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的渊源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东北文化的载体。

东北方言与关东文化的关系极其密切;东北方言与当地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互相融合;同时,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
文化也对东北方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方言随着自身的发展,也对东北
东北方言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构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简洁、生动、形象、高昂,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 . 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语言里最鲜
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
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比如四川方言与巴蜀
文化,闽方言与福建文化等。

东北方言属于
我国的北方方言。

主要包括黑龙江全省、吉
林全省、辽宁省大部分地区,还有内蒙古自
治区东部10个市县旗,共172个市县旗。


过东北方言的词汇,可以看出东北的地理
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化
背景、民族构成等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它
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
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1 关东文化与东北方言词汇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为它们位于山海关以东,所以称为关东。


东从清代起就有了“闯关东”一词,它是人
们对移民东北这一现象的俗称。

17世纪以后,山东等地的农村人口大幅增加,为摆脱
当地高度集中的土地占有状况,贫苦农民
背乡离井,远赴东北寻求土地,觅食谋生。

此种移民史称“流民”。

流民现象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这就是所谓的“闯关东”。

迁入东三省的除了山东人,还有河北
人。

山东人多由海路迁入,河北人多由陆路迁入。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

所以整个东北文化其实就是山东、河北汉文化的
一个变型。

东北人的豪放、粗鲁、热情、暴躁、率直很大程度上都与此有联系。

受人口迁徙因素的影响,大量的东北
方言口语来自华北一带(主要是京、津、冀、鲁)。

如:糊涂——河北方言,意为玉米粥。

例句:今天中午喝糊涂粥。

骨堆儿——河北方言,意为放在一起。

例句:把书都放骨堆儿。

长虫——河北方言,意为蛇。

例句:我刚
才看见一个长虫,真吓人。

发蔫、蔫吧——河北方言,意为不精神。

例句:你感冒了?咋这么蔫吧呢?
背旮旯——河北方言,意为阴凉的地方。

例句:太阳太晒了,找个背旮旯的地方呆会。

晌获——河北方言,意为中午。

多暂——山东方言,意为什么时候。


句:这是多暂的事啊?
小小子——山东方言,意为小男孩。

客(qiě)——山东方言,意为客人。

例句:
你家里来客了?
家巧——山东方言,意为麻雀。

刺挠——山东方言,意为痒,身体发痒。

例句:我胳膊被蚊子叮了,可刺挠了。

各应——山东方言,意为讨厌,见到某
种人、事、物感到心情不快。

例句:你咋那么各应人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的汉族人口,
多是从中原各省迁徙而至。

这些汉族流民
的移入,大大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这种融
合,使东北的各少数民族逐步放弃了自己
的语言改说汉语。

而那些至今保存在东北
方言词汇系统里的民族语言,则是东北方
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词汇
见证了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2 少数民族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
代生活着满、蒙、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赫哲、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
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
各民族间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历史的熔
铸、自然的陶冶,逐渐形成了今天具有地域
特色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
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
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满族是东北的土著民族,其渊源可以
追溯到有文字可考的商周时代的肃慎。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满族不断地融入
周边诸多部族,最终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数
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共同体。

在满
汉两种语言的长期融合过程中,部分满语
也渗入了东北方言中,满族人在向汉族人
学习汉语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方言土语和
一些满文词句融合在汉语里。

满语对东北
方言的影响,最集中体现在词汇方面。

满语
中的许多词汇已进入东北方言中。

如: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
为弯曲的江。

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
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得名。

笨笨拉拉——“拉拉”来源于满语,意为
末尾。

公子哥——“哥”来自满语,意为少爷。

喇忽——意为遇事疏忽。

嘞嘞——意为说,动词。

特勒——衣冠不整、邋里邋遢。

东北方言除了吸收上述满语的民族语
言,还吸收了蒙语、达斡尔语、鄂伦春语、锡伯语、赫哲语等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

例如: 老嘎达——来源于蒙语,意为家中排行
最小的孩子。

把式——来源于蒙语,指专门精通某种
技术的人。

嫩江——“嫩”来源于蒙语,意为碧绿。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
“落雁”。

鄂伦春——是本民族的自称,意为“山
岭上的人”,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

加格达奇——是鄂伦春语的音译,意为
有樟子松的地方。

大兴安岭——来源于锡伯语“夏恩阿林”,
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音变为“兴安岭”。

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

相传这
里为古代的墓地。

松花江——来源于女真语“,松花”意为
白色。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

东北方
言不仅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
化,也反映了汉民族的迁徙轨迹以及少数
民族与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程。

东北方言
中的风物词语、习俗词语、地理名词、口语
中的音译词不仅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
格的特色,也是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的最好
见证。

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多民族间 300 多年的互相融合,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 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管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肉和
油变质 ) 喇忽” 遇事疏忽 ) 为满语 ; 松花 ( 红色 ) 江为女真语 ; 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 吉林” 意为“ 沿”,乌拉” 意为江 ) 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 ; 卡伦 ( 边防哨卡 ) 湖为锡伯语等等。

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 (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

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