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在抗日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凭借起其执政地位,企图独吞抗战的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同时又以和平谈判进行政治欺骗。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在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等政治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人民对国家前途进行历史选择的关口,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治主张激烈碰撞,国民党悍然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阶级、阶层的人民,经过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

在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坚实基础上,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人民历史性的选择。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战后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

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

在国内,人民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军队力量有较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内也达到了高度团结。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是崎岖、曲折的。

国民党统治集团依然要坚持独裁统治,要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国民党的反动方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美国之所以支持国民党,是因为这直接会关系到美国在华利益的实现。

美国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70页1-3点)。

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支持国民党政府呢?一是,为其出谋划策,企图诱使或是迫使共产党交出军队;二是具体提供经济、政治和军备方面的援助。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希望实现国共两党合作,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重庆谈判
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先后向延安发出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面商“目前各种重要问题”。

真可谓“一石三鸟”希望借和平谈判争取时间,部署内战,如果毛泽东不接受邀请,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的责任加到共产党身上。

蒋介石是公认的不守信用的典型,这种“鸿门宴”的把戏在他那儿早已司空见惯,搞扣押、软禁是他的一贯把戏:早在1929年蒋桂战争时,他为了分裂两广军阀,扣押了李济琛,在1931年为了对付国民党元老派而扣押胡汉民,1936年西安事变后扣押张学良。

面对有着这样种种劣迹的人发出的邀请,身系天下之安危的毛泽东是去还是不去,成了一个难题。

中国共产党在七大上就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尽管党已经意识到蒋介石要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

但是,针对蒋介石的邀请,中共认为同国民党和平谈判是必要的,可以使内战推迟爆发或局限在局部范围内,可以提高全国人民政治觉悟,看清楚蒋介石是真要和平还是要独裁内战。

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以果敢的胆识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毅然前往重庆,同国民政府谈判,显示出了共产党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巨大诚意。

毛泽东直接同蒋介石就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多次商谈。

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广泛地进行争取团结各方面和平民主力量的工作,使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普遍同情和支持。

最后,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协议,签订《政府于中共代
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2、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38人。

政协会议达成了五项协议。

这些协议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行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四)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中国共产党是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的。

但国民党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民主改革。

毕竟这一改革将把权力从他们手中拿过来,意味着他们将失去一切。

因此,国民党统治政府从未打履行政协协议。

最终蒋介石以扩大内战的行动,使政协协议成为了一纸空文,它也就把自己放在了和全国人民对立的一面。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同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

蒋介石于当天宣布11月12日召开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

次年3月,国民党当局限期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

至此,国公关系彻底破裂。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悬殊,国民党占绝对优势。

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是反人民的;同时,人民解放军
的战争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会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所以,能够打败他。

3.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在这一阶段,国民党统治集团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被粉碎了。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一年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兵力下降,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兵力增加,装备得到改善。

中央做出决定:将主力达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由陈庚、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由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分别从两路进入大别山,到11月下旬,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都达到外线,布成“品”字形阵势,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与此同时,各地的人民解放军也渐次转入反攻。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这个大纲指引亿万农民群众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全国土地会议后,解放区迅速掀起“土改”热潮。

到1948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

这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身后的群众基础。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在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与官员的贪污腐败,已使其严重丧失人心。

同时,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国民经济遭受深刻危机。

2.学生运动的高涨
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

一运动。

1946年北平学生掀起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1947年,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1947年10月以后,爱国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反抗斗争的浪潮。

这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整个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3、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详情见教材180-182页)。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各民主党派都主张爱国、民主,反对卖国、独裁,这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它们从成立时起,大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

它们的合作,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鼓吹“中间路线”,政治上实行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走和平改良的道路。

这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实质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2.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
国民党当局不断以暴力对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人士施行迫害。

李公仆、闻一多遭暗杀,民盟被宣布为“非法团体”,中间道路的幻想归于破灭。

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宣布,坚决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民盟必须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这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随后,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响应。

1949年,民主党派著名领导人及无党派
民主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献其绵薄之力。

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将在新中国参政,标志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

它们不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的三大战役,无论是战争的规模还是取得的成果都是空前的。

毛泽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通过179封作战电报,指挥了规模罕见的三大战役,把军事指挥技艺发挥到极致。

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中国共产党同意进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2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1948年9月,毛泽东论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2.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人民政协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确立。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国革命胜利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也离不开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