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开发地质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必须起一个基础的作用。
45
46
一、成岩作用
指沉积物从沉积—遭受变质作用或风化作用之前所 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变化,它对储集层 孔隙的形成、演化、保存、破坏起重要的作用。
47
1、使储集性变好的成岩作用 A、溶解作用 B、溶蚀作用 C、成岩收缩 作用D、碳酸盐岩白云化作用(碳岩—白 云岩复杂的地质过程、晶粒增大、岩性变 疏松—Ф、K增大)
3、标准化的方法 a直方图校正法; b重叠图校正法; c均值校正法; d趋势面分析法。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岩性 物性 含油性 电性
70
71
72
相控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73
74
流体分布模型
静态流体(油、气、水)分布模型 开发过程中剩余油分布模型
8
9
10
11
第二章
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12
第一节 油藏模型概述
概念模型 静态模型 预测模型
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代表性的 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 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其中:A相储集性最好 B相储集性较好 C相储集性次之(中等) D相储集性最差,为非有效储层
53
原生孔隙
11
11
不稳定矿物溶解和原生裂缝 11
石英+长石+岩屑
11
11
沙一、二段A成岩储集相孔隙演化图 1
原生孔隙
11
11
11 粘土矿物溶解 不稳定矿物溶解
石英+长石+岩屑
11
11
沙一、二段C成岩储集相孔隙演化图 1
31
32
33
34
3、构造发育剖面图
35
4、 构造图的编制
36
第三节 沉积微相研究及微相分布模式
沉积时间单元 单井相分析
岩石相
指一次或两次沉积事件中沉积的地层,是地质等时 面之间沉积的地层,是时空上的统一体。
岩性、层序、颜色、沉积构造、含油产状、物性韵 律、确定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类型。
是以岩石结构特征为主反映微相砂体形成过程中的 古水动力条件。
37
38
测井相
利用测井曲线形态—沉积相分析
从定性角度 SP、GR曲线的不同形态反映不同的沉积微相
从定量角度 反映沉积环境特征的一套储层参数的集总
39
40
41
42
测井相方法 测井岩石相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Bayes判别函数法
43
44
Walker:相模式是一个特定沉积环境的全面概括。 其描述至少可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一个标准的作用 2、对于进一步观察来说,他必须起提纲和指南作用 3、对于新区,它必须起预测作用 4、对于所代表的环境和系统的水动力等解释来说,
冷东-雷家地区沙一、二段成岩储集相孔隙演化图
54
指沉积物在埋藏过程中 所经历的特定的成岩史 和孔隙演化史。
55
一、研究储层参数的测井方法
(一)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
1、目的—使测井资料在全油田范围内具有统一的刻度, 以保证测井资料及所计算的储层参数具有较高的精
度和可比性。
2、标准层段的选择 a与研究层段相邻或在其中; b岩性稳定; c电性特征明显易辩; d不受ф、不整合、断层等因数的影响的非渗透层;
《油藏开发地质学》
目录
第一章 开 发地质学总论 第二章 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第三章 储层综合评价 第四章 油藏渗流物理特征及其应用 第五章 油藏开发设计主要技术决策及其地质条件 第六章 油藏动态监测 第七章 开发动态分析中的物质平衡方法 第八章 开发动态分析中的矿场统计方法 第九章 油藏最终采收率的测算方法 第十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砂层组 小层
单层
16
17
小层对比图
18
以储层类型和井网密度为函数的碎屑岩储层结构模型
19
20
第三节 构造及断裂系统研究及微构造模型 0
21
22
三.以地震资料为主的构造及断裂系统精细解释
原始地震资料“三高”重处理
钻井、测井和VSP资料
井位坐标和井斜资料
层位标定
过井剖面解释
基干剖面解释
全区剖面解释 测线闭合校正
3、定量化、计算机化、可视化
由定性——半定量——定量化——可视化发展。
7
二、建立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是当前 国内外开发地质学的热点课题
油藏地质模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层格架模型 微构造模型 储层地质模型
储层原形模型 储层结构模型 沉积模型(式) 成岩模型(式) 宏观 储层非均质模型
微观
渗透率模型
流动单元模型 孔隙类型 喉道类型 孔隙结构
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 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 建立的模型,即为该油田、该储层的静态模型。
预测模型是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做一定精 度的内插或外推(预测)所建立的模型。
13
14
15
含油层系
第二节
油层组
层组划分对比 及储层结构模型
断点平面组合 完善断裂系统
等 T0 图 制 作
等深 度构造图
构造模型
23
地震资料的目标处理: 小波高分辨处理 前后频谱分布图
24
层位标定
25
26
剖面解释
27
等T0图—等深度图—等海拔图的编制
28
29
四.以钻井资料为主的构造研究
30
1 必备的基础资料—井位坐标、井斜 2 绘制纵、横剖面图
2、使储集性变差的成岩作用 机械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 化学压溶作用 交代作用 重结晶作用
48
49
50
51
52
三、成岩储集相
指影响储层性质的某种或某几种成岩作用 及其特有的储集空间的组合。
A相:不稳定组分中一强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 B相:强胶结中一强溶解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 C相:碳酸盐胶结成岩储集相 D相:早期硬石膏胶结成岩储集相
2
第一章
开发地质学总论
3
4
5
6
油气藏开发地质学进展及其应用
一、开发地质学概述
开发地质学属油气田开发三大应用基础理论范畴
它是油田开发级次深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开发地质 油藏工程 采油工程
学科特点:
1、综合性——综合应用 静态、动态资料 宏观、微观资料 储层、流体资料
深化对油藏的认识
2、多学科交叉、渗透——与其它边缘学科相互交叉,彼此渗透,互为补充。 它一方面为优化开发方案、油藏工程研究、油藏数 值模拟提供地址依据,并提供直接接口的三维数据 体;另一方面,又借助其它学科如沉积学、开发测 井、开发地震、油藏工程等方法获得更多的地质信 息,以深化对油藏特征的再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