为CPU。

从第一代个人微机问世到今天,微处理器已经发展到第七代产品,产生了相应的7代个人微机系列产品。

1. 第一代第一代PC机采用16位8088为CPU,以IBM公司的IBM PC和PC/XT机为代表,诞生于1981年。

由此,出现了许多兼容机及制造商。

通常称该类微机为PC。

1981年8月IBM PC发布。

该机有64K内存、单色显示器、可选的盒式磁带驱动器、两个160KB单面软盘驱动器。

1983春季IBM XT机发布,增加了10兆的硬盘,128K RAM,一个软驱、单色显示器、一台打印机、可以增加一个8087数字协处理器。

该机使用DOS 1.0操作系统。

2. 第二代第二代PC机采用16位80286为CPU,以IBM公司的IBM PC/AT机为代表,诞生于1984年,其数据处理和存储管理能力都大大提高。

通常把采用80286作为CPU的微机都统称为286 微机或简称286,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主流机型。

1984 年8月IBM AT发布,采用ISA 标准,支持大硬盘和1.2M高密软驱。

使用DOS 3.0操作系统。

3. 第三代第三代PC机采用32位80386为CPU,以Compaq、IBM公司的Deskpro PC、IBM PS/2机为代表,诞生于1986年。

80386微处理器是第一块32位CPU;该档次的微机称为386。

1987年4月IBM推出PS/2系统。

开始使用3.5英寸1.44MB软盘驱动器和20兆硬盘驱动器。

引进了微通道技术。

开始使用VGA技术。

使用DOS 3.3操作系统。

微型计算机系统发展历程简介4. 第四代第四代PC机采用32位80486为CPU,由Dell公司首先生产整机,诞生于1989年。

80486微处理器采用了RISC技术并内置协处理器。

该档次的微机称为486。

DELL'425E使用4MB RAM、高分辨率16位显示卡、VGA监视器、5.25'1.2MB或3.5'1.44MB 软驱、101键键盘,支持190MB IDE硬盘和650MB ESDI硬盘。

使用DOS 3.31操作系统。

5. 第五代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中文名“奔腾”)微处理器。

1996年,Intel公司推出了多功能Pentium MMX。

相应的还有AMD公司的K5、Cyrix公司的6x86等兼容的CPU。

采用此类CPU的计算机使用16MB以上RAM、540MB硬盘,PCI总线的显示卡和14英寸的VGA 彩色显示器。

6. 第六代1998年,Inte1公司推出了Pentium Ⅱ、Ce1eron,1999年推出了Pentium Ⅲ、2000年推出了Pentium Ⅳ。

第六代CPU中Pentium Ⅳ是目前最流行的档次。

相应的还有AMD公司的K6系列、Athlon和AthlonXP。

此代计算机变化较大,内存从最初的32MB到现在的512MB,甚至有的达到1GB;硬盘从最初的几个GB到现在的1百多GB;显示系统使用了专用的AGP总线及显示卡,显示器经历了14'、15'、17'的更新换代。

7. 第七代这一代微机刚刚起步,2003年AMD公司发布Athlon64,是首枚桌面应用级的64位处理器,既可执行64位应用程序,又兼容现有的32位应用程序,用户可平稳地由32位计算机应用过度到64位计算机应用。

此代计算机的内存容量基本在512MB以上;硬盘容量在80GB以上;显示系统中使用AGP总线显示卡,显示器为17寸CRT或15寸以上的LCD显示器。

第二节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一般可以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微机的硬件系统由主机箱、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和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组成。

整个硬件系统采用开放式结构,各部件之间通过接口互相连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用户使用输入设备将外界的数据信息送入主机,主机进行处理,然后再通过输出设备输出给用户。

1. 主机箱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由主机箱、电源、主板、显示卡、声卡、网卡、硬盘、光驱和软驱等设备组成。

主机外部有大量的接口可与其它设备相连,主机内部由各种板卡、设备紧密相连而成。

(1) 主机箱外观主机外观主要为机箱外观,机箱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种,结构基本相同,仅机箱内部各部件的安放位置不同。

机箱面板位于主机前部,包括驱动器仓、开关和指示灯,用于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和显示计算机运行状态:驱动器仓:5.25寸用于安装光盘驱动器等设备;3.5寸用于安装软磁盘驱动器。

电源开关:用于接通或关闭计算机的电源。

硬盘指示灯:用于显示硬盘运行状态,指示灯亮表示硬盘正在进行读写操作。

电源指示灯:用于显示计算机运行状态,指示灯亮表示电源接通。

Reset开关:用于重新启动计算机,相当于关机后重新开机的效果。

一般仅在计算机死机的情况下使用。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机箱背板由各种接口组成,用于主机和外部设备的连接,接口种类不同,其颜色不同:PS/2 接口:用于连接鼠标或键盘。

键盘接口:用于连接键盘,多在 AT 结构主板。

USB 接口:用于连接 USB 接口的设备,如键盘、鼠标。

并行接口:用于连接打印机等并行设备。

串行接口:用于连接鼠标或调制解调器等串行设备。

视频接口:用于连接显示器信号电缆。

电源插座:位于电源上,用于连接电源线。

适配器窗口:用于插接各种功能板卡。

其它接口: RJ45 网卡接口、 MIDI 接口、音频接口等。

(2) 主机箱内部主机内部含有主板、内存条、 CPU 、显示卡、硬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 CDROM 驱动器、电源和各种功能卡。

主板:主板由微处理器插座、芯片组( Chipset )、内存条插槽、总线扩展槽和接口电路等组成,用于连接和控制计算机。

微处理器:微机的核心部件,完成运算处理功能,对各部件进行控制,使微型机各部件统一协调工作。

内存储器:存放程序和数据的记忆装置。

由于功能不同又有许多分类,这里通常用指内存条。

显示卡:用于主板和显示器之间的通信,并控制显示器工作。

声卡:实现声音与数字信号的转换、播放和编辑等功能。

其它功能扩展卡:主机内部经常插接一些功能扩展卡来对主机进行功能扩充,如网卡、 MODEM 卡等。

软盘驱动器:用来读写软磁盘。

通过专用的电缆线与主板上的接口相连接。

硬盘驱动器:主要外存储器,读写速度快、存储容量大。

其读写驱动器和硬磁盘盘片为一体化封装。

CDROM 驱动器:采用激光扫描的方法从光盘上读取信息。

光盘具有存储容量大(每片可达 650MB )、读取速度快、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既可以存储声音,又可以存储文字、图形和动画等。

其读取速度从单速、倍速,一直到目前的五十六倍速;根据所放位置分为外置式和内置式。

电源供应器:为计算机系统中各种部件提供工作所需要的电源;有 AT 电源和 ATX 电源两种常见电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