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脉第十》说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经脉第十》说解
《灵枢·经脉第十》说解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说解:首先,“雷公问于黄帝”这样的开篇就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人们不禁要问:这么重要的事,岐伯哪儿去了?
在《黄帝内经》这部书当中,黄帝似乎是个理所当然的主角,因为他兼有上天之神、人世之王、华夏之祖的多重身份,而且每一个身份都无尚的崇高。
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在针刺医学这个领域,黄帝却是一个外行,而《内经》实际上的主角只是歧伯。
歧伯的名义是“天师”,也就是黄帝的师傅,他才是最高的学术权威,所以凡是学术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概以歧伯的讲述为最终结论。
我们看《内经》行文的惯例,通常总是以黄帝发问为开端,引出歧伯的一番议论,最后以黄帝称善结束。
因此,就学术上的真正师承关系而言,黄帝其实是歧伯的徒弟,而本篇既以“雷公问于
黄帝”为开篇语,则只能说明雷公是黄帝的徒弟、歧伯的徒孙。
我们知道《经脉》篇实乃《内经》中的经典篇章,因为针医对《经脉》的仰赖,丝毫不亚于基督徒所仰赖的《圣经》。
然而这样一篇具有“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性质的经典文献,却没有歧伯露面,反倒是以雷公发问引出黄帝的长篇大论,这其中应该有两层含义。
第一,
表明《经脉》并不属于纯粹的学术性文章,而是类似于律条性质的一部法典。
它由黄帝亲口发布,这就相当于皇帝颁布圣旨,一言九鼎,不得违抗。
也就是说,理解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
第二,
表明《经脉》与“天师”无关。
也就是说,关于经脉的来龙去脉以及具体细节,就连岐伯这样的顶尖医学专家还没有吃准吃透,所以他留了一个退身步,不肯以“天师”的名义发表意见。
我们在《终始》说解中曾经有过简单的分析,《经脉》这篇文字,其实是在《内经》总编辑(也就是书中的岐伯)的直接授意之下,根据前人(也就是书中提到的“先师”)的相关资料,予以条理润色,精心编纂而成。
也就是说,在缺乏实证依据的情况下,编造出一个貌似完美的经脉循环系
统。
毫无疑问,经脉理论是对脏腑理论的细化和完善,因此,如果把脏腑理论看成是古代的宏观生理学,那么经脉理论就属于古代的微观生理学。
然而我们看到,即便是宏观的脏腑理论,也含有大量的主观臆测的成分。
限于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古人只能进行最粗略的解剖活动,这种粗略的解剖,连宏观的脏腑数量也搞不清楚,连脏腑的具体位置也弄不明白,更何况微观的经脉系统,怎么可能观察得特别精细、了解得十分清楚呢?仿佛有透视眼似的,竟然看到了连显微镜都看不到的微观结构。
每一个理性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经脉理论肯定出自于古人的杜撰。
实际上,也只有想象出来的庞大体系,才能够把细节编排得严丝合缝,显得非常精密和完整,并且一劳永逸,再也无须完善和补充。
古代的针医既然以针刺治病作为谋生的手段,那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摆到桌面上,而且能够令人信服的理论支撑,那么,除了从阴阳五行这些自然规律中引申出五脏六腑的宏观理论,还需要一套能够详细解释针刺治病原理的具体理论,否则的话,在肢体远端扎针以治疗躯体内脏的疾病,非但不能让病人信服,连自己的徒弟都说服不了,那么这个职业就没有信誉可言,也就不可能长久地传承。
因此,《经脉》篇的价值和意义,不但在于通过经脉体系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